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表计费系统方案

一种电表计费系统方案

一、电表计费系统的一个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陈果[1](2020)在《电力线通信中的抗噪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电力线通信由已经搭建好的电力传输系统作为数据以及信号的传输媒介,是当前解决偏远山区通信问题的重要方式。电力线通信具有覆盖广、成本低、用户多等优点。但是,信息在电力线通信中传输时,会受到多种噪声的干扰,导致信息在电力线通信信道中传输时出现较高的误码问题。为了克服电力线通信中噪声对信息传输带来的影响,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案:信道编码、OFDM技术等。喷泉码是信道编码中的新生儿,由于它具有无码率的特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信道环境,同时可以接近香浓极限,因此成为研究通信噪声问题的重点手段。当前,人们已经提出了很多基于喷泉码的方案来应对电力线通信中的噪声问题,并获得了一些收获,但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更优的方案对电力线通信的喷泉码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开始讲述了电力线通信的国内外研究进程和信道编码的发展情况以及电力线中喷泉码当前的研究状况。然后对电力线信道环境做了适当的讲解以及分析,给出了电力线信道模型以及各噪声模型。接着讲解了喷泉码的基本原理以及对几种喷泉码的编译码过程、度分布和OFDM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分析了LT码的误码扩散现象,针对LT码产生的这一缺陷,提出了BCH-LT的级联方案,并分析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仿真表明在相同情况下,LT-BCH码相比于LT码,能更好的增加电力线通信系统的性能。紧接着又提出了CRC-Raptor的级联方案来解决电力线信道中的噪声对信息传输带了的影响,该方案进一步提升了抗噪声干扰能力,并解决了硬盘决下Raptor码的高误码率,给出了基于CRC-Raptor的PLC的系统模型以及CRC校验原理,通过分析推导出CRC-Raptor级联码的最大释然估计译码失败率上下限,仿真表明CRC-Raptor码是一种高纠错性能的编码方式,相比于Raptor与LT码,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RaptorQ码的OFDM-PLC系统来解决电力线通信的噪声干扰,分析了该系统的模型,对比了Raptor码和RaptorQ码的性能,最后仿真结果表明基于OFDM的RaptorQ码从误码率和可通率两方面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于峰[2](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提出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李泽亚[3](2016)在《智能电网需求侧的竞争均衡模型及算法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传统电网的弊端日益突显,电网结构的不合理,系统安全上的漏洞,运行效率的低下,以及伴随着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挑战迫使传统电网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智能电网概念的出现和发展,导致电力市场运行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对一个给定市场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市场只根据发电侧意愿运行的状态会导致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另一方面是电力市场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工业的飞速发展,用电高峰时期各地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电力紧缺。国家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用电高峰时期电力紧张的现象。智能电网的出现使得用户侧可以参与到电力市场的博弈中,利用需求响应调整用电模式,由于博弈过程中参与者都会主动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电力市场一般采用基于博弈的各种模型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基于竞争均衡的电力市场需求响应策略的分析。具体来说,本文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总结了智能电网的基本定义与特征,并且对国内外智能电网和需求侧的能量管理研究发展现状进行总结,进一步了解智能电网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通过对智能电网中需求侧响应的成本估计和效益研究,发现其潜在的使用价值。(2)分析电力市场功率流动和交易量流动的方式结构图,确立博弈参与对象,同时通过调研信息和分析选取激励型需求响应方式。根据用电量与电价的需求响应效益和现如今国内实行的需求响应价格设定,提取信息特征,对模型建立设定初始定义与假设。通过竞争的电力市场的博弈特性,和需求侧、配电中心和电网的能量供给和交易特性,建立需求响应模型和博弈成本模型。(3)为了能够在用电高峰时期进行用电削减同时保证配电中心和用户侧最大程度的利益,建立了相应策略。讨论了凸函数性质,函数最优性条件等数学条件的优化问题。分析了用户侧和配电中心获得最优结果的可能性和满足均衡结果和最优结果的条件。利用梯度投影法重点研究了配电中心的投标策略、用户侧的投标策略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了配电中心基于均衡策略的博弈迭代算法,并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配电中心全局优化算法。(4)通过投标策略的获得,建立一个用户侧与配电中心的博弈优化算法。根据需求响应侧的优化模型特征与竞价策略,进一步设计一个新型的三层分布式迭代算法。通过一个简单算例验证了该分布式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仿真图形与数据,证明了通过分布式算法最终配电中心获得优化问题的均衡解,用户侧获得满意的经济激励和个体收益。另外,对于提出的开放式问题,仿真证明其可获得优化问题的均衡解并且这个均衡解也是全局最优解。

杨聚芬[4](2015)在《基于实时数据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由于道路交通网络供不应求,交通运行状态不断出现由顺畅到拥挤再到拥堵的逐渐恶化现象,导致道路交通运行稳定性和可靠程度受到了严重破坏,带来了严重的出行时间浪费、环境质量降低和车辆损耗加剧的不良后果;同时,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出行活动日益频繁化、丰富化,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次出行活动,居民逐渐提高了对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和运行状态可靠性的要求。因此,开展基于实时交通数据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研究不仅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当今交通可靠性研究范畴的重要课题。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评价、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预测和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是道路交通可靠性研究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的目的是评价当前路网、OD对子路网、路径和路段/交叉口的交通状态可靠性的实际情况;第二步的目的是预测未来时刻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状况,以便提前制定交通管理策略和出行计划;最后一步的目的是研究在确定了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目标值后,应该给其组成路段/交叉口分配多大的可靠性才能最高效、最经济地实现该目标值。