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灾行为研究

湖北省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灾行为研究

一、湖北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行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巧娣[1](2021)在《泰山森林可燃物分布及火险等级的划分》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较大、特大的森林火灾,因此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预报工作非常重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达到减少森林火灾损失、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如何在更小的尺度上对森林火灾的发生给予更精准的预测预报,有利于在更小的范围内重点关注火险高的林分,布设防火设备和防火力量,做到精准防火,将是今后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的方向。本研究对泰山的可燃物进行调查以后,将泰山林区划分为6个林分区域,即麻栎-侧柏混交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麻栎纯林、油松纯林、赤松纯林,分别在每个林分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通过样方法调查可燃物载量,分析了各林分可燃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利用DW-02型点着温度测定仪测定可燃物燃点,使用ZDHW-6000微机全自动量热仪,测定可燃物的热值。利用Arc GIS计算各林分坡度、坡向、海拔区域分布,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各火险因子进行赋值计算,划分火险等级。本试验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我国泰山林区森林可燃物分布及火险等级划分进行研究,旨在为泰山森林火险的预警预报和扑救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泰山油松纯林约占泰山林区面积的60%,刺槐纯林约占泰山林区面积的14%,侧柏纯林约占泰山林区面积的8%,赤松纯林约占泰山林区的5%,麻栎纯林约占泰山林区面积的9%,麻栎-侧柏混交林约占泰山林区面积的4%。泰山林区主要以高燃烧性树种为主。(2)各林分地表可燃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其中,刺槐林空间相关度最高,其次是赤松,油松,侧柏,麻栎,麻栎-侧柏最低。麻栎-侧柏林地表可燃物空间相关度在25%~75%之间,并且枯落物和腐殖质两者的空间相关性比较相似。各林分枯落物与腐殖质空间分布呈斑块状,麻栎-侧柏林、油松、侧柏斑块分布极明显,赤松较为明显,麻栎、刺槐不明显。(3)各林分可燃物载量如下:侧柏纯林的为9.53 t/hm2,赤松纯林的为12.84t/hm2,油松纯林的为21.02 t/hm2,刺槐纯林的为9.56 t/hm2,麻栎纯林的为14.19t/hm2,麻栎-侧柏混交林的为13.9 t/hm2。(4)依据不同林分区域的火险因子(坡度、坡向、海拔、可燃物载量、燃点、热值、含水率、空间相关性),制定出火险区划标准,将泰山林区划分为五个火险级别,火险区I、低火险区II、中火险区III、高火险区IV、极高火险区V。其中,火险区I占22.18%,火险区II占11.10%,火险区III占36.36%,火险区IV占15.98%,火险区V占14.38%,其中III级火险区域占比最高,中风险区域面积最大。

韩梅[2](2019)在《森林抚育对北京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潜在火行为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典型树种侧柏为研究对象,森林抚育措施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空间连续性和可燃物载量,通过设置对照林分,利用火行为模拟软件比较潜在火行为,为林火预防与可燃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森林抚育措施为修枝割灌,按照我国森林抚育规程修去枯死枝和树冠下1轮~2轮活枝。建立样地调查林分信息和地理信息,利用收获法对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调查。利用R语言统计分析软件做相关性分析,探究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可燃物载的影响。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不同类型可燃物载量模型,利用BehavePlus火行为软件对地表火行为进行模拟,输出相应火行为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照林分内1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936.7 g/m2,10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56.0 g/m2,总可燃载量平均值为1120.1 g/m2。经过修枝割灌后的林内1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470.6 g/m2,10h时滞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48.2 g/m2,总可燃载量平均值为518.9 g/m2。对照林分内灌木可燃物载量平均值为127.3 g/m2,修枝割灌后林内灌木可燃物载量为0 g/m2。侧柏林内1h时滞细小可燃物载量显着高于10h时滞可燃物载量。相比之下,经过修枝割灌后总可燃物载量显着降低。(2)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海拔和第一枝下高与1h时滞可燃物载量在0.05水平上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密度在0.01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关系。1O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树高和海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密度在0.01水平层显着负相关关系。灌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密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密度越大,灌木长势越弱。地表总可燃物载量主要与密度相关。由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密度、海拔、第一枝下高和树高都是影响可燃物载量的显着因子,尤其是密度因子,对不同类型可燃物影响效果不同,相关性系数绝对值为0.358-0.598均高于其他因子,说明密度对可燃物载量具有重要影响。(3)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模型有胸径、林分密度、坡度和第一枝下高四个变量,R2值最高,拟合效果最好。海拔与密度两个因子构建的10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佳,R2为0.35。总地表可燃物载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为0.39。灌层可燃物载量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差,仅有密度因子,R2为0.13。各个模型P值显着,所有变量通过多重共线性检测。(4)北京平均风速达3 m/s,该风速条件下件下火行为模拟结果表明,修枝割灌林分与对照组地表火蔓延速度相近分别为0.3 m/s与0.2 m/s。修枝侧柏林火线强度中等为1555 kW/m,对照组侧柏林内火线强度高达4423 kW/m,可以烧毁地表所有动植物,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灾后恢复困难。修枝与对照组林分内地表火均有可能转变为树冠火。对照组林分内火焰高度为3.7 m,实验组火焰高为2.3 m,火焰高度下降1.4 m。对照组林分树冠火转化率为31.3%,修枝后的侧柏林树冠火转化率仅为1.5%,树冠火转化率下降29.8%。火行为模拟结果表明,经过修枝割灌后的林分内,各项火行为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5)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火行为模拟结果表明:地表火蔓延速度与风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地表火蔓延速度相近,当风速为11 m/s时,地表火蔓延速度均为1.6m/s。实验组火线强度、火焰高和树冠火转化率有明显下降,其中树冠火转化率降低最为明显。风速越大火线强度越大,当风速达到最大值11 m/s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火线强度分别为27644 kW/m和9584 kW/m,均超过中等强度,将烧毁地表植物,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无风条件下对照组火焰高度为1.5 m,实验组内火焰高度为1 m,随着风速增到11 m/s,对照组与实验组火焰高度变为8.6 m和5.3 m,火焰高度差距由0.5 m增加到3.3 m。在无风和低风速条件下(风速为0-1 m/s),修枝割灌后的林分内地表火不会蔓延到树冠,因此不会引发树冠火。对照组在任何风速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树冠火。

