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词汇发展与外来语(论文文献综述)
盛思雨[1](2021)在《外来语的存在对英语词汇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学家认为,判断一种语言重要与否的主要依据不是这种语言的实际使用人数,而是要综合考虑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历史因素、科技发展以及文学艺术水平等,其中历史因素尤为重要。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与其他民族或国家语言的融合。英语吸收外来语成分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吸收英语中不存在的新内容、新概念以及新意义;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新的事物和内容。外来语对英语产生的影响分为多个方面,比如英语词汇、英语语法、英语发音等。文章主要介绍外来语对英语词汇方面产生的影响。
刘定慧[2](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李子阳(Piyanon Luangin)[3](2020)在《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语言是对社会发展最敏感、最迅速的反应。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必然也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一国的对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语言的借用。而词汇借用又是语言借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与泰国的历史发展中,随着两国对外交流的发展,在两国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借用词,即英语外来词。尽管汉语和泰国语都从英语借用词汇,但由于两国各自语言的特征、不同的借用方式等原因,英语外来词在两国的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英语外来词在两国语言中具有不同借用方式、借用原因、借用背景,因而对于泰国学生在汉语英语外来词的习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明确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英语外来词的过程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本论文在文献调查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汉语与泰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借入原因、借入方式等对比,展开了泰国学生汉语英语外来词习得研究,从而归纳问题所在,提出关于汉语英语外来词的教学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主要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分别介绍关于汉语与泰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相关研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基础。第三章:汉泰语英语外来词对比研究通过对两国借用原因、方式、借用影响的具体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英语外来词在两国语言中的不同特点。第四章:泰国学生英语外来词习得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的过程以及所遇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英语外来语教学对策。第六章:结论总结全文,找出不足。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4](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徐仪家[5](2019)在《《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全球华语词典中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力求拓展海外华人社区汉语词语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在区域变异和互动的视角下,对外来词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分析不同语言之间的影响因素及语言的变异特征,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华语内部,围绕语言结构、语义变化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词汇传播扩散和跨区域通用,进一步对汉语圈中的各种”方言”间的互动做描写与解释,以着重深化对华人社区使用的华语词的认识,并推进对海内外华人社区的词语变异的研讨。本文在语言接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历时与共时并举,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兼顾下对《全球华语词典》中的外来词进行统计、分析、描写、概括、总结。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首先阐述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系统的梳理当前研究《全球华语词典》、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的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全球》的外来词做借用方式的统计分析,再进一步对外来词做趋同性分析。第三部分为外来词的区域特征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分割四大海内外地区华人所使用外来词的特征,分析外来词区域特征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的语义区域共性特征。第四部分为外来词的结构变异特征。针对词汇的构词变异与语音变异,来了解构词的特征和语音结构的变化。第五部分为海外华语词的传播与区域互动。这一部分将站在“大华语”视角,从汉语内部转而看向华语和外来语语际间的互动,对多种“方言”间的互动与传播做研究。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语。这一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点明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结合社会应用、语法、文化方面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外来词研究,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和努力完善的方向。
