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会通论文-张金玲,丁凌,徐小萍

文化会通论文-张金玲,丁凌,徐小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会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核心素养,中西文化会通,科学人文融合

文化会通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玲,丁凌,徐小萍[1](2019)在《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正本清源,可能正是我们具体界定"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本文将从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岀发,以康德哲学的两种理性分划理论,并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提出一种以目的为宗旨的"十"字打开型的科学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养结构。(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50期)

宋玉波[2](2019)在《观其会通:儒道释文化的核心理念及其主导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学界已有诸多成果。本文尝试从儒、道、释叁家文化出发,把握其各自的核心理念,即人文化成、道法自然、明心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考察儒道释叁家文化各自的主导思路,认为儒家文化的主导思路为"一贯",道家文化的主导思路为"两行",佛教文化的主导思路为"叁是"。通过这样一种考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骨干的儒道释文化,不仅各自的特色有了鲜明的表达,且相互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也有所展示。(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政锴,王竞莹[3](2019)在《“儒释道”会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包容性文化印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在建构和维系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崭新包容性文化,从而消解文化隐喻与误读,让世界人民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由"儒释道"会通出发,审视和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印记,探究"儒释道"会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启示与借鉴,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大繁荣、大发展。(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唐媛媛,郭海涛[4](2019)在《《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地处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近现代剧烈的外力冲击和内部变革,但中华文化依然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大潮的到来,中外文明的交流更加频繁。张岂之先生着《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长春出版社2016年出版,后文统一简称为《会通精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演变轨迹和精神风貌。笔者在通读该书后,有些许感受,不揣冒昧,在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中华文明的源头与"会通"精神的历史作为一本(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马新月[5](2019)在《继承史学优良传统,展现民族文化精髓——《中国史学思想会通》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9月,吴怀祺教授担任总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大型系列学术着作共16卷,是吴怀祺教授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共同撰写完成的。全书分为通史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史部分论述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包括近代前卷和近代后卷)这几个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通论部分则包括了历史思维、经史关系、历史盛衰、历史文献学思想、历史编纂学思想这五个专题。(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祎娜,亓子龙[6](2019)在《文化互鉴 交融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中共济宁市委统战部承办,济宁市民族宗教局、孔子研究院协办的“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学术会议日前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共计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提交30余篇论文和讲话稿。“以儒诠经”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北京(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02-21)

王欣[7](2019)在《古老与新生 会通以超胜——“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九届年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3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暨中国文化国际影响传播研究院第九届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瑞士、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出版机构共五十余位学者出席,大会共有百余位参会人员展开研讨。基于对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姚文永[8](2018)在《回儒马注的中伊文化会通思想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族观方面,马注提出华西一体的民族观;在真主与帝王之间,马注提出忠主忠君并存的国家观;在宗教信仰与儒家道德之间,马注提出世俗的道德与超世俗的宗教信仰相融合的道德观。作为一个伊斯兰教学者,虽然马注是一名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回儒,但其在接受中国文化方面是在坚持宗教信仰之下的接受,而非简单的吸收。作为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学者,马注的思想反映了其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与再阐释,这是基于马注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功底与伊斯兰教造诣所产生的结果,更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冯杰文[9](2018)在《《清真指南》伊儒文化会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清真指南》原文为依据,结合伊儒文化相关理论及清代相关文献,对《清真指南》伊儒会通的政策背景、会通方法、会通性质进行研究,认为伊儒会通是与清初王朝文化政策相适应的会通,是"以虚控实"的会通,是伊儒文化的"融通"而非"融合",伊儒会通对伊斯兰教如何中国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晁舸[10](2018)在《论一门孕育中的“会通之学”——读贺云翱《文化遗产学论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开始,学界陆续出现建立"文化遗产学"的呼声,然而对于这门新兴学科的性质与定位、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方法范式等方面的认识及设想,研究者们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因此引发了某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已有"文物学"的前车之鉴,实无必要重蹈覆(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8年05期)

文化会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学界已有诸多成果。本文尝试从儒、道、释叁家文化出发,把握其各自的核心理念,即人文化成、道法自然、明心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考察儒道释叁家文化各自的主导思路,认为儒家文化的主导思路为"一贯",道家文化的主导思路为"两行",佛教文化的主导思路为"叁是"。通过这样一种考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骨干的儒道释文化,不仅各自的特色有了鲜明的表达,且相互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也有所展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会通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玲,丁凌,徐小萍.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宋玉波.观其会通:儒道释文化的核心理念及其主导思路[J].浙江社会科学.2019

[3].李政锴,王竞莹.“儒释道”会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包容性文化印记[J].文化学刊.2019

[4].唐媛媛,郭海涛.《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读后[J].华夏文化.2019

[5].马新月.继承史学优良传统,展现民族文化精髓——《中国史学思想会通》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纪要[J].史学史研究.2019

[6].张祎娜,亓子龙.文化互鉴交融会通[N].人民政协报.2019

[7].王欣.古老与新生会通以超胜——“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九届年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9

[8].姚文永.回儒马注的中伊文化会通思想述论[J].基督教学术.2018

[9].冯杰文.《清真指南》伊儒文化会通研究[J].回族研究.2018

[10].晁舸.论一门孕育中的“会通之学”——读贺云翱《文化遗产学论集》[J].艺术百家.2018

标签:;  ;  ;  ;  

文化会通论文-张金玲,丁凌,徐小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