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展史论文-杜丽雪,陈嘉林

医学发展史论文-杜丽雪,陈嘉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学发展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医学,全科医学,在职培训,全职住院医师

医学发展史论文文献综述

杜丽雪,陈嘉林[1](2019)在《美国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期伴随生物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医学专科化迅速发展,远超过全人连续性照顾理念的发展,导致医疗行为复杂化。因此,发展全科医学被重新提出,并被确立为医学专科——家庭医学;重中之重在于发展家庭医学教育。总结美国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史,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阶段一,1948年首先提出"固定时间固定科室轮转"。阶段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家庭医学教师协会首次将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引入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培养方式由关注时间向关注能力的转变;1998年美国毕业后教育认证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训效果计划",并且提出以"6项核心能力"为考核标准的全新认证体系。阶段叁,认证标准的转变促使美国毕业后教育认证委员会和美国骨科协会于2014年共同就"建立全国统一认证体系"达成谅解备忘录,拟于2020年6月实行,转型过渡期5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16期)

魏慧[2](2017)在《当代内源性医学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对于已74岁的笔者来说,又是人生中的一个好年成;而对于内源性医学发展史来说,不仅是个大丰收年,更是个有着重要意义的转折点的年份。首先,我应邀于食品医药类权威期刊《首都食品与医药》的《民生健康》专栏,自2015年1月创刊号起,每月1篇,已发表了《未来医学模式管窥——走近内源性医学》、《内源性医学的十二大特点》、(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7年23期)

闫慧茜[3](2017)在《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一种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经过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延续至今,不断成长、强大,已形成一门学科,即民族医学。我国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大都经历了口耳相传、以师带徒、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等模式培养本民族医药人才,其中师承最为广泛。目前,我国民族医学的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并存,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的培养途径。截止到2016年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瑶医、苗医、彝医、朝鲜医、哈萨克医、土家医跨入高等院校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至今经历近60年的曲折发展,部分已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民族医学的高等人才,梳理其发展脉络,追溯其源流,研究其教育之体制、思想、改革、成果、政策影响及发展之现状、阻碍、特色、趋势等,融合10余个民族,以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民族医学现代传承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族医学教育史涉及史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实地调研为主。通过搜集相关论文、论着、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网络信息等方法,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实地调研了西藏、甘肃、四川、青海、云南、广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医院、研究所、学位办、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制药厂,获取其政策法规、文献整理、科研状况、教育基地、临床教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交流派遣、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访谈法对学科带头人、档案管理员、教师、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等进行访问以获取评价、期望、建议等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轴,运用文献学和比较学的方法,根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时期(1958-1976年)、成长时期(1977-1997年)和崛起时期(1998-2016年)叁个阶段。在研究中,对每一阶段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整体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对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有2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与民族医学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58年,蒙医率先开展本科教育,藏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等紧随其后,共11种民族医学开展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1980年蒙医首批招生硕士研究生1名,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学位,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之先河。目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朝医、瑶医、土家医、苗医、彝医、回医、哈萨克医共12个民族医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其中的壮医、瑶医、土家医、回医更是以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起点跨入高等教育体系。此外,藏医、蒙医和傣医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层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专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领跑的民族医和民族药教育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渐形成了教研紧密结合、注重互相交流借鉴、重视传统教育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医学教育与医学的互助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医学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重视借鉴交流等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7-05-24)

[4](2016)在《《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征稿》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革,见证了疼痛医学的崛起,亲历了疼痛科在中国的诞生、发展与腾飞!为纪念中国卫生部(2007)227号文件颁布十周年,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分会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目的在于"留住历史,传承发展"!全面概述中国疼痛医学十年间的发展历程,深入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5](2016)在《《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征稿》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革,见证了疼痛医学的崛起,亲历了疼痛科在中国的诞生、发展与腾飞!为纪念中国卫生部(2007)227号文件颁布十周年,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分会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目的在于"留住历史,传承发展"!全面概述中国疼痛医学十年间的发展历程,深入展现疼痛医学在中国大地发展的进程、特点及代表人物的突出贡献。通过记录疼痛科建科的奋斗历程,展现他(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思琪[6](2016)在《蒙古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发展史及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传统医学是民族文化的魁宝,该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与蒙古两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及教育情况的关联和影响。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检索传统医学现有文献资料,对蒙古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学在发展史和教育形式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两国传统医学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均有兴旺繁盛时期以及衰退时期,这与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两国人民的不解努力,使传统医学技术理论及临床疗效延续至今,代代相传,造福于人类。研究结果发现:蒙古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发展及传授医学教育方式大致相同,中医药学理论发展形成时期,早于蒙医,历史悠久,有很多流派,而且经典着作以及文献内容丰富,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蒙古传统医学从中医学吸收了针刺疗法理论和技术,并在临床广泛、灵活的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传统医学教育是在藏传佛教寺庙内进行,其教材及简单的医疗用具很多是从西藏传过来的,中医学对蒙古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蒙古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学发展史大致相同,中医药学术理论以及书籍早于蒙古传统医学。两国传统医学教育均以家传、师徒、学堂以及现代大学进行教育,但蒙古传统医学传统教育制度以中国西藏在寺庙内为主的教育模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2)

肖毅,田时明,徐安辉,项涛,李舟[7](2016)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医学教育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曾向6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援外医疗队,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主要是非洲国家,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我国援外医疗工作的重点区域,该地区的医学教育发展历史已经超过100年,有其非洲大陆独特的历史特征。由于该区域在20世纪的特殊历史背景,医学教育不像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1世纪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将会给非洲人民带来更好的医疗卫生保健。本文将该地区的医学教育发展史作一简介,这将有利于加强中、非双方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合作,有利于为该地区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医务人员,进而提高该地区民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开启中国援外医疗的新篇章。(本文来源于《西北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01期)

