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焦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XOD,TOD,EOD,空间焦虑
空间焦虑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1](2019)在《优化空间开发 化解空间焦虑 打造硬核模式 从TOD到XOD,还有EOD和EPC》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老城区多数为单核心布局,由于城市核心区交通压力大、交通组织混乱,导致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下降。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拓展更大的城市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最近几年,各地围绕TOD模式、XOD模式等一系列以城市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探索,正在形成城市高品质发展的硬核模式。(本文来源于《领导决策信息》期刊2019年24期)
赵青[2](2019)在《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惶惑》一文中研究指出知青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和政治运动紧密相关,并且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学界无数研究人员都试图从各个方向阐释知青文学,以便透过文字触及到中国转型期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核。相较于前人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80年代知青文学深入解读,考察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语境中,知青是如何阐述个人隐秘的生存体验和历史的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下又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突破学科之间的限制,立足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八十年代的知青文学,将知青作家创作心理、生命体验和社会现实、政治变迁有机结合,更为宏观的考察知青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文章绪论部分对“焦虑”、“空间焦虑”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并将结论引入论文之中,厘清论文中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知青的城乡空间焦虑书写表征,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农村的知青往往抱着宏伟的政治理想,想要闯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但他们来到农村之后才发现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荒诞的闹剧,农村根本无法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条件,这就导致知青们无法融入农村,在离开农村之后,知青的空间焦虑表现形式则显得更为复杂,他们回到了日夜向往的城市,又发现相对于城市而言自己又变成了“外乡人”,城市在飞速发展着,但是他们相对于城市而言依然在原地踏步。第二部分论述形成知青空间焦虑的心理因素。政策的转换让知青面对着人生的理想的新一轮崩塌重建,知青文学作家不断的在自我拷问和历史现实中寻找人生的终极答案,他们有些远走他乡,有些选择重新回到农村为自己的人生寻求一个合理的注释。在生存空间的剧烈变化中,知青们的身份发生着转换,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成为了难题,甚至在命运的反复摇摆中,连理想和生存的信念都一再转换,这也就在无意识当中构成了知青文学作家写作的焦虑源头。第叁部分将研究视角转换,以叙事学的理论出发,剖析出知青空间焦虑的叙事策略。在“上山下乡”的日子中,关于知青生活的叙事文本往往出现隐形叙事,叙事任务躲藏在文本背后,并且采用直线叙事方式。离开农村之后,知青对于青春时光的感情则变得更为复杂,此时叙事人称跳跃,这其中有对自我的真诚追忆,有生活人生的反思和领悟,并且在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对比叙事,表现出了知青对历史的消解态度。论文结尾通过总结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重新阐明研究的意义,即为将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之心和历史、社会相结合,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探索出知青文学背后更为深沉的力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盼盼[3](2018)在《空间焦虑和参考系对飞行空间导航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尺度叁维飞行空间中,空间焦虑以及性别和参考系对空间导航绩效的影响。寻路(Way Finding;Lawton,1994)指的是在空间中依据一定的策略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的过程。影响寻路的个体因素有很多,空间焦虑是内部影响因素之一,空间焦虑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完成任务的绩效越低(Lawton,1994)。