李连强[3](2019)在《北京妙峰山林场潜在火行为及森林燃烧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北京妙峰山林场104个小班及其内主要树种和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内业测定、野外控制实验、统计分析和模型验算等方法,参考美国国家火险等级系统,建立可燃物易燃性指数和燃烧强度指数模型,旨在实现森林燃烧性的量化评价及等级划分,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降低森林燃烧性的有效措施。得出了以下结论:(1)植物和可燃物种类之间的理化性质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负荷量、含水率、表面积与体积比、灰分、热值等方面,特别是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冠层负荷量和密度大于侧柏(Playcladus orientalis)林,垂直方向上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草本含水率变化幅度大、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灰分含量较高、热值较低,灌木含水率稳定、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小、灰分低、热值小。叶、小枝、大枝、100hr、10hr、1hr含水率逐渐降低,叶片灰分大于枝条。对冠层负荷量和密度,活可燃物大于死可燃物,油松林大于侧柏林,垂直方向上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2)森林小班主要林分的潜在火行为由大到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阔叶林,且地表火较多,而树冠火较大、危害性高,同时2种林火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地表火蔓延速度、火强度和火焰高度分别在0.072~0.620 m/min、5.445~178.227kW/m、0.169~0.689m之间,而树冠火蔓延速度、火强度和火焰高度范围是 7.57~70.56 m/min、2 460.27~35 647.99 kW/m、2.81~9.62 m,且潜在火行为极高的林分一般位于林场北部和西北部。同时,由于风速和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影响,地表火、间歇型树冠火和连续型树冠火,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3)根据林火发生和发展的两个过程,基于林火燃烧试验建立可燃物易燃性和燃烧强度指数模型,提出了森林燃烧性的量化评价体系,并依据各影响因子的取值对森林燃烧性进行等级划分。其中,可燃物易燃性包括极易燃、较易燃、可燃、较难燃、极难燃5个等级,可燃物燃烧强度包括极高强度、较高强度、中等强度、较低强度、极低强度5个等级;综合可燃物易燃性和燃烧强度,从2个方向上将森林燃烧性划分了 25个等级。(4)通过林场森林燃烧性评价,森林小班主要林分的燃烧性由大到小为针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阔叶林,且高燃烧性小班集中在林场西北部。小班可燃物易燃性有极易燃、较易燃、可燃和较难燃4个等级,其主要林分分别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与阔叶林,且易燃性较大的小班多分布在林场西北部、中部;小班可燃物燃烧强度有极高强度、较高强度、中等强度、较低强度和极低强度5个等级,分别对应针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阔叶混交林,且燃烧强度较高的小班多分布在林场西部。(5)基于森林燃烧性模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提出埋压平铺、割灌、可燃物清理、修枝修冠、控制混交比例等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地表可燃物采用埋压平铺法,控制细小可燃物负荷量在0.03 kg/m2以下;灌木林中割灌强于地表可燃物清理,阔叶林中割灌和可燃物清除效果不明显,针叶林中地表可燃物清理优于割灌;冠层可燃物采用控制混交比例与修冠处理,侧柏林中修枝高度低于油松林,而保留冠层密度和针叶林混交比例大于油松林。所以,森林燃烧性调控要根据林分类型、可燃物状况和冠层结构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李克[4](2019)在《北京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及扑救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北京常见树种油松、侧柏、刺槐、栓皮栎为研究对象,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得到地表和冠层可燃物负荷量,采用室内实验和Behaveplus模型计算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燃烧条件下不同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及影响因子。提出了不同火强度和森林火灾蔓延速度下的扑救措施建议。在保证人员和装备安全的前提下,为尽量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可燃物负荷量存在显着差异。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最大,为13.054 t/hm2。其余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大小依次为栓皮栎林、侧柏林、刺槐林;侧柏林冠层可燃物负荷量最高,为24.399 t/hm2且每个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布较均匀,垂直连续性更好,其余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大小依次为油松林、栓皮栎林、刺槐林。(2)在高湿度、低风速条件下北京市四种常见森林类型都只能形成低强度地表火,对林分造成不了威胁;在中等湿度、中等风速条件下油松林发生间歇型树冠火,侧柏林则会发生危险更大的连续型树冠火,刺槐林会发生低等强度地表火,栓皮栎林则会发生中等强度地表火;在低湿度、高风速的条件作用下,油松林和侧柏林都会由地表火蔓延形成连续型树冠火,由于栓皮栎林和刺槐林枝下高较高和冠层负荷量较少的原因不能由地表火蔓延成树冠火。(3)不同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与可燃物负荷量、风速和坡度呈正比,与可燃物含水率呈反比。研究表明风速对火行为参数贡献大于坡度,在低湿度、坡度较陡、无风的情况下四种林型都只能形成低强度的地表火;而在低湿度、坡度为0°风速达到15m/s的情况下,四种林型蔓延速度最小的侧柏林都能够导致大部分林分被毁。(4)在不同燃烧条件下,不同森林类型发生火灾后有着不同的扑救措施。随着单位面积放热量的增加,火场变得难以扑打人为可控制的林火类型范围越来越小。当火焰长度大于3m的时候火灾将会完全失去控制,应当及时转移人员和财产。油松林和栓皮栎林在中高燃烧条件下表现出人为较难控制的情况,扑救时应该引起注意。

