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祖先游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祖先游戏》,镜像理论,雅克·,拉康,亚列克斯·,米勒
祖先游戏论文文献综述
段超[1](2019)在《拉康式解读镜像中的《祖先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研究亚列克斯·米勒的《祖先游戏》中叁位主角“自我”与“主体”间复杂的镜像关系。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研究被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由来已久,读者可以通过从心理分析层面来获取作者最初隐藏在作品中的意义。亚列克斯·米勒的《祖先游戏》是一本涉及迷失身份、因童年创伤而致成年生活受挫主题的小说,作者成功地勾勒了一幅众人物迷失在镜中幻象后又部分地重获身份的全景图。本文分析了叁位主要人物的生活轨迹,并尝试找到其“自我”所在,而这一概念常常被与“主体”进行混淆。通过对浪子、史蒂文和史皮斯叁人所遭遇的窘境等量齐观地阐述,本文得以更为准确地还原作者本意,即“自我”在从想象界过渡至象征界中具有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此外,叁人的放逐与他们早期生活中对语言的模糊习得紧密相关,这也最终导致了他们成为漂泊者。而异化则是“主体”与“理想自我”间的巨大鸿沟所致。为了形成独立“自我”,个体注定要完成比喻意义上的“弑父”,这也与镜子意象息息相关。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子阶段和叁界说)解释了叁位主角复杂幻象的来源,正是这些幻象使他们的“本体”与“自我”无法重合。(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9)
杜燕萍[2](2016)在《成长小说视角下《漂泊者》和《祖先游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赖恩·卡斯特罗和亚历克斯·米勒是澳大利亚当代着名作家。生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们的代表作《漂泊者》和《祖先游戏》在一定意义上都描述了主人公的心智成长。《漂泊者》是布赖恩·卡斯特罗的第一部小说,评论家们称其为最早描述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亚洲移民生活经历的作品之一。主人公西莫斯·欧阳是一位在澳大利亚出生的中国人,但是对自己的出身一无所知,并被中澳两种文化所孤立。《祖先游戏》是亚历克斯·米勒的代表作,纽约时报书评称其是一部描绘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主人公浪子出生于移民家庭,过着两种矛盾的二态性生活。两位主人公都极大地受到移植文化的困扰并经历了天真、困惑到最终找到自己身份的成长过程。两部作品从主题和结构方面都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界定。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成长小说的视角比较分析《漂泊者》和《祖先游戏》,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找寻这两部作品间的共同点,尽管少有评论家从这个角度将两部作品进行评论分析,它们仍然都是成长小说的典例。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布赖恩·卡斯特罗及其作品《漂泊者》,亚历克斯·米勒和他的作品《祖先游戏》,文献综述,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第二章介绍了理论基础,成长小说理论以及理论的发展和在澳大利亚作品中的独特性。第叁章和第四章是该论文的主要内容部分,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详细地从成长小说主题和结构两大主要特点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在两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表示对未来研究的期盼。《漂泊者》和《祖先游戏》的对比研究为这两部小说的鉴赏理解和相互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这两部作品及其他澳大利亚文学同类作品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5-01)
杜燕萍[3](2015)在《《祖先游戏》中浪子的成长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澳大利亚当代着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的《祖先游戏》中心人物冯氏第四代浪子的成长历程。成长小说探索个体成长过程,在主人公通往成熟的道路上必然会经历一些曲折坎坷,必须去面对并解决一些矛盾冲突,而这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必然性。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分析,主人公浪子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即天真懵懂、迷惘反叛、成熟蜕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通过这一探究旨在为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人物角色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角度,从而更好地品味该作品。(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鲁晓川,胡戈[4](2014)在《移置、流放、错位:“间质空间”视域下的《祖先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先游戏》是艾利克斯·米勒的一部杰作。书写了凤氏家族移置、流放和错位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的移民身份困境和民族心理诉求。最终跨越了时空、文化和家园的桎梏成功地摆脱了移民身份的困顿。本文将从空间视角对超越了时间和历史的文化身份在移置、流放、错位后走向杂糅的必然性进行深度空间剖析探讨其如何在中澳世界里寻求"间质空间"即第叁空间建构文化身份,使其中澳二态性的文化身份从对立走向融合。(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吴慧[5](2014)在《文化记忆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到2009年为止,澳大利亚当代着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已发表了六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写作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美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令关注和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人们很是满意。在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从作品传递的思想性方面来看,《祖先游戏》堪称最好的一部。重读米勒这部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品《祖先游戏》,会强烈地为作品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折服和震撼,而这一切均出自一位澳大利亚作家之笔。针对文本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记忆及想象所具有的意义,从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出发,来关照文化记忆以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以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在重构澳大利亚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石楠[6](2014)在《身份的迷失——解读《祖先游戏》的凤氏家族》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作家艾力克斯·米勒的作品《祖先游戏》通过对离开中国,流浪生活在澳大利亚文化夹缝里的凤氏家族四代移民经历的重构和描写,以凤氏家族迷失、堕落和重生的心灵轨迹为写照,勾勒出了众多现代移民的无根和错位感。描绘出了深藏在许多澳大利亚移民内心欲言而又未曾言明的问题,即那种久居异国他乡,经受着心灵迷失的无所适从的困扰,而又无时无刻不为故乡文化所左右的"祖先情结"。(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10期)
