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喻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认语言学,汉语成语,转喻
转喻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魏在江[1](2019)在《体认语言学视域下汉语成语的转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寅提出了体认语言学,且将其核心原则归纳为"现实—认知—语言",即心智和语言都是来自对现实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我们的心智、认知和语言都来自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体"和"认",应当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综合性研究语言。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整体义、凸显义等几个方面分析汉语成语中的并列结构是如何形成全量指称意义的,探讨此类结构的隐性量认知理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9年06期)
刘亚燕[2](2018)在《转喻机制下汉日文学翻译的认知操作与动态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的本质是"相关性",突显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形成相互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翻译过程中转喻加工发挥着核心作用,主要表现为:物理空间的近邻性替代,"以大喻小"或"以小喻大",构建源语和译语间的可及性通道;语义概念范畴的"上下位"或"同位"间近邻性转换;事件过程中构式的压制与扩展,逻辑关系替代的"以点带面""以面带点"或"以点对点"模式;篇章回指信息中概念与形式的替换等。转喻翻译的产生体现了跨语言跨文化背景下经验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的参与和观照。(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陈香兰,禹杭[3](2018)在《基于历时语料库的量词“套”的演变及转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借助历时语料库探索了量词"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研究表明:量词"套"产生于宋代,由动词"套"的"罩在外面"义通过"部分代部分"转喻延伸而来,最初主要用于称量衣服;明清两代其称量对象逐渐扩展到了言语内容、行为事件和抽象事物上;进入现代后它还可以称量人或机构,而且有些省略称量对象的用法固定下来成了习语。在发展演变中,"套"的称量范围基于"部分代整体"转喻扩展到词曲名称和武术动作类、本领办法类名词上,基于"整体代部分"转喻扩展到言语类动词上,而它省略称量对象的用法则基于双转喻机制。(本文来源于《外语电化教学》期刊2018年03期)
夏喜蓉[4](2018)在《英语动词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是英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许多名词是由名词化形成的,并成为普通名词。名词化也是英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通过名词化,其他词可以表达名词的概念和意义。名词化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不同词性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一直是语言学家的兴趣所在。名词化通常指动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化,本文主要研究英语的动词名词化,以期找到动词名词化的认知动机和机制,以理解动词名词化词的意义。英语动词名词化是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换,那么它的出现是任意的还是有理据的呢?如果是有理据的,那我们又怎么解释其理据呢?在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包含什么认知机制?这几个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突显观和概念转喻理论,采用定性研究法从认知角度讨论了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英语动词名词化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它的认知动机是由动词引起的事件框架中不同元素的突显性。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突显元素表现为以下形式:如受事的突显,施事的突显,工具的突显,结果的突显等等。(2)在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一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从一个动作概念转变为一个事物概念,这个过程是通过概念转喻实现的。因此,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机制是概念转喻。通过概念转喻,事物的概念可以完全或部分地代替一个动作概念。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英语名词化进行探究,本文主要对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进行了探索,从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和概念转喻的视角观察英语动词的名化现象。本文的研究扩大了突显观和概念转喻理论的应用范围,对英语学习者理解动词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过程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婷婷[5](2018)在《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转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翻译研究涉及到了译入语与源语对应项之间的认知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转指的语义关系。生态翻译学也是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转喻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主要从翻译转喻的实质与研究价值进行分析,进而论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语言转换转喻机制。(本文来源于《普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一[6](2018)在《识解理论视角下小说叙事的转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转喻研究认为转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明转喻在本质上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近年来,人们对转喻解释力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词汇、句法方面,还拓展到篇章层面。其中,概念转喻与小说叙事之间的接口研究,主要从对叙事的叁要素,即人物、背景和事件的描写中探索概念转喻与叙事的宏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证明转喻思维在小说叙事构建和理解上的重要作用。