王晶晶[6](2019)在《留学生对汉语外来流行语的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近年来广泛流行的22个外来流行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考察并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些外来流行语的接触情况、理解认知情况、兴趣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来流行语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留学生对22个外来流行语平均接触率只有20.47%,但是在语句中的正确率却有很大的提高。可见,语境对外来流行语理解认知影响很大。留学生对外来流行语的理解认知情况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稳步提高;高级、中级、初级留学生理解认知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形式结构复杂、义项丰富、对语境依赖程度小的外来流行语上。留学生的母语与二语背景、留学生国别与外来流行语来源国的地理距离、国家教育水平、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等因素均会影响留学生对汉语外来流行语的理解和认知情况。留学生对不同类别的外来流行语理解认知特点不同。对音译外来流行语的理解认知情况较好;对借形外来流行语往往根据其母语或二语背景直观地理解,忽视语境信息;对于中英语块式外来流行语,留学生的认知焦点在英语单词上,往往以偏概全,不理解整体意义。对于日源汉字词外来流行语,留学生往往根据汉字词或搭配臆测其义。总体来说,80.68%的留学生对外来流行语感兴趣,67.05%的留学生希望在课堂上了解外来流行语。根据外来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及使用环境,建议将外来流行语教学置于中高级阶段兴趣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应注重在交际过程中理解,不强调使用;依据外来流行语来源,针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教学方式应有所差异;注重外来流行语的分类,抓住同类流行语的共性教学方法,同时突出单个流行语的个性,注重结合语境讲解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教学形式应更为自由灵活。
孙娜[7](2019)在《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性,都是一个有着完整系统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固有存在形态也就是这种语言的民族性。本研究以语言接触理论和语言相对论为理论指导,以日本文化厅发布的常用汉字表、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为基本材料,利用专门的统计程序进行整体量化分析,并结合对日语混种词的分析以及个别词汇史的具体研究,最后加以综合、归纳,探讨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语言民族性在两种语言结构互相匹配过程中的体现。汉字词是汉日语言接触研究的关键所在,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给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带来了影响。论文主体分为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共计四个部分。通过考察中日古代交流的方式和日本文字的产生,辅以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了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并且通过汉日核心词的比较,分析了汉日语言接触的深度。语音方面。中古汉语入声韵在日语汉字音中得到了体现;中古汉语的介音、复合韵母、入声、阳声韵的韵尾音等伴随着日语对汉字的借用,带来了日语特殊音节(长音、拗音、促音、拨音)的产生。并且汉语的浊声母汉字和以“1”音开头的汉字的传入,打破了日语ラ行音和浊音不做词头的规则,使原有的语音系统得到了扩充和发展。但是,日语固有的开音节结构、固有词汇音等没有受到影响,这些源于汉字词的语音变化,结果也基本应用于借用到日语里面的具有上述特点的汉字词。词汇方面。基于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利用其短单位词汇表,按词类属性讨论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从借用角度来看,词汇方面除了直接借用的汉字词,还有间接借用的汉字词即混种词中的汉字词。在排除掉固有名词和记号等条件下,最终统计出来的日语汉字词占日语词汇量的48%以上,多于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而且,通过对各词类混种词里面的汉字词与日语词或日语成分结合情况的分析发现,日语所有词类都借用或曾经借用过汉字词,但借用方式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要以能够实现日语该词类的语法功能为前提,从而对借用的汉字词进行必要的形式上的改造。语法方面。结合个别词汇史的考察,发现汉日语言的接触对日语语法产生的影响仅限于构词法方面。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历史上日语的汉文训读体现出来的。综合来看,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方面的影响是有限的。最后是结果与分析部分。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既有广度和深度,又具有局限性;既对日语语言民族性造成了冲击,又受到日语语言民族性的制约。所有自然语言都具有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与人类经验的潜能,而一种语言只能拥有有限的结构形式。日语中大量汉字词的借用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借用,而语言基本结构没有改变,被称为语言内部机制的思维方式也就没有改变。汉日语言接触具有不可重现的历史因素,在这种非自然接触下,两种语言相互协调、形成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的确在日语汉字词方面有明显体现,但是涉及到日语固有结构、或者核心词以及助词和助动词等能体现语法功能的特殊词类方面,日语依然努力坚守着语言接触发生之前的固有样态,依然保留着日语固有的民族性特征。
