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腐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木腐真菌,物种多样性,倒木特征
木腐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凝,李通,魏玉莲[1](2019)在《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腐真菌多样性与寄主倒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腐真菌是一类以木材为生长基质的大型真菌,通过分泌各种水解酶全部或部分降解木材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调查了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固定样地中木腐真菌的多样性和倒木特征,并进行了木腐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与倒木的种类、数量、腐朽程度、直径大小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样地内共采集木腐真菌标本295份,经鉴定为93种,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86,Simpson指数为0.96。相关性分析发现木腐真菌的数量和种类与直径为2–5 cm和5–10 cm的倒木、2级腐烂的倒木和红松倒木均显着相关。样地中优势倒木寄主分别为槭属(Acer)、榛属(Corylus)、云杉属(Picea)和松属(Pinus),这4类倒木上生长的木腐真菌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槭属和榛属倒木上的共有优势种主要是叁色拟迷孔菌(Daedaleopsis tricolor)、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和桦附毛孔菌(Trichaptum pargamenum),而松属和云杉属的共有优势种主要有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云芝、冷杉附毛孔菌(Trichaptum abietinum)和褐紫附毛孔菌(T.fuscoviolaceum)。倒木产生真菌子实体的概率研究表明,同一类寄主倒木上发生木腐真菌子实体的概率在调查面积增加到0.36 ha后趋于一个定值,松属倒木中仅有10.2%产生真菌子实体,槭属和云杉属分别是12.9%和13.4%,榛属最高,达到53.7%。本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腐真菌的发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8期)
崔宝凯,袁海生,周丽伟,何双辉,魏玉莲[2](2019)在《大小兴安岭针叶树倒木上木腐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腐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并在倒木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针叶树是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树种,因此研究针叶树倒木木腐真菌物种多样性和影响其物种分布的相关环境因子有助于揭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机理。本研究收集了近16年对大小兴安岭地区冷杉属(Abies)、落叶松属(Larix)、云杉属(Picea)和松属(Pinus)4类针叶树倒木上1,561份木腐真菌标本的采集信息,统计了物种种类及其腐朽类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开展木腐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小兴安岭针叶树倒木木腐真菌有166种,隶属于70属,其中白腐真菌有111种,占所有种类的66.9%,褐腐真菌为55种,占所有种类的33.1%。在4类针叶树倒木上均能生长的真菌种类有19种,占所有种类的11.5%,其中柔丝干酪孔菌(Oligoporus sericeomollis)是各类倒木上木腐真菌群落中的优势种。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属为优势寄主,其倒木上生长的木腐真菌种类数和个体数在4类倒木中均为最高;而小兴安岭地区松属倒木上木腐真菌种类数和个体数比其他3类倒木高,是该地区的优势寄主。对6个代表性地区木腐真菌群落的研究显示,有11种真菌在6个地区均有分布,小兴安岭地区木腐真菌多样性普遍高于大兴安岭地区;聚类分析显示树种比地理位置对木腐真菌物种分布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8期)
李通,李俊凝,魏玉莲[3](2019)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腐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腐真菌是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主要以倒木为生长基质,通过产生各种水解酶将倒木的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对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循环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于2016年8月在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木腐真菌野外调查,利用形态学和DNA序列分析对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物种鉴定,并分析了木腐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地理成分。在采集的158份标本中鉴定木腐真菌45属92种,其中白腐真菌78种,褐腐真菌14种。古田山的木腐真菌物种区系组成中,热带–亚热带成分比例最高。在158份木腐真菌标本中, 97份标本采自直径大于10cm的倒木或树桩上,分属于76个种,是木腐真菌生长的主要基质大小类型;48份标本采自直径为2–10 cm的枝干上,分属38个种; 13份标本采自直径小于2 cm的枝干上,分属12种。不同腐烂等级倒木上生长的真菌数量和种类差异明显,其中一级腐烂倒木上采集到9份标本(7种),二级腐烂倒木上采集到86份标本(45种),叁级腐烂倒木上49份标本(29种),四级腐烂倒木上14份标本(14种)。结果表明,林分中倒木直径大小和腐烂程度是影响木腐真菌生长与分布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1期)
王旭,胡志强,亢学平,杜忠伟,李健[4](2018)在《延边地区木腐真菌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延边地区野生木腐真菌进行调查,共采集大型经济真菌子实体197份,隶属于2门6纲18目36科71属119种,可食用63种,可药用45种。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并记录其生境、食药性、经济性、标本编号等信息,凭证标本保存于延边农业科学院。并对延边地区野生木腐真菌资源的调查、保护、利用的一些建议,为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发展提供科学资料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8年06期)
