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米兰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考古发掘,若羌,斯坦因,出土遗物
米兰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于志勇,党志豪,闫雪梅,于英俊,王永强[1](2013)在《新疆若羌米兰遗址考古发掘新收获》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又称磨郎、密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城的东北,直线距离约70公里,现为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叁十六团(米兰镇)所在地。其得名来自于浇灌这片绿洲的米兰河。米兰河发源于阿尔金山山脉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山北麓,自南向北流,最后注入阿不旦湖。(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3-03-15)
王若丹,张志强[2](2012)在《米兰遗址二次发掘取得重大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特约 王若丹 通讯员 张志强) 近日,国家专项拨款700余万元,对若羌县米兰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和清理发掘,这是继1973年新疆考古所首次发掘之后的第二次发掘。此项工程从6月8日开始,目前已进行了23天。 截至目前,米兰遗址中(本文来源于《巴音郭楞日报(汉)》期刊2012-07-02)
周鼎,陈晶婧[3](2011)在《东“源”西“流”——古楼兰鄯善地区米兰遗址佛寺翼像源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楼兰鄯善地区米兰遗址佛寺翼像自被发现以来便在其时代源流等方面备受争议。流行观念中米兰遗址佛寺翼像为西源东渐的产物即肇始古希腊爱罗神或印度乾提婆护法神。实际上一直被学界视为有翼天使的佛寺翼像并非源自爱罗神或受其影响的飞天乾提婆,也同域外天使在内涵、特征及流布上迥然有别。经由史料、图像比较分析发现这种佛寺翼像与其说是印欧的有翼天使,毋宁说就是汉时羽人西渐同佛教东渐中共同作用下流变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阿旦[4](2011)在《新疆米兰遗址壁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遗址由于其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因此有较为交错的人文环境,反映在壁画中,则是让米兰壁画作为公元3世纪佛教初传时期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上,以及壁画的表现技巧和造型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历史情况。其中最为鲜明的就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下的犍陀罗艺术表现形式。有学者也根据提它的怯卢文题记认为米兰壁画的作者是受过罗马绘画训练的具有犍陀罗修养的贵霜画家,画家的这种知识结构和审美观念也是使米兰壁画呈现多种文化融汇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1年26期)
兰燕[5](2008)在《新疆米兰遗址壁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米兰古城遗址佛寺壁画资料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参考其它的相关资料,对米兰遗址壁画的年代和艺术特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共由叁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米兰遗址壁画的内容,主要为佛教故事画和装饰画。第二章主要从佉卢文提供的依据、壁画本身所提供的线索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叁个方面论述了壁画的年代问题。第叁章则从题材、壁画制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重点探讨了米兰壁画的艺术特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5-01)
米兰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特约 王若丹 通讯员 张志强) 近日,国家专项拨款700余万元,对若羌县米兰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和清理发掘,这是继1973年新疆考古所首次发掘之后的第二次发掘。此项工程从6月8日开始,目前已进行了23天。 截至目前,米兰遗址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米兰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于志勇,党志豪,闫雪梅,于英俊,王永强.新疆若羌米兰遗址考古发掘新收获[N].中国文物报.2013
[2].王若丹,张志强.米兰遗址二次发掘取得重大发现[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2
[3].周鼎,陈晶婧.东“源”西“流”——古楼兰鄯善地区米兰遗址佛寺翼像源流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
[4].阿旦.新疆米兰遗址壁画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
[5].兰燕.新疆米兰遗址壁画研究[D].兰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