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残端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距离放疗,组织间插植,同步放化疗,宫颈残端癌
残端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任锦霞,赵林,安永伟,田晓刚,张春林[1](2018)在《组织间插植在宫颈残端癌、阴道残端复发癌放疗中的近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织间插植在宫颈残端癌、阴道残端复发癌放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5例诊断明确的宫颈残端癌、阴道残端复发癌行组织间插植放疗联合经典的体外照射及近距离腔内照射的模式,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5例宫颈残端癌、阴道残端复发癌放疗结束评价疗效,达到完全缓解30例患者(85.7%),部分缓解5例患者(14.3%),治疗有效率可达100%。观察不良反应:35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30例患者(85.7%)出现1~3级骨髓抑制,5例患者(14.3%)出现3~4级骨髓抑制。22例患者(62.9%)出现1~3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症状,15例患者(42.9%)出现1~3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症状,但未出现3级以上的急性放射性副反应。结论:组织间插植对于宫颈残端癌、阴道残端复发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高、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且无严重的近期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很好的治疗可行性,相对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8年10期)
梁军,邢慧敏,吴小华,杨波[2](2017)在《腹腔镜电外科器械对阴道残端组织热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极、双极电凝及超声刀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中阴道残端组织的热损伤程度,指导妇科手术合理选择并使用电外科器械。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拟行腹腔镜下广泛性或改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收集分别以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热凝的阴道残端组织各30块,显微镜下测量电凝部位热损伤宽度。结果:阴道残端组织热损伤宽度依次为:双极电凝[(4.1953±0.6805)mm]>单极电凝[(3.1197±0.5825)mm]>超声刀[(2.6460±0.619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42,P=0.000)。叁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双极电凝对阴道残端组织的热损伤宽度最大,单极次之,超声刀最小,TLH术中环切阴道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电器械,避免副损伤。(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7年06期)
尚闯,龚哲,高阳,罗淼[3](2016)在《十二指肠浆肌层与胰腺组织缝合包埋预防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3例因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十二指肠残端过短的18例胃癌患者采用十二指肠前壁浆肌层与胰腺背膜缝合包埋(A组),十二指肠残端行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浆肌层包埋(B组)185例。对比分析各组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例胃窦癌患者中男性13例,(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李乐赛,陈亦乐[4](2016)在《Ⅱa期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及宫旁组织同步加量放疗的剂量学及毒副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对Ⅱa期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及宫旁组织同步加量的剂量学可行性,并评估急性毒副反应。方法选取9例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行IMRT放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行阴道残端及宫旁组织同步加量;同时期宫颈癌Ⅰb~Ⅱa期根治术后行普通放疗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评估研究组及对照组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并比较二组的急性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采用IMRT技术能显着提高术后阴道残端及宫旁组织剂量(P<0.05)。研究组小肠接受20 Gy、30 Gy、40 Gy的受照射体积比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小肠接受的平均剂量也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膀胱、乙状结肠、直肠接受40 Gy的受照射体积比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两组膀胱、乙状结肠、直肠平均剂量无显着差异(P>0.05)。分析二组的急性毒副反应发生率,发现研究组急性放射性肠炎、急性放射性膀胱炎、骨髓抑制的程度均较对照组要轻。结论 IMRT技术在剂量学上有危及器官的保护优势,能在不增加毒副反应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Ⅱa期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及宫旁组织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许海[5](2015)在《术前同步化疗对宫颈残端癌组织中Smad2/3、HPV16 E7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同步化疗对宫颈残端癌组织中Smad2/3、HPV16 E7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宫颈残端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予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试验组60例,在宫颈癌根治手术前,予博来霉素、顺铂配合5-氟尿嘧啶进行同步化疗,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宫颈残端癌组织病理情况以及Smad2/3、HPV16 E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手术后病理情况比较,试验组宫旁浸润、阴道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3.3%、6.7%、31.7%)均小于对照组(10.0%、11.7%、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肿瘤组织Smad2/3蛋白的表达率与对照组肿瘤组织比较,明显减低(55.0%vs.83.3%P<0.05);治疗后,试验组肿瘤组织HPV16 E7蛋白的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51.7%vs.78.3%,P<0.05)。结论:术前同步化疗能够明显降低宫颈残端癌组织中Smad2/3、HPV16 E7的表达,提高手术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8期)
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6](2014)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的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岁8个月~43岁。交通事故伤3例,机器绞轧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9 h。合并单侧骨盆毁损,髋关节外伤性截肢1例;股骨近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大腿皮肤软组织完整1例;合并大腿皮肤软组织毁损、膝关节以远小腿皮肤软组织完整3例。急诊截肢后残端创面范围为20 cm×10 cm~20 cm×20 cm,2例于截肢肢体切取股前外侧皮瓣、3例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5 cm×10 cm~25 cm×20 cm,吻合血管蒂后一期修复残端创面。结果:术后7~10 d原截肢创缘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再次行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后,采用换药(3例)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例)治疗1~2个月,术后5例游离组织瓣均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患肢残羰无窦道、溃疡形成,残端外形饱满,皮瓣质地良好。结论: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可获满意疗效。(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7-26)
