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脂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北方,东亚季风区,公海,过去15ka
类脂物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涛[1](2019)在《山西公海过去15 ka的湖泊沉积物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多年来,利用湖泊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的甲基化度指标(MBT,MBT'_(5ME),MBT'_(6ME))和环化度指标(CBT,CBT'),重建过去气候环境(温度和pH)变化,取得了众多进展。然而,湖泊沉积物来源的复杂性,使我们对湖泊沉积物brGDGTs相关指标环境意义的认识受到一定限制。已有研究认为湖泊沉积物中陆生来源的brGDGTs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分别响应于大气温度和土壤pH值变化;而湖泊水体自生来源的brGDGTs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分别响应于湖水温度和湖水pH值变化。同时,湖水温度和湖水pH值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也使得湖泊沉积物brGDGTs相关指标古环境意义的解译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可靠地利用湖泊沉积物brGDGTs,重建过去较长时间尺度的湖泊流域环境和气候变化历史,首先需要弄清楚现代和过去沉积物中brGDGTs的来源,进而分析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本文以具有高精度定年结果、且古气候研究成果丰富的山西公海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获取了过去15 ka的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沉积记录,为了对这些记录进行古气候、古环境意义解译,我们开展了大量现代过程的工作,以确定湖泊沉积物brGDGTs的物质来源以及相关指标的气候环境意义。本论文用到的现代样品和湖泊水文观测主要包括:(1)山西公海:表层沉积物(20个)、不同水层颗粒物(8个)、流域表层土壤(30个)和粉尘区表层土壤(30个);(2)内蒙古查干淖尔:流域表层土壤样品(42个)、河流表层沉积物(11个)和湖泊表层沉积物(11个);(3)山西天池湖泊群:流域表层土壤样品(22个)、湖泊表层沉积物(18个);(4)山西天池湖泊群:湖泊水温等水文参数观测。基于已开展的工作,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公海表层沉积物brGDGTs平均浓度是流域表层土壤的2倍以上,高于粉尘区表层土壤2个数量级以上;查干淖尔表层沉积物brGDGTs平均浓度是流域表层土壤的30倍以上,是河流表层沉积物的5倍以上;天池湖泊群湖泊表层沉积物brGDGTs平均浓度是流域表层土壤的10倍以上。公海和查干淖尔表层沉积物brGDGTs的四、五、六甲基叁角图分布和各自流域表层土壤样品分布区域几乎不重迭;公海岩芯GH09C沉积物四、五、六甲基叁角图分布和中国区域不同气候带表层土壤样品的相应分布区域也几乎不重迭。土壤和沉积物brGDGTs的含量和分布的显着差异,表明公海表层沉积物、查干淖尔表层沉积物、天池湖泊群表层沉积物和沉积岩芯GH09C中的brGDGTs主要来源于湖泊内部自生。而由于湖泊沉积物中水生brGDGTs占主要部分,故brGDGTs甲基化度指标和环化度指标应分别响应于湖泊水体温度和湖水pH值。(2)利用公海沉积岩芯GH09C的CBT指标重建的过去15 ka的湖水pH记录显示:15-11 ka BP,湖水pH值最高,偏碱性;11-3 ka BP,湖水pH偏向中性到弱碱性,其中pH值最低值出现在8-5 ka BP;3-0 ka BP,湖水pH值增加,偏向碱性。与公海沉积岩芯自生碳酸盐含量、基于孢粉重建的降水量和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发现,降水量高时,碳酸盐含量低,湖水pH值低,反之亦然;这表明湖水pH记录主要受控于公海区域湿度变化。如,在气候最湿润期8-5 ka BP,公海流域发育C_3森林植被,大量的淡水进入湖泊,稀释了湖泊水体的碱基离子CO_3~(2-),使得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偏低,湖水pH数值较低,最终被CBT指标所记录。由于公海区域的降水和湿度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因此,基于公海CBT重建的湖水pH记录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3)公海水体温度随着水深增加有下降趋势,而公海深水区表层沉积物brGDGTs古温标(MBT/CBT和MBT'_(5ME))数值总体也低于浅水区的表层沉积物;天池湖泊群的湖泊水体平均温度与湖泊深度负相关,不同深度湖泊brGDGTs古温标数值也与湖泊深度负相关;相同气温下,天池湖泊群的湖泊水体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湖泊表层沉积物brGDGTs古温标很好地记录了这种水温随着湖泊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公海岩芯GH09C沉积物MBT/CBT、MBT'_(5ME)记录显示末次冰消期(15-11 ka BP)数值较高,早中全新世数值最低(11-4 ka BP),晚全新世数值较高的趋势(4-0 ka BP)。与其他古气候指标对比发现,末次冰消期以来,公海湖泊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量基数大且变幅很小(8%),降水量高,湖泊深度大,而MBT/CBT、MBT'_(5ME)数值低;降水量低时,湖泊深度浅,而MBT/CBT、MBT'_(5ME)数值高,说明末次冰消期以来公海湖泊MBT/CBT、MBT'_(5ME)可以记录湖泊深度的变化。