刘赵东[5](2019)在《北京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可燃物载量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北京地区十个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县为主要研究区域,以油松、侧柏、栓皮栎、刺槐等林分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立地因子(海拔、坡度)、林分因子(胸径、树高、冠幅、第一活枝高、第一死枝高、郁闭度)设置85块样地,对样地的林分、立地因子及地表可燃物进行调查。对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立地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林下地表总可燃物载量和细小可燃物载量(基径或叶片厚度小于0.6cm的枯叶、枯草、1h时滞的可燃物)与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lis)、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栓皮林(Quercus variabilis)的地表总可燃物载量分别为16.358 t/ha、11.050 t/ha、11.835 t/ha、11.297t/ha。油松林总可燃物载量和细小可燃物载量均最高。各林分类型均表现为下层枯落物(上层枯落物主要为未分解状态的枯叶,颜色相对较浅,下层枯落物为已经分解或半分解,颜色较深)可燃物载量最高,灌木层可燃物和上层枯落物均占较大比重,1h、10h时滞枯枝可燃物载量高于草本可燃物载量。100h时滞可燃物载量最小。(2)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海拔、坡度、郁闭度为四种林型可燃物载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草本层各林分类型中主要表现为与郁闭度呈显着负相关;地表上层枯落物主要表现为与郁闭度和冠幅呈正相关,下层枯落物和总可燃物载量各林分类型中主要表现为与坡度呈正相关。1h时滞枯枝在各林分类型中主要表现为与胸径呈显着正相关。10hr枯枝主要表现为与海拔因子呈显着正相关。灌木层载量主要表现为与胸径呈负相关。(3)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林型地表总可燃物载量、细小可燃物载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各林分类型的可燃物载量估测模型中,P-value均小于0.01,R2和R2调整值均大于0.60,可燃物载量回归方程与研究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响应程度较明显。通过研究北京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可燃物分布特征并结合影响因子建立可燃物载量估测方程,为北京地区防火实践工作提供了参考。

刘冠宏[6](2019)在《北京地区典型林分地表火及向树冠火蔓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北京市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针对油松、侧柏、蒙古栎、刺槐、栓皮栎和白杨树种进行了研究地表火蔓延及地表火自下而上蔓延引发树冠火的机制。方法采用外业调查、内业实验、软件分析三部分,主要采用的模型为Rothermel模型和Van Wagner模型。研究的目的包括:(1)地表火蔓延部分:地表火蔓延速度、单位面积内,地表火的发热量、地表火的火强度以及地表火的火焰高度;(2)地表火向树冠火的蔓延部分:主要结合地表火的火强度、各林分的平均第一枝下高度和各年份的绝对含水率展开,模拟了北京地区的潜在地表火和树冠火行为。研究的意义旨在为北京地区的森林的潜在火行为提供参考,也为火灾的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地表火方面,其蔓延速度和可燃物含水率成反比,与近地表风速成正比;单位面积产生热值只和可燃物自身属性有关,可燃物含水率的多少对燃烧产生的热值有影响,而风速的快慢对其不造成影响;地表火火强度的高低与可燃物含水率成反比,与风速成正比。火焰高度与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增加而减小;(2)在地表火引发树冠火方面,得出树木的第一枝下高和树木的绝对含水率对树冠火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枝下高越高,树木的绝对含水率越大,越容易发生树冠火;(3)刺槐林较难发生树冠火,蒙古栎林与栓皮栎林较容易从地表火引发为树冠火,刺槐可作为主要的防火树种

陶长森[7](2019)在《北京山区主要针叶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潜在火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树冠火是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针叶林造成严重损害的森林火灾,一旦发生树冠火,其在林火蔓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了解针叶林冠层特征,探究树冠火危害大小及发生的条件,计算林分潜在火行为动态变化,为预防及扑救林火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北京地区主要针叶林,油松、侧柏、落叶松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分因子及可燃物特征,采用标准枝法对冠层可燃物负荷量进行了分层调查与测算,研究冠层特征(冠层密度、冠层可燃物负荷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及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同时,通过划分不同梯度的燃烧条件,研究针叶林在不同燃烧条件下树冠火发生的概率及潜在火行为;基于冠层潜在火行为,利用不同类型树冠火临界指标模型,建立以风速为主导因子的冠层危险指数模型;结合该地区的气象资料,利用冠层危险指数模型,计算3种林分类型在实际气象条件下树冠火的类型、发生时间、持续时长及林分在不同时期潜在火行为的动态变化。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树冠火发生类型与冠层可燃物垂直分布及冠基高度关系密切。侧柏林下层可燃物负荷量占比25%,而油松林和落叶松林仅为13%和11%,且侧柏林冠基高度最低,在低燃烧条件下,仅侧柏林有15%的概率发生树冠火;油松林和落叶林由于中上层可燃物负荷量及密度较大,中等燃烧条件下,油松林、落叶松林发生连续型树冠获得概率相对较高,而侧柏林发生间歇型树冠火的概率较高。(2)连续型树冠火潜在火行为具有蔓延速度快,火线强度大,火焰高度高的特点。油松林在高燃烧条件下,树冠火最高蔓延速度、火线强度、火焰高度分别为91.3 m/min、80 627 kW/m、56 m,侧柏林和落叶松林的则为 82.4m/min、34 150 kW/m、28 m和90.1 m/min、74 863 kW/m、54 m,3种林分在高燃烧条件下均发生极高强度火灾。(3)侧柏林易发生间歇型树冠火,油松林易发生连续型树冠火,落叶松林居中。从树冠火发生指数(TI)上看,侧柏林最低,即发生树冠火所需风速最低,但同时由于冠层密度低,使得树冠火蔓延指数(CI)值最高,故该林分最易发生树冠火,且以间歇型树冠火为主;同时,油松林的CI值最低,即由间歇型树冠火发展成连续型树冠火所需风速最低,在三种林分类型中最易发生连续型树冠火。(4)实际气象条件下,树冠火的发生对林分潜在火行为影响明显。3种林分类型中,一旦发生树冠火,其林分潜在火行为指标是仅有地表火发生时的10倍以上,其中油松林的火线强度是之前的30倍,且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高强度森林火灾。

王铮[8](2018)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负荷量及潜在火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辽河源国家森林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内业实验和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可燃物负荷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树冠可燃物负荷量估测模型,分析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主要可燃物类型负荷量及潜在火行以及不同种类可燃物的理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美国Rothermel林火模型分析了辽河源国家森林保护区主要可燃物类型的潜在林火行为。研究结果为该保护区的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辽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存在显着差异。地表可燃物负荷量较高的是山杏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为5.99kg/m2,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4.40kg/m2,刺槐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为3.69kg/m2,;地表负荷量较低的是柞树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为2.03kg/m2,白桦林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为2.04kg/m2,,栽培杨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为2.69 kg/m2,;处于中等的是落叶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为3.72 kg/m2,和山杨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为3.59kg/m2。