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作论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于物而动”,“虚静”,“神与物游”,“妙悟”
创作论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管恩好[1](2013)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是艺术创作繁富的时代。众多的文学家、文论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不断总结积淀,在文艺创作的发生、文艺创作的心态、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想象等方面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言说。充分汲取其中的精华,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指导当代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上半月)》期刊2013年07期)
丛丽丽[2](2009)在《“通变”观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的创造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作为创作论重要内容的“通变”论,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以为,“通变”论不仅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因此考察刘勰的“通变”论就不能局限于《通变》篇,而是应当把它放在整个《文心雕龙》中来考察,尤其是应当把它放在创作论中来考察。但在以往的《文心雕龙》“通变”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就《通变》篇论“通变”,而很少着眼全局。正因如此,本文以构成《文心雕龙》创作论体系最重要的六篇,即《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物色》,与《通变》篇进行互动考察,以期对刘勰的“通变”论与《文心雕龙》创作论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探求“通变”论在整个《文心雕龙》中的理论意义。刘勰的“通变”观以齐梁文坛的古今体之争为背景,以“情”为纽带,提出要“望今制奇”,同时又要“参古定法”。进而总结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的“通变”的规律。这种着眼于“日新其业”的“通变”观是刘勰的卓见,同时他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通变之术”,那就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通变”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刘勰认为,无论在文学创作的哪个阶段,都要懂得“通变”。从“神思”,即艺术构思的产生,到“体性”,即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从“风骨”,即艺术理想的形成,到“定势”,即文体风格的完成,其指导方针都是“通变”。因此在《文心雕龙》里,“通变”论是带有方法论意义的。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只有紧紧抓住“通变”这一方法,才能从事健康的文学创作。“通变”思想不仅贯穿于《文心雕龙》创作论,也贯穿在整部《文心雕龙》中,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15)
傅新营[3](2004)在《意格理论:唐代诗学理论的创作论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不以泛文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古代诗学理论实际上是从唐代开始的,其标志就是唐代"诗格"着作的出现,这是真正就诗歌本身的问题作专门探讨的理论着作。诗格着作兴盛于唐初,数量很多,写作时间一直延续到宋代。到元代换了名称,叫做"诗法"(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其内容几乎都是唐宋诗格的翻版。由于诗格之书的写作重在实用,为的是指导诗歌创作,所以内容多为琐碎的作诗技巧。尽管这样,因为唐代诗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其(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二辑)》期刊2004-12-01)
金五德[4](2000)在《自成体系的创作论——胡风文艺思想初探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风关于创作的理论是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现实主义原则为指导 ,以“主观战斗精神”为内核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表现出时代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思辩性等鲜明特色 ,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创作论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心雕龙》的创造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作为创作论重要内容的“通变”论,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以为,“通变”论不仅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因此考察刘勰的“通变”论就不能局限于《通变》篇,而是应当把它放在整个《文心雕龙》中来考察,尤其是应当把它放在创作论中来考察。但在以往的《文心雕龙》“通变”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就《通变》篇论“通变”,而很少着眼全局。正因如此,本文以构成《文心雕龙》创作论体系最重要的六篇,即《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物色》,与《通变》篇进行互动考察,以期对刘勰的“通变”论与《文心雕龙》创作论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探求“通变”论在整个《文心雕龙》中的理论意义。刘勰的“通变”观以齐梁文坛的古今体之争为背景,以“情”为纽带,提出要“望今制奇”,同时又要“参古定法”。进而总结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的“通变”的规律。这种着眼于“日新其业”的“通变”观是刘勰的卓见,同时他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通变之术”,那就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通变”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刘勰认为,无论在文学创作的哪个阶段,都要懂得“通变”。从“神思”,即艺术构思的产生,到“体性”,即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从“风骨”,即艺术理想的形成,到“定势”,即文体风格的完成,其指导方针都是“通变”。因此在《文心雕龙》里,“通变”论是带有方法论意义的。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只有紧紧抓住“通变”这一方法,才能从事健康的文学创作。“通变”思想不仅贯穿于《文心雕龙》创作论,也贯穿在整部《文心雕龙》中,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作论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管恩好.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建构[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
[2].丛丽丽.“通变”观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体系[D].山东大学.2009
[3].傅新营.意格理论:唐代诗学理论的创作论体系[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二辑).2004
[4].金五德.自成体系的创作论——胡风文艺思想初探之一[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