现代与过去的结果一致表明,当湖泊单位面积接受热量变化很小的前提下,brGDGTs古温标通过记录平均水体温度,间接反映湖泊水位深度的变化。(4)基于我们自己的公海和查干淖尔研究成果,并且综合分析其他研究者报道的来自不同纬度带的研究结果,以及全球不同纬度带湖泊表层沉积物自生brGDGTs的数据,不同纬度带的湖泊表层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与区域大气年均温和大气年均暖季温度正相关。从低纬度到中纬度地区,湖泊沉积物MBT/CBT计算的温度值与年均大气温度的差值逐渐增大,与年均暖季大气温度的差值几乎不变。这些结果表明,中纬度区域湖泊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记录的温度均偏向暖季大气温度。湖泊水温与气温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主要机制概括为:低纬度地区,湖泊常年与大气接触,水温与气温常年保持接近的状态,湖泊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记录的平均水温与年均大气温度接近;中纬度地区,湖泊冬季冰封,湖泊水温远高于大气温度,而其他季节水温与气温数值接近,全年湖泊平均水温高于大气温度,湖泊沉积物自生brGDGTs古温标MBT/CBT记录的平均水温高于年均大气温度,与暖季大气温度接近。我们的研究结果凸显了湖泊brGDGTs现代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在明确湖泊沉积物brGDGTs物质来源和指示意义的前提下,指标参数沉积记录才能得到合理的古气候、古环境解译;反之,现代过程结果也需要古记录重建结果的验证;“将今论古”,“将古论今”二方面工作的结合,才能更有助于获得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的“真知”。(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彭军仓,王瑶,闵顺耕,孟仟祥,康世平[2](2019)在《烟草类脂物提取及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对比不同方法及溶剂的萃取效率,确定烟草类脂物最佳萃取方法及溶剂类型,比对不同填柱比例的结果确定最佳填柱方法,实现了对烟草类脂物的萃取及族组成分离,最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类脂物萃取最佳方法为索式抽提法,最佳萃取溶剂为叁氯甲烷,柱色层填柱最佳比例为硅胶∶氧化铝=3∶1。通过本文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检测类脂物中微量组分,可作为烟草中类脂成分分析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分析仪器》期刊2019年01期)
童晓宁[3](2018)在《松辽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四醚类脂物GDGTs揭示的古气候/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白垩世是地质历史时期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研究晚白垩世的气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为松辽盆地古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在松辽盆地的实施,科学家们获得了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环境、古生物、重大地质事件和陆相年代地层等研究成果。然而,松辽盆地古温度的重建由于缺乏有效的替代指标非常匮乏。本论文以松辽盆地典型露头剖面(姚家车站剖面、后金沟剖面、岳王城剖面和李家坨子剖面)和LD6–7钻井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GDGTs)进行分析,探讨了GDGTs在松辽盆地及邻区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同时,对具有湖泊生源及水体环境指示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如,正构烷烃、伽马蜡烷、脱羟基维生素E、芳基类异戊二烯、C_(30)甾烷)进行分析,综合探讨松辽古湖泊在晚白垩世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本论文首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法分别检测了现代海洋沉积物样品和松辽盆地烃源岩样品,开展GDGTs分析方法的对比研究。两种方法获得的GDGTs相关参数(GDGT-0/Cren、MI和TEX_(86)~L)存在偏差,这可能与GDGTs各化合物在HPLC–MS和FTICR–MS质谱上的响应明显不同有关。虽然FTICR–MS在松辽盆地样品样品没有GDGTs,但FTICR–MS具有分析速度快、可以检测出更多未知化合物的优势。因此通过对比,认为HPLC–MS分析方法更适合用于松辽盆地GDGTs的分析。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李家坨子剖面、嫩江组姚家车站剖面、岳王城剖面、后金沟剖面和LD6–7井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未成熟阶段。在成熟度相对较低的后金沟剖面和LD6–7井检测出了GDGTs化合物,此外在姚家车站剖面仅有少量样品也可以检测出GDGTs化合物。本研究发现对于有机质成熟度T_(max)>436℃的样品,样品因为成熟度高不能检测出GDGTs化合物。检出样品的TEX_(86)指标可以用于松辽盆地古湖泊水体温度的重建。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样品中检测出的类异戊二烯GDGTs(isoGDGTs)含量为0.02~1.32 ng/g。