“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周城浙江省富阳市大源中学

【摘要】在人的相处和沟通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同理心”是师生进行良好沟通、交往的前提,它能减少师生冲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且是师生交流沟通向健康快乐的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同理心理解尊重了解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但,如何了解别人,如何取得开启心灵的钥匙呢?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同理心。

二同理心理论

1.同理心的涵义

同理心:心理学上指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感觉的心理历程。Mayeroff(1971)对同理心的说法: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当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模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2.同理心的相关理论研究

19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词时,指的就是这种行为模仿(motormimicry)。“同理心”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人),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词与同情区别,因同情并无感同身受之意。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双方有地位高低、尊卑的差别;而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同理心”是人类沟通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以真诚的、尊重的,积极倾听态度去关注对象的谈话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在发生冲突,产生误解的时候,我们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给予有效帮助,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掌握这一点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重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在师生沟通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那么,作为教师,对学生做到同理,就是要蹲下来与学生平行看世界,就是要回到学生时代,感受学生的幼稚、矛盾以及无助、惊慌的一面,从而给予理解、给予提醒、给予支持。因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思与想法,才能顺利引导他们改正不当的行为与观念。假如仍然以陈旧、刻板且不和适宜的方式教育学生,就会与学生产生隔阂,失去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轨道了。

1.案例分析

[案例1]考试前三天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一个月来,我上课都没有听懂,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您能不能给我再讲一遍?”你若回答“哪有时间,你这一个月时间在干什么?为什么当天不懂得的当天不来问?”学生听了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沟通,转过头去,不会再认真学习你教的课程。在这里这位老师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有点盛气凌人教育学生,但这种教育只能起到反效果。反之,若老师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回答:“以前我读书时也有一段时间身体和心理状态不好,结果期中考成绩很糟糕,后来,我把落下的每科知识点罗列出来,定出计划,结合课本与习题自己先过一遍,遇到不懂的就问老师,成绩就慢慢进步了。我很理解你着急的心情,可以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这一个月数学听不懂吗?”假如老师用第二种方法能够理解学生并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可以与学生走得更近,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学生会觉得你是真正理解关心他的,他有问题更愿意与你交流述说。

[案例2]有一位姓徐的女同学,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在小学和初一成绩名列前茅,人人对她刮目相看,但进入初二,虽然态度依然如故,理科成绩却是忽上忽下,随之学习状态也一会儿兴奋,一会儿颓唐,使得老师、家长、她自己烦恼不已。一次月考中,考试成绩跌至令她无法相信的地步,自信心遭到重创,在第二天的自习课中突然痛哭不止。对她来说,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不错,工作又认真,大家给予的评价均是积极的、肯定的,老师对她也是宠爱有加,她自我感觉良好。如今成绩上下波动,学习状态欠佳,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自尊心受到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这无疑给自己心理加上了一个沉重砝码,再则,她生性要强,又性格内向,从不轻意向别人流露自己的心思,别人对她的言论她也不加以辩解,只默默地放在心里,思想感情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表达,这更使她加重了心理负担。如果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要她明白师长对她的苦心,成绩下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此时她未必听的进去。我将自己一次参加考试的经历,一五一十的讲述给她听,诸如紧张时连手指都不听使唤了,竟连有些很熟悉的字也一下子写不出,越紧张速度越慢,最后只得了及格,至今想起来还羞愧难当。徐同学听此也深有同感将自己考试的感受也全盘托出。以后的一段时间,徐同学常常将自己的烦心事与我交流,有时是考前的焦虑,有时是与同学交往,有时是与老师相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又看到了她自信的神情。

现在的学生面临考试压力、学业负担,心理承受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乖乖女,同学中间的佼佼者,心中的负荷更是异常沉重,她或他身心或多或少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当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时,通常在那一段时期常常较敏感,自我评价偏低,假如老师对学生表现出过多的同情怜悯,更会强化该生的自怜、自卑感。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和舒畅的满足感。