朴原熙[8](2017)在《汉韩外来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各种纷繁的文化更容易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与其他文化接触时,与之相关的词汇也会随着其文化交往而被引入。这些从国外引入的词语受到了来自母语的语法体系和语音体系的影响,逐渐发展成适应母语体系的新词语。本文将针对汉语和韩国语在面对外来语时会出现哪些异同之处,各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来进行一系列的探讨。本论文将在绪论里主要介绍汉语与韩语外来语的研究现状和汉韩外来语对比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两个语言里常用的术语名称的同时,针对这两种语言中的外来语的定义及界定进行一定的探索,因为汉语和韩语对外来语的名称及范围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因此本文还介绍了有关外来语界定争论的情况。第二章主要是对比汉韩外来语的借用方式,汉语和韩语同属汉字文化圈,但是两个语言所属的语系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韩语是表音文字,因此对汉语外来语和韩语外来语借用形式进行探讨,这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语言接触的规律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内容是汉韩英源外来语中的辅音系统的对比研究。汉语与韩语的外来语中,英语来源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英语作为当今的世界的通用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很多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语的影响,很多来自英语的词汇流入到了各个语言当中,汉语和韩国语中的外来语便是这个原理。因此本文对比两国间的外来语的中所占最多的英源外来语的辅音系统并分析了书写方式,把握其整体特征。第四章的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汉韩外来语的本土化现象,主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介绍了汉语和韩语外来语的本土化问题。因为两个语言存在明显的异同,所以在接受外来语后,他们的表现出也各不相同,因此分析了汉韩外来语音、形、义上发生的一些变化是必要的。本文将以对比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本文的涉猎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汉韩外来语的借用方式、英源外来语的辅音系统和书写方式、外来语母语化程度。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汉韩外来语做了全方位对比研究。
孙凤龙,肖思岑,朱婷,李红妹[9](2016)在《日语外来语吸收英语词汇的倾向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日语是一个大量吸收外来语的语种。日语词汇包含了和语、汉语、外来语以及混种语四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外来语如流水般地不断涌入日语。日语中的外来语占词汇总量的约10%,而在大量的日语外来语中,仅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语所占比例就超过80%,可以说日语中的绝大多数外来语来源于英语。由此可见,掌握好日语中的英语外来语对学习日语外来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佳[10](2016)在《英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与原日语词汇的异同探究》文中认为英语中8%的外来语来源于日语词汇,体现在饮食、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进入英语的日语外来语来源可以分为和语、汉语、和制汉语、外来语等四种,其中外来语又可以细分为三类进行分析。把作为英语外来语的日语词汇和原日语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发音、词义、书写形式、罗马字标示等方面存在异同,表明英语借词的多样性。
二、英语词汇发展与外来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词汇发展与外来语(论文提纲范文)
(1)外来语的存在对英语词汇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来语的含义和种类 |
(一)外来语的含义 |
(二)外来语的种类 |
二、外来语在英语词汇中的存在形式 |
(一)外来语保留了原有的词性和发音 |
(二)外来语词性发生了显着变化 |
三、外来语对英语词汇产生的影响 |
(一)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 |
(二)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
(三)拓展了学习者的视野 |
(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难度 |
四、结语 |
(2)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语料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
1.6.1 语言接触研究 |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
3.2.3 特殊匹配 |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3.3.1 汉俄语音差异 |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
4.2.3 音译形式独立 |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
4.3.1 音义相兼 |
4.3.2 词义变化 |
4.3.3 语用意义变化 |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
5.2.1 活力程度 |
5.2.2 活力特征 |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研究 |
第二节 关于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研究 |
第二章 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比 |
第一节 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概述 |
一、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的特点 |