GDGT-0/Cren比值为0.15~0.98。利用TEX_(86)古温度指标重建的嫩江组一段的湖泊表层水体温度(LST)为14.2~26.0℃,平均值为18.2℃。在嫩江组一段上部发生了一次升温事件。嫩江组二段样品中测出isoGDGTs和brGDGTs化合物。GDGTs的含量在0.62~6.39 ng/g之间变化,其中isoGDGTs的含量变化范围是0.47~4.91 ng/g,brGDGTs化合物变化范围为0.14~1.51 ng/g。GDGT-0/Cren介于0.38~1.03之间,都<2。利用TEX_(86)重建的嫩江组二段沉积时期LST为15.1~22.9℃,平均值为19.1℃。嫩江组一、二段的温度数据显示松辽盆地在晚白垩世叁冬期处于亚热带气候区,与孢粉记录显示的半湿润北亚热带气候一致。此外,本文还对松辽盆地相邻的嘉荫盆地XHY-2008钻孔进行了GDGTs研究。在该钻孔样品中检测出了6种isoGDGTs化合物和9种brGDGTs化合物。GDGTs的含量在0.1~78.4 ng/g之间变化,其中isoGDGTs和brGDGTs的含量分别为0~5.18 ng/g和0.07~78.0 ng/g。brGDGTs含量显着高于isoGDGTs的含量,BIT的均值为0.94。利用brGDGTs的MAT_(mr)指标重建嘉荫盆地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Late Masstrichtian)–古新世达宁期早期(Early Danian)的陆相古温度为4.4~23.4℃。在K–Pg界线处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升温过程,升温幅度高达6.7℃。最后,综合分析了松辽古湖泊水体环境,结果显示在嫩江组一段下部和二段下部发生了海侵事件。受海水影响,松辽古湖泊水体盐度增加,水体分层使得湖泊底层水体缺氧,且温暖的水体条件(14.2~26.0℃)十分有利于湖泊藻类等水生生物繁盛。因此,在此期间发育了富有机质的烃源岩。海侵导致湖泊水体咸化,δ~(13)C负偏、有机质大量埋藏,其背景与第3期大洋缺氧事件(OAE3)相似。松辽盆地在晚叁冬期的演化既受区域的构造活动影响,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李奇缘[4](2016)在《孤山屯全新世泥炭微生物四醚膜类脂物组成与温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深刻意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与紧迫。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焦点,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与其他古气候研究载体相比较,泥炭因具有分辨率高、分布广泛、沉积连续、外来扰动少、生物信息丰富等优势而成为全球变化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载体。最近,泥炭里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膜类脂物(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 GDGTs)是科学家们新发现的一项气候代用指标。作为微生物膜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组成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能很好的记录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海洋、湖泊、土壤等环境中,并在古气候古环境领域内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目前在泥炭沼泽环境的研究还是很少。为此,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之一的东北孤山屯泥炭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对泥炭中的GDGTs化合物进行详细检测,探讨研究区GDGTs组成、分布特征、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变化,并将前人提出的GDGTs气候环境指标应用到孤山屯泥炭中,结合AMS~(14)C测年,定量重建该地区的全新世温度演变序列,进一步评价这些指标在孤山屯泥炭环境中的适用性,填补该泥炭区对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空白。本论文主要的结果如下:(1)东北孤山屯泥炭主要存在产甲烷古菌、氨氧化古菌以及厌氧嗜酸菌等多种微生物,相比古菌微生物,厌氧嗜酸细菌微生物更适应生存在酸性泥炭环境中;(2)细菌bGDGTs的剖面变化与古菌iGDGTs类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菌iGDGTs与细菌iGDGTs比值随深度的多次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末次冰消期以来泥炭沼泽微环境的多次变化;(3)在东北孤山屯泥炭区中,四醚指数TEX_(86)不适用在研究区建立温度指标;(4)由环化指数CBT建立的pH指标恢复研究区的pH范围为4.7~6.7;由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的pHcBT指标恢复研究区的pH范围为4.6~6.9,这与长白山区的泥炭pH相近(pH为4.5-6.0)。建立的两个pH指标随深度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均能够间接指示泥炭水位的变化情况,并由此得到的气候干湿变化情况与前人关于泥炭灰分粒度的研究结果一致;(5)由MBT'-CBT指标恢复的泥炭区年均温度MAT值与De Jonge建立的MAT_(mr)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指标所恢复的研究区温度变化都能较好反映出末次冰消期以来孤山屯地区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为:进入全新世后,经历了早全新世的升温阶段,全新世大暖期以及晚全新世的降温阶段。