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经济性分析

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经济性分析

一、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珅[1](2020)在《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过高等一系列挑战的重大转型时期,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用节本栽培管理方式并用成本低的常规稻品种代替成本高的杂交稻品种来应对这些挑战。有研究表明在资源投入充足的高产栽培管理下,杂交稻一般比常规稻具有更高的产量。但是在节本栽培条件下,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产量及其他农学特性表现孰优孰劣,前人研究的较少。此外,关于我国水稻生产能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常规稻和杂交稻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能量利用效率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以常规稻黄华占(HHZ)和杂交稻扬两优6号(YLY6)为供试材料,在移栽条件下,比较了在对照(当地农民习惯栽培)和五个节本栽培:减氮、节水、长秧龄、低密和综合低投入(包括全部四个单项节本栽培)处理中两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氮素利用效率、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该试验旨在明确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管理,这一结果将为优化水稻生产布局,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YLY6在6个栽培管理条件下的平均产量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9%和5.9%,差异均达显着水平。YLY6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千粒重比HHZ分别高出12.9%、24.3%和34.7%。此外,YLY6的产量在不同栽培处理和年份之间差异较小,表现出比HHZ较高的稳产性。在对照和节本栽培(5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条件下,YLY6的产量分别比HHZ高11.9%和10.8%,说明杂交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产量优势。不同的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减氮和综合低投入降低了水稻产量,节水和低密处理对产量没有显着的影响,而长秧龄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比,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大幅度降低是减氮和综合低投入减产的主要原因,而长秧龄处理产量的提高是因为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增加。同时,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具体来看,与HHZ相比,YLY6在减氮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降幅更低,但是其在综合低投入处理中的产量降幅更大。HHZ在长秧龄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增幅高于YLY6。(2)从6个栽培处理和2个年份的平均值来看,YLY6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比HHZ高11.2%、6.4%、5.5%和6.0%。不同栽培处理间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受氮肥用量的影响,降低氮肥用量能够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减氮处理和综合低投入的氮肥用量降低了50%,显着提高了这两个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节水和低密处理对氮素利用效率没有显着的影响,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氮素利用效率。(3)与对照相比,由于氮肥、灌溉、种子或/和劳动力投入的减少,节本栽培处理(除长秧龄处理外,4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的能量投入降低了0.8-32.3%。能量投入在YLY6和HHZ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而YLY6的能量产出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20.1%和5.0%。因此,YLY6的净能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HHZ。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YLY6的能量利用效率分别比HHZ高10.5%和9.3%。与对照相比,减氮、节水和综合低投入处理均显着提高了YLY6和HHZ的能量利用效率,而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能量利用效率。(4)由于YLY6的种子、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YLY6在各个栽培处理下的平均生产成本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2%和17.3%。YLY6的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是因为其作物群体更大导致农药用量和打药次数增加。然而,YLY6和HHZ的经济产出没有显着的差异。HHZ在2014和2015年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27.2%和41.8%。HHZ在2014和2015年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是1.40和1.88,分别比YLY6高10.2%和22.9%。与对照相比,节本栽培降低了生产成本(长秧龄处理除外),并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净收益和产出投入比(减氮处理除外)。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HHZ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39.0%和35.9%,HHZ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比YLY6高15.4%和17.5%,说明常规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经济效益优势。综上所述,除减氮处理外节本栽培没有显着降低水稻产量,但是节本栽培减少了资源投入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能量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节本栽培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表现、氮素利用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仍然优于常规稻,因此从水稻高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杂交稻比常规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但是从节本增收和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角度出发,利用节本栽培技术种植常规稻比杂交稻更有优势。

龚懿婧[2](2020)在《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节水灌溉工程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灌溉系统技术改造、更新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为适应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宿迁地区加速开发和应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其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本文针对当前宿迁市平原灌区推广应用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对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适宜性、灌溉系统的布置模式、适宜规模及建设定额标准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宿迁市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技术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的特点,分析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影响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11项指标,构建了以工程条件、应用环境、投入能力和效益水平等四个方面为准则的宿迁市平原灌区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该适宜性评价的合理性。(2)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土地经营方式和作物轮作制度的差异性,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推广应用地区划分为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区域。综合考虑作物、水源、田块规格、灌溉排水等因素,提出不同分区下的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布置形式。(3)通过建立工程投资模拟模型,对典型工程投资、效益进行概算模拟和经济分析,确定不同分区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适宜规模和建设定额标准。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1200~14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500~700亩;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600~800亩。(4)针对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农业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大型渠灌区尾部进行节水改造,建立内部独立小型灌溉系统的三种方案,并建立了工程费用模拟函数模型,通过经济分析确定了节水改造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在大型渠灌区尾部建立作为独立水源的小型提水灌溉泵站,以渠道输水灌溉和管道输水灌溉兼有的技术方案,且管道输水灌溉控制面积占尾部灌溉片面积10%~30%左右最为适宜。

