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王正兰四川省会理县南阁乡中心校

当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向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目标。江泽民主席也多次指出“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提出:“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他还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我国学生在不少的国际竞赛中都表现了良好的书本理论和知识水平,但在实践动手能力上却远远不及日本和美国的学生。这种现状反映出我国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培养,忽略了课本以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教学脱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缺点,许多学校加强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除了认真改革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就科学学科教学中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几种能力的培养,谈谈本人的认识。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有目的地应用感官感知现实事物的能力,他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中开展观察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难免会出现瞎想胡干的情况。有人会问:学生年龄小,行吗?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只要给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开始时总免不了出现偏差,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调整方法或步骤,慢慢地,学生就会摸出一些门道,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学会进行观察。

科学课的教学规律是以单元知识系统传授为主线,一般是以2~4课为一个单元,这有利于学生们系统性地吸收和整理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使学生们有适当的时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吸收、消化课本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比较能力。为了让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有所发现、探索,在每个单元教学开始时,我们都结合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作概括性的简介,并精心通过设疑、质疑去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去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和决心。如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要求观察校园里的土壤是属于哪一类?我们结合课外活动,要求同学们在自己家居环境及活动范围内采集所能遇到的各种土壤标本,结果同学们不但收集齐课文中介绍的“沙土、粘土、壤土”三大类,还收集到粘土中的“红粘土、黄粘土和灰粘土”等不同的品种,通过对土壤的观察、比较,考察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活动能力也有所提高。这种以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及校园地区性环境为实践范围,以学生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侧重面作为观察比较的课外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在假期里,同学们较难接受老师的指导,对一些疑难问题无法及时咨询老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一方面我们提示同学们在假期尽量利用有关资料,如阅读各类有关自然科学书刊、收看电视“人与自然”及“动物世界”等系列节目,查阅各种自然科学工具书,如:《十万个为什么》、《新华字典》等,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假期中的回校日,开学初的学前准备周,让同学们汇报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和启发,辅以老师对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答和辅导讲评,对开展课外活动有初步成果及考察实践较全面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树立学习的榜样;对开展课外活动有欠缺的同学提示改进的意见及弥补欠缺不足的方法,让同学们在发现自己不足之处的同时,在新学期阶段继续坚持开展课外活动。

二、栽培能力

春夏季节,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也适逢寒假和暑假假期,有充足的时间让同学们开展栽培等课外活动。我县处于温暖地带,各家大都有用阳台种植盆景花卉的条件及习惯,更适合同学们开展课外栽培活动,培养栽培能力。引导同学们开展栽培活动,关键是掌握栽培的方法。

我们从课堂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结合《科学》第十册第十四课《种子的构造和萌发》的教学,我们引导同学们种植易于生长、较易管理的玉米、大豆、南瓜等成活率较高的品种,结果,很多同学栽种的作物在暑假前都开花结果,部分较迟栽种的同学也在十月前后的秋季有所收获。教《科学》第十册的十三课《用根和茎繁殖植物》时,在实验室内,我们指导学生用塑料碗及饮料杯等盛上沙土、用铝棒作扦插打孔,并剪取杜鹃、七里香枝条学习扦插技术,引导同学们回家利用“扦插法”尝试栽培茉莉花、玫瑰花及鸡蛋花等。在教师的熏陶之下,同学们对植物的栽培生长产生了浓厚兴趣,坚持种植活动,并成立“绿色卫士”小组,收集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的数据资料,坚持长时间的制作植物标本,研究归纳出植物有进化空气、减少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美化和绿化自然家居环境的不同功效。

三、制作能力

《科学》教材遵照现代化社会强调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要求,结合科学的知识,布置了不少动手制作的课外活动内容,从小培养同学们的操作技能。如第十一册第一课《植物和环境》,布置同学按图做观察胚根向水生长情况的实验,《电磁铁》设计加强电磁铁磁性的实验。这些动手制作能力的实验,老师除了提示实验方法、操作过程及观察要点外,关键是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样板或其中的一项有启发性的设计,以加强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和联想创造灵感。如利用课外活动制作标本,老师出示已制成的叶形标本、花卉画标本、展示各种昆虫、蝴蝶标本,展示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等。在老师的带动下,很多同学利用各种活动动手采集标本,结合春游开展植物叶子和花卉制作,结合美化家居开展植物剪枝、盆景栽培活动和插花艺术活动,在培养动手制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美的情操及高雅的兴趣爱好。现在我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四年级起开始收集岩石标本,利用寒暑假到郊外或旅游外出等机会进行考察实践,收集的岩石标本从原来的三十多种增加到现在的八十多种,他们对岩石的种类、分布、形成及性质用途的各方面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我国古代学者曾说:“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江泽民主席在全国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教导我们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础教育,尽管这个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活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重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四、获取信息能力

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报纸、去儿童图书馆查阅科普书籍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增强学生求知欲。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方法的能力,如果可以引导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阅读课外读物,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

有人对2007年北京市青少年学生小发明、小论文竞赛的获奖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获奖学生中有62.2%的学生在业余时间中把科普书籍放在首位。一般而言,阅读认识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其阅读中创造性思维(灵活性、独创性)的发展水平也较高。

为此我们也做了尝试:让学生制作以环保为题材的手抄报,由学生手抄报的内容可以反映出:他们都能自选、阅读、查找报纸和杂志。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利用电脑上网寻找资料,而且涉及的内容更丰富,不单有空气污染、河水污染,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许多高年级学生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从某些学生提出的方法看有些“异想天开”,但是这些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为了让同学们能结合国内外的科技活动和新动态开展综合应用知识的活动,我们经常结合各阶段的科技活动,以剪报、图片展览、集邮展览,出版科技知识普及专栏墙报等形式,引导同学们了解及收集有关的科技专项知识和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调查活动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认识、去创新。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寻根求源的探索精神。调查活动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践与认识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才能获得实效。

1.选题

选题是明确调查活动的方向、目的和意义。课题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让学生有选择、有补充、有创新。

例如:在科学课《安全用电》中教师让学生讲述身边有哪些用电安全隐患时,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踊跃。教师见此情况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在课外开展“家中的用电安全隐患”的课题调查。

2.调查

调查是围绕初步选定的课题,广泛搜集对口情报资料。有时需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从中就反映和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形式去考虑课题的习惯,更全面的思考。

例如:在调查《市民的消防防火意识》中,学生的问卷设计考虑了成人、青少年、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了了解。

3.分析调查结果

通过艰辛的调查后,就要把一大堆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各种比率数字,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通过数字发现问题,尊重调查结果,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如:对市民的消防意识调查的结果是一组市民的防火意识不强的事实,指导教师并无隐瞒,鼓励学生把这个事实反映出来,得到消防部门的重视和赞扬。

标签:;  ;  ;  

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