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额旁正中皮瓣论文-过云,于平,丁炯,孙丰华,李侃

前额旁正中皮瓣论文-过云,于平,丁炯,孙丰华,李侃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额旁正中皮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鼻再造术,滑车上动脉,前额皮瓣

前额旁正中皮瓣论文文献综述

过云,于平,丁炯,孙丰华,李侃[1](2008)在《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鼻再造术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滑车上动脉的解剖,进一步明确该血管的走行特点,为设计改良的额部旁正中皮瓣提供解剖理论依据。方法:采用7具成人尸体额部(12侧)滑车上动脉标本进行解剖研究,以眶上缘和前正中线为参考点分别记录滑车上动脉发出的位置,走行特点以及与其他血管的吻合情况。结果:所有滑车上动脉均由滑车上切迹,距前正中线(1.33±0.14)cm发出,与眶上缘水平成角约82°向内上方行走。以眶上缘水平和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为界限,其主干走行可分为叁段:第一段行于皱眉肌与眼轮匝肌之间,第二段走行于额肌表面,第叁段浅行于浅层皮下,并逐渐浅出至皮内。5具尸体(8侧)滑车上动脉于眶上缘水平上(1.26±0.20)cm向外上发出分支行于皮下。滑车上动脉与眶上动脉分支、颞浅动脉额支的分支相互吻合成网前额动脉吻合网。3具标本双侧滑车上动脉之间亦有广泛吻合。额肌内没有发现轴形走向的滑车上动脉肌支血管。结论:滑车上动脉主干在眶上缘水平以上均走行于额肌之上,可设计仅蒂部带少量额肌的改良额部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7期)

过云[2](2008)在《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鼻再造术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滑车上动脉的解剖研究,观察该血管的走行特点明确其与皮肤和额肌的层次关系。据此设计少携带额肌的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并行鼻再造术。方法对7具成人尸体前额部标本(12侧滑车上动脉)进行解剖,以眶上缘和前正中线为参考点分别记录滑车上动脉的发出点位置、管径、长度、走行过程中与额肌及皮肤的层次关系、分支情况以及与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的吻合情况。根据解剖结果,在临床上设计仅蒂部带少量额肌的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术中观察滑车上动脉走行层次、皮瓣存活情况,术后随访再造鼻色泽、外形,鼻翼、鼻尖、鼻小柱等情况及患者对再造鼻的满意度。结果12侧滑车上动脉均由滑车上切迹发出,发出点距前正中线(1.33±0.14)cm,发出点血管外径为(1.28±0.22)mm,主干与眶上缘水平成角约82度向内上方行走,全长(5.98±0.64)cm。以眶上缘水平和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为界限,自发出点至血管终点,其主干走行可分为叁段:第一段自发出点至眶上缘水平,滑车上动脉行于眼轮匝肌与皱眉肌之间;第二段自眶上缘水平至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滑车上动脉在距前正中线(1.21±0.15)cm的眶上缘水平,穿越额肌,紧贴额肌表面走行;第叁段自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至终点,滑车上动脉浅行于浅层皮下,并逐渐浅出至皮内。5具尸体(8侧)滑车上动脉于眶上缘水平上(1.26±0.20)cm向外上发出分支行于皮下水平。两侧滑车上动脉之间及滑车上动脉与同侧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有广泛交通吻合。额肌内没有发现明显轴形走行的滑车上动脉肌支血管。临床运用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3例,术中发现前额皮下存在轴形走向的滑车上动脉属支,皮瓣色泽皮温正常无血运障碍,术后皮瓣全部存活2例,有1例出现皮瓣周边少量坏死,换药后自愈。术后随访6-9月皮瓣无挛缩,色泽正常,鼻背、鼻翼、鼻尖、鼻小柱形态厚度接近正常,鼻侧壁不臃肿,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滑车上动脉自眶上缘水平穿出额肌,以主干形式走行于皮下组织与额肌层之间,渐行渐浅,沿途发出短小肌支和皮支分别营养额肌与前额皮肤。因而可以设计仅蒂部带少量额肌的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以达到使再造鼻更符合美学标准,前额供区损伤更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李德臣,冯建中,刘大顺,张卫国[3](2001)在《前额正中皮瓣修复鼻部大面积皮肤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院自1984年以来采用前额部正中皮瓣隧道法一期修复鼻背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7例,手术1次成功,术后1年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7~60岁,平均45.5岁。皮肤缺损的原因:先天性发育畸形1例,外伤后缺损1例,血管瘤1例,恶性肿瘤4例。缺损面积最小2cm×3cm,最大为4cm×5cm。1.2 手术适应证①因鼻外伤感染所致的鼻背、鼻翼皮肤缺损;②鼻背部血管瘤放射治疗或硬化剂治疗后(本文来源于《北京军区医药》期刊2001年03期)

