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粘附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
生物粘附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柯玲玲,周定利,唐直婕,张梦,尚京川[1](2013)在《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最佳处方。通过单因素考察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注射器针头规格、干燥方法4个因素对微球性质的影响规律,及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方为海藻酸钠浓度1.5%,氯化钙浓度0.1%,针头规格7#,40℃干燥。并对最佳处方制备得到的3批微球进行了外观形态、体外释放度、载药量以及粘附力测定,均符合质量检测要求。该处方制备工艺良好。(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13年04期)
罗文卿[2](2012)在《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制剂放大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生物粘附缓释微粒制剂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较容易地进入到粘液层内部与粘膜产生较强的粘附作用,且同时还兼具较好的缓、控释药物的优势一度成为国内外药物新剂型研究的热点。尽管如此,生物粘附微粒制剂在实际转化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碍,国内外至今均未有产品上市。相对于传统制剂,粘附微球制剂有更多质量指标的要求,且因为粘附材料的加入,软材粘度过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法难以同时兼顾缓释、粘附、成球多方面的要求。但实验室研究采用的液中干燥法又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包括易挥发的分散相极性溶剂及高沸点的连续相非极性溶剂),存在影响因素多、工艺条件复杂、溶剂回收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采用乙基纤维素(Ec,20cPs)为骨架材料、卡波姆(Cb,974P)为生物粘附材料、阿昔洛韦(Acv)为模型药物,在课题组前期处方工艺、微球体内外质量研究的基础上,重新从原辅料粉体学性质、溶剂性质等处方前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摸索了液中干燥法成球工艺的机制。通过机制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球迅速、工艺简单、质量达标的制球工艺。同时,根据分散相溶剂丙酮在含有Span80的液蜡中溶解度会显着增大的性质,我们进一步提出以乳化-溶媒萃取法取代乳化-溶媒挥发法的思路,克服了乳化-溶媒挥发法中分散相溶剂无法回收,并建立了硅胶柱层析分离去除连续相中Span80的方法,使连续相液蜡得以回收利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从1L到20L的工艺放大,并对放大制备的微球进行了完整的体内外质量评价。实验证明,新的乳化溶媒萃取法成球性好、工艺稳定、重复性佳,得到的微球产品粒径范围为450~900μm,收率>85%。37℃、pH3.6PBS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度为:25%<Q0.5h<30%,60%<Q4h<70%,Q8h>85%。体内外粘附性考察结果显示,粘附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能在胃肠道滞留较长时间。以混悬剂为对照,进行了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平稳,能在较高浓度维持8h,与对照制剂相比,AUC显着提高,MRT显着延长,提示将阿昔洛韦载入生物粘附微球能有效改善其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5-01)
田振坤,高文新,吴伦,冯泽鑫[3](2012)在《生物粘附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粘附微球作为微球给药的一种制剂,具有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缓释和控释等优势,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生物粘附微球的常用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议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2年02期)
阳明,雷小光,陈晓波[4](2009)在《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并评价其粘附性能。方法:应用正交试验筛选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最佳处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含量与释放度,选用滞留率为指标考察微球的粘附特性。结果: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最佳处方为盐酸索他洛尔投药量占处方组成的30%,分散相与连续相比为70%,司盘80用量为9.0g;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30min累积释药百分率达30%,4h释药达90%;离体法与在体法测得微球胃黏膜上的滞留率分别为(87.6±2.8)%与(60.2±9.8)%。结论: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与盐酸索他洛尔普通片相比,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具有一定缓释特性,且其在离体与在体模型中粘附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09年10期)