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交通可靠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关于交通可靠性预测、分配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几乎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实时获取的动态交通数据为基础,深化和拓展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和现势可靠性的评价方法,并对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预测方法和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改善路网整体交通状态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持。论文完成的创新性工作和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评价方面。基于已往研究成果,结合路网结构层次划分和交通状态判别,探讨了交通状态故障模式识别,并构建了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在线分析算法,该算法应用交通状态故障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分析结果,实现了对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同时,综合考虑路段/交叉口结构重要度、概率重要度和关键重要度三个指标,提出了一种影响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的关键路段/交叉口确定方法。通过定义最小割集诊断重要度和路段/交叉口诊断重要度的概念,设计了一种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决策系统。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有效的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决策系统。(2)在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评价方面。针对交通量具有二重性的不足,重新对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指数进行了定义,设计了基于实时交通数据的路段/交叉口、路径、OD对子路网和路网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指数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路段/交叉口的物理拓扑特性、承担交通量特性、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特性和影响力特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影响路网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的关键路段/交叉口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关键路段/交叉口在线确定方法。实证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指数能够实时准确的反映交通状态可靠性的动态特性,同时证明了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关键路段/交叉口确定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在线分析方法,为动态交通状态可靠性管理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3)在交通状态可靠性预测方面,为了能够预测未来多个时刻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情况,在借鉴其他领域可靠性预测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交通状态可靠性多步预测原理,针对多步预测引起误差递增的现象,提出交通状态可靠性可预测性估计思想,最终针对交通状态长期可靠度和现势可靠性指数两种交通状态可靠性指标,构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交通状态可靠性预测双层模型,该模型的上层为交通状态可靠性可预测性估计模型,下层为交通状态可靠性多步预测模型。研究成果获得了较好的交通状态可靠性预测性能。(4)在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方面,针对目前交通状态可靠性管理与改善方案缺少量化依据的现实,通过借鉴其他领域在可靠性分配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交通状态可靠性的特殊性,提出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的思想,构建了其影响因素体系及量化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权重确定方法,以此为基础,分别针对交通状态长期可靠度和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指数两种交通状态可靠性指标,设计了路网、OD对子路网和路径三个层次的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方法,并针对分配结果溢出和寻优问题,分别设计了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的再分配方法和路段/交叉口分配结果的优化方法。研究成果为交通规划、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本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是对实时数据下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的拓展补充和有益探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于改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具有显着的实用价值。

杨智明[5](2015)在《无证书公钥加密及其在智能电网AMI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certificateless public key cryptography,CL-PKC)是在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identity-based public key cryptography,ID-PKC)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公钥密码体制。该体制没有密钥托管问题,并且不需要使用公钥证书,这很好的结合了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和基于证书的公钥密码体制的优点。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很多无证书公钥加密方案,但其大都忽视了一类更强的恶意KGC(key generation center)攻击,这种KGC在系统建立开始时就恶意生成系统主公/私钥对,危害无证书密码系统的安全。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可抵抗此类恶意KGC攻击的无证书公钥加密方案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无证书公钥加密体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基于Sakai-Kasahara IB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方案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可抵抗恶意KGC攻击的无证书公钥加密方案,并在随机预言模型下证明了安全性。该方案包括6个步骤:系统建立、生成用户公钥、生成用户部分私钥、生成用户完整私钥、加密和解密。在方案中,多项式形式的用户公钥作为用户部分私钥生成算法中的一个输入,同时也会成为用户完整私钥生成算法的一个重要因子。攻击者窃听通信信道,截获用户的部分私钥,但由于用户随机选择的秘密值(用户秘密保存)不经过通信信道传输,因此攻击者无法成功推算出用户的完整私钥,也无法冒充合法用户解密密文。若密钥生成中心KGC用自己的恶意私钥为用户解密密文,用户可以提供自己的部分私钥和完整私钥来证明恶意KGC的不法行为,以保证该方案能够达到第3级信任级别,即KGC和用户之间的通信信道可以公开。(2)本文将该加密方案应用到智能电网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网络的密钥管理中,给出了一个基于无证书的智能电网AMI密钥管理的具体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中AMI通信网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安全风险,然后介绍了AMI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现状,最后将提出的无证书公钥加密方案应用到智能电网AMI网络的密钥管理中。本文对系统初始化、新节点加入、节点密钥更新、节点密钥撤销等几部分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该密钥管理方案的安全性。将无证书公钥加密体制应用到智能电网AMI的密钥管理中,可以有效的解决密钥托管问题,提供对节点完整私钥的保护,同时有效的克服了不诚实节点合谋获取合法节点私钥的缺陷。经过性能分析,本文所提出的密钥管理方案符合AMI系统安全需求及系统特性,说明所提方案应用在智能电网AMI网络中具有实际意义。