此外,孤山屯泥炭区也经历了几次降温冷事件,并且能对应上全球划分的的六个冷事件,分别是11.1 ka,10.3 ka,9.4 ka,5.9 ka,4.2 ka, 2.8 ka的冷事件。然而,由MBT'-CBT所得的MAT值明显高于研究区的年均温度值,由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MAT_(mr)值更接近研究区的年平均温度。两指标比较,MATmr指标更适合于东北孤山屯泥炭全新世温度的定量重建;(6)本文重建的孤山屯古气候序列与该地区孢粉、植硅体及哈尼泥炭纤维素δ~(13)C恢复的古气候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基于bGDGTs重建孤山屯泥炭地古气候序列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邓利欢,李世杰,贾国东[5](2015)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支链结构甘油四醚类脂物与高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都存在微生物来源的支链结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GDGT)。研究发现,支链结构GDGTs的分布能够很好地指示温度、干燥度和p H等环境参数。其中基于该类化合物的CBT/MBT温标在环境温度的重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古高程重建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本文对支链结构GDGTs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沿高度的剖面(1 850.1m~5 139m)的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以验证CBT/MBT类指标所计算的温度与本研究区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中支链(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期刊2015-06-24)
李婧,刘宏超,王启方,魏丽娜,高新生[6](2015)在《GC-MS分析天然胶乳中类脂物的水解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氯仿-甲醇提取法对新鲜胶乳和浓缩天然胶乳中的类脂物进行提取,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水解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分别是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α-亚麻酸、棕榈油酸、花生酸、顺-11-二十碳烯酸等长链脂肪酸,并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随贮存时间的延长,长链脂肪酸的含量也逐渐增多,浓缩天然胶乳的机械稳定度也相应提高,说明类脂物通过水解产生的长链脂肪酸提高了天然胶乳的机械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S1期)
雷吉江,初凤友,于晓果,李小虎,葛倩[7](2014)在《海底热液喷口区类脂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类脂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简称类脂物生标)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的分子组成信息,是研究极微生物群落、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载体。综述了海底热液喷口区类脂物生标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探讨烷烃、脂肪酸、醚类生标的应用及科学意义。类脂物生标研究表明,海底热液喷口区具有独特而又丰富的生物群落,喷口区动物群落与其他深海环境相似物种在饮食结构上有明显差别,它们主要捕食化能自养细菌或古细菌,且不同物种所捕食的微生物种类也具有选择性。为应对喷口区的极端物化环境,热液细菌和古菌形成了独特细胞分子组构。类脂物生标及单体同位素组成显示,喷口区存在嗜热型氨氧化和甲烷缺氧氧化古菌活动,在热液流体富H2的情况下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古菌能够共存,碳限制条件下能产生富13 C(-11.8‰~+3.6‰PDB)的类脂物生标。类脂物生标对于揭示热液微生物种群与营养关系、指示热液环境条件、反映热液区甲烷代谢作用以及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今后还需加强其应用范围及相关指示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4年01期)
季顺川,彭廷江,聂军胜,彭文彬[8](2013)在《黄土高原微生物膜类脂物和碳酸盐二元同位素重建古温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连续的黄土沉积是研究古气候演变的天然档案,如何选取气候环境意义较为明确的代用指标重建古环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议题。尽管磁化率、粒度、碳酸钙和孢粉等被广泛地用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历史的半定量重建,但是,对于该地区更为细致的古温度定量重建工作却少有涉及,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黄土-古土壤巨大的研究潜力以及古温度定量重建对深入理解古气候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特殊意义,黄土高原地区古温度研究应给予高度关注。在已发表的黄土高原古温度重建的两种方法(MBT/CBT、二元同位素)基础上,详细介绍MBT/CBT和二元同位素的原理和应用;进而总结该地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温度变化历史并讨论生物标志化合物和二元同位素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3年03期)