地表草本可燃物负荷量最高属山杏林为5.576 kg/m2,最低为刺槐林为2.347 kg/m2。灌木负荷量白桦林最高为0.39 kg/m2,其次为刺槐林为0.27 kg/m2,最低为栽培杨林为0.13 kg/m2。(2)针叶林的树冠可燃物负荷量较大,是树冠火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油松树冠的可燃物负荷量整体呈现两端小,中间大的趋势,可燃物负荷量整体在5~7米高度区间段相对较为集中。在每层的可燃物负荷量组成中,枯100比例基本在各层都最大。落叶松树冠可燃物负荷量比例分布最高的是活大枝。在负荷量分布最集中的5米以上,落叶松树冠的可燃物负荷量主要以活大枝占据主要成分。落叶松可燃物负荷量整体在5~8米高度区间段相对较为集中。针叶林树冠分层情况上,树冠负荷量较低时在低层和高层都分布比较均匀,而树冠负荷量高时,其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于中高层次。(3)不同树种的可燃物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影响树种的易燃性。白桦、山杨和栽培杨的加权热值较高,分别为19.138J/g,18.641J/g和18.569J/g;其次是针叶树种,油松和落叶松的热值差别不大,分别为17.698J/g和17.252J/g,属于中高水平;柞树山杏和刺槐的加权热值属最低,分别只有15.644J/g、15.718J/g和15.666J/g。可燃物加权灰分含量方面,山杏最高,为1.93%较接近2%;山杨、栽培杨、柞树和刺槐灰分含量较高,分别为1.84%,1.84%,1.79%和1.72%;其次是油松和落叶松,灰分在1%左右。白桦灰分含量最低,为0.84%。加权表面积体积比最高的是山杨和栽培杨,分别为2184.97和2072.45;其次是刺槐,为1733.87;之后是油松和落叶松,分别为1702.51和1710.15;较低的是柞树和白桦,表面积体积比分别只有1470.74和1540.65。(4)风速是影响林火行为的主要因子。在无风和平均风速条件下,八种森林类型的火焰蔓延速率、火焰高度和火焰强度,三者都将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三项火行为指标的变化在这两种不同风力差别下的并不大,甚至很不明显。但当在极大风速下风速将时影响火行为的主要因子。(5)坡度对林火行为的影响,在不同森林类型中有明显不同。在坡度达到预设最大值20°时,在无风条件下山杨火焰蔓延速率最快,为6m/min;栽培杨次之为4.3m/min针叶树在3m/min左右。刺槐、柞树、白桦林蔓延速率和火焰高度最小最低。分别为1.7m/min,1.23m/min和0.83m/min。在坡度达到预设最大值20°时,在无风条件下,火焰强度方面,山杏林火焰强度最大,高达1532KW/m,而针叶树林和山杨林次之,分别为902KW/m,664KW/m和737KW/m,刺槐林、栽培杨林,柞树林最低。在月平均最大风速下,火焰高度和火焰强度都将随坡度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大幅度降低。山杏林的火焰强度高,主要是由于木质因素和林分中地表可燃物载量大影响。地表枯落物层的厚度会极大降低了林火蔓延的速率。地表枯落物层薄,过火速度就快。(6)主要森林类型的地表可燃物负荷量是影响地表火强度的关键因素。针叶林方面,地表可燃物枯落物载量高的油松地表火火强度相对落叶松更高。阔叶林方面,除去个别树种,整体均林分郁闭度较高,较少受到人为生产生活影响,地表可燃物载量高,可燃物床层深,载量丰富度较低。

李伟明[9](2018)在《北京十三陵林场主要林分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林分类型结构不同,林下各类型可燃物的负荷量不同,根据进行不同林分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进而依据显着影响负荷量的影响因子建立不同林分类型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的计算模型,为今后可燃物调控方案的制定以及潜在火行为的预测提供了良好基础。本文以北京十三陵林场蟒山分场主要林型:油松林、侧柏林、五角枫林、黄栌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62块,利用样方法与标准枝法收集并计算了 4种主要林型不同地表可燃物负载量(地表下层枯落物、地表上层枯落物、1h时滞枯枝、10h时滞枯枝、100h时滞枯枝、灌层)的特征,运用SPSS18.0软件对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影响因子(海拔、坡度、冠幅、郁闭度、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活枝高、死枝高、地表可燃物层厚度)进行显着性与相关性分析,针对不同林分类型,选择显着性较强、相关性较大的影响因子,建立其与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各林型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在717.93g/m2~1234.75 g/m2,最大地表可燃物负荷量(油松林)是最小地表可燃物负荷量(黄栌林)的1.72倍,差异较为显着。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大小排序关系为:油松林>五角枫林>侧柏林>黄栌林。其中黄栌林地表上层枯落物负荷量、1h时滞、10h时滞枯枝可燃物负荷量均最大;侧柏林100h时滞枯枝负荷量最大;油松林灌木层可燃物负荷量最大;五角枫林地表下层枯落物负荷量最大。针叶林与阔叶林地表下层枯落物、地表上层枯落物、1h时滞、10h时滞、100h时滞枯枝、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的差异性均不明显;针叶林灌木层可燃物负荷量是阔叶林的5.54倍。(2)油松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主要受海拔、平均胸径、地表枯落物层厚度的影响,1h时滞、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主要受海拔、平均树高的影响,灌木层负荷量主要受平均胸径的影响;侧柏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主要受海拔、坡度、林龄、平均胸径、地表枯落物层厚度影响,灌木层负荷量主要受林龄、平均树高的影响,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主要受郁闭度影响;五角枫林灌木层负荷量主要受海拔、平均树高影响,1h时滞枯枝负荷量主要受冠幅影响,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主要受坡度影响;黄栌林灌木层可燃物负荷量主要受郁闭度、平均胸径影响,1h时滞枯枝负荷量主要受活枝高影响。五角枫林、黄栌林的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与各因子均无显着相关性。针叶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主要受海拔、坡度、平均胸径、地表枯落物层厚度影响,1h时滞、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主要受郁闭度影响;阔叶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主要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地表枯落物层厚度影响,1h时滞枯枝负荷量主要受死枝高影响。(3)选择显着性较强的6种影响因子(海拔、坡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树龄、地表枯落物层厚度)建立其与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侧柏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与海拔、坡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龄、地表枯落物层厚度有关;油松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树高、海拔高度、地表枯落物层厚度有关;针叶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与海拔、坡度、平均胸径、地表枯落物层厚度有关;阔叶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地表枯落物层厚度有关。其中,油松林回归模型的F=38.94,P-value=0.007,R=0.987,R2=0.975,在统计学上讲该模型回归效果最好,精度最高。

