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论文-马世乾,崇志强,何富林,郝君,张俊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论文-马世乾,崇志强,何富林,郝君,张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博弈,分布式节点电价,策略迭代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马世乾,崇志强,何富林,郝君,张俊[1](2019)在《平行能源系统:博弈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和模拟能源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交互,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CSTS(composite socio-technical systems),从而建立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首先通过对美国丹佛大学校园电网各楼宇的用电行为进行数学建模,为了得到博弈最佳校园用电量,策略迭代PI(policy iteration)算法被用来提高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整体社会福利。分布式虚拟迭代DFI(distributed fictitious iterative)算法可以确定校园电网内57栋楼的最佳温度设定和对应的耗电量。结果表明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引导的关系。数值实验从节能和减少用电成本等方面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美国丹佛大学校园电网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挺生,周炜,徐凯,贺凌云[2](2018)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塔吊安全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背景下的塔吊安全管理,运用系统思想研究塔吊安全。首先,分析塔吊系统特征,明确塔吊安全系统构成要素;然后,基于RASMUSSEN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塔吊安全系统层次体系,包含监管机构层、塔吊参与单位层、施工现场管理层、现场人员层、环境与设备层等5个层次;其次,通过文献调研、事故分析和专家访谈,系统地识别56项塔吊安全影响因素,并利用Accimap建模技术建立广义塔吊安全Accimap模型;最后,进一步分析塔吊安全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机制。结果表明:塔吊安全是多层次多维度因素的耦合结果,受层间反馈、退化现象和动态环境影响。塔吊安全管理应遵循竖向整合思想,关注因素交互路径,采取系统性的干预和控制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敏,陈宝智[3](2012)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危险源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地控制危险源是防止事故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系统安全的观点出发讨论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危险源控制问题。强调在系统设计、建造阶段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控制危险源,实现本质安全。"叁同时"审查和安全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系统本质安全程度的审查和评价。作为设计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应该跟上技术进步并性能化。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处于阶层构造较高层次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约束企业的行为。(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2 (Shenyang)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2012-11-11)

冯绍红,李东[4](2011)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特点,运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对提高公益科研机构的组织效率进行了实例研究。建立了针对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决策的自适应模糊推理完整模型,利用调研数据及其处理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融合了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和模糊系统的语言推理能力,弥补了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系统各自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适用于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在解决管理领域的预测、评估和决策问题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期刊2011年04期)

于广涛,李永娟[5](2009)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控制人因研究的转变趋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特征及其事故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安全控制的人因研究领域中的4种新趋向:分别是从关注个体因素到关注组织因素;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呼吁社会控制;从考察近端因子到探讨远端征兆;从考核导向向优化发展导向。四大趋势的转变为系统的安全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开辟了安全控制研究新的领域。最后,笔者结合4方面的转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企业安全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许正权,朱方策[6](2009)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事故的成因结构敏感性及预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回顾现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事故的成因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和经验总结构建事故成因理论的缺陷。该研究试图从分析和推理入手,根据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运行机制及事故成因结构敏感性特征,探索由于新技术快速普及应用而不断涌现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失效机制及事故的成因理论;解释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差异性、时间方向性及情境依赖性;为任何因新技术普及应用而产生的人造系统的安全分析及事故预防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李万帮[7](2008)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组织错误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组织管理因素对大规模、现代化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失误和操作者个体人误不再是事件或意外事故的最终答案,组织错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人误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本文以具有高风险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组织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主要分四大部分:组织错误分类、组织错误形成机理分析、组织错误识别及组织错误的管理对策。首先,文章在分析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生产的基本元素及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的原理,将最能表征组织管理因素对复杂系统安全运行最具影响的特征因子,即组织错误分为决策失效、管理控制失效、技术操作失效、沟通失效和防御失效五大类,并对每一类进一步细分,确立了26个关键的指标要素,建立了组织错误四级分类模型。其次,深入分析了每类组织错误产生的机理及其表现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组织错误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的一般模型。第叁,以某核电站近叁年来的内部事件运行报告为背景,通过简化的组织错误灰色层次模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得出各层次组织错误之间的关联序:即对系统系统安全影响最大的组织因素是技术操作失效,其次是管理控制失效;对系统安全贡献最大的具体的组织因素是标准与规程,其次是一线的指导与控制;组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失效是决策失效最大的贡献因素;管理控制失效中对系统安全贡献最大的因素是系统维护失效,其次为技术支持失效,叁是培训失效;在沟通失效中,沟通的内容失效对系统安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沟通的时间不恰当,叁是沟通的方式;防御机制失效是防御失效中影响系统安全最大的因素,其次是防御的内容失效,最后才是防御的设施失效。最后,组织错误比个体人误复杂得多,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每一个组织错误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其他组织错误的发生,甚至形成连锁反应。以往采取基于多米诺骨牌原理的策略可能已无能为力。因此,需从五个方面同时入手,综合运用技术手段、组织手段和文化手段,建立一个可靠的(OR)组织。(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08-05-01)