王寿刚,王汝建,陈建芳,陈志华,程振波[9](2013)在《白令海与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四醚膜类脂物研究及其生态和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第3次和第4次北极考察在白令海和西北冰洋采集的65个表层样沉积物中生物标记物四醚膜类脂物(GDGTs)的研究,发现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类异戊二烯和支链GDGTs的浓度分布大致以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的陆坡为界线,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与水体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有关。基于GDGTs的陆源输入指数BIT显示,从楚科奇海北部到高纬度区的阿尔法脊,陆源有机质的相对比例明显增加,与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等结果一致,表明BIT可以用来指示北极陆源有机质输入量的变化。应用前人TEX8L6-SST方程估算的研究区表面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年均SST和夏季平均SST的相关性较差,原因可能与陆源输入的类异戊二烯GDGTs干扰以及低的古菌生产力有关。从季节性海冰覆盖区到永久性海冰覆盖区,基于支链GDGTs的环化指数CBT明显升高,可能反映了CBT对海冰覆盖状况的响应,但其响应机制还不清楚。基于支链GDGTs的环化指数CBT和甲基化指数MBT估算的北极陆地年均大气温度和土壤pH差异较大,可能是由表层沉积物的来源复杂以及混合作用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2期)
党心悦,杨欢,谢树成[10](2011)在《末次冰期以来渭南黄土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陕西渭南黄土剖面上开展了一系列类脂物的检测和分析工作,第一次从本剖面中检测出了微生物的GDGT化合物,并用以恢复了本地区的古温度和古降雨量:(1)该剖面中正构烷烃的CPI、L/H、(C31+C33)/(C27+C29)指数和GDGTs的MBT/CBT、RAI、BIT等指数(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1)
类脂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通过对比不同方法及溶剂的萃取效率,确定烟草类脂物最佳萃取方法及溶剂类型,比对不同填柱比例的结果确定最佳填柱方法,实现了对烟草类脂物的萃取及族组成分离,最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类脂物萃取最佳方法为索式抽提法,最佳萃取溶剂为叁氯甲烷,柱色层填柱最佳比例为硅胶∶氧化铝=3∶1。通过本文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检测类脂物中微量组分,可作为烟草中类脂成分分析的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脂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曹建涛.山西公海过去15ka的湖泊沉积物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9
[2].彭军仓,王瑶,闵顺耕,孟仟祥,康世平.烟草类脂物提取及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研究[J].分析仪器.2019
[3].童晓宁.松辽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四醚类脂物GDGTs揭示的古气候/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4].李奇缘.孤山屯全新世泥炭微生物四醚膜类脂物组成与温度记录[D].西北大学.2016
[5].邓利欢,李世杰,贾国东.青藏高原东南缘支链结构甘油四醚类脂物与高程的关系[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2015
[6].李婧,刘宏超,王启方,魏丽娜,高新生.GC-MS分析天然胶乳中类脂物的水解产物[J].材料导报.2015
[7].雷吉江,初凤友,于晓果,李小虎,葛倩.海底热液喷口区类脂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
[8].季顺川,彭廷江,聂军胜,彭文彬.黄土高原微生物膜类脂物和碳酸盐二元同位素重建古温度的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
[9].王寿刚,王汝建,陈建芳,陈志华,程振波.白令海与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四醚膜类脂物研究及其生态和环境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13
[10].党心悦,杨欢,谢树成.末次冰期以来渭南黄土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