王坚[10](2018)在《北京十三陵林场可燃物载量调查及其燃烧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北京十三陵林场内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林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和针叶混交林,每种林型各取10个样地。本研究共涉及15个因子,分为立地因子,载量及其分布,和可燃物理化性质三大类,对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由此选出燃烧性等级划分的因子,并对不同因子的燃烧性等级进行划分,基于以上内容使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样地的燃烧性进行划分。通过外业调查的方法,获得了调查样地各立地因子和相关林分因子。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获得了含水率、热值、和灰分等因子。各林分乔木部分蓄积量则是通过实验形数法分别计算林分内单株乔木材积并累加获得。使用R语言对林分15个相关因子做多元相关分析,并对研究林型燃烧性等级加权赋值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林分15个因子做多元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相关性较高的因子关系:EW-SN(r=0.958,P=0.0007)、平均树高-平均活枝下高(r=0.905,P=0.0051)、平均树高-死枝下高(1=0.893,P=0.0068)、平均胸径-活枝下高(r=0.877,P=0.0095)、平均死枝下高-EW(r=0.818,P=0.0281)、平均树高-SN(r=0.899,P=0.0059)、平均树高-EW(r=0.845,P=0.0165)、平均胸径-林分蓄积量(r=0.862,P=0.0126)和林分蓄积量-地被枯落叶热值(r=0.849,P=0.0157)等。对研究林型燃烧性等级加权赋值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分类结果为:易燃森林类型为针叶纯林;可燃森林类型为针叶混交林;难燃森林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纯林。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各林分燃烧性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易燃森林类型即针叶纯林,在本研究中地表灌木、草本和枯枝落叶层可燃物载量最大,热值介于其他两类之间。但林下枝高最小,使得该类林分一旦发生火灾,林火极易蔓延至林冠层;可燃森林类型即针叶混交林,在本研究中平均胸径较小,但地表灌木、草本和枯枝落叶层可燃物载量相对其他林分较多且热值最大,油松林林下枝高介于其他两类之间,灌木可以达到林内最低死枝下高,且林分所处坡度较小,该类林分较易发生地表火,林火可能蔓延至林冠层,林火在地表蔓延速度较慢,且林火在林冠层的蔓延没有其他两类这么严重;难燃森林类型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纯林,在本研究中平均胸径最大,但地表灌木、草本和枯枝落叶层可燃物载量最少且热值最低,林下枝高最大,该类林分可燃物主要集中于林冠层。相对不易发生地表火。森林燃烧有三个基本要素中,其中,可燃物相较于其他两个要素更易调控管理。十三陵林区由于其气候和植被情况等极易发生火灾,对该林区森林可燃物和燃烧性展开研究意义较大。

二、湖北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行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泰山森林可燃物分布及火险等级的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可燃物
        1.2.1.1 可燃物类型
        1.2.1.2 森林可燃物载量
        1.2.1.3 森林可燃物的空间分布
        1.2.2 森林火险等级划分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
        2.1.3 气候
        2.1.4 植被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可燃物分类
        2.2.3 可燃物燃烧特性
        2.2.4 森林火险区划原则
        2.2.5 森林火险等级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可燃物分布
        3.1.1 泰山森林可燃物分布
        3.1.2 麻栎-侧柏林可燃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3.1.3 麻栎林可燃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3.1.4 刺槐林可燃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3.1.5 油松林可燃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3.1.6 赤松林可燃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3.1.7 侧柏林可燃物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3.1.8 不同林分的空间异质性比较
    3.2 火险等级划分
        3.2.1 火险因子的选取
        3.2.2 火险因子的赋值
        3.2.2.1 可燃物载量
        3.2.2.2 可燃物燃点
        3.2.2.3 可燃物热值
        3.2.2.4 可燃物含水率
        3.2.2.5 可燃物空间相关性
        3.2.2.6 坡度
        3.2.2.7 坡向
        3.2.2.8 海拔
        3.2.3 火险等级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2)森林抚育对北京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潜在火行为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内可燃物研究
        1.2.2 火行为研究
        1.2.3 可燃物处理方法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类型
    2.3 植物种类
    2.4 森林资源
    2.5 社会经济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
        3.1.1 样地选取
        3.1.2 乔木调查
        3.1.3 草本及灌木调查
    3.2 室内试验
    3.3 数据处理
        3.3.1 相关性分析
        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3 BehavePlus火行为模拟软件
4 结果与分析
    4.1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及相关性研究
        4.1.1 侧柏林林分信息
        4.1.2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信息
        4.1.3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相关性研究
    4.2 侧柏林可燃物载量模型
    4.3 侧柏林潜在火行为研究
        4.3.1 实际气候条件下的火行为
        4.3.2 小同风速条件下火行为模拟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北京妙峰山林场潜在火行为及森林燃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火行为模型研究
        1.1.1 地表火蔓延速度模型研究
        1.1.2 树冠火行为模型研究
    1.2 森林燃烧性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燃烧性研究
        1.2.2 国内森林燃烧性研究
        1.2.3 森林燃烧性研究趋势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植被特征
3 研究方法
    3.1 外业调查
        3.1.1 可燃物种类划分
        3.1.2 标准地设置
        3.1.3 地表可燃物调查
        3.1.4 树冠可燃物调查
    3.2 可燃物理化性质测定与计算
        3.2.1 可燃物含水率
        3.2.2 可燃物热值
        3.2.3 可燃物灰分
        3.2.4 可燃物有效负荷量
        3.2.5 可燃物表面积与体积比
    3.3 林分和小班潜在火行为计算
        3.3.1 可燃物加权及火行为指标选择
