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子论文-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

主要分子论文-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要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百脉根,遗传多样性,缩合单宁,根瘤固氮

主要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1](2019)在《百脉根分子生物学主要领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作为质量优良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其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态适应性强,可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园林绿化以及土壤修复等,亦可用于草药制剂,治疗某些人类疾病。为扩大百脉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对其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简述了百脉根的7个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分析、抗逆境胁迫、抗除草剂、根瘤固氮、缩合单宁、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及药理学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百脉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百脉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百脉根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栾美慧,李健明,时坤,刘艺,徐宁[2](2019)在《水貂阿留申病毒感染过程中主要分子蛋白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阿留申病(Aleutian mink disease, AMD)是由AMD病毒(AMDV)感染水貂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并引发自身免疫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的水貂养殖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2])。由于其特殊的致病机制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3-4]),尚无预防该病的商业疫苗。目前主要通过检疫淘汰病貂来净化貂厂,但(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梅[3](2019)在《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梅)在8月24日至25日举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术研讨暨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2019年工作推进会上获悉:该项目2019年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发分子标记261个,获得优异性状基因6个,解析多基因网络3个,设计高产、(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09-06)

张华,雷加容,杜小英,陶军,欧俊梅[4](2019)在《153份四川小麦主要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掘并推广更优质的小麦多抗性种质资源,了解现有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病情况,选用四川省153份小麦主要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采用自然诱发的方法于2018-2019年进行整个小麦生长期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鉴定和分析,同时利用已知的6个Yr基因分子标记、1个FHB基因分子标记和3个PM基因分子分别对其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抗赤霉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类型检测。结果显示,在供试的153份小麦品种中,成株期表现出中抗及以上的品种有123份,占供试品种的82%。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Yr9、Yr10、Yr15、Yr18、Yr26、FHB1、PM8、PM21和PM38的小麦品种分别有25份、68份、12份、4份、91份、12份、25份、40份和4份,分别占供试品种的16.34%、44.44%、7.84%、2.61%、59.48%、7.84%、16.34%、26.14%和2.61%;有16份品种未检测到测试的9种抗病性基因。(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李景伟[5](2019)在《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培育生育期较短、高产优质、商品性能突出的加工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倍受重视。我们课题组前期用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高的亲本'早MH'与'♂MINⅡ'杂交得到了 F1代群体,并从中选育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8个杂种株系。本试验用亲本对照,重点对杂种株系的分子细胞学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8个马铃薯杂种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48.1%~77.3%。株系MH×MⅡ-77的花粉育性低于50%,其余株系均在50%以上。2.试验查明了 8 个杂种株系 MH×M Ⅱ-01、MH×M Ⅱ-23、MH×M Ⅱ-39、MH×MⅡ-45、MH×M Ⅱ-56、MH×M Ⅱ-77、MH×MⅡ-98 和 MH×M Ⅱ-110 的 PMCMⅠ 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是:3.82Ⅰ+13.05Ⅱ+2.31Ⅲ+2.79Ⅳ、6.52Ⅰ+13.04Ⅱ+2.24Ⅲ+2.17Ⅳ、4.37 Ⅰ+9.97 Ⅱ+3.19Ⅲ+3.53Ⅳ、4.05 Ⅰ+15.54Ⅱ+2.12Ⅲ+1.63Ⅳ、2.71 Ⅰ+13.85 Ⅱ+2.35Ⅲ+2.64Ⅳ、8.44 Ⅰ+7.08Ⅱ+5.92Ⅲ+1.91Ⅳ、5.20 Ⅰ+8.61 Ⅱ+6.76Ⅲ+1.33Ⅳ和 1.13 Ⅰ+11.69Ⅱ+1.04Ⅱ+5.09Ⅳ。3.MH×M Ⅱ-01为中早熟型株系,其余均为中熟型株系。各株系的薯形有明显差异,块茎表皮光滑、芽眼浅、结薯集中。