魏玉莲,李通[5](2017)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的木腐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腐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降解倒木,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复杂,林内植物种类多样,倒木数量极多,为木腐真菌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基质。为了解该林分中不同树种对木腐真菌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25 hm2永久性大样地中325块20 m×20 m的样方,对样方中的木腐真菌进行了调查和记录,并对其中4类优势树种槭属、椴属、栎属和松属倒木上的降解真菌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阔叶红松林中这4种优势寄主上的木腐真菌占所调查真菌总数的86.6%,物种数占总数95.3%,囊括了该林分中木腐真菌的绝大多数。但不同树种上的真菌种类有很大差别,4种树种上木腐真菌的种类韦恩图显示,这4类优势树种共有种类仅为7种,而各自独特种至少占本类树种倒木上真菌种类的25%,尤其松属上的独特种类数占松属真菌总数的45.7%。倒木的腐烂程度和径级对木腐真菌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不论哪个树种,腐烂程度为2级的倒木均生长有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真菌;而径级大于10 cm的倒木也是木腐真菌的优先选择。(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魏永忠[6](2017)在《湾甸子浑河水源涵养林地大型木腐真菌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踏查和样地调查方法,于2014—2015年间对辽宁湾甸子浑河水源涵养林地内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鉴定有大型木腐真菌41科90属129种,其中子囊菌16种,担子菌113种。主要的优势科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小菇科Mycenaceae、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和小皮伞科Marasmiaceae;主要的优势属是蜜环菌属Armillaria、小菇属Mycena、栓菌属Trametes、马勃属Lycoperdon和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发现东北新纪录种11种,辽宁新纪录种31种。(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7年10期)
李通,李俊凝,魏玉莲[7](2017)在《我国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中木腐真菌群落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腐真菌是一类能够降解木材基质并利用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的生物类群,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是木腐真菌生长的重要区域,为了解木腐真菌在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组成,本研究选取吉林长白山次生杨桦林、辽宁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北京东灵山自然保护区、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温带次生林开展了木腐真菌的调查。结果发现,长白山杨桦林中木腐真菌种类为73种,白石砬子为104种,东灵山为106种,宝天曼为124种,这4个地区的共有物种为18种。4个地区的优势属分别是Phellinus、Trametes、Hymenochaete和Polyporus,分别占各地区总种数的9.8%、6.7%、8.5%和8.1%。比较不同地区寄主频度-物种数的稀疏曲线发现,4个地区优势物种与当地林分中的优势寄主有着明显相关性。从4个地区木腐真菌的多样性、优势寄主选择和降解方式差异来看,林分的树种组成对木腐真菌的群落组成具有关键作用。上述地区多孔菌的属地理成分均以世界广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区系特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孙婧,戚大伟,池玉杰,牟洪波[8](2017)在《两种木腐真菌的分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影响木材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木腐真菌侵染木材造成的木材腐朽现象对木材细胞壁破坏最为严重。为了鉴定侵染木材腐朽的病原菌,提高木材质量,本文建立一种有效鉴定木腐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采集木腐真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和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目的菌株,并判断木腐真菌的木材腐朽类型。运用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生物方法,通过提取基因组DNA,primer5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序列扩增,MEGA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木腐真菌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并结合以往研究者运用的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木腐真菌形态等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木腐真菌S1为红缘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木腐真菌S2为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将分子生物学方法与传统形态学方法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对木腐真菌进行鉴定。(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孙婧[9](2017)在《基于PCR技术对木腐真菌的快速鉴定及纤维素酶活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腐朽是指木材因木腐真菌的侵害而引起木材糟烂和解体的现象。近年来我国木材腐朽现象十分普遍,木材腐朽给林业的加工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木材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木材的使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提高木材质量,降低木材腐朽造成的木材损害现象,对于木腐真菌的鉴定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性的资源,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将其降解后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的降解主要依赖纤维素酶的催化作用。木腐真菌所分泌的纤维素酶可以较为高效地分解纤维素,因此本文对木腐真菌纤维素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并寻找出最优产酶条件。这为有害病原木腐真菌向有益方向进行转化,也为提高纤维素的降解率和生物转化方面提供实验基础。本文首先从林区的活立木材上采集木腐真菌子实体,用分离筛选培养基分离纯化菌种,得到两株活力较好的菌株,并用愈创木酚的方法区分出木腐真菌的木材腐朽类型。之后提取基因组DNA,运用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DNA序列,对扩增产物纯化回收,测序结果登陆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同时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亲缘关系,对两株木腐真菌进行了分子水平上的鉴定。菌种鉴定结果显示,木腐真菌Y1为红缘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NCBI登录号为KM373236.1。