梁国久,伍成奇,刘向业[4](1995)在《应用经扩张后的前额正中皮瓣行全鼻再造术11例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经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全鼻再造术11例的经验体会。作者认为本法是当今全鼻再造中最为满意的方法。其手术方法分二期进行:第一期手术埋植扩张器于额部额肌及帽状腱膜下,每隔一周向扩张器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每次20ml,直至注满扩张器规定的容量。第二期手术行额部叁叶皮瓣转移鼻再造术,额部继发创面直接缝合。(本文来源于《河南医药信息》期刊1995年01期)

庞素芳,厚旭峰,吴祖林,赵柏程[5](1989)在《前额正中皮瓣一期全鼻再造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额部皮瓣行全鼻一期再造术,为目前新术式,效果较好,但未能解决供皮瓣区的再植皮修复问题,且移植皮片色泽明显差异。不宜用于额部等显露部位。我们在Chander和陈一飞的设计上加以改进,即用前额正中皮瓣行一期全鼻再造术,用两侧额部大型局部皮瓣旋转,加Z改缝合,供区可在无张力下直接缝合,毋需再植皮。(本文来源于《湖南医学》期刊1989年06期)

汪春兰,宁金龙[6](1989)在《前额正中皮瓣全鼻Ⅰ期再造术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前额部皮瓣再造鼻因额部遗留瘢痕及分期多次手术,病人不易接受。前额正中皮瓣通过鼻根部皮下隧道逆转造鼻,获得Ⅰ期成功,但前额瘢痕仍未解决。我们从1975年~1987年4月收治各类型鼻缺损25例,14例采用了前额正中皮瓣全鼻Ⅰ期再造,新近对其中6例为解决额部供区瘢痕少等问题作了一些改进,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手术方法根据缺损大小,在前额正中稍偏于一侧设计6.5×7cm~2,蒂宽3cm的皮瓣,皮瓣远端形成叁个叶状瓣,作为鼻翼及小柱之用,(叶瓣横径分别为2cm)。皮瓣仅保留一侧包含滑车动脉的皮下组织蒂瓣。按张涤生法通过鼻根部皮下遂道造鼻(图1、2)。以残存鼻翼周围及上方瘢痕皮瓣翻卷作(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3期)

韩秉公,周兴亮,张爱珍,宫昔愿,孙学武[7](1988)在《应用前额正中皮瓣进行放射性溃疡的全鼻再造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放射性溃疡的外科治疗,仍属比较困难的问题。我科1985年10月收治一例鼻部放射性损伤,应用前额正中皮瓣进行全鼻再造,这一术式据报导多用于其它原因所致鼻缺损的修复,对放射性鼻缺损的修复尚未见报导,故报导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女,42岁,1985年10月3日入院。4年前因患恶性鼻息肉行CO60照射,总量8250r,电子线3680r,总量为(本文来源于《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1988年03期)

汪春兰,宁金龙[8](1988)在《前额正中皮瓣全鼻期一再造术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前额部皮瓣鼻再造有悠久的历史。自1965年张涤生教授创用全额正中皮瓣全鼻Ⅰ期再造术,为鼻再造起到了突破性进展。此法不仅达到了再造鼻质地相同。外观美,成型性能好,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花钱少,疗效可靠,多年来一直为整形科同道们所采用。但此法仍存在两点不足。其一:供区创面闭合采用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使术后前额中央遗留(本文来源于《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1988年02期)

陈显新[9](1986)在《前额正中皮瓣全鼻再造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1980年首次利用前额正中皮瓣作全鼻再造获得成功,已随访6年.现报告如下. 患者,谢某,男性,25岁,1975年12月中旬因外鼻巨型混合血管瘤切除,术后全鼻缺损,四年后,患者要求进行外鼻整形,于1980年6月复诊入院. 检查:除鼻缺损外,全身各项检查均正常.全鼻缺损,局部未见肿瘤复发现象.上从眉间开始,下至上唇、前鼻孔缘均有陈旧性疤痕,双下甲前端暴露,鼻中隔及鼻小柱部分缺损.(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院学报》期刊1986年04期)