对于空间焦虑的研究离不开其与性别和寻路策略的交互影响。女性的空间焦虑一般高于男性因而具有较差的导航绩效;两类寻路策略,女性擅长使用路线策略而男性善于使用认知地图策略。并且参考系的不同位置也会通过影响注意力的分配和认知负荷而影响导航绩效((Helleberg&Wickens,2003;Lancaster&Casali,2008)。航空领域对于飞行员绩效要求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小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因此在航空领域研究空间导航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往关于导航绩效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问卷或者简单的按键实验,无论是内容复杂程度还是所处空间环境的仿真度和实时交互性都与现实飞行环境相差甚远,其结果能否推广应用到航空领域还值得进一步探究。因此,在研究一中,首先在叁维模拟飞行空间中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进一步探究。研究重的大尺度叁维空间模拟飞行环境通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自主研发的NaviTest导航测试软件实现,空间焦虑使用《空间焦虑量表》测量,测量被试的返航绩效。该实验测查了 32名被试。研究二中探究参考系和空间焦虑对飞行空间导航绩效的影响,包括参考系的具体形式和位置效应。实验二探究空间焦虑、性别和参考系对导航绩效的影响。参考系分为图形参考系、文本参考系和无参考系叁种水平,测查了96名被试。实验叁是参考系的位置效应研究。位置分为左上方和右侧两个水平,测查了 64名被试。结果显示,高空间焦虑个体的导航绩效显着差于低空间焦虑个体,这种差异体现在总飞行时间、位置差异、距离差异和角度差异上。男性的导航绩效优于女性,无论是在总的飞行时间水平上还是位置误差上。性别和空间焦虑在位置误差上存在交互作用,高空间焦虑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位置误差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的位置误差显着高于男性,而低空间焦虑下男女被试之间的位置误差差异不显着。参考系主效应显着,主要表现在位置误差和距离误差上。图形参考系的导航绩效优于文本参考系和无参考系条件,文本参考系和无参考系之间的导航绩效无统计学差异。性别与参考系在距离误差水平上交互作用显着,对于女性来说,图形参考系优于无参考系和文本参考系,对于男性来说无显着差异。空间焦虑与参考系在距离误差水平上交互作用显着,对于高空间焦虑的被试来说,叁种参考系之间无显着差异,对于低空间焦虑水平的被试,图形参考系优于文本参考系。对于高空间焦虑的个体,参考系位于右侧时其导航绩效更好,对于低空间焦虑的个体,参考系位于左上方时能获得较好的导航绩效。结合以上叁个实验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及其意义:(1)性别、空间焦虑和参考系对于空间导航绩效有显着影响。男性空间能力高于女性,高空间焦虑水平导致较差的导航绩效,图形参考系的导航绩效优于文本参考系和无参考系条件。(2)高空间焦虑的女性个体导航绩效差于男性个体,而这种性别差异在低空间焦虑个体中不存在。对于女性来说,图形参考系优于无参考系和文本参考系,对于男性来说无显着差异。对于高空间焦虑的被试来说,叁种参考系之间无显着差异,对于低空间焦虑水平的被试,图形参考系优于文本参考系。对于高空间焦虑的个体,参考系位于右侧时其导航绩效更好,对于低空间焦虑的个体,参考系位于左上方时能获得较好的导航绩效。(3)该结论不仅拓宽了对于导航绩效影响因素的探究范围,同时也丰富了叁维空间导航绩效领域的研究结果,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参考价值。(4)该研究结论对驾驶舱界面设计和飞行员选拔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优先选拔空间焦虑水平较低的男性,并且驾驶舱内使用图形参考系,并且根据不同空间焦虑类型的飞行员显示在不同的位置上能获得较好的导航绩效。(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马腾[4](2017)在《空间焦虑与无指向叙事—马轲表现性绘画的主题和风格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全面的转型中社会逐渐使得国民消费异化,人们一切行为都被物质欲望所驱动,人的内心也被更多的生活与发展的欲望所填满,再也无视人的自然本性——人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与组成部分,同时也不顾忌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人为了自我利益的追求不断地摧毁围边事物,自然的灾害不断发生,金融风险等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马轲绘画的创作历程的梳理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马轲绘画的独特主题与风格特征,论证出空间焦虑是马轲绘画的主题特征,而无指向的叙事是马轲绘画的风格特征。本文以文献梳理与举例说明的方式来阐述马轲利用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批判社会和焦虑的主题,当艺术家审视这个社会的集权阶层和常规生活时,总能感觉到种种的束缚,感受到个体的尊严和曾经的类似于古希腊人的崇高精神的消逝,现代人都是集体无意识的,都是颓废无聊的主体,马轲准确的瞄准了这一有待破译的现实空间。当然马轲不执着于画面的构图、场景本身,而是在一个现代性的宏观视域中,探讨人在经历现代化变迁过程中与历史和记忆空间的关系。