[案例3]2003~2004学年度,我曾做初二一个班的班主任,在一次集会结束后班上一位姓赵的同学和其他同学发生了口角,且恶言恶语,我在教室门口拦住了他,不让他进教室。看到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由气得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评了他,言语中多带有侮辱人格的话。他当时与我吵起来,说我侮辱他的人格是不对的。在僵持不下的时候,被政教主任看到了,政教主任把姓赵的同学叫到一边,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话,姓赵的同学起初很生气,后来渐渐平静下来了。课间的时候,姓赵的同学找到了我向我表示道歉,他这样反而让我感到不好意思,我不由自主地对他说:“老师那样粗暴对待你是不对的。”他听后脸都急红了,说都是因为自己的脾气不好,对自己不负责,给我添了不少麻烦,以后一定改正。为此,我对自己过去常常用粗暴方式处理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后来在与学生交往中,渐渐学会了对学生的尊重。从中不难发现同理心要求老师尽可能体谅学生,真正理解学生,虽说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不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带给学生更多的可能是伤害,而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必须真的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善意,这就要求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注意体谅学生,理解学生在问题发生过程中的处境,引导学生向善的方面转化。当然,理解学生和体谅学生并不是认同和赞同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不然教育就失去了导向作用,也就不能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案例4]一次我与学生约定,明天上几何课要把圆规、三角板带来,结果只有一个学生没有带,还是那个从不交作业和做作业的学生。我以前和他沟通过几次,但都无法让他改正缺点,跟他说什么,他也不回答,本想不理他了,可最后我还是帮他从其他班级借来给他并说:“你真够健忘的,喏,这是我刚才去帮你借的,这节课好好听课,不懂的地方来问老师。”他破天荒地脸红了,说一定会认真听课,结果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考试都能及格。后来问他进步如此大的原因,他说因为老师在真正关心他。我反思自己前几次找他谈话,很可能是对学生没有产生“同理心”,没有真正接纳学生,出于自己主观意识的表达很容易对学生提出无意的指责与批评,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沟通失败。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情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且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也就是课堂心理气氛。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营造积极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展开。

我想孩子们的反常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失败的结果。学生是弱者,是无力的、也是无助的,作为一名教师,虽无力改变教育体制,但可以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因此,在教育中我尝试着学会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他们的心情”;以学生的逻辑来思考“他们的一切”。这样,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受尊重的权利,从而诱发形成彼此充满体谅和关爱的教育氛围,运用“同理心”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学生的行为与看法,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从而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

2.结论

(1)同理心有效运用的条件

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2)同理心运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同理心的运用要求老师认真研究青少年心理特点,了解学生。了解是理解与尊重的基石。有一个姓葛的学生与同班的另一位学生非常要好,但是有一天这个姓葛的学生却到老师那里告状,说那个和他非常要好的同学经常在课堂上给他做鬼脸,很讨厌。实际上姓葛的学生是不是真的讨厌他的那个好同学呢?不是的,他其实是心理很矛盾,好朋友给他做鬼脸,不回应不好,回应了又怕被老师发现,因此只有先到老师那里打打预防针,免得以后被批评。如果老师能了解这个学生当时的心理,处理这个问题就事半功倍了,而且能更顺利没有后遗症。

再次,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常听一些老师说,许多精力都花在处理成绩差的学生所发生的问题上,但是学生不领情,看不见学生的长进,其实原来这些老师不知道,成绩差的学生频频发生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不能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尊重,不能以同理心实现与他们的沟通。

最后,老师在实现师生沟通时,不能把同理心与同情心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同理心理解为认同和赞同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同理心要求沟通双方平等相待,互相尊重,而同情心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怜悯,同情方拥有的是帮助人的优越感,被同情方得到的只是被帮助时产生的自卑感,因此用同情心去沟通,是背离教育的本质要求的。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固然需要尊重和理解,但更多的是要老师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如果把同理心误认为认同和赞同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教育就失去了导向作用,也就不能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标签:;  ;  ;  

“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