二、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的借用原因 |
第二节 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对比 |
一、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 |
二、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 |
三、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异同 |
第三节 汉泰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
一、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
二、英语外来语对泰语的影响 |
第三章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描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问卷第一部分 |
二、问卷第二部分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四章 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英语外来词教学对策 |
第一节 对泰国汉语教师教学调查 |
一、对于不明白借用的问题 |
二、对于复合外来词学习的问题 |
三、对于音译外来词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策略教学 |
二、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
三、重视对学生交际策略的培养 |
四、采用比较教学法 |
五、进行语言辅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语料来源 |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
2.1 新词界定 |
2.1.1 语言学界定 |
2.1.2 新词语的界定 |
2.2 新词语的产生 |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
2.2.3 新词语的特征 |
2.3 网络新词语 |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
4.3 小结 |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
5.6 小结 |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6.1 语言与文化 |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6.2 汉语和汉文化 |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
6.5 小结 |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
8.1 结论 |
8.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二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相关分析 |
第一节 外来词的借用方式分析 |
第二节 外来词的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外来词趋同性分析 |
第三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特征 |
第一节 语义区域特征 |
第二节 外部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外来词与普通话的对比特征 |
第四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变异特征 |
第一节 词素变异的类词缀化 |
第二节 变异特征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海外华语词的传播与互动 |
第一节 海外华语词的传播 |
第二节 海外华语词的区域互动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1: 《全球华语词典》外来词词表 |
附录2: 异名词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留学生对汉语外来流行语的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理由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一章 问卷的设计与施测 |
1.1 调查对象 |
1.2 问卷设计过程 |
1.3 问卷内容 |
1.4 调查施测 |
第二章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2.1 接触情况和途径 |
2.1.1 外来流行语的接触情况 |
2.1.2 外来流行语的接触途径 |
2.2 不同汉语水平及不同国别的留学生理解认知情况 |
2.2.1 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理解认知情况 |
2.2.2 不同国别的留学生理解认知情况 |
2.3 不同类别外来流行语的理解认知情况 |
2.3.1 不同类别外来流行语的理解认知情况 |
2.3.2 外来流行语接触情况与理解认知情况对比 |
2.4 留学生对外来流行语的兴趣和态度 |
第三章 外来流行语的教学思考与教学建议 |
3.1 外来流行语的教学思考 |
3.1.1 外来流行语教学是流行语教学中特殊又重要的组成部分 |
3.1.2 作为中高级阶段兴趣教学的一部分 |
3.1.3 教学侧重交际过程中的理解 |
3.2 外来流行语的教学建议 |
3.2.1 设立一定的遴选标准 |
3.2.2 教学注重区分外来流行语来源 |
3.2.3 教学注重区分外来流行语的类别 |
3.2.4 教学形式自由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言学上对汉日语言接触的研究 |
1.2.2 人类学对语言民族性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5.1 研究材料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 |
2.1 日本列岛的人和语言 |
2.1.1 日语的起源假说及谱系分类 |
2.1.2 日语的演变源流与日本人群混合历史的关系 |
2.2 汉日语言接触类型的判定 |
2.2.1 古代中日交流与语言接触 |
2.2.2 日本文字的产生 |
2.2.3 汉日语言的接触类型 |
2.3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和局限性 |
2.3.1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 |
2.3.2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局限性 |
2.4 小结 |