马轲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对全面转型的中国有深深的体会,马轲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众化的写实手法,具有升腾感的画面形象,中国水墨式的画面笔触,险峻的画面不平衡构图和直接的画面色彩的对比,马轲将中国文人画的似像非像的意蕴运用的如火纯情,一个个形象的背后是马轲对中国社会深深的焦虑与担忧,慵懒的人物形象都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聊。暴力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暴力带着正常生活的体温。我熟悉的那个马轲在他的一系列所谓现实题材的绘画中总是尽量逃避刻意的写实技法和戏剧化煽情表达,马轲延续一贯的“不作解释”风格真实描写底层人民生存的沉重和个体的无奈,以目击者般的冷静一以贯之。马轲的绘画,是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的,他的绘画让人感到熟悉的陌生感和不确定的诗意,他的绘画语言主要以具象绘画语言为主,人物、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水墨般抽象的线条也会在画面中出现。中国自古以来的画家都有本地本民族的独特气质,就是画面营造出的似与不似的绘画意境,始终掺杂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独特的哲学体会和中国人在每一个时代的生存现实和独特的人生经历,马轲正是描绘了一个大的时代的集体的命运。他把国人的命运和视知觉中的感悟,用象征性手法画出他心中有的形式,激起观者心灵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他用自己的绘画研究当代社会,他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简要介绍了马轲及其创作轨迹,陈述学术界对马轲绘画艺术的研究现状。正文第一章阐明了马轲绘画艺术的主题特征是空间焦虑。第二章论述了马轲绘画的风格特点是情节淡化与无指向的叙事。论文最后对马轲绘画艺术当代文化价值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波[5](2016)在《电影《归来》的时间悬置与空间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归来》自上映以来,在观众层面和学术层面均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对于小说原着的改编问题,众说纷纭。事实上,影片把故事时间与人物命运深深捆绑,巧妙地把冯婉瑜的生理时间"悬置",将"遗忘"刻画为"记忆",把影片的内涵熔铸在"家"和"车站"两个具有隐喻性质的空间中,通过异质性因素的置入,使空间充满了紧张、压抑、窒息等特征。影片的改编不但没有削弱小说原着的批判力量,反而将此种力量锤炼得更加集中,更加深刻。(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6年18期)
李蓓蓓[6](2016)在《空间焦虑理论视野下《野草在歌唱》女主人公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在歌唱》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杰出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位深受焦虑困扰的白人女性形象——玛丽,尤以空间焦虑最甚。从空间焦虑理论角度,分析《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遭受的焦虑,探讨导致其空间焦虑的叁层原因:沉闷的景观空间,束缚的社会空间,压抑的个人空间,旨在揭示玛丽选择艰难逃离的深层原因,表达对地位低下的白人女性同情,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玛丽这一白人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孙雨竹[7](2016)在《A.S.拜厄特《占有》中女性的空间焦虑与空间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因自身空间缺失和男权中心空间观的影响而产生了持续的空间焦虑。因婚姻和爱情而缔结的"家"和因违背男性意志而被关进的"阁楼"都是女性空间焦虑的表现形式。在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中,大量的女性空间描写为探究女性的空间焦虑和女性空间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空间关系作为一种权利关系,它既是女性受到先辈经验和父权压迫产生焦虑的原因,也是女性通过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流动性的增强来寻求自身女性话语建构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爱红[8](2016)在《奈保尔《半生》中威利的空间焦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期,学界开始出现了“空间转向”,这一转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相对于时间而言,学者们开始更多得关注空间;空间的含义不再单纯指简单的物质空间,而是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着名学者巴什拉、列斐伏尔、福柯等的论着都对空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空间理论的发展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维·苏·奈保尔是后殖民主义文学代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奈保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周后推出小说《半生》。此小说沿袭了作者一贯反映后殖民时期被殖民者边缘化、焦虑和无所适从的主题,通过对主人公威利半生生活的叙述展示了一个充满了多种冲突的多元文化空间。