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往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心理,思考,如何社交
交往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鲁健[1](2017)在《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是建立在统一的认识世界和人物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但是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本文针对大学生的社交心理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进行社交的观点和意见。(本文来源于《赤子(下旬)》期刊2017年02期)
朱安新,风笑天[2](2016)在《“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分析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因素影响下,中国家庭的结构、规模、功能呈现弱化趋势,而结婚之前的青年异性交往则呈现自由化、公开化、普遍化倾向。根据2013年对江苏N大学完成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问卷调查而形成的"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数据,对其进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以江苏N大学为例,"90后"大学生的交往观念向"开放型"深化;在大学生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性别因素、年级因素,以及家庭特征的核心家庭因素、城乡户籍因素具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探索》期刊2016年02期)
王凡[3](2015)在《“陌生人”与“熟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对陌生人严加防范,幼儿却避免不了伤害;我们对熟人信任有加,幼儿却惨遭毒手。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幼儿对“陌生人”与“熟人”有怎样的人际交往观念?确定好研究问题后,我采取质的研究方法,以现象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强调从自然情境下搜集原始资料,通过直观的描述去探寻事物本质,进而做出解释性的理解。为了真实、具体地描述,我来到幼儿园观察、体验。以自身为研究工具,记录下幼儿园对我这个陌生人的反应,从我的体验中还原幼儿园对陌生人的态度。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陌生人、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总共对随机选取的60名幼儿进行访谈。把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发现幼儿认为的陌生人的样貌是“戴口罩的”、身上“有黑色元素的”、“拿凶器的”,“大灰狼”也成为幼儿公认的陌生人形象,而且认为陌生人的本质是坏人。幼儿认为的熟人是在心理和地域距离上与自己亲近的人,跟自己关系很要好的人,而且认为熟人就是好人。由此可见,“陌生人”在幼儿心目中是神秘的、恐怖的、狡猾的、坏的。熟人在幼儿心目中是熟悉的、亲近的、可靠的、好的。关于幼儿陌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形成,主要从专门的关于“陌生人”的教学活动、幼儿故事以及幼儿视频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把“陌生人”脸谱化成了一个狡诈的、作恶多端的、坏人形象。关于幼儿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形成,主要从幼儿园的熟人氛围、老师的熟人教育以及家长的熟人圈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受熟人社会的影响,幼儿园、老师、家长都在帮助幼儿建立熟人关系,教幼儿熟人好办事的社会规则。最后是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角度对幼儿陌生人、熟人的人际交往观念及形成进行反思,认为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一味地排斥陌生人亲近熟人的做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要求了,需要转变对陌生人的态度,教育也是一样,不能只是把陌生人脸谱化为坏人,更需要教会幼儿辨别是非、好坏,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学会如何与陌生人交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朱安新[4](2014)在《台湾地区“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分析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因素的影响下,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地区的家庭结构、规模、功能呈弱化趋势,而结婚之前的青年异性交往则呈自由化、公开化、目的化、普遍化倾向。本文以2013年在台湾地区进行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建构"90后"台湾地区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数据,分析其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主要的研究发现是:在台湾地区大学生中,以恋爱为核心内容的青年文化进一步普及;大学生两性关系观念和实践向"开放型"进一步深化;在大学生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与代际间互动性因素、社会组织因素、社会结构性因素相比,个体的社会属性特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陈力丹[5](201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3年07期)
陈力丹[6](2011)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交往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仅仅是世界交往体系形成的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见到世界交往对人类精神交往发展的重大意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预见。在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张的趋势下,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从狭隘迅速向广泛发展,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中应对自如,就必须具备同文化背景、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交流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黄乾玉[7](2010)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不善于交往、没有正常交往的人,就会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和集体分开,妨碍个人的成长与完善,影响自己生命的质量。具有良好人际交往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得到别人精神上甚至物质上的支持,更容易发展并取得成功。(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0年06期)
李满江[8](2009)在《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教育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性交往是人的本能。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成熟时期,异性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感稳定和心理补偿,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由于许多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上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以致对高校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异性交往观念的教育。(本文来源于《资治文摘(管理版)》期刊2009年05期)
章波娜[9](2008)在《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交往观念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青年的社会交往随着对外开放和体制的转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80年代中期的启蒙阶段,到90年代出现功利化交往与适度介入交往,再演变到今天青年追求平等、理智、多元的人际交往。改革开放30年青年在交往观念上的巨大变迁,凸显了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开放中逐渐成熟的时代主题。(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聂存虎[10](2007)在《人与自然交往观念的历史考察与当代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失调现状及其理论研究困境,提出走出困境的可能路径之一在于重新确立一种人与自然交往的观念,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征服、控制走向交往、对话,从矛盾、对立走向和谐、统一。本文认为,一方面,社会交往的观念可以向人与自然关系中渗透,而另一方面,人的自然观念史中就一直存在着人与自然交往的观念。原始社会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就构成人与自然交往的信念基础,原始神话可视为人与自然交往的话语系统,而图腾崇拜则是人与自然交往的现实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学说,道家的“物无贵贱”、“我与万物为一”的思想及佛家的“众生平等”、“万物皆有佛性''等观念都体现了人试图与自然进行交往的观念。另外西方传统有机论自然观中,基督教神秘主义自然观中,及中世纪信仰生活中都存在着人与自然交往的观念。这些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对人与自然交往观念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当代人与自然交往的观念。但是人与自然交往观的当代建构并不等同于自然复魅,更不是走向神秘主义或是回归万物有灵,而是在相应的自然具有主体性的相关论证的基础之上,在对人、自然、社会的辩证统一考察的基础之上,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作进一步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要人们充分认识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的人的本质,树立一种新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01)
交往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因素影响下,中国家庭的结构、规模、功能呈现弱化趋势,而结婚之前的青年异性交往则呈现自由化、公开化、普遍化倾向。根据2013年对江苏N大学完成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问卷调查而形成的"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数据,对其进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以江苏N大学为例,"90后"大学生的交往观念向"开放型"深化;在大学生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性别因素、年级因素,以及家庭特征的核心家庭因素、城乡户籍因素具有显着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往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鲁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的思考[J].赤子(下旬).2017
[2].朱安新,风笑天.“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分析重点[J].青年探索.2016
[3].王凡.“陌生人”与“熟人”[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朱安新.台湾地区“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分析重点[J].青年研究.2014
[5].陈力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J].东南传播.2013
[6].陈力丹.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交往观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解析[J].校园心理.2010
[8].李满江.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教育浅谈[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
[9].章波娜.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交往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
[10].聂存虎.人与自然交往观念的历史考察与当代重构[D].北京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