石楠[7](2013)在《浅析《祖先游戏》流放人物的不同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先游戏》的很多人如第一代凤、浪子、德国医生奥古斯特·史皮斯、小说的叙述者史蒂芬·米尔,都离开祖辈生活的家园(无论是中国、德国还是英国)来到了新的大陆:澳大利亚,"在这里进行着流放的生活,不仅要远离自己的家乡,多年生活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中,而且背井离乡,一直与周围的环境冲突,对过去难以释怀,对于现在和将来又满怀悲苦"。小说中的澳大利亚移民虽然心系祖先梦中的故土,魂牵心灵归属的大洋彼岸,但是他们没有选择逃离。澳洲移民犹如凤凰重生,在无根和错位中重生。(本文来源于《芙蓉》期刊2013年05期)
张简文,华燕[8](2012)在《《祖先游戏》的解读——糅合对身份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先游戏》通过叁个移民家庭在殖民社会里的发展与变化,勾勒了不同民族或种族文化之间,尤其是东、西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冲突,解读了这种冲突之后的某些支配性力量。不同的种族与文化背景和他们各自的母国文化盘根交错,却又在异国他乡不受拘束,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融合与发展,和土着文化一道形成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化。(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2年24期)
詹春娟[9](2012)在《地域·人物·文本:论《祖先游戏》的空间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祖先游戏》是一部反映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移民身份困境和民族心理诉求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具有独特叙事策略的优秀文本。小说的叙事围绕主题呈现出地域并置、人物融合以及文本映照等多种空间结构特征。在小说中,零散的情节通过对立的空间概念取得了叙述的整一性,展现了中心与边缘,东方传统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对立和融合;人物的空间存在通过跨时空的对话实现融合,凸现了移民家族和个人的宿命;而文本空间中的情节比照、视角转换和异质空间构成了文本的繁复之美,使得文本本身呈现出对话性。通过小说的独特空间叙事,米勒进行了超越时间和历史的身份思辨。(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期刊2012年01期)
袁鑫[10](2011)在《回望中国移民寻根里程碑——《祖先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中,由于"东方主义",为澳洲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华人形象长期以来一直以消极"滞定型角色"出现。亚历克斯.米勒的《祖先游戏》是一部华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移民史,是正面刻画移民华人里程碑之作。祖国的富强与否决定着海外游子的中华民族的根的有无,决定着巨人的形象能否屹立于世界东方,决定着笔者能否回望华人里程碑《祖先游戏》。(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16期)
祖先游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赖恩·卡斯特罗和亚历克斯·米勒是澳大利亚当代着名作家。生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们的代表作《漂泊者》和《祖先游戏》在一定意义上都描述了主人公的心智成长。《漂泊者》是布赖恩·卡斯特罗的第一部小说,评论家们称其为最早描述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亚洲移民生活经历的作品之一。主人公西莫斯·欧阳是一位在澳大利亚出生的中国人,但是对自己的出身一无所知,并被中澳两种文化所孤立。《祖先游戏》是亚历克斯·米勒的代表作,纽约时报书评称其是一部描绘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主人公浪子出生于移民家庭,过着两种矛盾的二态性生活。两位主人公都极大地受到移植文化的困扰并经历了天真、困惑到最终找到自己身份的成长过程。两部作品从主题和结构方面都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界定。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成长小说的视角比较分析《漂泊者》和《祖先游戏》,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找寻这两部作品间的共同点,尽管少有评论家从这个角度将两部作品进行评论分析,它们仍然都是成长小说的典例。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布赖恩·卡斯特罗及其作品《漂泊者》,亚历克斯·米勒和他的作品《祖先游戏》,文献综述,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第二章介绍了理论基础,成长小说理论以及理论的发展和在澳大利亚作品中的独特性。第叁章和第四章是该论文的主要内容部分,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详细地从成长小说主题和结构两大主要特点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在两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表示对未来研究的期盼。《漂泊者》和《祖先游戏》的对比研究为这两部小说的鉴赏理解和相互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这两部作品及其他澳大利亚文学同类作品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祖先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1].段超.拉康式解读镜像中的《祖先游戏》[D].华东理工大学.2019
[2].杜燕萍.成长小说视角下《漂泊者》和《祖先游戏》的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6
[3].杜燕萍.《祖先游戏》中浪子的成长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5
[4].鲁晓川,胡戈.移置、流放、错位:“间质空间”视域下的《祖先游戏》[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5].吴慧.文化记忆及想象视角下的《祖先游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石楠.身份的迷失——解读《祖先游戏》的凤氏家族[J].作家.2014
[7].石楠.浅析《祖先游戏》流放人物的不同类型[J].芙蓉.2013
[8].张简文,华燕.《祖先游戏》的解读——糅合对身份的贡献[J].青年文学家.2012
[9].詹春娟.地域·人物·文本:论《祖先游戏》的空间叙事艺术[J].世界文学评论.2012
[10].袁鑫.回望中国移民寻根里程碑——《祖先游戏》[J].科技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