王宽宇,陈静,赵可君,吴明远,李承[7](2014)在《早期离断及外用中药疗法对糖尿病足坏疽创面残端局部组织细胞因子VEGF、3-NT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离断及外用中药疗法对创面局部组织细胞因子VEGF、3-NT的作用。方法:选取45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早期离断术后外用中药治疗,对照1组采用早期离断普通外科换药,对照2组采用高位截肢普通外科换药。分别于不同时段采用ELISA法检测残端创面局部组织VEGF、3-NT含量。结果:术后用药两周,观察组创面局部组织VEGF含量变化较两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NT含量变化较两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离断外用中药有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作用机制之一为增加创面局部组织中的VEGF含量,降低3-NT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黄佳明,姚书忠[8](2012)在《腹腔镜下广泛性阴道旁组织切除术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癌3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广泛性阴道旁组织切除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癌治疗中应用。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6月,3例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癌,行腹腔镜阴道残端肿物切除、广泛阴道旁组织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结果 3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分别为330、487、327min,出血量200、150、100 ml,切除盆腔淋巴结26、20、30枚,例3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2枚,其中例1术后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术中无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第2天均肠道功能恢复,术后14天拔除尿管,尿潴留2例,予重置尿管。3例术后随访48、14和10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结论对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癌,行腹腔镜下阴道残端肿物切除、广泛性阴道旁组织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有效,且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9](2012)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岁8个月~43岁。交通事故伤3例,机器绞轧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9 h。合并单侧骨盆毁损、髋关节外伤性截肢1例;股骨近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大腿皮肤软组织完整1例;合并大腿皮肤软组织毁损、膝关节以远小腿皮肤软组织完整3例。急诊截肢后残端创面范围为20 cm×10 cm~20 cm×20 cm,2例于截肢肢体切取股前外侧皮瓣、3例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5 cm×10 cm~25 cm×20 cm,吻合血管蒂后一期修复残端创面。结果术后7~10 d,截肢创缘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再次行清创术切除坏死组织,采用换药(3例)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例)治疗1~2个月后游离组织瓣均顺利成活。患者获随访1~3个月。患肢残端无窦道、溃疡形成,残端外形饱满,皮瓣质地良好。结论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毁损伤截肢残端创面可获满意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肖国庆,李箭[10](2009)在《比较保留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愈合质量影响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犬的自体跟腱作为移植物,比较保留与不保留残端的情况下重建ACL后移植物的组织学转归,为改善ACL重建术后移植肌腱的愈合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取16只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4只犬8支膝。先切除每只犬左后肢膝关节的ACL,其中A组ACL两端均不作保留,为对照组;B组保留ACL股骨残端;C(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期刊2009-06-11)
残端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单极、双极电凝及超声刀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中阴道残端组织的热损伤程度,指导妇科手术合理选择并使用电外科器械。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拟行腹腔镜下广泛性或改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收集分别以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热凝的阴道残端组织各30块,显微镜下测量电凝部位热损伤宽度。结果:阴道残端组织热损伤宽度依次为:双极电凝[(4.1953±0.6805)mm]>单极电凝[(3.1197±0.5825)mm]>超声刀[(2.6460±0.619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42,P=0.000)。叁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双极电凝对阴道残端组织的热损伤宽度最大,单极次之,超声刀最小,TLH术中环切阴道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电器械,避免副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端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任锦霞,赵林,安永伟,田晓刚,张春林.组织间插植在宫颈残端癌、阴道残端复发癌放疗中的近期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8
[2].梁军,邢慧敏,吴小华,杨波.腹腔镜电外科器械对阴道残端组织热损伤的实验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7
[3].尚闯,龚哲,高阳,罗淼.十二指肠浆肌层与胰腺组织缝合包埋预防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J].医药论坛杂志.2016
[4].李乐赛,陈亦乐.Ⅱa期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及宫旁组织同步加量放疗的剂量学及毒副反应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6
[5].许海.术前同步化疗对宫颈残端癌组织中Smad2/3、HPV16E7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5
[6].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C].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7].王宽宇,陈静,赵可君,吴明远,李承.早期离断及外用中药疗法对糖尿病足坏疽创面残端局部组织细胞因子VEGF、3-NT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
[8].黄佳明,姚书忠.腹腔镜下广泛性阴道旁组织切除术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癌3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
[9].杨蓊勃,吴晓曙,杨大伟,蒋纯志.利用截肢肢体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残端创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
[10].肖国庆,李箭.比较保留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愈合质量影响的组织学研究[C].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