王平[3](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屈晓娟[4](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常年灌溉带与不稳定灌溉带,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灌溉依赖性极大。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与“耗水大户”,用水占比达63%。然而我国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28.87%,黄河流域用水供求矛盾更为尖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38.43%,农业灌溉用水量却达流域总用水量的73.8%。同时面临水资源时间与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水生态恶化日趋严重等约束,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用水被“挤占”问题凸显。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威胁13.9亿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会掣肘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我国农业用水供给匮乏的同时,存在着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经历了多方努力后农业用水效率出现缓慢提升趋势,却仍徘徊在0.5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0.8。五十多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农业节水改革,试图通过各种节水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常年存在“多输”现象:灌溉设施陈旧、维修缺位,灌溉管理制度不顺畅、管理组织臃肿、水费收入远低于供水成本,农户农业收入低、承担实际水费远高于政府定价,政府连年给予节水补贴,财政负担沉重,这些问题在引黄灌区更为凸显。本文认为,工艺农艺技术创新、灌溉节水方式选择固然比较重要,但最为重要核心的问题是尊重并突出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构建适合国情与水情、行之有效的新型农业节水激励,激励供水主体、用水主体及公众等多重微观主体的内在节水动机,建立畅通灵活的水资源流转市场,配合以明晰长效的政策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合理配置,达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协调一致,方可真正实现有效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产业、经济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推进。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对典型案例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剖析,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农业灌溉中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构建节水激励提供生动灵活的现实案例依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四个利益主体出发,系统构建四个博弈模型,利用经济学优化模型解析各主体节水行为中的利益诉求冲突,为构建节水激励奠定理论推演基础。基于“效价-手段-期望”理论,通过建立有序的农业水权流转市场、制定合理灵活的农业水价体系、界定清晰的水利工程权限、靶向定位的水利专项投资资金、责权明晰的供水单位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用水者协会管理、对用水农户节水行为的奖惩措施等激励工具,从制度创新、改善博弈规则、改变博弈支付值等方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以激励利益相关者内生的节水动机,使其由“不合作”向“合作”进化,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并从经济、生态、社会公平等多维度出发,基于模糊数学法对陕西省D灌区近年来的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进行检验分析,以期增强其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普适性。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方法的创新,制度创新与节水激励绩效检验视角的创新。(1)分析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经济人“有限理性”,对农业水资源节水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政府、灌区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进行节水经济行为分析,系统构建了包括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供水单位与农户的节水博弈、农户与政府的节水博弈、农户之间的节水行为博弈的系统博弈分析模型,利用优化分析模型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析,找出帕累托最优点。(2)农业节水激励的制度创新。本文将农业节水激励构建与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兴起与土地集约化管理的背景下,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包含政策扶持、制度完善、组织体系、行为规范、乡村文化等多元化的“MVEI”节水激励,不仅实现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而且助力生态文明与农业现代化,达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镇、人与资源的和谐共生目标。(3)农业节水激励绩效检验的创新。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型的节水激励绩效检验模型,基于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及用水者协会四方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选取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作为校验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益、生态、社会公平等维度对构建的节水激励进行绩效检验,以加强其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本文的主要结论:行之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每一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节水动机,促使各方追求自身净收益(净利润)最大化目标趋于协同,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在本激励设计中,政府充当水利投资与节水行为“引导者”和“监督者”角色,在对水权、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清晰并制定相关法规前提下,赋予农业水资源供给者与使用者充分的权利,激活其内在节水动机;在确保粮食安全、农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创建一个水权可灵活流转(包括买卖与存贷)、水价可有效反映水资源价值及供需状况、水利工程产权可清晰界定的“有管理的、宽松灵活的”农业水资源市场,充分发挥水市场的调节机制,将农业水资源微观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的宏观目标协调一致,达到“政府目标-工具性激励-利益相关者节水行动-预期节水效果-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良性循环。

乔丹[5](2018)在《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变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基础支撑和必然选择。但是,虽然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已久,基层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阻碍,节水灌溉技术并未得到农户的广泛认可,存在采用程度偏低、采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使得节水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社会网络和推广服务在农户技术采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农户通过社会网络可以获取技术信息,修正技术预期收益,降低技术采用风险;另一方面,推广服务作为我国政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渠道,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给予较多的干预、指导和控制。现实中,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并存且呈现出复杂的关联关系,但以往农业技术采用与推广研究中存在对二者互动关系的忽视。因此,在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下,农户如何通过以上两种渠道获取技术信息?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不同采用阶段的技术行为及采用效果有何影响?政府推广组织是否可以借助社会网络提升技术推广效果?应该如何设计纳入农户社会网络的政府推广服务模式?对于以上问题的解答可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扩宽服务路径,进一步促进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本文基于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的双重视角,以社会网络理论和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地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甘肃省1014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及资料,在对样本区域内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采用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进行测度,进而运用多种数理模型及方法,深入探析社会网络、推广服务在农户技术信息获取、采用决策、实际采用与采用效果等不同阶段的影响机理与作用,并提出激励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推广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样本区域内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农户具有较强的水资源短缺感知,一半以上的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功能、使用方法和效果具有一定的认知,但仍有近一半的农户认为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效果一般或差强人意;大部分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持积极态度,但约31%的农户对技术持观望或是抵触态度;样本农户中有214户农户灌溉方式为大水漫灌,800户农户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其中,采用面积占家庭耕地面积的40%-60%区间内农户最多,占采用者总数的29.38%。样本区域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政府节水灌溉技术支持不足、节水灌溉技术信息传播受限、农户节水意识薄弱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问题等四个方面。(2)通过对社会网络、推广服务的表征和测度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农户社会网络状况较好,社会网络各维度中,网络信任程度最高,其次是网络互惠、网络亲密,网络互动程度最低。技术未采用户的社会网络总指数和各指标均低于技术采用户,尤其在网络互动、网络亲密和网络互惠等维度,技术采用户各指标均值均明显高于未采用户。69.62%的样本农户接受过技术推广服务,平均接受推广服务的次数为1.3645次,接受推广服务的形式有1.6754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强度有待提高,推广服务形式缺少多元化。从各维度看,推广强度低于一般水平,推广质量、推广水平和推广态度三个维度值略高于一般水平,存在提升空间。技术采用户对推广服务的评价均高于未采用户,其中在推广强度和推广质量两个方面两组的差距相对较大。