陈奔[6](2014)在《温州电网需求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的节电方式,能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提高电力使用效率,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实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电力负荷管理,在电力供应短缺时,引导用户错峰、避峰,降低电力需求,在电力供应富裕时候,引导用户移峰填谷,提高发电机组使用效率;电力能效管理,通过提高用户电力使用效率,达到减少电力投入目。由于用电需求高位增长,电源建设滞后,电力供应能力相对不足,温州市已进入新一轮供用电紧张时期,同时,我市“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已势在必行,用电量控制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需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施有序用电的化管理,努力保障电力有序供应,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陈思[7](2014)在《智能电网中考虑电动汽车储能特性的家庭用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智能电网环境下,从需求响应管理角度考虑将电动汽车引入住宅配电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具有储能特性,可以作为储能设备为用户带来放电收益。但电动汽车是大功率充电负载,需要进行合理的充放电调度控制才能避免造成电网负载峰值增大,家庭用电开支增加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为了解决引入电动汽车在住宅配电系统下进行用电后导致的电网过载和用户用电开支增加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注水原理算法(water-filling),并结合电动汽车储能特性和一个简单有效的价格预测机制,搭建了家庭用电成本模型。该算法将可调负载调整至可调时间段中电价最低时段进行用电;将电动汽车移至夜间用电需求和电价均相对较低时间进行充电;同时电动汽车闲置期间,利用蓄电池储能特性,为用电高峰期使用的不可调负载进行供电,从而缓解电网过载现象,减小用户家庭用电成本。其次,在注水原理算法的基础上,利用电动汽车储能特性进行充放电后,对蓄电池使用寿命造成影响。而电动汽车蓄电池的更换成本昂贵,若不对其放电特性加以合理利用,会造成蓄电池使用寿命减小,进而家庭用电成本大幅度增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动汽车蓄电池SOC状态的家庭用电算法。该算法结合电动汽车蓄电池SOC状态和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建立用电成本优化模型,获取了蓄电池放电门限值nSOC和最佳放电状态点lSOC。在电动汽车使用归来后,用户针对蓄电池已进行的放电次数选择合适的用电策略。合理有效的利用好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功能,在减小家庭用电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延长电动汽车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然后,在针对单个家庭用电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纳什均衡博弈论的需求响应分布式算法。该算法是对多用户用电策略进行优化,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本文提出的策略基础是用户之间的交互。该策略下的分布式算法只需要用户试图最大化个人利益时,使用博弈论进行交互的信息,在不牺牲任何一个用户利益的前提下达到共同获益的目的。结合电动汽车的储能特性对用户们的用电策略进行协调控制,从而实现能耗成本和PAR最小化。

全生明[8](2014)在《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经济性分析与市场均衡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21世纪初的能源危机与电力危机,需求侧响应的概念与实施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建立并推广开来。经过世界各国的创新与实践,需求侧响应资源已经在电力市场与电力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实现需求侧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电力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碳减排挑战,因此,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充分挖掘并利用需求侧资源,对于提高中国电力工业的终端用电水平,进而优化中国终端用能结构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形势下,立足中国电力工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对需求侧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为政策措施的设计提供借鉴,如何充分发挥需求侧资源在电力市场中的经济价值,以及如何实现需求侧资源与电力市场的优化均衡发展,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针对电力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技术经济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第一,构建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首先,根据相关理论以及各类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价值特性,设计价值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明确需求侧响应资源的评价过程与评价内容。其次,根据粗糙集理论设定指标的权重,运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及熵值密切值方法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具体的算例分析,对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对需求侧响应资源在电力市场中的经济性进行分析。首先从剩余商品,二次转让等问题入手,针对一般市场的特点对一般市场的供需响应进行研究。其次,根据一般市场与电力市场的不同,重点分析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经济性,包括对电力供求曲线以及需求弹性的影响。最后,从供应侧、电能资源、价格响应等多角度给出需求侧响应资源在电力市场中的新定位,提出制定调度与定价机制的经济学原理。第三,建立兼容需求侧资源的市场均衡模型与调度机制。首先,将需求侧响应资源引入电力市场,分析批发与零售电力市场的结构并据此在电力市场、经济调度、与用户用电三个层面上提出相应的运行机制。其次,针对需求侧响应资源引入对电力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市场均衡模型以验证引入该资源后市场是否能达到均衡。最后,为了充分反映和模拟电力市场中各方参与者的行为,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设计网络流算法分析电力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并计算社会福利。第四,兼容需求侧资源的市场均衡模拟研究。根据前文提出的模型,进行算例模拟分析。依据模拟的结果对几种算法和模型进行比较,验证其是否具有实用性,能否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同时验证该模型是否适用于引入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资源能否与现有电力市场的结构与理念相适应并达到均衡状态。研究成果为在电力市场中引入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方式、方法以及模型提供了依据,旨在为设计兼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进而促进电力工业的碳减排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撑。

