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氧烷表面论文-李欢玲,郑小珊,李莉,余龙飞,韩丛辉

硅氧烷表面论文-李欢玲,郑小珊,李莉,余龙飞,韩丛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氧烷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低能表面,润湿,动态表面张力

硅氧烷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李欢玲,郑小珊,李莉,余龙飞,韩丛辉[1](2019)在《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在低能表面的润湿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固体表面能、液体静/动态表面张力、接触角、铺展等测试,研究了添加聚醚改性叁硅氧烷(SE-90)的20%苯醚甲环唑·10%吡唑醚菌酯、整理剂、聚丙烯酸乳液在不同基材上的润湿性能。结果显示,SE-90临界胶束浓度为1. 29×10-4mol/L,饱和吸附量为2. 4×10-12mol/mm2,能大幅降低应用体系表面张力;当SE-90质量分数为0. 1%时,即能使20%苯醚甲环唑·10%吡唑醚菌酯在柑橘叶面几乎完全润湿,使整理后的棉布亲水性小于5 s; SE-90用量为0. 2%时即能使聚丙烯酸乳液在大部分基材表面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和延展性。SE-90的润湿效果受基材表面能、表面组成、润湿剂动/静态表面张力、润湿剂与基材极性匹配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在具有一定极性分量的表面润湿性优于非极性表面。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可通过改变接枝聚醚结构,调节与基材表面的亲和力,在涂料中,泡沫易消,不影响基材重涂性,具有应用优势。(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李欢玲,李莉,韩丛辉,郑小珊,余龙飞[2](2019)在《抗水解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七甲基叁硅氧烷和甲基烯丙基聚醚、炔二醇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2种表面活性剂:甲基烯丙基聚醚改性叁硅氧烷SE-429和炔二醇醚改性叁硅氧烷SE-640。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选用烯丙基铂配合物、催化剂用量为0.02%、温度为110~120℃。研究了产物的表面张力、铺展面积、临界胶束浓度(CMC)、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抗水解稳定性。结果表明,这2种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1%的水溶液表面张力均小于21 mN/m,储存360 d后表面张力增幅分别为78.6%和28.2%,低于常规的烯丙基聚醚改性叁硅氧烷SE-90(201.5%);SE-429的CMC为40.7 mg·L,铺展面积与SE-90接近;SE-640水溶液不形成胶束,表面张力能更快达到平衡。两者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抗水解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19年01期)

缪永翔,谭景林,林苗苗,何子妍[3](2019)在《新型聚醚基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表面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巯丙基叁硅氧烷与聚乙二醇烯丙基甲基醚经thiol-ene反应合成了新型聚醚基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并对其结构进行了FT-IR和~1H NMR表征,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考察了其表面活性。结果表明,该法可以高效合成高纯度的聚醚基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能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至21~23 mN/m,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吕松也,吴大鸣,冯浩,刘颖[4](2018)在《有机硅球修饰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制备疏水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采用将疏水性的有机硅球均匀地分布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制备出的样品表面呈现出50μm的大突起结构上全覆盖了2μm硅球的复合结构,这种结构改善了PDMS表面的疏水性能,使制备出的样品表面的接触角为149.2°,滚动角小于3°,具有荷叶效应。通过对制备过程中的压力大小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加,聚合物表面疏水性能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当压力为1 MPa时,制备出的样品表面的疏水性能最佳。研究了PDMS预热时间对制品表面的影响,当预热时间为12 min时,能够制备出表面均匀、疏水性能较好的制品。(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8年01期)