第3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 |
3.1 日语语音结构特点 |
3.2 日语汉字音的现状分析 |
3.2.1 日本人对日语中汉字的态度 |
3.2.2 日本常用汉字音的现状 |
3.2.3 日语常用汉字音的分层 |
3.3 汉字音与日语音的匹配 |
3.3.1 日语对入声汉字音的保留 |
3.3.2 日语特殊音节的产生 |
3.3.3 日语语音学上“拍”的产生与汉字音的关系 |
3.3.4 汉字音带来的同音异义现象 |
3.4 小结 |
第4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 |
4.1 日语中汉字词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
4.2 各种词类中的汉字词及混种词中的汉字词 |
4.2.1 有词尾变化的词类 |
4.2.2 无词尾变化的词类 |
4.2.3 接辞 |
4.2.4 拟声词和拟态词 |
4.3 日语词汇的结构特点以及汉字词引发的改变 |
4.3.1 日语固有词汇的特点 |
4.3.2 汉字词对日语词汇体系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
5.1 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汉文训读 |
5.2 汉文训读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
5.3 汉文训读带来的具体语言现象的考证 |
5.3.1 沿用至今的“ゃむをぇす” |
5.3.2 曾经使用过的“ざるべかちず” |
5.4 其他来自于汉语的语法现象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6.1.1 主要内容 |
6.1.2 创新点 |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文维基百科和日文维基百科的日语核心词对照表 |
附录二: 日语名词中混种词的具体分析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汉韩外来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韩外来语的名称及界定 |
第一节 汉语外来语名称及界定 |
一、汉语外来语的名称 |
二、汉语外来语的界定 |
第二节 韩语外来语的名称及界定 |
一、“外来语”和“外国语” |
二、“外来语”和“归化语” |
三、“外来语”和“借用语” |
第三节 本论文外来语的名称及界定 |
第二章 汉韩外来语的借用方式对比 |
第一节 汉韩音译词的借用方式对比 |
一、音译词的概念 |
二、音译词的借用方式对比 |
三、对比分析结果 |
第二节 汉韩仿译词的借用方式对比 |
一、仿译词的概念及分类 |
二、仿译词的借用方式对比 |
三、对比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汉韩半音译半意译外来语的借用方式对比 |
一、半音译半意译的概念及分类 |
二、半音译半意译外来语的借用方式对比 |
第四节 汉韩字母词外来语的借用方式对比 |
一、字母词的概念及分类 |
二、字母词外来语的借用方式对比 |
三、对比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汉韩英源外来语的辅音系统对比及书写方式对比 |
第一节 汉、韩、英语的辅音系统 |
一、汉语的辅音系统 |
二、韩国语的辅音系统 |
三、英语的辅音系统 |
第二节 汉韩外来语的书写方式 |
一、汉语外来语的书写方式 |
二、韩语外来语的书写方式 |
第三节 汉韩英源外来语的辅音系统对比及书写方式对比 |
一、塞音 |
二、擦音 |
三、塞擦音 |
四、鼻音 |
五、流音 |
第四章 汉韩外来语的母语化 |
第一节 外来语语音的母语化 |
一、汉语外来语语音的母语化 |
二、韩语外来语语音的母语化 |
第二节 外来语语言形式的母语化 |
一、汉语外来语语言形式的母语化 |
二、韩语外来语语言形式的母语化 |
第三节 外来语语义的母语化 |
一、外来语语义的扩大 |
二、外来语语义的缩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日语外来语吸收英语词汇的倾向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语外来语中英语词源的分类以及具体表现 |
(一) 外来语所吸收词源的词性。 |
(二) 外来语所吸收词源的适用领域。 |
二、出现这种词源的分类和表现的原因 |
(一)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民众不断上升的精神需求的需要 |
(二) 脱亚入欧、极力与西方接轨的文化表现 |
(三) 某些科目、项目发展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应用 |
三、日语外来语吸收英语词汇倾向性的影响 |
(10)英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与原日语词汇的异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概况 |
二、直接音译的词汇 |
(一)来自日语固有的词汇 |
(二)来自汉语的日语词汇 |
(三)来自和制汉语的词汇 |
三、词义变化的词汇 |
(一)词义缩小的词汇 |
(二)词义转移的词汇 |
(三)指代内容发生变化的词 |
四、书写形式变化的词汇 |
五、罗马字标示的多样性 |
六、来自日语外来语的词汇 |
(一)来自日语外来语的词汇 |
(二)日语词汇与英语词汇的组合 |
(三)日本人自创的外来语 |
七、结束语 |
四、英语词汇发展与外来语(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来语的存在对英语词汇产生的影响[J]. 盛思雨.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01)
- [2]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3]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策研究[D]. 李子阳(Piyanon Luangin).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 [5]《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D]. 徐仪家. 厦门大学, 2019(08)
- [6]留学生对汉语外来流行语的习得研究[D]. 王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D]. 孙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8]汉韩外来语对比研究[D]. 朴原熙. 黑龙江大学, 2017(03)
- [9]日语外来语吸收英语词汇的倾向性的研究[J]. 孙凤龙,肖思岑,朱婷,李红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2)
- [10]英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与原日语词汇的异同探究[J]. 和佳.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