        3.3.2 地表火蔓延速度计算
        3.3.2.1 林分地表火蔓延速度
        3.3.2.2 小班地火行蔓延速度
        3.3.3 树冠火蔓延速度计算
        3.3.3.1 主要针叶林树冠火蔓延速度
        3.3.3.2 小班树冠火蔓延速度
        3.3.4 火强度计算
        3.3.5 火焰长度计算
    3.4 森林燃烧性试验设计与计算模型
        3.4.1 可燃物易燃性试验
        3.4.2 可燃物燃烧性试验
        3.4.3 森林燃烧性评价模型
        3.4.3.1 易燃性指数
        3.4.3.2 燃烧强度指数
        3.4.4 森林燃烧性调控
4 结果与分析
    4.1 妙峰山林场主要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分析
        4.1.1 地表可燃物理化性质特征
        4.1.2 树冠可燃物理化性质特征
    4.2 森林小班潜在火行为特征及空间格局分析
        4.2.1 主要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特征分析
        4.2.2 森林小班地表潜在火行为分析
        4.2.3 森林小班树冠潜在火行为分析
    4.3 森林燃烧性量化指标及评价体系研究
        4.3.1 森林可燃物易燃性指数
        4.3.1.1 可燃物着火概率
        4.3.1.2 可燃物引燃时间
        4.3.2 森林可燃物燃烧强度指数
        4.3.3 森林燃烧性等级划分
        4.3.3.1 可燃物易燃性等级
        4.3.3.2 可燃物燃烧强度等级
        4.3.3.3 森林燃烧性等级
    4.4 妙峰山林场森林燃烧性评价及调控分析
        4.4.1 主要森林类型燃烧性评价
        4.4.2 林场小班森林燃烧性评价
        4.4.3 森林可燃物易燃性调控分析
        4.4.4 森林可燃物燃烧强度调控分析
        4.4.4.1 灌木的稀疏与割除
        4.4.4.2 地表枯枝落叶的清理
        4.4.4.3 冠层枝条的稀疏与修剪
        4.4.4.4 针叶林混交比例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总结与展望
        5.2.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北京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及扑救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的研究进展
        1.2.2 可燃物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火行为研究进展
        1.2.4 林火蔓延模型
        1.2.5 林火的扑救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情况
    2.2 气候条件
    2.3 植被类型
    2.4 研究区火险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典型林分的选择
    3.2 林分特征调查
    3.3 冠层可燃物调查
    3.4 室内实验
        3.4.1 可燃物含水率测定
        3.4.2 地表可燃物负荷量
        3.4.3 冠层可燃物负荷量
        3.4.4 可燃物床厚度
    3.5 火行为指标计算
        3.5.1 火线强度公式
        3.5.2 林冠火引燃公式
        3.5.3 树冠火连续蔓延参数计算公式
    3.6 模型拟合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4.2 不同森林类型垂直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4.2.1 油松林可燃物负荷量垂直分布分析
        4.2.2 侧柏林可燃物负荷量垂直分布分析
        4.2.3 刺槐林可燃物负荷量垂直分布分析
        4.2.4 栓皮栎林可燃物负荷量垂直分布分析
    4.3 不同林型潜在火行为分析
        4.3.1 三种燃烧条件下地表火行为分析
        4.3.2 三种燃烧条件下火行为类型转化分析
        4.3.3 潜在树冠火火行为分析
    4.4 不同燃烧条件下坡度、风速对火行为影响分析
        4.4.1 坡度对火行为影响
        4.4.2 风速对火行为影响
    4.5 不同燃烧条件下林火扑救措施
        4.5.1 油松林三种燃烧条件下扑救措施
        4.5.2 侧柏林三种燃烧条件下扑救措施
        4.5.3 刺槐林三种燃烧条件下扑救措施
        4.5.4 栓皮栎林三种燃烧条件下扑救措施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5)北京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可燃物载量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可燃物研究
        1.2.2 森林可燃物载量影响因子研究
        1.2.3 森林可燃物载量估算方法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情况
    2.2 气候特点
    2.3 地形地貌
    2.4 植被资源
    2.5 森林火灾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可燃物载量分布特征调查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立地因子调查
        3.1.3 林分因子测定调查
        3.1.4 可燃物的取样和测定
        3.1.5 地表可燃物调查
    3.2 室内实验
        3.2.1 可燃物负荷量的计算
        3.2.2 可燃物含水率的计算
    3.3 相关性分析方法
    3.4 多元回归模型建立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组成特征
    4.2 各林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1 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2 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3 栓皮栎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4 刺槐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3 各林型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1 侧柏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2 油松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3 刺槐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4 栓皮栎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4 各林型地表细小可燃物载量回归模型
        4.4.1 侧柏林细小可燃物载量回归模型
        4.4.2 油松林细小可燃物载量回归模型
        4.4.3 刺槐林细小可燃物载量回归模型
        4.4.4 栓皮栎林细小可燃物载量回归模型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北京地区典型林分地表火及向树冠火蔓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表火与树冠火概述
        1.2.1 地表火的燃烧特征
        1.2.2 树冠火分类与燃烧特征
        1.2.3 树冠火发生机制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地表火与树冠火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1.3.2 国内地表火树冠火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1.3.3 对北京地区林火相关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解决的问题
        1.4.4 研究意义
        1.4.5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研究区域气候特征
    2.2 研究区域植被特征与典型树种