(3)通过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选择偏好的研究表明,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93.39%的农户获取节水灌溉技术信息的渠道只有两种,社会网络渠道是46.94%的农户获取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36.98%的农户选择政府推广渠道,而将媒体渠道作为技术信息获取主要渠道的农户相对较少,同时,不同特征的农户对不同信息获取渠道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通过对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探讨了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在不同生产规模和不同风险偏好农户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均具有促进作用;两者可相互调节共同促进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表现在推广强度和推广形式分别与网络互动、网络信任的交互项系数显着为正,且与不含交互项时相比,推广强度、推广形式、网络互动和网络信任的回归系数变大;对于不同生产规模和风险偏好的农户组,政府推广和社会网的交互作用在不同组间存在明显差异。(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实际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对农户实际采用行为(具体包括采用面积、采用率、投资金额)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从影响路径系数来看,社会网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大于推广服务的作用;社会网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促进作用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表现在社会网络丰富的农户更容易通过技术交流和互动获取技术信息,促进技术采用,间接效应表现在农户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影响推广服务效果而影响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其次,通过考察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调整行为,结果表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中存在学习效应,干中学和社会学习对农户增加节水灌溉技术采用面积和采用效果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边际效应分析表明相对于干中学,社会学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效应更大。(6)在考虑了内生性和样本选择性问题的基础上,采用PSM模型探究了不同社会网络和推广服务匹配推广模式下对农户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总样本、推广组和示范组农户的平均用水效率分别为0.723、0.672和0.745,两种推广模式下农户用水效率存在差异;采用PSM法排除个体异质性偏误后,推广组农户用水效率为0.662,示范组农户用水效率为0.745,两组农户用水效率间差异变大。研究表明嵌入社会网络的示范户推广对提高推广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可以内嵌于政府推广服务正式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时,应充分发挥农户社会网络的作用,可通过对核心成员和示范户进行推广等方式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徐涛[6](2018)在《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全成本收益与农户偏好》文中提出近三十年来,我国农业在制度变革与技术进步推动下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开始面临几近极限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特别是我国西北旱作农区,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但在实践中,由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成本远高于农户承受水平,因而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这也是各国政府发展节水农业的共同经验。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并伴随有一系激励性的政策规划与措施出台,但我国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率仍存在明显不足。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与政策实施方式往往被视为保障补贴政策高效运行的核心内容。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核算,缺少全面的成本收益基础,尤其是非市场化的成本收益数据缺失严重;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补贴政策实施方式设计,往往忽视农户偏好,制约了政策实施效果的最大限度发挥。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民勤县滴灌技术为例,结合712份城乡居民调研数据,以“全成本收益”视角的补贴标准核算和“农户偏好”视角的政策实施方式优化为切入点,按照“理论准备与研究框架搭建→政策发展历程与实践问题分析→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分析→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成本收益量化、农户对政策实施方式的偏好揭示→补贴标准、实施方式及其他相关措施的优化与建议”的逻辑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建议如下:第一,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细致梳理,以实施范围、预期目标为依据,将其划分为探索、起步、推广和完善四个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未来补贴政策应以农户为中心,注重指向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关于现行补贴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表明,全面的成本收益核算基础缺失,难以确保补贴标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政策实施方式设计过程中对农户偏好的忽视,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的发挥。此外,缺少可行的操作准则、专项资金保障不足、成本收益评估体系缺失、补贴发放流程不规范、节水交易机制不健全、信贷保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补贴政策落地难、效果差、长效性不足等问题。第二,SEM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补贴政策能够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产生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并且随着农户技术采用阶段的深入,激励作用的强度也随之提升。但进一步地分析表明,政策激励作用的提升可能主要源于农户自身的认知变化,并主要表现为农户对补贴政策的依赖程度的提升。也即是,在技术采用前,农户对技术效果和补贴政策的认可度相对较高,而经过自身采用实践,农户开始质疑原有补贴标准与实施方式的合理性,并产生新的政策需求,其后续采用意愿也开始表现出较强的政策依赖。虽然,这部分研究验证了补贴政策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激励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行补贴政策存在优化和调整的现实需求。第三,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成本收益”测算结果表明,受访农户采用滴灌技术的市场化成本和非市场化成本分别为195.69元/亩和207.69元/亩,每年所带来的市场化收益和非市场化收益分别为162.43元/亩和275.91元/亩。其中,非市场化成本与收益的测算是该部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非市场化成本测算方面,本文结合运用“开放式”和“支付卡式”两种引导技术,设计了适用于农户调研的CVM问卷,并在PID模型的基础上对受访农户真实受偿意愿分布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假定,从而提高了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在非市场化收益测算方面,本文基于选择实验法(CE)构建了滴灌技术采用的非市场化收益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CE问卷设计与实地调研收集研究区域居民支付意愿数据,进而通过RPL模型估计和补偿剩余计算得到技术采用的非市场化收益。第四,农户对补贴政策实施方式偏好的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农户多倾向于接受配套实施有耕地整理项目的滴灌技术补贴政策,而对节水设备的补贴形式和配套的技术指导存在较强的偏好异质性。关于农户政策偏好的揭示,本文同样引入了选择实验法,并基于该方法设计了由不同政策属性构成的多种备选政策情境(分别代表不同的备选实施方式),进而通过农户政策参与模拟收集其偏好数据,最终运用RPL模型估计能够反映农户政策偏好的效用函数。同时,在农户政策参与模拟过程中,形象化的问卷设计与适当的误差控制机制引入,也为提高CE调研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做出了创新性尝试。此外,这部分研究不仅为揭示农户层面的政策偏好提供了可行思路,也拓展了CE的应用范围。最后,为提升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实践效果,本文结合前述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政策实施方式及其他一些相关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在补贴标准方面,基于全成本收益测算结果,核算得到了的滴灌技术补贴标准的下、上限分别为240.95元/亩和275.91元/亩,前者能够确保农户不会因为技术采用而利益受损,而后者则能够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技术采用的外部效益。进一步,通过与现行补贴标准的对比,本文提出了扩大补贴范围、适度提高标准的相关建议。在政策实施方式方面,基于农户政策偏好分析结果,提出了关注耕地整理项目的配套实施,根据农户需要提供适当的设备补贴形式与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以及通过整合现有政策措施来提高整体实施效果的相关建议。在其他相关措施方面,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细化补贴政策内容、设立专项资金、对落后地区适度倾斜、构建成本收益评估体系、协调沟通机制、规范补贴发放流程、完善节水交易机制与信贷保险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与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苏荟[7](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刘军[8](2013)在《新疆干旱区农业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塘湖流域是内陆干旱气候,三种节水技术在该流域示范和推广。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新疆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典型流域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系统集成与示范”子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在三种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后,通过示范地的实地调研,三种技术在增产、增收、节水等方面的效果优于相同条件下的小畦漫灌,但亩均可变成本略高于小畦漫灌,这主要是由于棉花产量增加导致采摘费增加和相关节水灌溉耗材投入增加导致。其次,在构建完全成本下的投入产出经济盈亏平衡模型的条件下,对联三种技术分别进行了经济盈亏平衡分析,得出结论:农户完全有能力承担因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后所发生的设备折旧的固定成本和种植投入的可变成本。又由于政府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固定投资,对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进行财政补贴,农户采用此技术后能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并且能够较好规避风险。再次,基于示范地农户的微观视角,通过143户的微观截面数据对三种技术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初步得出的研究结论为: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良好,对其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是否典型户或带头人、是否贷款、是否参与经济组织或接受培训,但灌溉用水效率整体偏低。最后,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Lagrange组合赋权模型对三种模式进行综合效果评价,并进行优选,得到自动化模式最优的结论,并根据上述的研究结论对军塘湖流域示范区的高效节水示范技术的优选和推广提出对策和建议。