盛洁[9](2013)在《面向智能配电的异构融合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双向、集成的通信系统是智能配电网实现动态、实时信息和电力交互的基础。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的薄弱环节在接入网部分,目前尚无一种单一网络能够满足该部分通信业务对于服务质量的工业化需求。异构网络的融合是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其通过多种无线接入技术重叠覆盖的方式提供安全、可靠、实时的通信服务,非常适合应用在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接入网部分。由于彼此之间资源形式和管控机制各异,异构网络间的协同和融合并不是对多种无线接入技术之间简单的叠加,而是对异构网络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因此,无线资源管理是实现异构融合网络有序组织和高效利用的关键。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紧紧围绕智能配电通信业务的QOS需求,建立了一种面向智能配电的异构融合网络模型,进而对异构模型中的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效稳定的智能配电通信网络和可靠实时的业务服务机制提供一种新思路。在对异构融合网络互联互通架构、智能配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以及智能配电通信业务分类及需求分析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配电的异构融合网络模型。该模型突破了传统配电网接入层单一网络覆盖的现状,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技术重叠覆盖,为智能配电通信业务的实现提供更加可靠和安全的保障。在该异构融合网络的功能架构中采用环境感知网络的概念,对异构网络间的信息交互和资源协同管理提供可行的支持,对配电终端提供透明的服务,支撑高效的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决策。针对异构融合网络中配电通信业务接入网络的选择问题,首先从网络性能的客观角度,提出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接入选择算法。算法根据接收信号强度、剩余可用资源和当前业务阻塞率构造判决矩阵,通过规范化处理和灰色关联计算得到反映各接入网性能指标水平的灰色关联矩阵,采用熵权法获得各性能的权重,结合关联矩阵得到各异构网络性能排序,按照排序结果将终端接入到最优网络;其次,综合考虑网络性能和业务需求,提出基于粗糙集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接入选择算法,该算法以QOS最优化为目标确定能代表网络性能的属性量,利用粗糙集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网络性能和业务偏好角度确定判决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折中,动态地为不同属性分配权值,更加合理地评价网络的综合性能,为终端的接入做出最优的选择。对于异构融合网络的负载均衡问题,首先,从业务的准入控制角度,研究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控制的负载均衡算法,算法以业务占用网络资源最少、网络间负载最均衡和业务阻塞率最低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选用高斯和戒上型组合隶属度函数对目标函数进行模糊化处理,通过遗传算法求得业务准入最优方案。其次,从重载网络业务转移的角度,研究基于效用函数和模糊逻辑系统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从网络的有效带宽、RT业务的阻塞率和NRT业务的平均传输时间三个方面,设计不同的效用函数,并通过模糊逻辑系统综合考虑网络性能,实现有效地业务转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业务的准入控制和重载网络的业务转移,研究智能配电异构融合网络中的混合负载均衡问题。首先,提出基于资源预留与强占机制的混合负载均衡算法,其利用三角模融合算子来进行网络实时负载水平的衡量,对于重载网络转移适量的业务至轻载网络进行服务;并通过基于资源预留和强占优先的准入控制策略对不同类型的新业务按照业务优先级进行服务,保证在网络忙闲时均能使网络间的负载趋于均衡,在保证高优先级的业务得到可靠、高效服务的同时也适当降低了低优先级业务的阻塞率。其次,提出基于0/1规划模型与遗传算法的混合动态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异构融合网络中各无线接入网的实时负载水平动态调节重载网络与轻载网络之间的业务量;其次对新产生的配电通信业务,依据业务优先级和QoS需求,构造基于0/1规划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业务准入控制优化问题,并采用遗传算法求得最优解来为业务分配合理的网络资源,从而有效地控制各接入网络之间的负载均衡。

龚凡[10](2013)在《基于群签名的智能电网用电量统计及电费的缴纳方案》文中指出智能电网(Smart grid)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下一代电网,它通过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智能电网致力于将公共能源网络转换为灵活的、智能的能源公共设施,这种提升的基本在于从细节上对整个网络的状态和各个利益相关方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并以此来达到可以实施能源的控制,更加灵活的计费过程以及各种增值服务。智能电网在运营和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变革也为电网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在消费者端,传统的机械电表被智能电表取代。电网运营商通过向智能电表收集周期性的、高密度的用户用电数据,一方面用于统计用电负荷,另一方面,为可动态调整电价情况下的计费提供支持。但是频繁的用电数据上报对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攻击者可能对用电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获取到用户的活动状态、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等隐私信息。本文对智能电网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针对他们的不足,提出了两个基于群签名的智能电网的电表实时数据采集及动态计费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⑴对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智能电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尤其是用户隐私泄漏问题及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做了总结。⑵对国内外现有的智能电网用户隐私保护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方案都无法在满足保护用户隐私前提下,同时具备用户实时用电数据采集和动态计费两项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批量验证群签名的用户实时用电数据采集和动态计费方案,该方案使用了批量验证的群签名算法和同态加密算法,解决了在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前提下,如何实现实时用电数据的采集及动态计费问题。⑶考虑未来能源提供商与服务提供商有可能分离的情况,在前一个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连接性的短群签名的实时用电数据采集和动态计费方案。该方案采用了同态加密算法和具有连接性的短群签名算法,在能源提供商与服务提供商分离的前提下,解决了用户实时用电数据的采集及动态计费问题,并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安全。