陈一飞,姜会庆[10](1986)在《前额正中皮瓣一期全鼻再造供皮瓣区直接缝合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额部皮瓣行全鼻再造术,为目前习用的术式,效果较好。但供皮区如用皮片修复,因前额位处较显露部位,由于皮片肤色的明显差异,未免美中不足。作者等在Chander的设计加以改进,即应用前额正中皮瓣行一期全鼻再造时,用两侧额颞部大型局部旋转皮瓣,向前额部正中移转,将供皮区直接缝合,以资弥补。病例:王××男性,25岁,面部烧伤后鼻畸形(图1),1985年7月在全麻下行前额正中皮瓣一期全鼻(本文来源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期刊1986年04期)

前额旁正中皮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滑车上动脉的解剖研究,观察该血管的走行特点明确其与皮肤和额肌的层次关系。据此设计少携带额肌的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并行鼻再造术。方法对7具成人尸体前额部标本(12侧滑车上动脉)进行解剖,以眶上缘和前正中线为参考点分别记录滑车上动脉的发出点位置、管径、长度、走行过程中与额肌及皮肤的层次关系、分支情况以及与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的吻合情况。根据解剖结果,在临床上设计仅蒂部带少量额肌的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术中观察滑车上动脉走行层次、皮瓣存活情况,术后随访再造鼻色泽、外形,鼻翼、鼻尖、鼻小柱等情况及患者对再造鼻的满意度。结果12侧滑车上动脉均由滑车上切迹发出,发出点距前正中线(1.33±0.14)cm,发出点血管外径为(1.28±0.22)mm,主干与眶上缘水平成角约82度向内上方行走,全长(5.98±0.64)cm。以眶上缘水平和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为界限,自发出点至血管终点,其主干走行可分为叁段:第一段自发出点至眶上缘水平,滑车上动脉行于眼轮匝肌与皱眉肌之间;第二段自眶上缘水平至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滑车上动脉在距前正中线(1.21±0.15)cm的眶上缘水平,穿越额肌,紧贴额肌表面走行;第叁段自眶上缘水平上(0.93±0.23)cm至终点,滑车上动脉浅行于浅层皮下,并逐渐浅出至皮内。5具尸体(8侧)滑车上动脉于眶上缘水平上(1.26±0.20)cm向外上发出分支行于皮下水平。两侧滑车上动脉之间及滑车上动脉与同侧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有广泛交通吻合。额肌内没有发现明显轴形走行的滑车上动脉肌支血管。临床运用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3例,术中发现前额皮下存在轴形走向的滑车上动脉属支,皮瓣色泽皮温正常无血运障碍,术后皮瓣全部存活2例,有1例出现皮瓣周边少量坏死,换药后自愈。术后随访6-9月皮瓣无挛缩,色泽正常,鼻背、鼻翼、鼻尖、鼻小柱形态厚度接近正常,鼻侧壁不臃肿,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滑车上动脉自眶上缘水平穿出额肌,以主干形式走行于皮下组织与额肌层之间,渐行渐浅,沿途发出短小肌支和皮支分别营养额肌与前额皮肤。因而可以设计仅蒂部带少量额肌的前额旁正中皮瓣行鼻再造术以达到使再造鼻更符合美学标准,前额供区损伤更小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额旁正中皮瓣论文参考文献

[1].过云,于平,丁炯,孙丰华,李侃.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鼻再造术的解剖学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过云.改良前额旁正中皮瓣鼻再造术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

[3].李德臣,冯建中,刘大顺,张卫国.前额正中皮瓣修复鼻部大面积皮肤缺损[J].北京军区医药.2001

[4].梁国久,伍成奇,刘向业.应用经扩张后的前额正中皮瓣行全鼻再造术11例体会[J].河南医药信息.1995

[5].庞素芳,厚旭峰,吴祖林,赵柏程.前额正中皮瓣一期全鼻再造一例[J].湖南医学.1989

[6].汪春兰,宁金龙.前额正中皮瓣全鼻Ⅰ期再造术的改进[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9

[7].韩秉公,周兴亮,张爱珍,宫昔愿,孙学武.应用前额正中皮瓣进行放射性溃疡的全鼻再造一例报告[J].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88

[8].汪春兰,宁金龙.前额正中皮瓣全鼻期一再造术的改进[J].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88

[9].陈显新.前额正中皮瓣全鼻再造1例报告[J].广西医学院学报.1986

[10].陈一飞,姜会庆.前额正中皮瓣一期全鼻再造供皮瓣区直接缝合一例报告[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6

标签:;  ;  ;  

前额旁正中皮瓣论文-过云,于平,丁炯,孙丰华,李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