陈启亮,唐东昕,龙奉玺[8](2015)在《土家族医学理论发展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土家族医学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完善叁个方面分析了土家族医学理论在这叁个阶段所具有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土家族医学理论的发展史。起源阶段的土家族医学以"梯玛"做法祛邪为主,辅助予与病证相适应的药物或是其他与病证相符的外治疗法,此阶段为重神明、辅医药阶段;发展阶段有两个转变时期,由重神明、辅医药,到神、医并重时期,然后由神、医并重到重医药、辅神明时期,此阶段是土家族医学神明与医药关系重心转化阶段;完善阶段是科学研究阶段,此阶段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樊艳平[9](2015)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与方法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生物学领域机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促成了一般系统论的诞生。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这的确是促进科学统一的一次科学革命。科学发展过程中,在承认机械还原论优点的同时,更需要一个比之更完善的方法论指导。系统论思想强调低层次的事物和高层次的事物都需要关注,系统局部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局部和整体的反应,具体到生命系统而言,就是要既关心化学层次或分子层次上的事物,又关心较高的生命组织层次上的事物。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促进生命健康的工程学科,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还是工程技术的研发,都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和动态的角度研究人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尤其是针对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与生命系统整体的切合性。本文根据系统哲学原理对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与方法论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一、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概述。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生命”和“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两个核心要素。这里的生命,包括生命个体的健康和生命群体的延续,而这也一直是其使命之源。工程则包括个体生命的健康问题工程和群体生命的公平公正工程。相伴医学的发展,通过解决生命系统健康问题成就健康的个体生命;通过促进诊断治疗的简便化和低成本化,成就健康的群体生命。本文根据系统哲学的事物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概念和特点,并在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发现了解决特殊问题和局部问题时遇到的困境,而这些很多已被证实是由于对系统整体涌现产生的新特性和功能认识的缺失所致。二、科学技术发展演化的系统哲学方法论探讨。基于多种视角,人类在审视自己的同时,不断尝试着解读大自然。人们不断发现或创造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方式,试图追问自然。而我们在扫描这些解读自然和追问自然的过程、方式、内容和结果时,亦在试着描述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及其方式,并极力探索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本文试图从事物发展所遵循的系统哲学的差异协同律、层次转化律和整体优化律角度,对科学技术这一复杂系统演化的实质、动力、形式、过程进行探讨。多元性、差异性、相关性、整体性是这个复杂系统的特点,差异是促成这个系统的发展动力,协同则在差异基础上成就了系统的整个发展历程,自组织涌现表达了系统发展演化的形式,层级转化和整体优化则表达了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过程。叁、人体组织器官的协同优化及自组织行为分析。开放性、多元性、层次性、相关性、动态性、整体性充分表达了人体系统的特点,协同优化和自组织行为是其典型的系统行为。本文对骨骼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并进行了骨的协同优化及其自组织行为分析,提出开放与非平衡是骨力学自组织行为的前提条件,差异信息是骨力学自组织行为的源动力。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充分证实了骨的协同优化及自组织行为。四、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生物医学问题诉求,研究过程的实践介入,研究方法的实证性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实证性原则;问题生成的生态环境,交叉学科的整体关照,影响因子的综合考量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研究基础的历史性积淀,研究过程的历史性考察,研究体系的历史性结合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历史性原则;尊重生命的历史轨迹,聚焦人体系统的历史轨迹,人与外界的作用轨迹表达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研究的生命适切性原则;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使其隐匿,系统分析方法以全新的活力面对生命系统,系统分析方法本就是表达系统自组织演化方式的一种方法。本文把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研究其运行中会产生诸多只因系统整体的存在而涌现出的新的特性、结构和功能,这些新生事物是系统各部分不能产生的,也是系统各部分简单迭加后不能产生的,只有在各部分因某种需要和某些联系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方可产生。必须在系统论指导下审视人体生命系统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并运用强调整体和动态的系统方法论,指导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这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本身性质使然),进而回答生命个体或群体的健康问题。(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11-01)

布仁达来[10](2015)在《蒙医预防医学发展史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疾病预防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医学思想,是人类在长期的疾病防治过程中思考和总结的结晶。在蒙古族生活习俗、文化习俗、环境习俗和医疗卫生等各处都蕴含着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医学发展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年,对于已74岁的笔者来说,又是人生中的一个好年成;而对于内源性医学发展史来说,不仅是个大丰收年,更是个有着重要意义的转折点的年份。首先,我应邀于食品医药类权威期刊《首都食品与医药》的《民生健康》专栏,自2015年1月创刊号起,每月1篇,已发表了《未来医学模式管窥——走近内源性医学》、《内源性医学的十二大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学发展史论文参考文献

[1].杜丽雪,陈嘉林.美国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史[J].中国全科医学.2019

[2].魏慧.当代内源性医学发展史[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

[3].闫慧茜.中国民族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史[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4]..《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征稿[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

[5]..《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征稿[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

[6].思琪.蒙古传统医学与中医药发展史及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6

[7].肖毅,田时明,徐安辉,项涛,李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医学教育发展史[J].西北医学教育.2016

[8].陈启亮,唐东昕,龙奉玺.土家族医学理论发展史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5

[9].樊艳平.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与方法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10].布仁达来.蒙医预防医学发展史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

标签:;  ;  ;  ;  

医学发展史论文-杜丽雪,陈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