陶月阳[5](2017)在《氨基酸改性Bola型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ola型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因其优异的性能,使其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氨基酸改性Bola型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是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因其具有可再生资源氨基酸,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兴趣。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新颖结构的双氨基酸改性Bola型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DBPS)和四氨基酸改性Bola型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TBPS)。首先,利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1,3-双(3-氨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AT)为原料,在催化剂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下合成了不同胺值的双氨丙基封端聚硅氧烷(ATP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ATPS。其次,利用不同胺值的ATPS分别与两倍摩尔量和四倍摩尔量的丙烯酸甲酯反应得到中间体,再进一步皂化得到DBPS和TBPS两个系列表面活性剂,通过FT-IR和~1H-NMR对中间体和产品进行表征,确定了二者的结构和组成。最后,通过溶解实验、表面张力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等仪器,对DBPS和TBPS系列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性、表面活性、聚集行为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个系列表面活性剂都易溶于水;DBPS-1,DBPS-2和DBPS-3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2.1×10~(-4),5.6×10~(-5)和4.2×10~(-5) mol/L,γ_(CMC)分别为21.9,23.2和23.8 mN/m;TBPS-1,TBPS-2和TBPS-3表面活性剂的CMC分别为6.4×10~(-5),9.7×10~(-6)和2.2×10~(-5) mol/L;γ_(CMC)分别为28.9,26.2和24.3 mN/m,与氨基酸烷烃类表面活性剂相比,都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DBPS系列表面活性剂在浓度大于CMC的水溶液中能够自发的形成球形胶束,胶束尺寸在30-1200 nm之间;同时TBPS系列表面活性剂在浓度大于CMC的水溶液中也能够自发的形成球形胶束,胶束尺寸在10-400 nm之间。(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10-01)

李顺琴,黄良仙,李婷,张乐,田凯[6](2016)在《磷酸酯型聚醚改性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1,3,5,5,5-七甲基叁硅氧烷(HTSO)、端羟基烯丙基聚醚(FAE-10)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得到中间体(ETS),再与磷酸(H3PO4)进行酯化反应,制得一种新型的磷酸酯型聚醚改性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PATS),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采用IR和1HNMR对PAT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磷酸酯型聚醚改性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优化工艺:n(ETS)∶n(H3PO4)=1.10∶1,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 h。合成的PATS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和此时的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0.49 g/L和24.12 m N/m,同时,PATS稳泡性良好,在酸性、中性条件下耐水解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6年11期)

王君利,童跃进,关怀民[7](2016)在《氧化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接枝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石墨烯(GO)作为填料在硅橡胶领域应用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提高氧化石墨烯在硅橡胶中的热稳定性和相容性,本文利用本实验室合成的马来酰亚胺硅氧烷(PTEsMI)接枝于GO表面得到GO-PTESMI,随后该硅氧烷上马来酰亚胺的双键与Si-H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在甲苯中通过硅氢化反应制备接枝聚合物(GO-PTESMI-PDMS)。对上述两种产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TGA)进行表征。图1为GO、GO-PTESMI、GO-PTESMI-PDMS的红外光谱图,硅氢化反应后Si-H键在2128cm~(-1)的(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1)