本论文试图借识解这一认知语法概念来解释概念转喻与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根据认知语法理论,识解指人们观察或描述某一情景时所采用的不同方式或角度。识解是基于人类经验的,能够体现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转喻也是基于人类经验,是人类认知方式在语言方面的体现。识解维度的提出为叙事过程中作者转喻思维的产生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可能,可为作者的叙事描写提供认知解读。本文尝试将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和识解理论进行融合,从突显、聚焦、详略度和视角四个维度系统考察小说叙事中转喻机制背后的认知理据。论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识解理论与转喻理论结合研究的可行性,然后概括出小说作者在刻画人物、描写背景和呈现事件时所运用的概念转喻类型,最后从识解的四个维度对不同的转喻思维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转喻思维对构建叙事和篇章意义的重要作用,体现出识解维度在小说作者构建叙事过程中的操控作用。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1)小说作者的识解方式是其在构建叙事时运用不同概念转喻的认知理据。(2)描写人物、背景时转喻喻体的选择往往是突显识解认知的结果。(3)描写事件或人物的言语行为时运用的事件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往往是聚焦维度作用的结果。小说作者也会根据内外视角来突显某动作,该类型的转喻有时也是视角维度作用的结果。(4)从叙事结构、叙事布局和叙事推理的角度分析,转喻推理往往是详略度维度作用的结果。(5)小说叙事中的转喻式描写离不开四种识解维度的影响,后者或单独或交织作用于前者。本论文是将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与概念转喻理论进行接口研究的一次尝试。研究证明,识解理论可以为叙事中的概念转喻提供一个系统的认知阐释框架,并为揭示该转喻机制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论工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认知语言学对叙事转喻机制的研究,同时,该研究也是对识解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30)
孟宏[7](2017)在《菜名中的转喻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式菜名多种多样,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人民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学者大多从语言学、符号学、翻译学、美学等视角探讨菜名,聚焦于菜名的文化内涵、翻译方法和语用功能,很少学者注意到菜名中的转喻思维。从认知转喻的视角探讨菜名,可以发现:菜名中存在转喻现象,如地点转喻、生产转喻、容器转喻和谐音转喻;菜名的转喻翻译受语境制约;菜名的转喻机制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具象思维和形而下的哲学理念。(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孙佳莹[8](2017)在《商务目的引导下的广告转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商业广告入手,以商务目的为指导,对认知模型下的广告转喻机制进行分析,得出商业广告中的转喻呈现如下特点:广告的商务目的影响转喻中源域的选择;广告的商务目的对ICM模型下的广告转喻有重大影响;受商务目的影响,广告转喻设计可采用多种策略,以转喻链的形式达到广告宣传目的。(本文来源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陈香兰,高着浩[9](2016)在《基于语料库单字“词”意义延伸中的转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语料库对汉语单字"词"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词"的意义延伸大多数基于转喻思维。其中,"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下延伸出的词义在使用频率和规约化程度上要高于"整体代部分"和"部分代部分"转喻模式下延伸出的词义。转喻类型主要有:"词"指代"词形"、指代"概念"、指代"语篇"、指代"语篇风格"、指代"语篇文字内容"。(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6年05期)
林慧英[10](2016)在《英语经典文学语篇的高层篇章转喻机制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篇章转喻是转喻在语篇层面上的体现,其运作的基础仍是转喻的本质即邻近性。在语篇层面上,转喻的模式主要表现为部分-整体间的相互替代、因果整体以及事态场境不同成分的相互替代。这些模式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描写、人物描写、人物对白、叙事结构等方面起到重要的阐释作用。高层篇章转喻思维有利于读者把握文本重要细节,理解文本跨段连贯现象,识解文本隐含信息,以及预测和理解叙事结构。(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转喻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喻的本质是"相关性",突显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形成相互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翻译过程中转喻加工发挥着核心作用,主要表现为:物理空间的近邻性替代,"以大喻小"或"以小喻大",构建源语和译语间的可及性通道;语义概念范畴的"上下位"或"同位"间近邻性转换;事件过程中构式的压制与扩展,逻辑关系替代的"以点带面""以面带点"或"以点对点"模式;篇章回指信息中概念与形式的替换等。转喻翻译的产生体现了跨语言跨文化背景下经验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的参与和观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喻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魏在江.体认语言学视域下汉语成语的转喻机制研究[J].中国外语.2019
[2].刘亚燕.转喻机制下汉日文学翻译的认知操作与动态建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陈香兰,禹杭.基于历时语料库的量词“套”的演变及转喻机制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
[4].夏喜蓉.英语动词名化的认知理据和转喻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5].黄婷婷.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转喻机制[J].普洱学院学报.2018
[6].李一.识解理论视角下小说叙事的转喻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7].孟宏.菜名中的转喻机制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孙佳莹.商务目的引导下的广告转喻机制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
[9].陈香兰,高着浩.基于语料库单字“词”意义延伸中的转喻机制[J].外国语文.2016
[10].林慧英.英语经典文学语篇的高层篇章转喻机制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