    2.3 研究区林火现状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样品采集
    3.3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3.3.1 可燃物含水率的测定
        3.3.2 Excel数据整理
        3.3.3 Rothermel模型公式的参数计算
        3.3.4 Behaveplus的参数计算
        3.3.5 Van Wagner模型的火强度阈值计算
        3.3.6 SPSS主成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不同时滞的可燃物的参数
    4.2 北京地区典型树种林分生长因子
    4.3 北京地区典型树种的潜在地表火行为
        4.3.1 不同林分地表可燃物的地表火蔓延速度
        4.3.2 不同林分地表可燃物的地表火单位面积发热量
        4.3.3 不同林分地表可燃物的地表火地表火强度
        4.3.4 不同林分地表可燃物的地表火的火焰高度
        4.3.5 小结
    4.4 北京地区典型树种的潜在树冠火发生研究
        4.4.1 油松的潜在树冠火发生行为
        4.4.2 侧柏的潜在树冠火发生行为
        4.4.3 蒙古栎的潜在树冠火发生行为
        4.4.4 刺槐的潜在树冠火发生行为
        4.4.5 栓皮栎的潜在树冠火发生行为
        4.4.6 白杨的潜在树冠火发生行为
        4.4.7 小结
    4.5 北京市典型树种发生树冠火的主成分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7)北京山区主要针叶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潜在火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森林可燃物研究
        1.2.1 森林地表可燃物研究
        1.2.1.1 地表可燃物载量研究
        1.2.1.2 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研究
        1.2.2 林分冠层可燃物研究
        1.2.2.1 冠层可燃物负荷量研究
        1.2.2.2 冠层密度研究
        1.2.2.3 冠基高度研究
    1.3 森林潜在火行为研究
        1.3.1 地表火行为研究
        1.3.2 树冠火行为研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植被特征
3 研究方法
    3.1 标准地设置及林分可燃物调查
        3.1.1 标准地选择及设置
        3.1.2 地表可燃物调查
        3.1.3 冠层可燃物调查
    3.2 林分可燃物理化性质测定
        3.2.1 可燃物含水率测定
        3.2.2 可燃物热值测定
        3.2.3 可燃物表面积体积比测定
        3.2.4 可燃物灰分测定
    3.3 主要针叶林冠层可燃物特征计算
        3.3.1 标准枝采集及处理
        3.3.2 标准枝可燃物负荷量模型建立
        3.3.3 冠层可燃物特征值计算
    3.4 不同燃烧条件下树冠火发生概率及潜在火行为指标计算
        3.4.1 树冠火划分标准及地表潜在火行为计算
        3.4.2 树冠潜在火行为计算
        3.4.3 树冠火发生概率计算
    3.5 冠层危险指数建立及林分潜在火行为计算
        3.5.1 冠层危险指数模型建立
        3.5.2 林分耦合潜在火行为计算
    3.6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主要针叶林冠层可燃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林分影响因子
        4.1.1 冠层可燃物垂直分布特征
        4.1.1.1 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垂直分布特征
        4.1.1.2 冠层可燃物密度垂直分布特征
        4.1.2 林分及地表可燃物因子分析
        4.1.3 林分因子与冠层可燃物相关性分析
    4.2 不同燃烧条件下树冠火发生概率及潜在火行为
        4.2.1 不同燃烧条件下3种林分类型树冠火发生概率
        4.2.2 不同燃烧条件下树冠潜在火行为
        4.2.3 冠层潜在火行为指标分析
    4.3 主要针叶林冠层危险指数建立
        4.3.1 风速对林分潜在火行为变化的影响
        4.3.2 主要针叶林冠层危险指数计算
    4.4 主要针叶林树冠火发生及潜在火行为动态
        4.4.1 油松林潜在火行为实际气象条件下变化情况
        4.4.2 侧柏林潜在火行为实际气象条件下变化情况
        4.4.3 落叶松林潜在火行为实际气象条件下变化情况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负荷量及潜在火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火灾的内涵
        1.2.1 森林可燃物
        1.2.2 可燃物载量
        1.2.3 林火种类
        1.2.4 林火行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形特征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火灾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林分因子调查
        3.1.1 森林类型选择
        3.1.2 标准地设置
        3.1.3 地形调查
        3.1.4 林分郁闭度调查
        3.1.5 每木检尺
    3.2 主要森林类型可燃物量(生物量)调查与估算
        3.2.1 可燃物种类划分
        3.2.2 外业调查
        3.2.2.1 针叶林木树冠生物量调查
        3.2.2.2 灌木生物量调查
        3.2.2.3 草本可燃物调查
        3.2.2.4 枯枝落叶调查
        3.2.3 实验室样品干湿比测定
        3.2.4 生物量估算方法
        3.2.4.1 标准枝条生物量计算
        3.2.4.2 针叶树木分层枝叶生物量计算
        3.2.4.3 林分针叶树树冠可燃物负荷量计算
    3.3 可燃物理化性质采集与计算
        3.3.1 热值测定与计算
        3.3.2 灰分测定与计算
        3.3.3 可燃物的表面积体积比测定与计算
        3.3.4 紧密度测定与计算
        3.3.5 加权计算
    3.4 森林潜在火行为指标计算
        3.4.1 地表火行为指标
        3.4.1.1 林火蔓延速率计算
        3.4.1.2 火线强度和火焰高度计算
        3.4.2 树冠火行为指标
        3.4.2.1 火焰长度计算
        3.4.2.2 树冠火蔓延速度
        3.4.2.3 树冠火强度
4 结果分析
    4.1 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估算
        4.1.1 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分特征
        4.1.2 地表枯枝落叶负荷量估算与分析
        4.1.3 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估算与分析
        4.1.4 灌木可燃物量估算与分析
    4.2 针叶林树冠层不同种类可燃物量研究
        4.2.1 针叶林树冠标准枝模型
        4.2.2 针叶林树冠各层次不同种类可燃负荷量分析
        4.2.3 针叶林树冠不同层次可燃负荷量分析
    4.3 主要森林类型不同可燃物种类的理化特征
        4.3.1 不同树种可燃物热值
        4.3.2 不同树种可燃物灰分
        4.3.3 不同树种可燃物表面积体积比
        4.3.4 不同树种可燃物的紧密度
    4.4 不同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分析
        4.4.1 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坡度的潜在地表火蔓延速率
        4.4.1.1 无风条件下的潜在火行为蔓延速率
        4.4.1.2 月平均风速条件下的潜在火行为的蔓延速率
        4.4.1.3 月最大风速条件下的潜在火行为的蔓延速率
        4.4.2 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坡度对潜在地表火火焰高度的影响