陶芸莺[5](2009)在《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昔洛韦(Acyclovir)又名无环鸟苷,是第二代核苷类高效广谱抗病毒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HSV_1和HSV_2)等引起的单疱角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皮肤、粘膜感染和生殖器感染等。由于阿昔洛韦水溶性、脂溶性均较差,生物半衰期短(约2.5h),生物利用度低(仅为15~30%),且随着剂量的增大生物利用度反而减小。所以临床采用高频率的给药方案,即口服每日5次,每次200mg,病人顺应性较差。为了提高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本文将阿昔洛韦载入生物粘附微球给药系统。这类剂型能在胃肠道滞留较长时间,并能保持药物持续释放,对于吸收窗较窄的药物能有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针对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处方工艺研究:选用Carbopol 974P NF为生物粘附材料,乙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建立了微球中阿昔洛韦含量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以成球性、粘附性和体外释放度为主要指标,对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终处方:阿昔洛韦投药量为25%、粘附材料/骨架材料比例为1∶3、分散相/连续相比例为1∶7.5、乳化剂Span 80浓度为2.5%(w/v)。微球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佳。得到微球产物粒径范围为200-800μm,收率>85%。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理化性质考察及体内外评价:微球外观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粉体学性质;微球中阿昔洛韦含量在18~19%;在pH3.6 PBS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度为:15%<Q_(0.5h)<20%,45%<Q_(2h)<55%,Q_(6h)>80%,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结果提示微球应避免存放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体内外粘附性考察结果显示,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具有较好的生物粘附性,能在胃肠道滞留较长时间。以混悬剂为对照制剂,进行了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平稳,能在较高浓度维持8h,与对照制剂相比,AUC显着提高,MRT显着延长,提示将阿昔洛韦载入生物粘附微球能有效改善其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生物粘附评价新技术探索:以BCA蛋白定量法考察了粘蛋白与粘附微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作用平衡时间为90min,在酸性条件下两者之间的作用强于偏中性条件,但Carbopol含量对微球与粘蛋白之间的作用强弱无显着性差异;以鸡蛋内膜替代动物粘膜,采用灌流冲洗法进行粘附微球体外粘附性评价,研究表明,该方法与采用离体动物粘膜进行的体外粘附性评价结果相似,且与体内粘附性评价结果亦呈现良好相关性。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工业化制备方法初探:尝试了几种已有工业化的方法制备微球,考察其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阿昔洛韦速释粘附微球,以一定比例乙基纤维素和卡波姆配制包衣液在速释微球表面进行缓释粘附层包衣,可以制得较为理想的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为该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01)
周汉明,陈云舟,夏晶[6](2008)在《苯酰甲硝唑生物粘附微球的制备及粘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苯酰甲硝唑生物粘附微球的最佳处方并进行粘附性能评价。方法:应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收率和包封产率为指标,选择最佳处方配比;并以滞留率为指标考察制备微球的粘附性能。结果:当苯酰甲硝唑投药量为35%,分散相与连续相比为0.9,乳化剂Span-80用量为7.5 g时,苯酰甲硝唑生物粘附微球的收率和包封产率最高;离体法与在体法测得微球胃粘膜上的滞留率分别为(93.4±4.5)%与(58.4±9.3)%。结论:该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可靠,质量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08年08期)
周定利[7](2008)在《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研制及生物利用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主要建立了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质量分析方法、制剂学研究、质量评价和生利用度研究。在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中,建立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包封率、体外释放度、粘附力的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证明所建立的方法适合控制微球的质量。在制剂学研究中,单因素考察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注射器针头规格、胶凝时间、干燥方法这5个因素对微球性质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微球粒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制备时针头内径,针头内径越大,制得微球粒径越大;二是干燥方法,冷冻干燥所制微球保持干燥前的粒径大小。加热干燥较干燥前缩小了约50%。包封率基本不受这5个因素影响。粘附力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针头规格,干燥方法,基本不受胶凝时间的影响。体外释放度也主要受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针头规格,干燥方法这4个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针头规格这3个主要因素运用正交设计以粘附力为指标进行处方和工艺的优化。优化结果,最佳处方和工艺为海藻酸钠浓度1.5%,氯化钙浓度0.1%,针头规格7#。用最佳处方和工艺制得叁批微球并进行了外观形态,载药量,滞留率,体外释放度的质量研究。微球外观大体呈球形,表面较致密,略凹,在有金属离子存在时能恢复干燥前的球形。叁批样品的载药量平均52.11%,RSD为1.7%,说明处方和工艺稳定。在离体小肠粘膜上滞留率平均94%,表明所制得的微球具良好的粘膜粘附力。