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多酸,表征
多酸超分子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洪胜利,褚彬,郝梦婷,肖利娜[1](2019)在《一种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水热合成及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具有Keggin结构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SiW_(12)O_(40)](Hbpy)_4(1),其中bpy=吡啶.通过红外、紫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由1个多酸阴离子[SiW_(12)O_(40)]~(4-)和4个Hbpy~+阳离子构成,通过氢键作用,[SiW_(12)O_(40)]~(4-)和Hbpy~+连接形成3-D超分子结构.(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滕达,王庆,李娜,赵海燕,黄如丹[2](2019)在《基于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条件合成了2种基于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H_2L)_2SiW_(12)O_(40)(1)和(HL(H_2L)(PMo_(12)O_(40))(2)(L=1,3-二(咪唑基)丙烷),使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热重分析等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ī.在这2个化合物中,质子化的配体作为阳离子来平衡整个分子的电荷.多酸和配体通过氢键链接形成叁维结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1的荧光主要来自配体贡献.电化学分析为以后制备电化学传感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应俊,张宝月,谢佶澍,田爱香[3](2019)在《由多酸无机链及金属-有机链构筑的一个新型Anderson超分子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柔性双(叁氮唑)有机配体1,6-双(1,2,4-叁氮唑-1-y1)己烷(btx),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一例新的基于Anderson型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Cu~Ⅱ(btx)Na_2(H_2O)_8[H_2Cr(OH)_6Mo_6O_(18)]}·[Cr(OH)_6Mo_6O_(18)]·16H_2O (1).化合物1的结构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进行了表征.化合物1包含两种结构亚单元:Anderson多阴离子通过Na(H_2O)~(6+)片段连接成的一维多酸无机链以及配体btx通过Cu2+离子连接成的金属-有机链.多酸无机链以及金属-有机链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格状的二维层结构.化合物1中游离的Anderson多阴离子通过氢键作用力将相邻的二维网格层连接成一个叁维超分子框架结构.同时我们又研究了化合物1的光催化和电化学性质,并且1-CPE可用于亚硝酸钾安培传感器.(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孙英华[4](2016)在《多酸阴离子与脂肪胺构筑的新型超分子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合物[PW_(12)O_(40)][NH_3(CH)_6NH_2]_3·4H_2O 1通过水热合成,由x-ray单晶结构衍射、红外、紫外、热失重、和X光电子能谱等多种表征,化合物是由经典的Keggin结构多酸阴离子簇[PW_(12)O_(40)]~(3-)通过氢键作用与己二胺配体连接成超分子结构。在多酸阴离子簇[PW_(12)O_(40)]~(3-)中,中心原子P与其相连的四个O形成四面体构型,其周围12个{WO_6}八面体围绕着{PO_4}四面体,叁个共边的{WO_6}八面体形成一个叁金属簇{W_3O_(18)},四个叁金属簇与中心四面体共角相连形成十二金属簇。簇阴离子的端氧与结晶水分子以及己二胺分子中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6-11-16)
应俊,季学彬,赵莹莹,田爱香[5](2016)在《Keggin型多酸诱导合成的两个超分子化合物的水热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两例水热条件下合成的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柔性双吡啶四氮唑配体构筑的多酸基超分子化合物:[La1.5PMo12O40](1)(La=1,4-双(5-(3-吡啶基)-四唑基)丁烷)和[Lb2Si Mo12O40](2)(Lb=1,3-双(5-(3-吡啶基)-四唑基)丙烷),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两种晶体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叁斜晶系,P 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75(5),b=14.060(5),c=15.754(5),α=73.136(5)°,β=80.084(5)°,γ=73.048(5)°,V=2739.9(17)3,Z=2,R1=0.0529,ωR2=0.1407.化合物2属于正交晶系,Cmca空间群,晶胞参数a=23.392(5),b=0.451(5),c=25.013(5),V=6115(3)3,Z=4,R1=0.0395,ωR2=0.0923.在两个化合物中,Keggin多酸阴离子和有机双吡啶四氮唑配体La和Lb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的氢键弱作用连接形成超分子网络.我们研究了两个化合物的电化学和光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应俊,田爱香[6](2015)在《混合有机胺与夹心型多酸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的自组装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两种混合有机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基于夹心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混合柔性双咪唑配体的超分子化合物:(bbi)3(bix)[H5As W9Co2(H2O)O34]2·6H2O(1)[bbi=1,1'-(1,4-丁烷)双(咪唑),bix=1,4-双(1,2,4-叁氮唑-1-亚甲基)苯],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元素分析对该晶体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1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 1,晶胞参数a=11.918(5),b=12.875(5),c=17.953(5),α=92.639(5)°,β=106.521(5)°,γ=103.951(5)°,V=2543.6(16)3,Z=1,R1=0.0309,ωR2=0.0590.化合物1包含一个四核钴片段作为夹心的夹心型多酸,并与混合有机胺配体bbi和bix通过丰富的氢键弱作用连接形成二维超分子网状结构.(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曹建芳,张雪宁[7](2014)在《一个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水热反应体系中铁原子的价态变化,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一个化合物(H3O)[Fe(2,2'-bipy)3]2[FeW12O40]·7H2O。X-ray单晶衍射仪测定该化合物具有叁维超分子结构,其中阴离子[FeW12O40]5-和水簇通过氢键形成一维链状结构,热重分析表明:水簇(H2O)12的存在对化合物的稳定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价键计算和磁性分析可以确定铁离子存在混合价态。