4.各杂种株系的单株结薯数在4.29~6.57个之间。单株产量变幅为978~1150g,均显着超过双亲。单株平均薯重变幅为185.25~235.43g,商品薯率变幅为80.0%~92.0%。5.各株系块茎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MH×M Ⅱ-98和MH×M Ⅱ-23为全粉加工型株系,MH×M Ⅱ-77和MH×M Ⅱ-45为高蛋白株系,MH×M Ⅱ-23为高花青素含量株系。6.利用筛选出的10对SRAP适宜引物,对10个材料扩增得到152个多态性位点条带,多态性为78.76%。试验建立了能区分10个供试材料的SRAP指纹图。7.各株系及亲本的遗传距离(GD)在0.290~0.640之间。用0.40作基准,将供试材料划分成5类:株系MH×MⅡ-01、MH×M Ⅱ-98和母本'MH'为一类;株系MH×MⅡ-39、MH×MⅡ-56、MH×MⅡ-110 和父本 'MⅡ' 为一类;株系 MH×M Ⅱ-23、MH×MⅡ-45 和 MH×MⅡ-77 分别为一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娇,曹秀萍,唐子娟,黄健,郑月慧[6](2019)在《Hippo信号通路主要分子与卵巢生殖干细胞相关因子在人和小鼠卵巢衰退过程中的表达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与卵巢生殖干细胞(ovarian germline stem cell, OGSC)相关因子在人和小鼠衰老不同功能状态卵巢中表达的相关性。选择2月龄性成熟期(正常对照)、12月龄衰老期(生理性衰退) KM系小鼠卵巢,以及青年期(青春期后~35岁)、中年期(36~50岁)和绝经期(51~60岁)女性卵巢皮层样本;采用环磷酰胺/马利兰片(cyclophosphamide/busulfan, CY/BUS)腹腔注射方式构建小鼠病理性衰退卵巢模型,用HE染色法检测各级卵泡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Hippo信号分子与OGSC相关因子(MVH/OCT4)的定位和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和OGSC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衰退模型小鼠卵巢中已无正常卵泡,仅有一些闭锁卵泡存在;和正常对照小鼠相比,生理性和病理性衰退模型小鼠卵巢皮层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pYAP1)和MVH/OCT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病理性衰退模型小鼠卵巢皮层pYAP1/YAP1比值升高。和青年期女性相比,中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卵巢表面上皮(ovarian surface epithelium, OSE)结构逐渐变得松散,皮层处细胞也逐渐减少;LATS2蛋白表达水平在青年期女性OSE最高,MST1蛋白表达水平在老年期女性OSE最低,而YAP1和pYAP1蛋白表达水平在中年期女性OSE最高;相比青年期女性,中年期和老年期OSE的pYAP1/YAP1比值显着降低,而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青年期女性OSE中MVH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中年期和老年期。以上结果表明,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分子与OGSC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之间有相关性,提示Hippo信号通路可能调控OGSC相关因子表达,从而参与卵巢功能的生理性衰退和病理性衰退过程。(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许小宛,姚俭昕,高雅洁,冯毅,张玲丽[7](2019)在《一批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其分子标记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和利用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本研究以黄淮南片2016-2017年度参加国家区试的81份普通小麦品种(系)及本课题组育成的10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二维排序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并选用10个分子标记分别鉴定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 Fhb1)、矮杆基因( Rht1、 Rht2、 Rht8)、多酚氧化酶基因( PPO-A1)、光周期基因( PpD-A1、 PpD-D1)和穗发芽抗性基因或QTL位点( Vp1B3、Qphs.ccsu-3A.1)。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代表了79.128%的原始数据信息;以参试材料的主成分得分绘制二维排序图,筛选出26个矮杆、穗大粒多、旗叶面积适中、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以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0处将参试材料聚为5类,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聚在第Ⅴ类。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共有7(7.69%)个材料在所测位点上具有较好的基因型。结合农艺性状分析及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且具有较强的穗发芽抗性和较低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为郑麦151和西农585,可在今后的小麦生产及育种上优先考虑利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玉[8](2019)在《DENV-2感染的HUVECs和人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对主要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登革Ⅱ型病毒(Dengue virus type 2,DENV-2)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和人巨噬细胞,且感染后共培养对主要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DENV-2感染C6/36细胞,提取细胞RNA,通过RT-PCR扩增DENV-2 NS1部分基因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扩增产物。不同稀释度的DENV-2病毒液感染C6/36细胞,利用TCID50法计算DENV-2的毒力。水平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浓缩白细胞中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贴壁分离单核细胞,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刺激后,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CD14和CD11b分子。