微球的体外释放具pH依赖性,在0.1mol/LHCL介质中几乎不释放,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的累积释放数据经方程拟合,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特征(相关系数达0.9999)。实验还建立了水飞蓟宾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C1(84.6㎜×250㎜,5μm);流动相:甲醇-20mmol/LKH2PO4缓冲溶液(pH=3.0)(45:55) ;柱温:40℃;检测波长:288nm;流速:1ml/min;进样量:50μl。高、中、低浓度回收率分别为86.7%、88.7%、89.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88.0%、90.3%、91.0%。日内RSD分别为1.13%、2.42%、5.57%,日间RSD分别为1.61%、3.03%、6.12%。最低定量浓度为50ng/ml。所建立方法适合水飞蓟宾血药浓度的测定。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受试对象,速释制剂混悬液为参比制剂,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微球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实验结果表明微球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70%,说明用生物粘附系统传输水飞蓟宾促进了水飞蓟宾的吸收,提高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仰振球,宋宝珍,李巧霞,樊红雷[8](2005)在《生物粘附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评价——I.离子交联法制备生物粘附性微球及其粒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硫酸为离子交联剂,制备了几丁聚糖生物粘附性微球.与硫酸盐作为离子交联剂相比,本方法制备的微球交联程度高,呈较规则的球形,表面致密,机械强度高,在人工模拟肠液中可以保存24h以上.微球的粒径是影响药物释放动力学的重要因素.运用四因素二次正交回归组合设计方法考察了几丁聚糖浓度、交联剂浓度、交联时间和转速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得出了制备几丁聚糖微球粒径的回归模型方程.统计检验表明,其中几丁聚糖浓度和搅拌转速对微球粒径的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谢永静[9](2003)在《盐酸阿比朵尔生物粘附缓释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酸阿比朵尔(AH)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由A、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及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同时具有免疫调节、干扰诱导和抗氧化的性质。该药口服吸收迅速,但药效维持时间短,相对生物利用度较低。将其制备成生物粘附缓释微球能延长胃肠道滞留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AH处方前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常数(pK_a)为6.73;水中摩尔溶解焓(Δ_sH)为56.32kJ/mol,溶解度受同离子效应影响显着,且呈现pH依赖性;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亦呈现pH依赖性,且在pH6.8时达极大值;水中溶出速率符合Hixson-Crowell模型,溶解速率常数为1.15h~(-1);同时考察了紫外吸收特征和稳定性。 AH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肠上中段吸收较好,吸收速率常数(k_a)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分别为0.26、0.19、0.10、0.07h~(-1),吸收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同时研究AH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特征,家兔灌胃叁种剂量(20,40,80mg/kg)混悬液后,迅速吸收入血,药时过程均符合单隔室一级吸收模型。 卡波姆(Cb)的粘度在pH5.0~12.0之间显着增大;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迅速溶胀达平衡;Cb与胃粘膜间粘附力高于其与肠粘膜间的粘附力,顺序均为Cb971p>Cb940>Cb934p>Cb974p;Cb系列以Cb934p在胃肠内的转运速度最低;计算Cb934p的胃内排空半衰期约为7.3h。综合可知,Cb934p为较好的粘附材料。 以乙基纤维素(Ec)为基质材料,Cb934p为粘附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AH生物粘附缓释微球。分别单因素考察了装置、工艺、处方等因素对微球粉体学性质、释放度和粘附性的影响。装置因素(容器形状、搅拌桨与容器直径比例、搅拌桨位置)直接决定能否制得圆整微球。工艺因素中搅拌速度主要影响微球粒径,进而影响释放度和粘附性;溶剂挥发沈阳药科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温度是制球的关键因素,影响微球的所有性质;溶剂挥发时间主要影响微球中药物释放。处方因素中分散相和连续相的体积比、药物与辅料的投料比、乳化剂浓度对微球的所有性质均有显着影响;Cb934p与EC比例主要影响微球的释放度和粘附性;而Ec的粘度和浓度、致孔剂用量主要影响微球的释放度。 应用正交设计优选处方和工艺,并对叁批样品粉体学性质。粘附性及释放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球包封率高、圆整度好,粘附性适宜,释放度重现性好。对生物粘附缓释微球的成球过程、释药机理和粘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AH速释胶囊ORC*生物粘附缓释微球胶囊(BSlllAC)和缓释微球胶囊p删C)进行了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IRC、BS删CJ删C的峰浓度(Cm肌)分别为 1309.2、815*和 593.sng/ml,达峰时(ti叫分别为l.57、4.31和 4.28h,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 3.99、9.90和 6.74h。BSRMC相对于IRC生物利用度为191.96%,且体外释药与体内吸收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两者吸收程度生物不等效。(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3-05-01)