        4.4.2.1 无风条件下的潜在地表火的火焰高度
        4.4.2.2 月平均风速条件下的潜在地表火的火焰高度
        4.4.2.3 月最大风速条件下的潜在地表火的火焰高度
        4.4.3 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坡度对潜在地表火火线强度的影响
        4.4.3.1 无风条件下的潜在地表火火焰强度
        4.4.3.2 月平均风速条件下的潜在地表火的火焰强度
        4.4.3.3 月最大风速条件下潜在地表火的火焰强度
        4.4.4 针叶林潜在树冠火行为分析
        4.4.4.1 树冠可燃物垂直分布
        4.4.4.2 针叶林树冠可燃物的冠层密度
        4.4.4.3 针叶林潜在树冠火行为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北京十三陵林场主要林分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可燃物的研究
        1.2.1 森林可燃物的种类与分布格局
        1.2.2 森林可燃物与火行为及调控技术的关系
    1.3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关系的研究
    1.4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模型研究
    1.5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植被类型
        2.4.1 油松林样地概况
        2.4.2 侧柏林样地概况
        2.4.3 五角枫林样地概况
        2.4.4 黄栌林样地概况
    2.5 人文环境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
    3.2 样地设置
    3.3 林分调查
    3.4 森林可燃物调查
        3.4.1 可燃物种类调查
        3.4.2 地表可燃物调查
    3.5 室内实验
        3.5.1 可燃物负荷量的计算
        3.5.2 可燃物含水率的计算
        3.5.3 实验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特征
    4.2 各林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1 油纯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2 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3 五角枫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4 黄栌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5 针叶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2.6 阔叶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及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4.3 各林型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1 侧柏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2 油松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3 针叶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4.3.4 阔叶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回归模型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10)北京十三陵林场可燃物载量调查及其燃烧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性研究现状概述
        1.2.1 森林可燃物载量估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 燃烧性分析中因子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1.2.3 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气候状况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类型
    2.4 植被资源
    2.5 森林火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林分选择
    3.2 外业调查
        3.2.1 各林分树种组成及相关林分因子测定
        3.2.2 各林分灌木、草本及地被死可燃物调查
        3.2.3 立地因子测定
    3.3 室内试验
    3.4 数据处理
        3.4.1 载量计算
        3.4.2 其他林分因子的获得
        3.4.3 因子间相关性分析及因子选择
        3.4.4 基于各因子的燃烧性等级划分
        3.4.5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3.4.6 燃烧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林内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可燃物载量
    4.2 其他林分因子
    4.3 地被可燃物热值和灰分
    4.4 因子间相关性分析以及因子选择
        4.4.1 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4.4.2 因子选择
    4.5 基于立地因子的燃烧性等级划分
    4.6 基于林分因子的燃烧性等级划分
    4.7 基于地表可燃物载量的燃烧性等级划分
    4.8 基于地被可燃物热值和灰分的燃烧性等级划分
    4.9 层次分析确定权重
    4.10 燃烧性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湖北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行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山森林可燃物分布及火险等级的划分[D]. 宋巧娣.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森林抚育对北京侧柏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潜在火行为影响[D]. 韩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北京妙峰山林场潜在火行为及森林燃烧性研究[D]. 李连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北京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及扑救措施研究[D]. 李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北京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可燃物载量及影响因子研究[D]. 刘赵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北京地区典型林分地表火及向树冠火蔓延机制研究[D]. 刘冠宏.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北京山区主要针叶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潜在火行为研究[D]. 陶长森.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负荷量及潜在火行为研究[D]. 王铮.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北京十三陵林场主要林分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影响因子研究[D]. 李伟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北京十三陵林场可燃物载量调查及其燃烧性分析[D]. 王坚.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标签:;  ;  ;  ;  ;  

湖北省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及潜在火灾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