米松华[9](2013)在《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碳足迹核算和适用性低碳技术应用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明显,一方面在高能耗的石油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将导致生产潜力与农业资源有效供给的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无论是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的比重,还是甲烷和氧化亚氮两大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各自总量的比重均居全球最高。中国农业活动基数大、增长快,如不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农业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会增大;且以“机械化+化学化=农业现代化”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立体交叉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等负外部性也将日益严重。因此,研究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农业减排技术推广和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低碳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研究侧重来看,主要体现在重适应轻减排、重宏观轻微观、重技术轻推广尤其是对微观农户减排技术采纳系统实证研究的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主要应用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结合已有低碳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代农业理论推导,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并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其次,应用碳足迹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全国和各省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筛选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微观计量技术以稻田种植为例,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和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第1、2、3章的内容。主要界定本文研究边界、研究背景和意义、所用理论和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创新点和不足。鉴于本文属应用对策类研究,综述部分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实践。从已有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已形成以自然科学“田野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和以经济学为主的社会科学“各类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内容以及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的一体化分析框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农业内涵、发展模式和路径、必要性和制约分析、政策与机制设计的定性研究方面;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方面,国外侧重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及农业碳源碳汇核算标准的制定,农业减排增汇补贴和碳市场交易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国侧重依托国际项目合作进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实践和试行碳排放交易以及依托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自愿市场的碳汇交易(主要是林业方面),关于低碳农业方面还处在概念性和基础性研究上,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目前多数侧重宏观层面,对微观主体的研究明显欠缺,尤其是基于具有适用性和经济性减排技术基础上的农户减排行为研究以及典型案例研究亟需加强。第二部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包括第4章内容。在系统梳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内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试图把握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内涵拓展、主导模式,从而得出低碳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全面实现阶段的具体发展模式之一的观点。在综合了已有研究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提出由基本定义、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构成的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并将低碳农业与相关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由基础工作、发展路径、政策体系组成的低碳农业分析逻辑框架,而本文实证分析部分主要是验证发展判别和技术应用两项基础工作。第三部分是宏观层面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5章内容。已有的IPCC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没有将农用能源和农资投入品隐含碳以及农业废弃物碳排放纳入核算体系,严重低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造成减排措施上的缺失。本章应用碳足迹理论和分层生命周期评价法对我国及各省区1995—2010年间农业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进行了全面核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应用拓展的卡亚—波特恒等式运用完全分解法从内在机理上识别影响国家以及区域层面农业碳足迹排放量的驱动因素,从而结合总量核算和驱动因素时间序列分析,从宏观上完成对分析框架中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判别实证研究并提出区域分异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第四部分是微观层面实证分析部分,包括6、7、8章内容。这部分首先,基于“增产减排或至少是稳产减排”的农业(户)生产需要,在全面汇整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修正式德尔菲法,分农田氧化亚氮减排、稻田甲烷减排、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三个专题,筛选出“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的农业适用性减排技术“最终清单”;然后,以水稻为例,分别应用二元选择模型和计数模型对稻农稻田甲烷减排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以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为研究案例,深度挖掘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经验,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成本收益、基准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化的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本部分从微观层面完成对分析框架中低碳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实证研究。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包括第9章内容。宏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1995—2010年间农业碳足迹整体处于阶段性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0.67%,可划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放缓期四个阶段;农业碳足迹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降幅达4.19%。从碳足迹层级结构分析,除农业源排放表现为下降趋势外,农用能源、农资隐含碳、农业废弃物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不同程度呈现增长态势。能源碳强度效用和单位产量能源强度效应分别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微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适用性减排技术侧重养分管理和耕作制度;稻田适用性减排技术侧重水分管理和品种筛选;畜牧业适用性减排技术侧重饲料管理和粪便管理。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能显着提高减排技术的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显着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贷的可获得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三个因素则同时显着影响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通过边际减排成本确定每亩或减排单位二氧化碳当量的补贴或碳交易价格,能够推进区域农业生产模式从基准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变。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提出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徐慧[10](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二、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与现状