黄良仙,李顺琴,李婷,贾银银,张乐[8](2016)在《磷酸酯型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_2PtCl6催化下,1,1,1,3,5,5,5-七甲基叁硅氧烷(HTSO)和烯丙基聚氧乙烯醚(FAE-10)经硅氢加成反应先制得端羟基聚醚改性叁硅氧烷(TPETS),再与H_3PO_4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种磷酸酯型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PTSS).用正交试验对其酯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用红外光谱(IR)对PTS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PTSS的临界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以及在农药中的应用性能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酯化反应的优化条件为n(TPETS)∶n(H_3PO_4)=1∶1.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PTS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0×10~(-4) g/mL,临界表面张力(γ_(cmc))为21.9 mN/m.在41%草甘麟异丙胺盐水剂和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各1 000倍稀释药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PTSS后,可使其农药稀释液的表面张力(γ)分别由54.83mN/m和45.48mN/m降至20.38mN/m和17.40mN/m;可使其在银杏树叶、七叶树叶、梧桐叶、塑料薄膜上的铺展面积分别增大4~8倍和2~4倍.(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杨波[9](2016)在《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微纳结构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微纳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微型化已成为学术和工业领域的主要推动力。微纳结构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其具有令人着迷的多功能性质和潜在的应用,纳米结构可改善材料润湿性、定向吸附、结构颜色,而微米结构可增强机械稳定性。随着低成本聚合物材料用于制备复杂表面结构,诸如光刻、自组装、纳米压印图案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微纳结构已在能量转换、微电子、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自2007年首次有人利用聚多巴胺作为涂层材料以来,多巴胺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聚多巴胺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并几乎可以沉积到任何无机或有机基板上,甚至在超疏水材料表面也能形成厚度可控的薄膜并具有持久稳定性。另外聚多巴胺含有邻苯二酚、氨基类官能团可与目标分子形成共价键进一步实现材料的多样化。糖由于其独特的生物识别功能,其在理解生物相互作用领域越来越重要。许多生物现象都是糖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糖与蛋白作用力很弱但可通过含糖聚合物的糖簇效应增强相互作用,含糖聚合物由于其优越的生物相容性,主要应用在药物传输、组织工程领域。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微纳结构的制备。我们首先使用电子束光刻制备柱状、孔洞、条形纳米模板,借助高分子呼吸图案法制备微米级聚苯乙烯蜂窝状多孔膜,然后将微纳结构转移至PDMS表面。最后采用光学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对结构尺寸、深度进行表征。2.多巴胺甲基丙烯酰胺(DMA)与2-(甲基丙烯酰胺基)葡萄糖(MAG)共聚物的合成。分别通过多巴胺与甲基丙烯酰氯反应以及葡萄糖胺与甲基丙烯酸酐反应得到双键,然后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方法合成DMA-co-MAG。3.利用DMA-co-MAG修饰具有微纳结构PDMS表面。把共聚物溶解到叁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Tris-HCl)缓冲溶液中,利用DMA自组装作用在PDMS表面形成纳米涂层。4.PDMS微纳结构表面修饰后对蛋白的影响。由于糖与伴刀豆球蛋白(ConA)相互作用形成特异性结合,使用绿色荧光标记的ConA-FITC,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表征PDMS微纳结构表面修饰后对蛋白的影响。5.研究双层微结构以及起皱结构对小鼠胚胎细胞生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陶勇,马长花,胡海青,王新[10](2016)在《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亲水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广泛地用作制造生物医疗器械和微流控装置材料,但其具有高疏水性,且在表面亲水化处理后容易发生疏水复原,对其应用产生了不利影响。综述了PDMS表面亲水改性的各种方法,如基于等离子体表面处理、静电自组装法、紫外光辐照接枝聚合及表面活性剂动态改性等,并对PDMS表面改性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PDMS表面改性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2016年02期)

硅氧烷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七甲基叁硅氧烷和甲基烯丙基聚醚、炔二醇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2种表面活性剂:甲基烯丙基聚醚改性叁硅氧烷SE-429和炔二醇醚改性叁硅氧烷SE-640。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选用烯丙基铂配合物、催化剂用量为0.02%、温度为110~120℃。研究了产物的表面张力、铺展面积、临界胶束浓度(CMC)、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抗水解稳定性。结果表明,这2种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1%的水溶液表面张力均小于21 mN/m,储存360 d后表面张力增幅分别为78.6%和28.2%,低于常规的烯丙基聚醚改性叁硅氧烷SE-90(201.5%);SE-429的CMC为40.7 mg·L,铺展面积与SE-90接近;SE-640水溶液不形成胶束,表面张力能更快达到平衡。两者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抗水解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氧烷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李欢玲,郑小珊,李莉,余龙飞,韩丛辉.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在低能表面的润湿性能[J].有机硅材料.2019

[2].李欢玲,李莉,韩丛辉,郑小珊,余龙飞.抗水解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研制[J].有机硅材料.2019

[3].缪永翔,谭景林,林苗苗,何子妍.新型聚醚基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表面活性[J].日用化学工业.2019

[4].吕松也,吴大鸣,冯浩,刘颖.有机硅球修饰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制备疏水材料[J].塑料.2018

[5].陶月阳.氨基酸改性Bola型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7

[6].李顺琴,黄良仙,李婷,张乐,田凯.磷酸酯型聚醚改性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印染助剂.2016

[7].王君利,童跃进,关怀民.氧化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接枝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C].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8].黄良仙,李顺琴,李婷,贾银银,张乐.磷酸酯型叁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杨波.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微纳结构制备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6

[10].陶勇,马长花,胡海青,王新.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亲水改性的研究进展[J].合成橡胶工业.2016

标签:;  ;  ;  ;  

硅氧烷表面论文-李欢玲,郑小珊,李莉,余龙飞,韩丛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