用10~3TCID50 DENV-2分别感染HUVECs和人巨噬细胞,且感染后两者共培养,QPCR(Quantitative PCR)检测细胞内不同时间点DENV-2 NS1、VCAM-1、ICAM-1、E-selectin mRNA相对表达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分子ICAM-1、VCAM-1、E-selectin的表达水平。结果:经RT-PCR扩增DENV-2 NS1部分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400-500bp之间出现一明亮条带,证明该病毒是DENV-2。根据TCID50法,DENV-2滴度为10~(-5.5)/0.1ml。流式细胞术测定人巨噬细胞纯度为(92.15±1.24)%。被DENV-2感染的HUVECs其病毒NS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24h(1.25±0.16)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DENV-2感染人巨噬细胞的病毒NS1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递减后增加;共培养组中感染DENV-2的HUVECs的病毒NS1 mRNA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高于HUVECs单独感染组。DENV-2感染的HUVECs ICAM-1 mRNA相比未感染组,表达量于4h、72h上调,8h、12h、24h、48h表达量下调;VCAM-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先增加后减低趋势,且在8h(1.6±0.04,P<0.0001)达峰值;E-select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减低趋势,且在感染后的4h、8h表达量上调,12h、24h、48h、72h表达量下调。DENV-2感染巨噬细胞后ICAM-1 mRNA相对表达量于4h(2.09±0.01,P<0.0001)、8h(2.04±0.01,P<0.0001)高于未感染组;但未检测到VCAM-1 mRNA的表达。共培养组DENV感染的HUVECs ICAM-1、VCAM-1 mRNA相对表达量与HUVECs单独感染组相比8h后均上调,且均在24h达峰值;感染后的HUVECs E-selectin mRNA于4h(1.20±0.08)表达水平最高,但各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共培养组。共培养组中感染DENV-2的HUVECs培养上清液其ICAM-1表达量均高于HUVECs单独感染组;其表达E-selectin随时间呈先递增后降低,且在24h(6.12±1.03)表达量达峰值;但未检测到培养上清液中VCAM-1的表达。结论:DENV-2能在HUVECs和人巨噬细胞中复制且能激活其细胞,被DENV-2感染激活的巨噬细胞能增强被感染的HUVECs的活化并增加其粘附分子的表达。(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鹏[9](2019)在《猕猴桃抗溃疡病资源的离体筛选及主要类型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桃(Actinidia)是重要的水果类型之一,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近年来,溃疡病普发,且危害重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培育抗(耐)品种是遏制溃疡病严重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抗(耐)病材料的获得是培育抗(耐)病品种的基础。我国是猕猴桃的起源和分布中心,野生资源丰富,为猕猴桃抗(耐)溃疡病材料的筛选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迄今报道的抗(耐)溃疡病猕猴桃材料较少,且对抗病材料与主栽类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也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离体侵染评价多份野生猕猴桃材料对溃疡病的耐受能力,筛选出抗(耐)病基因型;其次,结合细胞遗传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主要猕猴桃类型,特别是抗(耐)病类型与主栽类型间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病材料的筛选以枝条为材料,离体接种病原菌(Psa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对来自9个种的28份猕猴桃进行侵染。结果表明:不同猕猴桃材料对溃疡病的抗(耐)性不同;其中3个材料表现高抗:毛花猕猴桃-1(A.eriantha)、毛花猕猴桃-3和‘魁绿’软枣猕猴桃(A.argute);6个材料表现抗病:毛花猕猴桃-4、京梨猕猴桃-2(A.callosa)、葛枣猕猴桃(A.polygama)、未知-1、毛花猕猴桃-2和‘海佳’软枣猕猴桃。综合表明毛花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的抗性较强。2、主要猕猴桃类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1)对来自星毛组、斑果组和净果组的6份材料包括:‘红阳’猕猴桃(A.chinensis,星毛组)、美味猕猴桃(A.chinensis var.deliciosa,星毛组)、毛花猕猴桃(A.eriantha,星毛组)、绿色小金点(斑果组)、红色1号(A.argute,净果组)和红色2号(A.argute,净果组)进行染色体计数,45S rDNA和5S rDNA位点的FISH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分别为58、174、58、58、116和116条,分别为2x、6x、2x、2x、4x和4x;45S rDNA和5S rDNA位点数量与染色体倍数相同,分别有2、6、2、2、4和4个位点。上述结果显示,猕猴桃属植物倍性多样,45S rDNA和5S rDNA位点数量相对稳定。(2)ITS1-5.8S-ITS2序列和5S rDNA非转录区(N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ITS1和ITS2的核酸碱基长度相同,其序列碱基的变异主要来源于颠换和转换;根据ITS1-5.8S-ITS2序列相似性构建系统发生树,可将6种猕猴桃分为叁组:第一组为‘红阳’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第二组为毛花猕猴桃和绿色小金点;第叁组是红色1号和红色2号,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ITS1-5.8S-ITS2序列相似性更大。NTS序列(5S rDNA)存在大量的碱基差异,聚类结果与前述ITS1-5.8S-ITS2序列聚类结果相近,仅毛花猕猴桃的聚类结果与前述不同,其与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相似性更高。