(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田爱香,杨阳,应俊,蔺晓玲,李娜[8](2014)在《Anderson型多酸为结构导向的超分子化合物(H_2bbi)_(3/2)[Al(OH)_6Mo_6O_(18))]·9H_2O的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基于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柔性双咪唑配体的多酸基超分子化合物:(H2bbi)3/2[Al(OH)6Mo6O18]·9H2O(1)[bbi=1,1'-(1,4-丁烷)双(咪唑)],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晶体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叁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121(5),b=13.812(5),c=14.842(5),α=102.000(5)°,β=108.000(5)°,γ=105.000(5)°,V=2167.7(14)3,Z=2,R1=0.0307,ωR2=0.1065.化合物1中,Anderson多酸阴离子和有机双咪唑配体bbi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的氢键弱作用连接形成二维超分子网络.标题化合物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降解具有很好的活性.(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黄绍春[9](2014)在《基于Keggin多酸为建筑单元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简写为:POMs)因其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在催化、药物、吸附、磁性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利用水热合成法和常规溶液合成法,将多金属氧酸盐作为基本构筑单元,引入合适的有机配体及金属化合物,借助配位键及超分子作用力(氢键)来构筑新型的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化合物;研究这类型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及合成规律,以及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所合成的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分别为:H3PW12O40·3EtOH (1)H3PMo12O40·5MA·31H2O (2)H3PMo12O40·4DMF·4EtOH·6H2O (3)H3PMo12O40·(CH3)3N·5(CH3)2NH (4)2C5H12O3·C6H14O3·[(C10H10N2)3(PMo12O40)2](5)2H2O·2C8H16O4·2CH3OH·2C2H6O2·H3PMo12O40(6){Ln(H2O)9(PW12O40)}·5H2O (Ln=Pr, Yb, Ce)(7){Nd(H2O)9(PMo12O40)}·9H2O (8)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元素分析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表征,并对部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TG)、荧光性质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中,POMs结构单元通过自身氢键作用连接形成的3D堆积结构,客体分子乙醇填充在这个3D结构中,与POMs团簇之间通过C-H…O氢键进一步稳定了这个3D超分子网络;化合物2中,POMs结构单元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2D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捕获到了一个新颖的二维水层L30(6),水层与多酸二维层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3中,4个水分子可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个正方形的4元水环,水环与DMF分子通过氢键扩展成3D的超分子框架,多酸单元填充在框架中,诱导并稳定这个超分子框架;化合物4中,Keggin型磷钼酸分布在客体分子二甲胺、叁甲胺包围的海洋中,多酸单元可通过相互的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二维折迭面,客体分子进一步稳定这个2D结构并连接层与层使其扩展成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5中,多酸单元通过相互的氢键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4,4-bpy连接成2D面;化合物6中,多酸单元、冠醚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一个双帽支撑结构;化合物7和化合物8均是由9水合稀土阳离子与多酸单元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2D层状结构。(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4-05-01)
曹荣[10](2013)在《瓜环与多酸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酸盐(POM)在合成过程中对酸碱性极为敏感,我们发现瓜环(CB[n])可以结合氢离子对溶液的pH值进行微调,从而在相同的合成条件下能够制备得到不同结构的POMs;此外,瓜环还可以与铵根离子等模板剂化合物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各种合成条件的微调,可为制备不同结构和功能的POMs提供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7-15)
多酸超分子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水热条件合成了2种基于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H_2L)_2SiW_(12)O_(40)(1)和(HL(H_2L)(PMo_(12)O_(40))(2)(L=1,3-二(咪唑基)丙烷),使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热重分析等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属于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ī.在这2个化合物中,质子化的配体作为阳离子来平衡整个分子的电荷.多酸和配体通过氢键链接形成叁维结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1的荧光主要来自配体贡献.电化学分析为以后制备电化学传感器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酸超分子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洪胜利,褚彬,郝梦婷,肖利娜.一种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水热合成及晶体结构[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滕达,王庆,李娜,赵海燕,黄如丹.基于多酸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质[J].分子科学学报.2019
[3].应俊,张宝月,谢佶澍,田爱香.由多酸无机链及金属-有机链构筑的一个新型Anderson超分子化合物[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孙英华.多酸阴离子与脂肪胺构筑的新型超分子化合物[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6
[5].应俊,季学彬,赵莹莹,田爱香.Keggin型多酸诱导合成的两个超分子化合物的水热制备[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应俊,田爱香.混合有机胺与夹心型多酸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的自组装及性能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曹建芳,张雪宁.一个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田爱香,杨阳,应俊,蔺晓玲,李娜.Anderson型多酸为结构导向的超分子化合物(H_2bbi)_(3/2)[Al(OH)_6Mo_6O_(18))]·9H_2O的组装[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黄绍春.基于Keggin多酸为建筑单元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华侨大学.2014
[10].曹荣.瓜环与多酸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及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