本文以空间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半生》中的不同空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旨在探讨空间与主人公威利的空间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因素对文本建构的作用。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对奈保尔和他的着作《半生》做了简单介绍,并且对国内外对于《半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以及论文框架。第二章依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空间理论的源流以及主要概念和基本观点进行梳理和概述。第叁章运用空间理论分析了主人公威利的空间焦虑及其产生原因。通过对小说中的建筑空间、个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作品中不同空间的矛盾对抗及其对威利前半生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介绍了威利解决自身空间焦虑的方式:地理空间的转移和个人精神空间的建立。本论文最后在结语部分推出研究结果。首先,通过探讨小说中不同空间的对抗与主人公对于空间的重塑,展现了夹缝中被殖民者的生存焦虑及其根源;其次,空间焦虑是贯穿本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最后,本研究可以为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春燕[9](2015)在《鲁迅小说话语建构中的空间焦虑与故乡生命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鲁迅故乡话语系统的建构过程中,空间焦虑是话语运作的驱动力。从离乡者的视角看,故乡因启蒙话语的渗入呈现出以吃人为内质的囚牢模式;从在乡者的视角看,则体现为人要进入群体中而不能的阻隔模式。鲁迅以此空间形式营造了故乡与鬼域的同质性。同时,空间焦虑也是话语主体的精神本质。以还乡、寻路的空间焦虑呈现着话语主体的分裂和整合。它实质是鲁迅流寓者身份的言说形式。(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李文昕[10](2013)在《空间焦虑的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勇是一位时空意识极强的作家。他不仅描述了时间的流逝性、腐蚀性给个体生命带来的悲剧性体验,也由于现实生活中自身空间体验的影响,而在创作中表现出了一种对个体与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生存空间给个体带来的心灵苦痛的强调。空间焦虑既是白先勇笔下人物心理空间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的一种主要特质,也贯穿于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始终,成为了白氏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即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从“空间”这一关键同入手,结合空间叙事学、文化地理学、福柯对空间与权力二者关系的论述等有关理论,对白先勇作品中空间焦虑的书写表征、精神指向以及叙事策略进行阐述,揭示其文本悲悯气质之源泉及其与空间焦虑书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力图从中探究白先勇空间书写背后所流露出的对人之存在的深切关注论文首先对目前既有的白先勇小说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指出研究白先勇小说“空间性”的重要性,并对“空间焦虑”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界定,论文的论述即在此基础上从叁方面得以展开:第一部分分析了白先勇关注空间焦虑的原因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空间焦虑的书写表征,指出童年时期“囚鸟”般空间体验和此后“浮萍”般的人生漂泊历程,使得“空间焦虑”成为了白先勇一生难解的一个心结。正是受此影响,空间焦虑被投射在了其小说创作中,构成了其笔下传统女性、漂泊者、“孽子”等人物心理空间的共同基调和时时浮现于文本中的重要主题。这种空间焦虑的书写,主要具有“‘墙’的挣扎”与“‘墙’外的徘徊”两种表征。第二部分阐释了白先勇空间焦虑书写的精神指向。思考空间焦虑书写的独特之处,探讨空间焦虑主题背后的精神指向,是我们更好地理解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理念和文本价值有效途径。白先勇作品中的空间焦虑不仅具有普遍存在性,而且也往往总以“家园梦想”为关注焦点,并流露出了鲜明的存在主义倾向。这些无不从侧面反映了白先勇充满悲悯气质的人生观,及其创作中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第叁部分从表现手法入手,探讨了白先勇小说中空间焦虑的书写策略。空间造成了人物的空间焦虑,而白先勇则通过精心地营造后花园、酒吧、街道、家宅等象征化空间,巧妙地又将人物的这种空间焦虑经由对空间的塑造和描绘而表现了出来。不仅如此,白先勇在文本空间层面上对小说空间形式的着意经营,其对套盒式空间形式、圆圈式空间形式和心灵复调的构建,也使得小说从叙事的结构上呈现出了空间化的特征,空间焦虑的主题在其作品中由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调和凸显。结语部分对全篇进行了总结,点明了空间焦虑书写在实现白先勇的创作意图、形成其作品与众不同的悲悯气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白先勇搁笔多年后新近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进行了阐述,指出空间焦虑这一主题在白先勇晚年创作中最终得到了消解与突破。这不仅是一个让读者等待了多年的答案,更意味着白先勇晚年创作新趋向的产生,意味着其创作文化境界的愈加开阔与超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19)