王以群,李鹏程,张力[8](2008)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人误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微观个体和宏观组织两方面研究人误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微观方面基于人机系统揭示单个人误的产生发展过程;宏观方面侧通过人误事件的分析,揭示人误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整合上述两方面建立了人误演变模型,且探讨了人误的叁种演变模式:纵向、横向及混合演变模式。(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08年01期)

许正权[9](2007)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事故成因结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基于共同成因假设思想的事故成因理论的局限:①不考虑系统复杂性影响,认为复杂系统和简单系统都遵循同样的事故成因机理;②共同成因假设,即大小事故具有相同的成因,遵循共同成因路径;③因果律假设,即任何事故一定有清晰严格的因果链;④只注重比较重要因素,人为增加了系统的不和谐。系统地阐述复杂系统事故所具有的结构敏感性,给出了事故成因模型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并提出活跃元素的行为偏差及活跃元素间交互作用偏差的合成是决定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事故成因机理的学说,补充并完善了Reason的Swisscheese模型,同时构建了基于结构敏感性的事故成因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于广涛,王二平,李永娟[10](2004)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绩效评定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绩效评定是对组织或个人与安全有关的优缺点进行系统描述。传统的安全绩效评定基于事故等客观结果,存在诸多弊端。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开始重视过程控制,提出行为标准的安全绩效评定。一是用安全文化作指标,基于员工的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定;二是鉴于不安全行为与事故的直接关系,提出行为观察方法。这种行为标准的评定是以人为主体的过程评定,是前馈,有助于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水平的持续提高。(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04年02期)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促进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背景下的塔吊安全管理,运用系统思想研究塔吊安全。首先,分析塔吊系统特征,明确塔吊安全系统构成要素;然后,基于RASMUSSEN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塔吊安全系统层次体系,包含监管机构层、塔吊参与单位层、施工现场管理层、现场人员层、环境与设备层等5个层次;其次,通过文献调研、事故分析和专家访谈,系统地识别56项塔吊安全影响因素,并利用Accimap建模技术建立广义塔吊安全Accimap模型;最后,进一步分析塔吊安全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机制。结果表明:塔吊安全是多层次多维度因素的耦合结果,受层间反馈、退化现象和动态环境影响。塔吊安全管理应遵循竖向整合思想,关注因素交互路径,采取系统性的干预和控制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世乾,崇志强,何富林,郝君,张俊.平行能源系统:博弈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9

[2].赵挺生,周炜,徐凯,贺凌云.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塔吊安全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

[3].吴敏,陈宝智.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危险源控制[C].Proceedingsof2012(Shenyang)InternationalColloquiumon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2

[4].冯绍红,李东.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应用(英文)[J].Transactions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2011

[5].于广涛,李永娟.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控制人因研究的转变趋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6].许正权,朱方策.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事故的成因结构敏感性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7].李万帮.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组织错误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D].南华大学.2008

[8].王以群,李鹏程,张力.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人误演变过程[J].人类工效学.2008

[9].许正权.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事故成因结构敏感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

[10].于广涛,王二平,李永娟.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绩效评定的新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4

标签:;  ;  ;  ;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论文-马世乾,崇志强,何富林,郝君,张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