二、电表计费系统的一个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表计费系统的一个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线通信中的抗噪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力线通信技术简介
    1.2 电力线通信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电力线通信中的信道编码
    1.3 喷泉码的发展及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2 电力线通信信道模型及其噪声模型
    2.1 电力线信道环境
    2.2 电力线信道模型
    2.3 噪声模型
        2.3.1 背景噪声模型
        2.3.2 窄带噪声模型
        2.3.3 脉冲噪声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喷泉码技术以及OFDM技术
    3.1 喷泉码的定义
    3.2 LT码
        3.2.1 度的分布
        3.2.2 LT码的编码
        3.2.3 LT码的译码
    3.3 Raptor码与RaptorQ码
        3.3.1 Raptor码的编译码
        3.3.2 RaptorQ码的编译码
    3.4 OFDM技术
    3.5 本章小结
4 电力线通信中BCH-LT级联码方案的研究
    4.1 LT码的误码扩散现象
    4.2 级联码方案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CRC-Raptor码在电力线通信下的译码成功率分析
    5.1 系统模型
    5.2 CRC校验原理
    5.3 CRC-Raptor ML译码失败率上下限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RaptorQ码的OFDM-PLC系统性能研究
    6.1 基于RaptorQ码的OFDM-PLC系统模型
    6.2 RaptorQ与 Raptor码的性能对比
    6.3 仿真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3)智能电网需求侧的竞争均衡模型及算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智能电网基本概述
        1.2.1 智能电网的定义
        1.2.2 智能电网的特点
    1.3 智能电网的能量管理研究
        1.3.1 基于供配电产业的能量管理
        1.3.2 基于用户侧的能量管理
        1.3.3 博弈论相关知识
    1.4 需求侧能量管理发展现状
        1.4.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4.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电网需求侧响应
    2.1 需求响应背景
    2.2 需求响应定义
    2.3 需求响应分类
        2.3.1 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
        2.3.2 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
    2.4 需求响应成本评估
    2.5 需求响应的效益研究
        2.5.1 系统效益
        2.5.2 用户效益
        2.5.3 社会效益
    2.6 需求响应技术支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QUATION CHAPTER3 SECTION1基于激励电价的求优模型
    3.1 市场相关理论
        3.1.1 市场分类
        3.1.2 电力市场定义
    3.2 市场均衡相关策略
        3.2.1 市场均衡模型
    3.3 系统模型建立的定义与假设
        3.3.1 需求响应经济效益——电价与需求电量关系
        3.3.2 相关定义与假设
    3.4 电力市场需求响应博弈模型建立
        3.4.1 用户侧的需求响应模型建立
        3.4.2 配电侧与用户侧博弈成本模型建立
        3.4.3 配电中心的需求响应模型建立
    3.5 模型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QUATION CHAPTER4 SECTION1电力市场博弈优化均衡策略
    4.1 优化理论数学定义
    4.2 用户侧的投标策略
    4.3 配电中心的投标策略
    4.4 配电中心基于均衡策略的博弈迭代算法
    4.5 配电中心全局优化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QUATION CHAPTER(NEXT)SECTION1优化的分布式算法及仿真
    5.1 分布式优化算法
        5.1.1 优化算法框架图
        5.1.2 优化算法伪代码及分析
    5.2 仿真分析
        5.2.1 内部迭代数据分析
        5.2.2 全局优化数据分析
        5.2.3 改变配电中心购电成本数据分析
        5.2.4 配电中心全局优化算法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基于实时数据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依托项目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交通可靠性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1.3.2 可靠性预测的研究现状
        1.3.3 可靠性分配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拟采用主要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 故障树分析法在可靠性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4.2 小波神经网络在预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1.4.3 层次分析法在可靠性分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6 小结
第2章 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故障树分析法简介
        2.2.2 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2.3 基于 FTA 的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析方法
        2.3.1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树的建树过程
        2.3.2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2.3.3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2.3.4 影响路网 LRTS 的关键路段/交叉口确定方法
    2.4 基于 FTA 的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在线分析流程
    2.5 大规模路网交通状态故障树的模块分解方法
    2.6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决策系统
        2.6.1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重要度
        2.6.2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顺序及诊断决策树的确定
        2.6.3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决策系统评价指标
        2.6.4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决策系统流程图
