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课程研究范式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文课程,范式转型,学科性质,语文学科课程
课程研究范式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荣维东[1](2009)在《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语文性质"清思"后的"再思"在我国,语文性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和争论,近半个世纪来从未停息过。诚如有人指出的:"语文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研究的话语基点,对语文学科的目标定位、功能发挥、价值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1〕尽管课程标准将"工具性和人(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09年12期)
王鹏辉[2](2007)在《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也正进行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确立什么样的课程价值取向和理念,如何编制课程,如何吸收和指导教师们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我们和美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做法无疑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范式转型的研究,揭示其发展的动因,做到“洋为中用”。本文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引论,简要概述论文写作的背景、课程研究范式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讨论了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历史演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学者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范式探索“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以“泰勒原理”为代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范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转向“如何理解课程”,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突破“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突破“工具理性”对课程领域的控制。第二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课程研究范式转型的原因。就外因而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对于课程研究的方式产生着重要的推动;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发展的要求,课程研究领域也在寻找着新的方法。第叁章回顾了在新范式下美国课程改革的实践,从政策法规方面,美国联邦政府意识到地方分权的传统阻碍了国家教育意志的推行,因而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化领导并实施了相关的教育法案;其次是加强了对老师的培训。第四章探讨了美国课程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提出“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是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对立的。相反,它们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同时,各种方法的综合与借鉴也为课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五章是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与启示。首先,我国过去的课程研究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取向,忽视了课程与人的“意义”关系,不关心课程知识在个体精神成长中的价值;其次,课程研究应肩负文化建构的使命;最后,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不仅要加强职前教师学科综合化,更要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概述了本文研究的主体思想,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课程研究范式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当前也正进行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确立什么样的课程价值取向和理念,如何编制课程,如何吸收和指导教师们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我们和美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做法无疑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范式转型的研究,揭示其发展的动因,做到“洋为中用”。本文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引论,简要概述论文写作的背景、课程研究范式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讨论了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历史演进。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学者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范式探索“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以“泰勒原理”为代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范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转向“如何理解课程”,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突破“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突破“工具理性”对课程领域的控制。第二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课程研究范式转型的原因。就外因而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对于课程研究的方式产生着重要的推动;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发展的要求,课程研究领域也在寻找着新的方法。第叁章回顾了在新范式下美国课程改革的实践,从政策法规方面,美国联邦政府意识到地方分权的传统阻碍了国家教育意志的推行,因而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化领导并实施了相关的教育法案;其次是加强了对老师的培训。第四章探讨了美国课程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提出“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是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对立的。相反,它们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同时,各种方法的综合与借鉴也为课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五章是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与启示。首先,我国过去的课程研究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取向,忽视了课程与人的“意义”关系,不关心课程知识在个体精神成长中的价值;其次,课程研究应肩负文化建构的使命;最后,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不仅要加强职前教师学科综合化,更要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概述了本文研究的主体思想,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程研究范式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荣维东.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J].语文建设.2009
[2].王鹏辉.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