由此可见,毛花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而软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远;绿色小金点介于软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之间。(3)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则显示,当遗传距离为0.49时,可将6份猕猴桃分为叁类:2个软枣猕猴桃(红色1号与红色2号)材料最先被聚为第一类,继而‘红阳’与美味猕猴桃被聚为第二类,最后绿色小金点与毛花猕猴桃聚为第叁类;其中第一类和第叁类相似系数更高,第二类与第一类的相似系数比第二类与第叁类的相似系数更低。综上可知:毛花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对溃疡病耐受能力较强。猕猴桃属植物45S rDNA和5S rDNA位点数量较稳定,与染色体倍数相同;ITS1-5.8S-ITS2序列、NTS序列(5S rDNA)和SSR标记结果均支持美味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类型,毛花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软枣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远;此外,毛花猕猴桃可能与斑果组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斑果组可能属于中华猕猴桃与软枣猕猴桃的中间类型。由此,我们推测:与主栽品种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杂交,毛花猕猴桃比软枣猕猴桃具有更高的亲和性。本研究为猕猴桃抗(耐)溃疡病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制新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苏成勇[10](2019)在《绢蝶属(凤蝶科:绢蝶亚科)主要代表种类的高原适应性分子进化机制及其谱系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蝶类是一类隶属于鳞翅目、双孔次亚目的昆虫,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也逐渐成为生物学诸多研究领域,如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保护生态学等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绢蝶属(Parnassius)隶属于凤蝶科、绢蝶亚科,主要分布于中亚至青藏高原高山山脉地区,然而却是绢蝶亚科中物种数最多的一个类群。前期关于绢蝶属蝶类起源与演化的相关研究表明,它们是在青藏高原造山运动这一复杂的地质环境演变背景下形成并快速分化的典型昆虫类群之一。同时,由于绢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已适应了高寒、缺氧等极端环境,因而它们可以作为研究昆虫高原适应机制的一个理想模式生物类群。然而,绢蝶属高原适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形成与演化的时空格局及其相关地质环境背景仍然不甚清晰,还需要运用多方面的证据进一步综合探讨。本研究首次对我国绢蝶主要代表种类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转录组测序、组装和注释工作,分析了不同海拔分布的8个绢蝶代表种共11个代表样本的转录组特征,并基于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选择压力分析结果对绢蝶高原适应相关的分子进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大量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序列并结合PCR扩增若干基因序列片段,对绢蝶属深部分支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综合寄主植物起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古气候变化等资料,对绢蝶属谱系年代及其演化的主要环境背景进行了较系统的解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绢蝶进行较大规模的转录组深度测序,共获得了超过6.7亿个高质量Reads以及总长度达98.34Gbp的碱基序列,组装后共获得了超过55.4万个Unigene(平均长度492bp);平均每个物种有27,104个Unigene(56.32%)具有可靠的同源注释结果,其中在NR数据库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数目最高(25,818,53.65%),获得eggNOG、SwissProt以及GO注释的Unigene数目分别为25,491(53.25%)、18,409(37.31%)和16,623(34.10%),各物种间的基因注释一致性程度较高。(2)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高低海拔绢蝶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遗传信息加工(包括DNA复制、重组与修复、RNA加工、转录、翻译以及与翻译直接偶联的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合成等)、翻译后修饰与蛋白周转、信号转导、能量合成、各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核苷酸和氨基酸等)转运与代谢等过程,并在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核糖体(Ribosome)以及产热(Thermogenesis)3个代谢通路中显着富集;参与DNA和细胞损伤修复、RNA加工与修饰、核糖体生物合成、蛋白翻译后折迭与修饰、缺氧应答、抗氧化、免疫防御等过程的绝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在高海拔绢蝶中均普遍提高;与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在高海拔绢蝶中显着下调,但参与能量代谢途径的若干核基因的表达水平却仍然很高。同时,我们还在高海拔绢蝶中发现若干独特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如:编码V-ATPase各亚基的多个基因(如ATP6V1D、ATP6V0E2、ATP6V0C、ATP6V1G以及ATP6V1F等)表达水平协同上调,可能有利于绢蝶在有限的能量供给条件下更好适应高原特殊环境;参与昆虫气管发育过程的2个基因(如EMS和FOI)表达量普遍上调,可能有助于绢蝶在高原缺氧条件下快速摄取并传递氧;参与视网膜修复和再生过程的2个基因(MANF和CDASE)表达量普遍上调或发生正选择,可能在应对高原紫外线辐射导致的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高海拔绢蝶中参与戊糖磷酸途径、糖异生、嘌呤核苷酸合成等代谢途径的相关基因表达量也协同上调,不仅有助于高原绢蝶抗氧化、耐寒、促进机体免疫应答,还有助于抗饥饿、延长寿命等。以上结果显示,绢蝶的高原适应性不仅表现在耐缺氧、耐寒和抗紫外线辐射方面,还体现在抗饥饿、提高免疫防御、促进细胞增殖与生长等各个重要生命过程中。