    2.7 实证分析
        2.7.1 数据来源
        2.7.2 实验方案
        2.7.3 路段 LRTS 和 LUTS 计算方法的效果验证
        2.7.4 基于 FTA 的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析方法验证
        2.7.5 影响路网 LRTS 的关键路段/交叉路确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2.7.6 路网交通状态故障诊断决策系统实证分析
    2.8 结论
第3章 路网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概述
    3.2 CRITS 的定义
    3.3 路段/交叉口 CRITS 的计算方法
        3.3.1 路段 CRITS 的计算方法
        3.3.2 路段 CRITS 等级划分
        3.3.3 交叉口 CRITS 的计算方法
    3.4 路径 CRITS 的计算方法
    3.5 OD 对子路网 CRITS 的计算方法
    3.6 路网 CRITS 的计算方法
    3.7 影响路网 CRITS 的关键路段/交叉口确定方法
        3.7.1 影响路网 CRITS 的关键路段/交叉口的界定
        3.7.2 关键路段/交叉口评价指标体系
        3.7.3 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关键路段/交叉口确定方法研究
    3.8 实证分析
        3.8.1 数据来源
        3.8.2 试验方法
        3.8.3 路段 CRITS 计算方法的效果验证和对比分析
        3.8.4 路径、OD 子路网和路网 CRITS 计算方法的验证分析
        3.8.5 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关键路段/交叉口确定方法验证
    3.9 小结
第4章 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多步预测方法
    4.1 概述
    4.2 MFTSR 问题的描述
    4.3 DPTSR 估计思想
        4.3.1 DPTSR 估计思想的提出
        4.3.2 交通状态可靠性指标序列的关键特征指标设计
    4.4 基于 PSO-WNN 的 MFTSR 双层模型的设计
        4.4.1 基于 PSO-WNN 的 DPTSR 的估计模型
        4.4.2 基于 PSO-WNN 的 MFTSR 模型
    4.5 基于 PSO-WNN 的 MFTSR 双层模型的在线应用流程
    4.6 实证分析
        4.6.1 数据来源
        4.6.2 实验方案
        4.6.3 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
    4.7 结论
第5章 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方法
    5.1 概述
    5.2 RATS 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5.2.1 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配原理
        5.2.2 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分配原理
        5.2.3 RATS 的影响因素及量化
    5.3 层次分析法的引入
    5.4 基于 AHP 的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配方法
        5.4.1 基于 AHP 的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配
        5.4.2 基于 AHP 的 OD 对子路网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配
        5.4.3 基于 AHP 的路径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配
    5.5 基于 AHP 的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分配方法
        5.5.1 基于 AHP 的路网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分配
        5.5.2 基于 AHP 的 OD 对子路网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分配
        5.5.3 基于 AHP 的路径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分配
    5.6 交通状态可靠性分配的再分配
    5.7 路段/交叉口分配结果的优化
    5.8 实证分析
        5.8.1 数据来源
        5.8.2 实验方案
        5.8.3 基于 AHP 的交通状态长期可靠性分配方法的验证分析
        5.8.4 基于 AHP 的交通状态现势可靠性分配方法的验证分析
    5.9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论文创新点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无证书公钥加密及其在智能电网AMI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数学符号表
单词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数学基础
        2.1.1 群及双线性对
        2.1.2 困难性问题及假设
        2.1.3 哈希函数及拉格朗日插值
    2.2 公钥密码体制
        2.2.1 基于证书的公钥密码体制
        2.2.2 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
        2.2.3 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
    2.3 公钥密码体制的安全性
        2.3.1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2.3.2 公钥密码体制的攻击模型及安全性
        2.3.3 公钥密码体制的信任等级
        2.3.4 无证书公钥加密体制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新的抗恶意KGC攻击的CL-PKE方案
    3.1 恶意KGC攻击
    3.2 新方案构造
        3.2.1 Sakai-kasaharaIBE方案
        3.2.2 新的抗恶意KGC攻击的CL-PKE方案
    3.3 方案安全性分析
        3.3.1 基于p-BDHI问题的安全证明
        3.3.2 基于CDH问题的安全证明
    3.4 效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证书公钥加密在智能电网AMI中的应用实例
    4.1 智能电网AMI
        4.1.1 智能电网AMI系统
        4.1.2 AMI通信网络特点
        4.1.3 AMI通信网络中的安全风险
    4.2 AMI密钥管理方案研究现状
    4.3 基于无证书的智能电网AMI密钥管理方案
        4.3.1 基本符号及定义
        4.3.2 系统模型及初始化
        4.3.3 新节点加入
        4.3.4 节点密钥更新与撤销
    4.4 方案安全分析与性能分析
        4.4.1 安全性分析
        4.4.2 方案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温州电网需求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需求侧管理的研究
    2.1 温州供用电情况分析
        2.1.1 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1.2 全社会用电基本情况
        2.1.3 温州电网供电情况分析
    2.2 浙江省供用电情况
    2.3 技术措施
        2.3.1 合署办公机制
        2.3.2 基础数据运维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细化有序用电的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架构
    3.3 总体应用要求
    3.4 系统方案