        1.1.1 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
        1.1.2 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
    1.3 栽培管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1 氮肥管理和氮素利用效率
        1.3.2 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效率
        1.3.3 秧龄
        1.3.4 移栽密度
    1.4 能量分析和经济分析
        1.4.1 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
        1.4.2 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进程
        2.4.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4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4.5 能量投入-产出与能量利用效率
        2.4.6 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
    2.5 数据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条件
    3.2 作物生育进程
    3.3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3.1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3.3.2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分析
        3.3.3 常规稻和杂交稻在各处理中的日产量
        3.3.4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5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 常规稻和杂交稻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和干物质转运特性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4.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性
        3.4.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3.4.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干物质转运特性
        3.4.4 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5 常规稻和杂交稻群体特征对节本栽培的响应差异
        3.5.1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茎蘖动态
        3.5.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成穗率
        3.5.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单茎叶面积
        3.5.4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
        3.5.5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作物生长速率
    3.6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6.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氮素浓度和氮素积累
        3.6.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转运特性
        3.6.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利用效率
    3.7 不同栽培管理对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3.7.1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投入
        3.7.2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产出
        3.7.3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利用效率
    3.8 不同栽培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8.1 不同栽培处理的经济投入和产出
        3.8.2 不同栽培处理的净收益
4.讨论
    4.1 常规稻和杂交稻农学表现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2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利用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3 常规稻和杂交稻能量平衡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4 常规稻和杂交稻经济性状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5 研究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概况
        1.2.2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
    2.1 评价方法与原则
        2.1.1 评价方法
        2.1.2 评价原则
    2.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2.2.1 影响因素
        2.2.2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2.3 评价标准
    2.4 实例分析
        2.4.1 一般平原区
        2.4.2 河网圩区
第3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布置模式及建设定额标准
    3.1 宿迁市平原灌区基本情况
    3.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2.1 一般平原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2.2 河网圩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3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
        3.3.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机泵选型
        3.3.2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费用函数
        3.3.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效益与经济评价函数
    3.4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3.4.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结果
        3.4.2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第4章 宿迁大型渠灌区尾部管道化改造策略与技术方案
    4.1 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基本情况
    4.2 典型区选择及典型区概况
        4.2.1 典型研究区块选择
        4.2.2 典型研究区块概况
    4.3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设计
        4.3.1 灌区灌溉渠系布置概化
        4.3.2 西干渠片区改造方案
    4.4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优选
        4.4.1 工程改造费用函数模拟模型建立
        4.4.2 工程改造费用模拟计算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约束趋紧催生节水制度创新
        1.1.2 供给匮乏与利用低效并存倒逼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
        1.1.3 粮食安全战略亟待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破题
        1.1.4 生态文明新理念提升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新高度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2 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变迁与节水研究
        1.3.3 农业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研究
        1.3.4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资源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
        2.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
    2.2 基础理论
        2.2.1 “有限理性”行为人假设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博弈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第3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3.1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特点分析
        3.1.1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
        3.1.2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特点
    3.2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测度
        3.2.1 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评价模型
        3.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2.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3.3 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3.3.1 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特点及效应分析
        3.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问题
        3.3.3 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匮乏深层原因解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行为解析
    4.1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行为解析
        4.1.1 政府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1.2 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分析
    4.2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4.2.1 供水单位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2.2 不同水价、水权模式下供水单位与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解析
