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湾海峡西南部,海陆联合地震探测,广角反射,折射剖面,表层改正
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笋,丘学林,方伟华,刘善虎,姚道平[1](2018)在《台湾海峡西南部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资料特点与处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调查长乐—南澳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的展布、形态和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使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和海底地震仪将深地震探测拓展到台湾海峡西南部,配合陆上的水库气枪震源、吨级爆破点和流动地震仪实现了海陆双向激发接收。文章详细介绍了2013—2015年间在台湾海峡西南部采集的6条二维广角地震剖面的观测系统、采集参数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表明:震源激发参数和仪器接收点位选择合理,大部分共接收点道集记录能清晰地识别出Pg、Pm P、Pn、Sg、Sm S等震相;通过气枪固定点多次激发进行迭加的方法,获得了信噪比相当于吨级爆破的共炮点道集记录。陆上台站数据品质较佳,而海底地震仪数据信噪比较低,可能是由于海底吸收衰减较为严重。数据处理中针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沉积层速度较低且基底面起伏剧烈的问题,将共接收点域拾取的走时分选到炮域,避免了表层改正残差造成深部构造假象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祁江豪,张训华,吴志强,丘学林,赵明辉[2](2015)在《南黄海OBS 2013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初步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渤海—山东半岛—南黄海一线的深部构造特征,利用海区气枪震源和陆区爆破震源探测,于2013年在胶东、渤海和南黄海布设了一条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剖面。海陆联测剖面包括渤海和南黄海两条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和一条陆上地震测线,是首次在南黄海地区布设的OBS深地震测线。文章对南黄海段测线上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其中包括地震数据解编处理、截裁处理等,结果表明,此次实验海底地震仪记录质量良好,可以清晰地识别出Ps、Pg、Pm P等多组震相,还首次观察到了来自千里岩隆起带上的P波震相,说明数据处理流程是可行的;再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分析了南黄海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特征,为下一步地壳速度结构的模拟及解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徐辉龙,夏少红,孙金龙,丘学林,曹敬贺[3](2012)在《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发震构造与地壳内部低速结构和交叉断裂的耦合作用存在紧密联系。西沙和南沙海陆联测为北部联测的进一步工作,可以构建穿越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到南沙地块等陆缘的超长地壳结构剖面,对我们揭示南沙地块内部微块体结构、南沙地块及其邻区的深部速度结构以及南沙地块与周边海盆、陆块间过渡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结构,了解南沙地块现今的构造状态与构造变迁历史,解译南沙地块裂离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陈营华[4](2007)在《香港与珠叁角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数据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香港与珠叁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处理手段,突出弱震相,压制强噪音。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大部分固定台站均可清晰识别出有效信号,这是首次利用固定台站记录到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最远接收距离达到240多公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谢剑波,夏戡原[5](2002)在《南海东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东北部位于华南地块、台湾地块与南海海盆的交接处,受台湾岛弧俯冲碰撞带的影响强烈,是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对南海东北部的闽粤沿岸海陆过渡带的深地震探测和深部结构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测线与海岸线垂直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还没有进行过研究。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分布有滨海断裂带、韩江-东山拗陷带、东沙-澎湖-北港隆起带等构造单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坳陷带内油气资源丰富。因此,在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开展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和深部结构的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滨海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同时可以研究这一地区深部结构与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2001年8月6~1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东省地震局合作,在广东饶平南澳岛外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测线长约200km,呈北北西-南南东向,测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和构造走向。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实验2号”地球物理调查船沿海上测线由南往北进行气枪放炮,其震源系统由6台空压机、1台AIRONⅢ型控制箱体和4支大容量(12 L)的BOLT气枪组成。广东省地震局的5台流动数字地震仪在陆上进行监测记录,其中两台仪器布设在南澳岛,3台布设在饶平新塘镇附近,每台仪器由JC-(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2-10-01)
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渤海—山东半岛—南黄海一线的深部构造特征,利用海区气枪震源和陆区爆破震源探测,于2013年在胶东、渤海和南黄海布设了一条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剖面。海陆联测剖面包括渤海和南黄海两条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和一条陆上地震测线,是首次在南黄海地区布设的OBS深地震测线。文章对南黄海段测线上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其中包括地震数据解编处理、截裁处理等,结果表明,此次实验海底地震仪记录质量良好,可以清晰地识别出Ps、Pg、Pm P等多组震相,还首次观察到了来自千里岩隆起带上的P波震相,说明数据处理流程是可行的;再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分析了南黄海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特征,为下一步地壳速度结构的模拟及解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1].王笋,丘学林,方伟华,刘善虎,姚道平.台湾海峡西南部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资料特点与处理对策[J].热带海洋学报.2018
[2].祁江豪,张训华,吴志强,丘学林,赵明辉.南黄海OBS2013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初步成果[J].热带海洋学报.2015
[3].徐辉龙,夏少红,孙金龙,丘学林,曹敬贺.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J].热带海洋学报.2012
[4].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陈营华.香港与珠叁角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数据处理[J].热带海洋学报.2007
[5].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谢剑波,夏戡原.南海东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