潘研,郑俊民,赵会英,李英剑,徐晖[10](2002)在《口服胰岛素生物粘附性微球的药效与粒度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脱乙酰壳聚糖为载体,制备了粒径分别为120,350和1000 nm的胰岛素生物粘附性微球并考察各类微球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离子趋向凝胶化方法制备了粒度不同的各类微球.光子相关光谱法及光学显微镜法测定了各类微球粒径及粒度分布.考察了处方各因素对微球粒径大小和载药量的影响及各类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浓度来评价各类微球口服给药后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制备微球粒径均在所需范围,载药量分别为15.3%±1.7%(120 nm),32.4%±2.4%(350nm),53.3%±2.7%(1000 nm).粒径对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有一定的影响,0.5h后各类微球释放25%±4%(120 nm),18.3%±2.4%(350 nm),8.6%±1.3%(1000 nm).口服给药10 h后,各类微球均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P<0.05).15 h,粒径为350 nm微球所引起的降血糖作用明显高于120 nm;350 nm的微球与其它微球比,35 h后,仍具有显着的降血糖作用(P<0.01).与皮下注射相对照,口服各类微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是10.2%± 0.5%(120 nm),14.9%± 1.3%(350 nm),7.3%±0.8%(1000 nm).t检验结果表明,口服350 nm微球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其它粒度的微球(P<0.05).结论:生物粘附性壳聚糖微球能够提高胰岛素的相对生物利用(本文来源于《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期刊2002年11期)
生物粘附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生物粘附缓释微粒制剂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较容易地进入到粘液层内部与粘膜产生较强的粘附作用,且同时还兼具较好的缓、控释药物的优势一度成为国内外药物新剂型研究的热点。尽管如此,生物粘附微粒制剂在实际转化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碍,国内外至今均未有产品上市。相对于传统制剂,粘附微球制剂有更多质量指标的要求,且因为粘附材料的加入,软材粘度过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法难以同时兼顾缓释、粘附、成球多方面的要求。但实验室研究采用的液中干燥法又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包括易挥发的分散相极性溶剂及高沸点的连续相非极性溶剂),存在影响因素多、工艺条件复杂、溶剂回收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采用乙基纤维素(Ec,20cPs)为骨架材料、卡波姆(Cb,974P)为生物粘附材料、阿昔洛韦(Acv)为模型药物,在课题组前期处方工艺、微球体内外质量研究的基础上,重新从原辅料粉体学性质、溶剂性质等处方前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摸索了液中干燥法成球工艺的机制。通过机制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球迅速、工艺简单、质量达标的制球工艺。同时,根据分散相溶剂丙酮在含有Span80的液蜡中溶解度会显着增大的性质,我们进一步提出以乳化-溶媒萃取法取代乳化-溶媒挥发法的思路,克服了乳化-溶媒挥发法中分散相溶剂无法回收,并建立了硅胶柱层析分离去除连续相中Span80的方法,使连续相液蜡得以回收利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从1L到20L的工艺放大,并对放大制备的微球进行了完整的体内外质量评价。实验证明,新的乳化溶媒萃取法成球性好、工艺稳定、重复性佳,得到的微球产品粒径范围为450~900μm,收率>85%。37℃、pH3.6PBS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度为:25%<Q0.5h<30%,60%<Q4h<70%,Q8h>85%。体内外粘附性考察结果显示,粘附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能在胃肠道滞留较长时间。以混悬剂为对照,进行了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平稳,能在较高浓度维持8h,与对照制剂相比,AUC显着提高,MRT显着延长,提示将阿昔洛韦载入生物粘附微球能有效改善其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粘附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柯玲玲,周定利,唐直婕,张梦,尚京川.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制备[J].光谱实验室.2013
[2].罗文卿.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制剂放大工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田振坤,高文新,吴伦,冯泽鑫.生物粘附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
[4].阳明,雷小光,陈晓波.盐酸索他洛尔生物粘附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J].中国药师.2009
[5].陶芸莺.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
[6].周汉明,陈云舟,夏晶.苯酰甲硝唑生物粘附微球的制备及粘附性能研究[J].中国药师.2008
[7].周定利.水飞蓟宾生物粘附微球的研制及生物利用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
[8].仰振球,宋宝珍,李巧霞,樊红雷.生物粘附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评价——I.离子交联法制备生物粘附性微球及其粒径预测[J].过程工程学报.2005
[9].谢永静.盐酸阿比朵尔生物粘附缓释微球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
[10].潘研,郑俊民,赵会英,李英剑,徐晖.口服胰岛素生物粘附性微球的药效与粒度的关系(英文)[J].ActaPharmacologicaSinica.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