    4.3 基于用水农户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4.3.1 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3.2 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不同用水配额、水价计征模式下用水农户节水行为解析
    4.4 基于用水者协会视角的节水合作行为解析
        4.4.1 用水者协会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4.2 用水者协会内农户节水合作博弈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
    5.1 新格局下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5.1.1 农业发展新变革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提出新要求
        5.1.2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带来重大利好
        5.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5.2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2.1 健全水资源市场,完善农业水权流转制度
        5.2.2 完善农业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合理定价保驾护航
        5.2.3 加大推广农业节水力度,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
        5.2.4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为农业节水扫平障碍
        5.2.5 完善“水法”,将农业节水激励及节水生态补偿纳入法律体系
    5.3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3.1 定性明确,责权清晰
        5.3.2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5.3.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5.4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4.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用水农户缴纳水费能力
        5.4.2 政策性直补激励用水农户节水行动
        5.4.3 参与式管理增强用水农户灌溉管理自治积极性
        5.4.4 隐性激励强化用水农户节水意识
    5.5 小结
第6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6.1 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评估方法
        6.1.1 选取评价对象的因素
        6.1.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6.1.3 确定权重判断矩阵W
        6.1.4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1.5 分析解析综合评价结果
    6.2 基于多维度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6.2.1 构建判断矩阵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3 数据来源及评分标准
        6.2.4 指标数据计算及评估结果解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较为缓慢
        1.1.2 政府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存在诸多问题
        1.1.3 社会网络在农户技术采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节水灌溉技术
        2.1.2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
        2.1.3 社会网络
        2.1.4 政府技术推广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2.2.2 社会网络理论
        2.2.3 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理论
    2.3 机理分析
        2.3.1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阶段划分
        2.3.2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的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采用现状分析
    3.1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3.1.1 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沿革
        3.1.2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3.2 样本区域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现状
        3.2.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3.3 样本区域内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现状
        3.3.1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信息获取途径
        3.3.2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情况
        3.3.3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
        3.3.4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情况
    3.4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采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政府对技术支持力度不足
        3.4.2 节水灌溉技术信息传播受限
        3.4.3 农户节水意识薄弱
        3.4.4 节水灌溉技术实施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的测度及特征分析
    4.1 农户社会网络的测度
        4.1.1 指标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测度方法
        4.1.4 测度结果
    4.2 农户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4.2.1 农户社会原始表征指标特征分析
        4.2.2 技术采用者与未采用者的社会网络对比
    4.3 政府推广服务的测度及特征分析
        4.3.1 政府推广服务的测度
        4.3.2 政府推广服务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获取节水灌溉技术信息渠道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
    5.1 问题的提出
    5.2 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划分及渠道特征
        5.2.2 农户信息获取渠道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模型选择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5.3.2 变量说明
        5.3.3 模型选择
    5.4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决策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机理
    6.3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统计描述
        6.3.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6.3.2 变量说明与统计描述
    6.4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户采用决策的影响
        6.4.2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不同规模农户采用决策的影响
        6.4.3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不同风险偏好农户采用决策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影响
    7.1 问题的提出
    7.2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实际技术采用行为影响
        7.2.1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实际技术采用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7.2.2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实际技术采用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3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干中学和社会学习
        7.3.1 干中学与社会学习对农户技术采用影响的机理分析
        7.3.2 干中学与社会学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效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效果影响
    8.1 问题的提出
    8.2 直接推广模式与嵌入社会网络示范户推广模式的特征分析
    8.3 数据来源、变量设置与研究方法
        8.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8.3.2 变量选取
        8.3.3 研究方法
    8.4 直接推广模式与嵌入社会网络示范户推广模式下的采用效果比较
        8.4.1 灌溉用水效率的估计结果
        8.4.2 倾向得分匹配法的估计结果
        8.4.3 平衡性检验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特征
        9.1.2 农户社会网络与政府推广服务的特征
        9.1.3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
        9.1.4 其他因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
    9.2 政策建议
        9.2.1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完善信息传播机制
        9.2.2 注重社会网络建设与培育,加强农户互动信任
        9.2.3 完善政府推广服务体系,制定差异化推广策略
        9.2.4 创新推广模式,注重推广服务与农户社会网络融合
        9.2.5 注重保障措施配套,营造良好技术采用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全成本收益与农户偏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补贴政策机理的相关研究
        1.3.2 补贴标准的相关研究
        1.3.3 补贴政策实施方式的相关研究
        1.3.4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范围
        1.5.1 研究区域
        1.5.2 节水灌溉技术
