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北小尾寒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东小尾寒羊,母羊,肉用指数,体尺指数
河北小尾寒羊论文文献综述
崔宏宇,王晓燕,赵新明[1](2012)在《河北小尾寒羊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的测定及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试验羊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分群,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通过对河北小尾寒羊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测定,对本品种进行一次综合的评定。同时,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山东小尾寒羊以及国外的品种羊进行相同的比较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河北小尾寒羊的测定,为对其进行选种选配和保种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结果表明:河北小尾寒羊在4牙时(2岁)体重为44.55±5.32,体高为67.07±4.58,体长为75.38±6.46,胸围为84.23±2.73,管围为8.42±0.4,已经达到成年水平;同等年龄的母羊产双羔的泌乳力高于产单羔母羊的泌乳力,河北小尾寒羊的单羔泌乳力高于国外品种;肉用指数的范围:河北小尾寒羊的为0.66~0.91,山东小尾寒羊的为0.53~0.87,河北小尾寒羊的肉用率高于山东小尾寒羊。(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2年04期)
韩立霞,孙少华,白瑞景,孙志颖,刘建明[2](2010)在《B细胞异位基因2(Btg2)多态性与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椎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直接测序、PCR-RFLP及dCAPS技术研究了河北小尾寒羊(Ovis aries)B细胞异位基因2的外显子3及3'-UTR上的多态性与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椎性状的相关性。经测序结果分析,发现了A150G、C243T和A607G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3个位点的PCR-RFLP分析表明,150位点产生AA、AG和GG基因型;243位点产生CC、CT和TT基因型;607位点产生AA、AG和GG基因型。独立性卡方检测结果表明,150位点的不同表型个体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着(P>0.05),243位点的差异极显着(P<0.01),607位点的差异呈显着水平(P<0.05);进一步对这3个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其独立性卡方检测表明单倍型在不同表型中差异显着(P<0.05)。其结果表明243位点、607位点以及单倍型GTA可能与小尾寒羊多脊椎性状有关。(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韩立霞[3](2009)在《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柱调控基因Btg2和NR6A1的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脊椎现象是存在于河北小尾寒羊中的有益突变,多数突变都会引起绵羊脊柱的加长和体尺增加,从而显着提高产肉量。本论文采用PCR-RFLP、dCAPS、PCR-SSCP以及直接测序等技术首次从分子水平上对小尾寒羊的Btg2基因和NR6A1基因的多态性与多脊椎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与小尾寒羊多脊椎突变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并为进一步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河北小尾寒羊的肉用性能,培育我国肉用绵羊品种奠定基础。根据牛和猪的Btg2基因的DNA序列,选择保守区域设计引物,扩增绵羊Btg2基因的外显子3和3′UTR的部分序列,并对这些序列选取代表性个体进行测序,得到长度为1226bp的片段。全部片段测序结果经过同源性比对,共发现4个SNPs位点,突变位点依据拼接序列来命名分别为:A150G、C243T、A607G和T704C,其中有1个SNPs位于外显子,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应用PCR-RFLP及dCAPS技术,对Btg2基因的A150G、C243T和A607G突变位点分别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群体检测。独立性卡方检测结果表明150位点的不同表型个体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着(P>0.05);243位点的差异极显着(P<0.01),卡方检验再分割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在T14L6与T14L7、T14L5表型之间差异极显着,T14L6与T13L7之间差异显着;607位点的差异呈显着水平(P<0.05),卡方检验再分割表明基因型频率在T14L6与T14L7中差异显着。结果表明243位点、607位点可能与多脊椎性状有关。经过独立性卡方检验,表明单体型在不同表型中差异显着(P<0.05),分析表明单体型GTA可能与多脊椎性状有关。根据牛和猪的NR6A1基因的DNA及mRNA序列,设计8对引物,扩增绵羊的该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序列。运用PCR-SSCP以及直接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在外显子5的第25位碱基处上检测到1个T25G的单碱基突变,该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对该位点进行群体检测分型,经独立性卡方检验后,发现基因型频率在5种不同多脊椎突变表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卡方检验再分割后发现基因型频率在T14L5与T14L6以及T14L5与T14L7中差异显着,表明该位点可能与多脊椎性状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6)
[4](2004)在《河北小尾寒羊饲养管理规范(DBB/T493-2004)》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北方牧业》期刊2004年13期)
孙耀华[5](2001)在《河北小尾寒羊选育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来的试验,由河北省畜牧兽医所选育的河北小尾寒羊成年公羊、母羊的体质分别达到114.41kg和69.81kg,比选育前提高了137.66%和89.08%;8月龄屠宰率和净肉率达到51%和40.56%,分别提高了6.19和6.01个百分点;产羔率达到285.01%,比选(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01年12期)
路广计,王振来,郑文波,安英杰,王庆田[6](2001)在《河北小尾寒羊饲养屠宰试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小尾寒羊品种资源,选育出体形外貌一致、产羔率高、产肉性能好、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的肉用小尾寒羊,并充分利用平原农区丰富的秸秆,推广科学养羊技术,河北省畜牧局和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将《河北小尾寒羊选育》项目正式列入科研计划。到2000年,经(本文来源于《河北畜牧兽医》期刊2001年10期)
河北小尾寒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直接测序、PCR-RFLP及dCAPS技术研究了河北小尾寒羊(Ovis aries)B细胞异位基因2的外显子3及3'-UTR上的多态性与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椎性状的相关性。经测序结果分析,发现了A150G、C243T和A607G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3个位点的PCR-RFLP分析表明,150位点产生AA、AG和GG基因型;243位点产生CC、CT和TT基因型;607位点产生AA、AG和GG基因型。独立性卡方检测结果表明,150位点的不同表型个体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着(P>0.05),243位点的差异极显着(P<0.01),607位点的差异呈显着水平(P<0.05);进一步对这3个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其独立性卡方检测表明单倍型在不同表型中差异显着(P<0.05)。其结果表明243位点、607位点以及单倍型GTA可能与小尾寒羊多脊椎性状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北小尾寒羊论文参考文献
[1].崔宏宇,王晓燕,赵新明.河北小尾寒羊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的测定及比较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
[2].韩立霞,孙少华,白瑞景,孙志颖,刘建明.B细胞异位基因2(Btg2)多态性与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椎性状的关联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
[3].韩立霞.河北小尾寒羊多脊柱调控基因Btg2和NR6A1的多态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9
[4]..河北小尾寒羊饲养管理规范(DBB/T493-2004)[J].北方牧业.2004
[5].孙耀华.河北小尾寒羊选育成功[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1
[6].路广计,王振来,郑文波,安英杰,王庆田.河北小尾寒羊饲养屠宰试验报告[J].河北畜牧兽医.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