        3.4.1 数据需求
        3.4.2 系统逻辑架构
        3.4.3 系统物理架构
    3.5 系统技术指标
        3.5.1 系统可靠性
        3.5.2 系统可用性
        3.5.3 数据完整性
        3.5.4 响应时间
        3.5.5 数据采集成功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精细化有序用电的实施
    4.1 有序用电流程介绍
    4.2 档案维护
        4.2.1 线路对应关系维护
        4.2.2 用户档案维护
    4.3 方案编制
        4.3.1 基本方案编制
        4.3.2 机动方案编制
        4.3.3 方案预评估
    4.4 有序用电执行
        4.4.1 方案审批
        4.4.2 方案启动
        4.4.3 方案投入
    4.5 负荷监视
        4.5.1 系统情况监控
        4.5.2 区域负荷监控
        4.5.3 历史负荷监控
    4.6 动态调整
    4.7 短信互动
    4.8 统计查询
        4.8.1 越限统计
        4.8.2 单户综合查询
        4.8.3 跳闸记录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智能电网中考虑电动汽车储能特性的家庭用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电网与需求响应管理研究现状
        1.2.2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研究现状
        1.2.3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动汽车用电研究现状
        1.2.4 电动汽车充放电与家庭用电调度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基于注水原理的家庭用电算法
    2.1 注水原理简述
    2.2 实时电价预测机制
    2.3 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研究
        2.3.1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2.3.2 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策略
    2.4 家庭用电成本最小化策略
        2.4.1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2.4.2 用电成本的数学模型
        2.4.3 用电策略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动汽车蓄电池SOC状态的家庭用电算法
    3.1 电动汽车蓄电池SOC状态分析
    3.2 电动汽车用电成本的数学模型
        3.2.1 电动汽车充电成本的数学模型
        3.2.2 电动汽车蓄电池损耗的数学模型
        3.2.3 电动汽车蓄电池放电收益的数学模型
        3.2.4 电动汽车平均消耗
    3.3 传统家用电器用电的数学模型
    3.4 优化算法
    3.5 算法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的自主需求响应算法
    4.1 纳什均衡博弈论简述
    4.2 二次函数价格的数学模型
    4.3 基于需求响应管理的能耗调度研究
        4.3.1 峰均比最小化的数学模型
        4.3.2 用电成本最小化的数学模型
        4.3.3 能耗调度策略
        4.3.4 分布式算法
    4.4 算法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8)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经济性分析与市场均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需求侧响应机制的分类
        1.2.2 需求侧响应的关键支持技术
        1.2.3 需求侧响应的实施障碍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需求侧响应理论概述
        2.2.1 需求侧响应的概念及其涵义
        2.2.2 需求侧响应的措施
        2.2.3 需求侧响应的成本及效益
    2.3 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价值评价方法
        2.3.1 评价的基本要素
        2.3.2 评价的内容
        2.3.3 评价过程
        2.3.4 需求侧响应资源价值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2.4 基于熵权密切值法的需求侧资源价值评价模型
        2.4.1 熵权密切值法的评价指标体系
        2.4.2 指标涵义及测算方法
        2.4.3 基于熵权密切值法的需求侧响应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2.4.4 算例分析
    2.5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需求侧响应资源价值评价模型
        2.5.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
        2.5.2 指标涵义及测算方法
        2.5.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需求侧响应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2.5.4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3.1 引言
    3.2 一般市场中的供需均衡分析
        3.2.1 竞争市场中的均衡问题
        3.2.2 消费者剩余商品的转让
        3.2.3 消费者的二次支付问题
    3.3 兼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电力市场供需均衡分析
        3.3.1 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响应的经济学原理
        3.3.2 需求侧响应资源影响下的电力市场供求分析
        3.3.3 兼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价格弹性分析
        3.3.4 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公共属性分析
    3.4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电力调度/定价原理
        3.4.1 传统电力工业与市场化电力运营管理模式的区别
        3.4.2 基于固定需求的电力调度/定价原理
    3.5 不同角度下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3.5.1 需求侧响应作为供应侧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3.5.2 需求侧响应作为电能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3.5.3 需求侧响应作为价格响应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兼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市场均衡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电力市场均衡的运作机制研究
        4.2.1 批发电力市场的结构与运作机制
        4.2.2 经济调度的运作机制
        4.2.3 用户用电的调度机制
        4.2.4 零售电力市场结构与运作机制
    4.3 市场均衡与消费博弈模型
        4.3.1 零售市场的消费博弈
        4.3.2 合理收费机制
        4.3.3 考虑需求侧响应的电力市场纳什均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兼容需求侧响应的市场均衡网络流深化研究
    5.1 引言
    5.2 市场均衡的运行机制与模型扩展
        5.2.1 网络流问题与建模
        5.2.2 经济调度机制的扩展
        5.2.3 用户用电机制的扩展
        5.2.4 市场均衡的计算