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绢蝶的大多数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具有多种功能,参与高原适应的各方面调节具有正相关性,同时高海拔绢蝶在基因表达方面的调控既是系统性的,也是有一定独特性的。(3)适应性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绢蝶属基部主要演化支间的dN/dS值差异明显,且绢蝶共同祖先演化支的dN/dS值相对最低;5个基因(ILF2、PRPF17、SHF、CDASE和PGM2)发生了正选择,具有明显的氨基酸位点替代特异性并可能会导致蛋白结构稳定性、疏水性以及活性等功能性变化;绢蝶属的候选快速进化基因和正选择基因均主要参与遗传信息加工、环境信息加工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与大部分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类别相同。分析结果表明,绢蝶属最近共同祖先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强烈的负选择作用,暗示早中新世前的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初步形成的高原环境已对绢蝶类共同祖先的演化产生了明显的选择压力;绢蝶属各主要深部演化支却各自发生了快速适应性进化,可能与其寄主植物的协同演化和寄主植物转换事件相关。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尽管在绢蝶与其他动物类群中发生表达差异和正选择的绝大部分基因各不相同,但各类基因所参与的代谢通路却基本相同,表明它们在高原适应策略方面具有功能性趋同进化现象。(4)绢蝶属深部分支间的分子系统学和谱系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绢蝶亚属(Parnassius亚属)在绢蝶属内是一个独立的基部演化支;在其他亚属间,Driopa亚属与Kreizbergia亚属为姊妹群,而Tadumia亚属与Kailasius亚属亲缘关系更近;基于大量直系同源基因序列能够获得十分稳健的分子系统树,表明利用转录组测序来获得大量基因序列数据是解析绢蝶属深部分支(亚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绢蝶属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形成和分化在距今约20-17百万年前(Ma)的早中新世时期开始发生,随后以紫堇属植物为寄主的各代表亚属在中新世时期快速适应性辐射(14.9-12.9Ma);绢蝶属的快速分化跨越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id-Miocene climate optimum,MMCO),并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快速隆升以及大范围高山山脉形成、中亚至中国西部地区的干旱事件以及主要寄主植物的适应性辐射基本同步。依据进一步的综合分析结果,笔者认为绢蝶属蝶类的起源与辐射进化与其寄主植物(如:紫堇属、景天属、红景天属等)的时空演化格局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受青藏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如温度、湿度等)等地质环境事件共同驱动。在缺乏绢蝶全基因组序列信息的条件下,本研究首次通过较大规模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大量难得的分子数据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较为详尽地分析了绢蝶高原极端环境适应的基因表达模式和序列变异特点,阐述了绢蝶属不同物种较普遍的适应策略和内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本研究基于绢蝶属深部分支的系统发生关系及其谱系年代学分析结果,对绢蝶属谱系演化历史及其主要地质环境背景进行了较系统的解析。以上研究既为绢蝶属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内在的分子生物学依据,也丰富了绢蝶属宏进化机制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为今后其他昆虫类群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主要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貂阿留申病(Aleutian mink disease, AMD)是由AMD病毒(AMDV)感染水貂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并引发自身免疫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的水貂养殖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2])。由于其特殊的致病机制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3-4]),尚无预防该病的商业疫苗。目前主要通过检疫淘汰病貂来净化貂厂,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要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百脉根分子生物学主要领域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9

[2].栾美慧,李健明,时坤,刘艺,徐宁.水貂阿留申病毒感染过程中主要分子蛋白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3].张梅.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取得进展[N].陕西日报.2019

[4].张华,雷加容,杜小英,陶军,欧俊梅.153份四川小麦主要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5].李景伟.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徐娇,曹秀萍,唐子娟,黄健,郑月慧.Hippo信号通路主要分子与卵巢生殖干细胞相关因子在人和小鼠卵巢衰退过程中的表达相关[J].生理学报.2019

[7].许小宛,姚俭昕,高雅洁,冯毅,张玲丽.一批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其分子标记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9

[8].罗玉.DENV-2感染的HUVECs和人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对主要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D].贵州医科大学.2019

[9].王鹏.猕猴桃抗溃疡病资源的离体筛选及主要类型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D].西南大学.2019

[10].苏成勇.绢蝶属(凤蝶科:绢蝶亚科)主要代表种类的高原适应性分子进化机制及其谱系演化历史[D].安徽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主要分子论文-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