        1.5.3 数据说明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总体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2.1.4 效用理论
        2.1.5 农户行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补贴政策
        2.2.2 全成本收益
        2.2.3 农户政策偏好
    2.3 理论分析
        2.3.1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基本框架
        2.3.2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作用机理
        2.3.3 全成本收益视角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核算方法
        2.3.4 纳入农户偏好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实施方式设计思路
    2.4 总体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1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3.1.1 探索阶段
        3.1.2 起步阶段
        3.1.3 推广阶段
        3.1.4 完善阶段
        3.1.5 未来发展趋势
    3.2 现行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补贴标准核算缺少完整的成本收益基础
        3.2.2 政策实施方式设计未能体现农户偏好
        3.2.3 相关措施不够完善
    3.3 研究区域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现状与问题
        3.3.1 研究区域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现状
        3.3.2 研究区域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2.1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行为过程
        4.2.2 补贴政策等因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说
        4.2.3 补贴政策等因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
    4.3 研究样本与数据说明
        4.3.1 样本与变量描述
        4.3.2 问卷与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4.4 计量经济模型估计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4.5 补贴政策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激励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成本测算
    5.1 问题的提出
    5.2 “全成本”的识别
    5.3 市场化成本的测算
    5.4 非市场化成本的测算
        5.4.1 非市场化成本的测算方法
        5.4.2 农户基本特征与受偿意愿统计
        5.4.3 模型估计与非市场化成本的测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收益测算
    6.1 问题的提出
    6.2 “全收益”的识别
    6.3 市场化收益的测算
    6.4 非市场化收益的测算
        6.4.1 非市场化收益的测算方法
        6.4.2 选择实验问卷设计
        6.4.3 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
        6.4.4 非市场化收益的测算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补贴政策实施方式的农户偏好分析
    7.1 问题的提出
    7.2 农户对政策实施方式偏好的揭示方法
        7.2.1 选择实验流程
        7.2.2 计量经济模型
    7.3 政策参与模拟的实验设计
        7.3.1 政策属性及其水平值设定
        7.3.2 选择实验问卷
    7.4 样本与变量描述
    7.5 农户对政策实施方式偏好的实证分析
        7.5.1 RPL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7.5.2 不同政策实施方式的隐含价格测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优化与建议
    8.1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的优化与建议
        8.1.1 全成本收益视角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核算
        8.1.2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的调整建议
    8.2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实施方式的优化与建议
        8.2.1 基于农户偏好的补贴政策实施方式优化
        8.2.2 基于隐含价格的补贴政策实施方式优化
    8.3 针对其他相关措施的优化与建议
        8.3.1 细化补贴政策内容,提高政策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
        8.3.2 设立节水灌溉技术专项补贴资金,并对落后地区保持适度倾斜
        8.3.3 构建节水灌溉技术成本收益评估体系,提高技术补贴的精准度
        8.3.4 建立沟通机制,提高农户决策参与度
        8.3.5 规范节水灌溉技术补贴发放流程,提高补贴资金利用率
        8.3.6 完善节水交易机制,提高农户节水积极性
        8.3.7 加大宣传力度与研发投入,提升农户技术认知与使用效果
        8.3.8 完善信贷保险机制,提高农户投资与抗风险能力
    8.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8)新疆干旱区农业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节水研究综述
        1.2.1 农业高效用水内涵界定
        1.2.2 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
        1.2.3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动态
        1.2.4 评价方法研究动态
        1.2.5 本节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检索归纳法
        1.4.2 抽样调查法
        1.4.3 对比分析方法
        1.4.4 计量分析方法
    1.5 理论依据
        1.5.1 技术评价理论
        1.5.2 资源利用理论
        1.5.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拟解决关键
        1.6.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2 拟解决关键
第2章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概述与评价框架
    2.1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概述
        2.1.1 小流量集成模式
        2.1.2 低压小流量集成模式
        2.1.3 自动化模式
        2.1.4 农艺措施
    2.2 示范区概况
        2.2.1 示范区自然状况
        2.2.2 示范区社会经济情况
    2.3 示范地概况
    2.4 作物灌水制度
    2.5 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应用状况
    2.6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应用效果评价框架
第3章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投资及年运行费分析
    3.1 节水工程投资情况
        3.1.1 自动化模式投资构成
        3.1.2 低压小流量模式投资构成
        3.1.3 小流量模式投资构成
        3.1.4 不同模式的单位面积固定投资
        3.1.5 投资效益费用比核算
    3.2 节水示范技术运行费情况
        3.2.1 年运行费核算模型
        3.2.2 年运行费核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投入产出分析
    4.1 样本数据获取
    4.2 作物投入产出情况
        4.2.1 种植投入情况
        4.2.2 作物产出情况
    4.3 不同模式的投入产出分析
        4.3.1 同地面漫灌比较
        4.3.2 同一作物不同模式投入产出比较
        4.3.3 同一模式不同作物投入产出比较
        4.3.4 不同模式的综合比较
    4.4 投入产出盈亏平衡模型
        4.4.1 方法概述
        4.4.2 方法的前提假设
        4.4.3 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4.4.4 完全成本情况下盈亏平衡点模型
    4.5 盈亏平衡点计算结果
        4.5.1 自动化模式盈亏平衡点
        4.5.2 低压小流量模式的盈亏平衡点分析
        4.5.3 小流量模式的盈亏平衡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用水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界定
    5.2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灌溉用水效率测算
        5.2.1 SFA 模型原理
        5.2.2 模型设计
        5.2.3 灌溉用水效率测算模型
    5.3 灌溉用水效率实证分析
        5.3.1 灌溉用水效率模型数据来源
        5.3.2 灌溉用水效率模型参数拟合结果
        5.3.3 灌溉用水效率测算结果
    5.4 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5.4.2 影响因素数据来源
        5.4.3 影响因素模型参数拟合结果
        5.4.4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应用效果评价与优选
    6.1 多指标评价的理论基础
    6.2 综合评价方法
        6.2.1 综合评价模型
        6.2.2 组合权重确定的方法
    6.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6.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6.3.2 评价准则的确定
        6.3.3 评价指标体系逻辑图
        6.3.4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解释
    6.4 计算结果与评价
        6.4.1 评价指标数值
        6.4.2 权重的确定
        6.4.3 评价结果
    6.5 模式优选
        6.5.1 优选准则
        6.5.2 优选模型设计
        6.5.3 优选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碳足迹核算和适用性低碳技术应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界定
        1.1.1 碳源与碳汇
        1.1.2 农业源温室气体
        1.1.3 农业碳足迹边界界定
    1.2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1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1.2.2 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1.2.3 已有研究与本文落脚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安排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内容结构的安排