        5.2.5 阻塞博弈模型
    5.3 算例模拟结果
        5.3.1 市场模拟的基础理论概述
        5.3.2 计算结果与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面向智能配电的异构融合网络无线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异构融合网络及其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接入选择与准入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负载均衡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2章 智能配电异构融合网络模型
    2.1 引言
    2.2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
        2.1.1 未来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特征
        2.1.2 异构融合网络的互联互通方案
    2.3 智能配电通信网络及业务的现状和需求分析
        2.3.1 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的特点
        2.3.2 智能配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2.3.3 智能配电通信网业务需求分析及等级划分
    2.4 智能配电异构融合网络模型
        2.4.1 智能配电异构融合网络架构
        2.4.2 异构融合网络功能架构
        2.4.3 多模终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入选择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接入选择算法
        3.2.1 E-GRA接入选择模型
        3.2.2 灰色关联分析
        3.2.3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3.2.4 灰色综合评价
        3.2.5 性能仿真及分析
    3.3 基于粗糙集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接入选择算法
        3.3.1 RS-AHP接入选择模型
        3.3.2 粗糙集理论确定客观权重
        3.3.3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3.3.4 最小二乘法优化决策模型
        3.3.5 性能仿真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均衡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业务准入多目标优化控制的负载均衡算法
        4.2.1 问题建模
        4.2.2 目标函数的模糊化
        4.2.3 多目标模糊优化准入控制模型
        4.2.4 模型的求解
        4.2.5 性能仿真及分析
    4.3 基于效用函数和模糊逻辑系统的负载均衡算法
        4.3.1 UF-FLS算法模型
        4.3.2 网络性能指标
        4.3.3 效用函数分析
        4.3.4 基于模糊逻辑的网络性能评估
        4.3.5 负载均衡算法流程
        4.3.6 性能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负载均衡算法
    5.1 引言
    5.2 基于资源预留与强占机制的负载均衡算法
        5.2.1 负载水平衡量
        5.2.2 业务转移策略
        5.2.3 新业务的准入控制策略
        5.2.4 性能仿真及分析
    5.3 基于0/1规划模型与GA的负载均衡算法
        5.3.1 基于效用函数的接入网性能分析
        5.3.2 业务转移策略
        5.3.3 基于0/1规划模型的业务准入控制优化模型
        5.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准入控制优化模型求解
        5.3.5 性能仿真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群签名的智能电网用电量统计及电费的缴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智能电网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用户隐私安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电网用户隐私安全
    2.1 智能电网简介
        2.1.1 智能电网的概念
        2.1.2 智能电网的特性
        2.1.3 智能电网中的关键技术
    2.2 智能电网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2.2.1 智能电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2.2.2 智能电网的隐私威胁分析
    2.3 智能电网的用户隐私安全分析
        2.3.1 智能电网中用户隐私安全的定义
        2.3.2 智能电网中的信息安全原则
        2.3.3 智能电表的数据使用
        2.3.4 用户面临的隐私威胁
第三章 相关预备知识
    3.1 相关数学知识
        3.1.1 双线性映射
        3.1.2 Diffie-Hellman 相关假设
    3.2 密码学相关理论与概念
        3.2.1 Hash 函数
        3.2.2 数字签名算法
        3.2.3 同态加密
        3.2.4 零知识证明
        3.2.5 群签名
    3.3 计价表的设计
        3.3.1 线性计价表的设计
        3.3.2 阶梯式计费表的设计
        3.3.3 其他计价表的设计
第四章 基于可批量验证的短群签名的电量统计及计费方案
    4.1 协议概述
    4.2 协议的具体实现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用电数据统计
        4.2.3 计费
        4.2.4 纠纷解决
    4.3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第五章 基于关联性短群签名的电量统计及计费方案
    5.1 协议概述
    5.2 协议的具体实现
        5.2.1 系统的初始化
        5.2.2 用户用电数据收集
        5.2.3 用户缴费
        5.2.4 纠纷解决
    5.3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5.4 方案比较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电表计费系统的一个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线通信中的抗噪声方法研究[D]. 陈果.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智能电网需求侧的竞争均衡模型及算法分析[D]. 李泽亚.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基于实时数据的路网交通状态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杨聚芬. 吉林大学, 2015(08)
  • [5]无证书公钥加密及其在智能电网AMI中的应用研究[D]. 杨智明. 湖南大学, 2015(03)
  • [6]温州电网需求侧管理研究[D]. 陈奔.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7]智能电网中考虑电动汽车储能特性的家庭用电策略研究[D]. 陈思.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经济性分析与市场均衡模型研究[D]. 全生明.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9]面向智能配电的异构融合网络无线资源管理[D]. 盛洁.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 [10]基于群签名的智能电网用电量统计及电费的缴纳方案[D]. 龚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一种电表计费系统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