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第一民族小学445600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和引领。
央视《焦点访谈》曾播过一期使人震撼的节目——《难圆绿色梦》,讲的是内蒙古治沙老人徐治民几十年如一日,在内蒙古园子塔拉培育了6000亩防护林,治理了一片沙漠。然而,村民分户承包防护林后,却无限度地砍树盖房、伐木卖钱,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短短几年就被砍伐一空。无知的人们使绿洲沦为沙漠,再没有森林带来的风调雨顺……大自然留给他们的只是背井离乡的惨痛教训。这不仅仅是呼唤那片消失掉的防护林,更是感召人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一、循循善诱,晓之以理
一种文明是历经数百年慢慢地沉淀继承下来的信念、习俗和知识,有时难以用逻辑来解释,但因为它们深入人们内心,更可当之无愧地为人们指明方向。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的“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过深入细仔观察、体验和思考,从水中领略人生真谛。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点出发,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达到以此剖析人生、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教师要以此教育学生,我们应接纳自然的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遵循自然规律,构建和谐生态的道理,从而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
二、举一反三,动之以情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课本中有诸多诗句,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些优美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在物质纷呈的世界里,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是永远不能超出它的范围的。
法国卢梭说,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动之以情,感受自然之美,提高绿色品味,也正是国人征服自然,控制世界,其人格力量的展现。
又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是中华民族至柔至美的水乡,抬头一片蓝天,云朵细密洁白,苍穹鸟瞰大地,碧波荡漾,平滑如镜,古镇长廊,老街石桥,阳光静美,对身居者而言,感受到的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极具人文情怀的领域。
德国康德告诉我们: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每一个居住地,依山傍水,孕育着无限生命,我们应邀请自然做桌上客。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要团结;蜜蜂在花间忙碌,那是在教我们要勤劳。我们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不能愚昧,要成为地球生命中的大智者,学会对人类痛苦的反思。
让蓝天白云永驻,愿青山绿水长留,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惬意!熟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只有在稚嫩的心灵里插上动人之花,才会触动更多的灵魂,使他们珍爱自然!
三、精心呵护,形成品德
万物进化都需一个过程,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青年一代而言,他们在意识、道德、品质、观念和精神等方面尚未成熟,而他们又是最终的受益者,这就须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加以联合教育。
针对小学生遗忘性较大的特点,需要醒目的警示牌,或宽大的横幅标语,借此以经常提醒他们,如“保护坏境人人有责”、“遵守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等通俗易懂的用语,可让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身实践,栽种、培养花草树木,感受开花结果的喜悦,体验劳动的光荣。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践踏,或被夺走时的心理感受,从而培养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我们知道精神是人的灵魂所在,是行事的潜在动力。我们可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画展,看故事片,学习前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精神,启迪人们安身于命,不能被市场经济冲昏头脑,乱伐树木挣钱,只顾眼前利益的沉痛教训。
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指出,“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在言之有理、动之以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内化为行动,精心呵护学生的品德形成,便是我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方面,这就是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