木腐真菌Y2为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NCBI登陆号为HM58410.1。同时结合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对两株木腐真菌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菌落新生区的形态、生长速度、菌落颜色、菌丝气味以及菌丝结构变化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将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对,得出两种鉴定结果一致。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是根据鉴定者以往经验和查阅参考书籍对菌种进行观察和鉴定,对同一种培养菌落形态特征描述可能会不同,或者一旦子实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生改变,可能得到不同的鉴定结果,该鉴定方法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并且木腐真菌菌落培养周期和鉴定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对比形态学鉴定方法,运用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对木腐真菌进行鉴定。同时将两种鉴定方法相结合,能够更加可靠的对木腐真菌进行鉴定。本文在鉴定木腐真菌的基础上,对一株褐腐真菌进行纤维素酶活力分析和产酶条件优化,发酵试验表明,在初始pH 6.0、乳糖15 g/L、KH2PO4 0.5g/L、硝酸铵15 g/L、MgSO4 0.5g/L、VB1 0.4g/L,接入菌饼2块,装液量为80mL条件下培养5d时,红缘拟层孔菌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内切葡聚糖酶(CMCase)为116.94 U/mL,为进一步研究褐腐真菌降解纤维素的机制提供前期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骆静怡,傅威锐,潘程远[10](2015)在《木腐真菌的鉴定及对不同木材的腐朽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腐真菌是一类木质纤维素的自然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利用真菌子实体、菌落、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形态,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TS)和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对环境中采集到的木腐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鉴定到的真菌进行木质素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析,以及木材侵染腐朽能力研究。通过鉴定,共分离得到5种木腐真菌,分别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毛栓孔菌Trametes hirsuta,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和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酶活分析表明:5种真菌均表现出较高的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但纤维素酶活性则普遍较低或不存在。利用质量损失法分析5种真菌对6种不同木材样品的生物降解能力,12周腐朽实验结果表明:毛栓孔菌的木材腐朽能力较强,造成对橡木Quercus mongolica最高的69.16%的质量损失率,而尖孢镰刀菌、层生镰刀菌和裂褶菌等的木材腐朽能力较弱,造成木材质量损失率普遍低于3.00%,血红密孔菌对不同木材的腐朽能力差异较大,可造成41.37%的橡木质量损失率,而对柚木Tectona grandis仅有2.20%。通过分析酶活性和木材腐朽结果可以得出,真菌木质纤维素酶活力和其木材腐朽能力不存在相关性,即较高的酶活力并不代表其具有较强的木材腐朽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木腐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腐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并在倒木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针叶树是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树种,因此研究针叶树倒木木腐真菌物种多样性和影响其物种分布的相关环境因子有助于揭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机理。本研究收集了近16年对大小兴安岭地区冷杉属(Abies)、落叶松属(Larix)、云杉属(Picea)和松属(Pinus)4类针叶树倒木上1,561份木腐真菌标本的采集信息,统计了物种种类及其腐朽类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开展木腐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小兴安岭针叶树倒木木腐真菌有166种,隶属于70属,其中白腐真菌有111种,占所有种类的66.9%,褐腐真菌为55种,占所有种类的33.1%。在4类针叶树倒木上均能生长的真菌种类有19种,占所有种类的11.5%,其中柔丝干酪孔菌(Oligoporus sericeomollis)是各类倒木上木腐真菌群落中的优势种。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属为优势寄主,其倒木上生长的木腐真菌种类数和个体数在4类倒木中均为最高;而小兴安岭地区松属倒木上木腐真菌种类数和个体数比其他3类倒木高,是该地区的优势寄主。对6个代表性地区木腐真菌群落的研究显示,有11种真菌在6个地区均有分布,小兴安岭地区木腐真菌多样性普遍高于大兴安岭地区;聚类分析显示树种比地理位置对木腐真菌物种分布的影响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腐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俊凝,李通,魏玉莲.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腐真菌多样性与寄主倒木的关系[J].生物多样性.2019
[2].崔宝凯,袁海生,周丽伟,何双辉,魏玉莲.大小兴安岭针叶树倒木上木腐真菌的物种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9
[3].李通,李俊凝,魏玉莲.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腐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分布[J].生物多样性.2019
[4].王旭,胡志强,亢学平,杜忠伟,李健.延边地区木腐真菌调查[J].中国林副特产.2018
[5].魏玉莲,李通.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的木腐真菌群落结构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7
[6].魏永忠.湾甸子浑河水源涵养林地大型木腐真菌资源调查[J].防护林科技.2017
[7].李通,李俊凝,魏玉莲.我国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中木腐真菌群落组成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7
[8].孙婧,戚大伟,池玉杰,牟洪波.两种木腐真菌的分离及鉴定[J].森林工程.2017
[9].孙婧.基于PCR技术对木腐真菌的快速鉴定及纤维素酶活力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7
[10].骆静怡,傅威锐,潘程远.木腐真菌的鉴定及对不同木材的腐朽能力[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