    1.5 研究所用的理论与方法
        1.5.1 所用的理论
        1.5.2 所用的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2 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1 低碳农业问题文献检索情况
        2.1.1 低碳农业问题英文文献检索情况
        2.1.2 低碳农业问题中文文献检索情况
    2.2 国外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2.1 农业源温室气体来源测度和减排机理研究
        2.2.2 农业源温室气体数量和结构特征核算研究
        2.2.3 农业减排技术路径和减排措施经济分析研究
        2.2.4 农业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机制研究
        2.2.5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设计研究
    2.3 我国低碳农业研究文献综述
        2.3.1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自然科学领域研究
        2.3.2 低碳农业内涵相关研究
        2.3.3 农业生产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2.3.4 低碳农业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研究
        2.3.5 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
        2.3.6 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与机制设计研究
    2.4 国内外低碳农业研究文献评述
3 低碳农业发展概况综述
    3.1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概况
        3.1.1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实践概况
        3.1.2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相关政策
    3.2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实践概况
        3.2.2 国内低碳农业发展相关政策
    3.3 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评述
4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
    4.1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及其演变
        4.1.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演变
        4.1.2 现代农业内涵及其演变
        4.1.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演变
    4.2 低碳现代农业内涵体系
        4.2.1 低碳现代农业的内涵阐释
        4.2.2 低碳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
        4.2.3 低碳现代农业的衡量指标
        4.2.4 与相关发展模式异同比较
    4.3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
        4.3.1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构建
        4.3.2 低碳现代农业分析框架的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判别
    5.1 我国农业碳足迹核算及时空特征判别
        5.1.1 碳足迹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5.1.2 我国农业碳足迹的时序特征判别
        5.1.3 我国农业碳足迹的区域差异判别
    5.2 我国农业碳足迹影响因素判别
        5.2.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主要结论
6 适用性低碳农业技术的筛选分析
    6.1 指标和方法
        6.1.1 适用性及其指标
        6.1.2 德尔菲法概述
    6.2 流程步骤
        6.2.1 准备阶段
        6.2.2 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
    6.3 问卷处理过程及结果分析
        6.3.1 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6.3.2 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5.3.3 畜牧业减排技术清单及筛选
        6.3.4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体系及其释义
    6.4 基本结论
7 农户适用性低碳技术的采纳研究
    7.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7.1.1 二元选择模型
        7.1.2 计数模型
        7.1.3 逐步回归
    7.2 样本区域、数据获取和变量设置
        7.2.1 样本区域的选取
        7.2.2 问卷设计
        7.2.3 数据获取
        7.2.4 变量设置
    7.3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7.3.2 稻农气候变化认知及适应性行为状况
        7.3.3 稻农品种选择偏好描述
        7.3.4 稻农水肥管理行为分析
        7.3.5 稻农耕作制度基本概况
    7.4 影响稻农减排技术采纳的计量经济分析
        7.4.1 二元选择模型结果分析
        7.4.2 计数模型结果分析
    7.5 主要结论
8 低碳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8.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1.1 研究方法
        8.1.2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8.2 案例介绍
        8.2.1 河横村发展历程
        8.2.2 河横村低碳农业做法
    8.3 案例分析
        8.3.1 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排放效果比较
        8.3.2 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成本收益比较
    8.4 讨论与结论
9 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文图名索引
英文图名索引
中文表名索引
英文表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1.2 研究进展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1.2.4 研究方法
        1.2.5 述评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2.1.4 研究假设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户特征因素
        2.3.2 自然环境因素
        2.3.3 经济社会环境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2.5 分析框架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范围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3.2.1 垦利县
        3.2.2 镇赉县
        3.2.3 察布查尔县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3.3.1 垦利县
        3.3.2 镇赉县
        3.3.3 察布查尔县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3.4.1 垦利县
        3.4.2 镇赉县
        3.4.3 察布查尔县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4.2.1 农户基本概况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4.3.2 建立模型
        4.3.3 数据模拟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4.4.1 结果分析
        4.4.2 政策启示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5.2.1 研究区域现状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5.3.2 建立模型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启示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6.2.1 研究区域现状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6.3.3 建立模型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6.4 政策启示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7.1.1 基本原则
        7.1.2 集成路线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7.3.2 管理方式集成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7.4.1 法律手段
        7.4.2 行政手段
        7.4.3 经济手段
        7.4.4 社会手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四、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D]. 袁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2]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D]. 龚懿婧. 扬州大学, 2020(04)
  • [3]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4]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D]. 屈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5]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研究[D]. 乔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6]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全成本收益与农户偏好[D]. 徐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7]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8]新疆干旱区农业节水示范技术集成模式综合效果评价研究[D]. 刘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9]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碳足迹核算和适用性低碳技术应用的视角[D]. 米松华. 浙江大学, 2013(06)
  • [10]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经济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