空间焦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青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和政治运动紧密相关,并且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学界无数研究人员都试图从各个方向阐释知青文学,以便透过文字触及到中国转型期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核。相较于前人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80年代知青文学深入解读,考察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语境中,知青是如何阐述个人隐秘的生存体验和历史的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下又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突破学科之间的限制,立足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八十年代的知青文学,将知青作家创作心理、生命体验和社会现实、政治变迁有机结合,更为宏观的考察知青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文章绪论部分对“焦虑”、“空间焦虑”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并将结论引入论文之中,厘清论文中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知青的城乡空间焦虑书写表征,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农村的知青往往抱着宏伟的政治理想,想要闯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但他们来到农村之后才发现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荒诞的闹剧,农村根本无法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条件,这就导致知青们无法融入农村,在离开农村之后,知青的空间焦虑表现形式则显得更为复杂,他们回到了日夜向往的城市,又发现相对于城市而言自己又变成了“外乡人”,城市在飞速发展着,但是他们相对于城市而言依然在原地踏步。第二部分论述形成知青空间焦虑的心理因素。政策的转换让知青面对着人生的理想的新一轮崩塌重建,知青文学作家不断的在自我拷问和历史现实中寻找人生的终极答案,他们有些远走他乡,有些选择重新回到农村为自己的人生寻求一个合理的注释。在生存空间的剧烈变化中,知青们的身份发生着转换,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成为了难题,甚至在命运的反复摇摆中,连理想和生存的信念都一再转换,这也就在无意识当中构成了知青文学作家写作的焦虑源头。第叁部分将研究视角转换,以叙事学的理论出发,剖析出知青空间焦虑的叙事策略。在“上山下乡”的日子中,关于知青生活的叙事文本往往出现隐形叙事,叙事任务躲藏在文本背后,并且采用直线叙事方式。离开农村之后,知青对于青春时光的感情则变得更为复杂,此时叙事人称跳跃,这其中有对自我的真诚追忆,有生活人生的反思和领悟,并且在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对比叙事,表现出了知青对历史的消解态度。论文结尾通过总结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重新阐明研究的意义,即为将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之心和历史、社会相结合,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探索出知青文学背后更为深沉的力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1].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优化空间开发化解空间焦虑打造硬核模式从TOD到XOD,还有EOD和EPC[J].领导决策信息.2019
[2].赵青.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惶惑[D].河北大学.2019
[3].赵盼盼.空间焦虑和参考系对飞行空间导航绩效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马腾.空间焦虑与无指向叙事—马轲表现性绘画的主题和风格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杨波.电影《归来》的时间悬置与空间焦虑[J].电影文学.2016
[6].李蓓蓓.空间焦虑理论视野下《野草在歌唱》女主人公心理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7].孙雨竹.A.S.拜厄特《占有》中女性的空间焦虑与空间建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8].王爱红.奈保尔《半生》中威利的空间焦虑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6
[9].张春燕.鲁迅小说话语建构中的空间焦虑与故乡生命力场[J].江西社会科学.2015
[10].李文昕.空间焦虑的书写[D].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