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态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空间,地理空间,重心,耦合
耦合态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宁,赵晓永[1](2019)在《城市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重心及耦合态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构建空间耦合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探讨我国宏观层面的信息空间和地理空间的重心变动趋势以及空间耦合态势,进一步揭示信息空间和城市化基础上的地理空间的耦合机理。研究发现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空间重迭性不断增大,呈现较强的耦合性,耦合态势整体螺旋上升。研究结果对协调区域信息建设和城市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智威,陈颖彪,吴志峰,郑子豪[2](2018)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耦合态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态势,对改善大湾区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8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提取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划分城市热岛强度等级、识别城市热岛区域;在此基础上,使用总体耦合态势和空间耦合特征两种模型揭示大湾区在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趋势具有同步性;(2)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增加,在珠江口两岸逐步形成了连接中山-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范围分布的倒"U"形城市热岛条带;(3)大湾区建设用地与城市热岛的总体耦合态势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至2016年,两类指标的重心距离达到研究期内的最小距离,此时的总体耦合态势最强;(4)研究期内,大湾区未出现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严重失调情况,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耦合类型以耦合型、基本耦合型以及轻度不耦合型为主,空间耦合程度高。(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金一[3](2017)在《环渤海地区港口及其腹地城市经济耦合态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化进入到了新的发展变化阶段,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步伐伴随压力在不断调整,新兴市场特别是北非和中东地区新兴市场动荡中逐渐成长。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的2344号决议,再次肯定了中国倡导推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敦促各方提供保障、加强对接,推进地区合作、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际共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世界经济贸易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在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中承担着时代的重任。一直以来,在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中,港口的规划发展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港口运行的脉动流通作用,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港口城市集水陆交通和物流枢纽,货物仓储,商品贸易及相关职能服务等多功能于一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沿海城市依托区位优势纷纷规划、建设新港口,以期打破过去以大型港口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因此,如何在港口群不断演化、发展中揭示港口与腹地城市的互动状态及影响机制,已成为港口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对区域港口发展演化及其与腹地城市的互动状态关注相对较少,对港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程度有限,可供港口发展规划提供的理论数据支撑相对不足。本文在先前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运用不均衡指数、偏移-分享模型及重心轨迹分析等方法,分析探讨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在演化过程中,都有哪些空间关联特征与港口城市经济有关,耦合态势的呈现结果是怎样的。首先,通过不均衡指数模型的计算结果,来分析环渤海地区港口与腹地城市的集散特征,结果显示这一地区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建设,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尤其是大连、青岛、天津等大型港口,目前已处于港口发展的成熟期,与城市腹地经济发展基本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中小港口由于自身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更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影响,在经济活动中,一方面港口与城市总体上互动频繁、往来密切,另一方面,在某一时间节点或者某一特殊阶段,因港口或城市某一方的原因,偶尔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港城空间错位。其次,运用重心分析模型描绘过去16年来港口与城市各项指标的重心变化情况。总体来看,港口总规模与城市总规模重心基本稳定在同一个区域内部,两者的重心轨迹变化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偏移-分享模型对环渤海地区的港城竞合状态及耦合态势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这一地区的港城互动影响因素,揭示港口与腹地城市的良性互动状态及内在影响机制,使未来海港城市的发展规划更具针对性。最后,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以及国家发改委下发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文件要求,借鉴国内外典型港口发展经验,提出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的一些建议想法,以期通过抛砖引玉为该地区的未来发展和港城学术研究尽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秦远好,刘德秀,秦翰,黄晓楠,王志章[4](2016)在《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耦合态势模型,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旅游扶贫名镇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2004-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发现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演化曲线为直线型,黄水镇则为倒U型,旅游扶贫受生态环境退化的约束限制更为明显;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曲线均为倒U型,生态环境呈退化态势,且黄水镇退化更为突出.仙女山镇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由低水平协调阶段上升到改善磨合阶段,呈跳跃式耦合发展态势;黄水镇则由低水平协调阶段渐次上升到改善磨合和拮抗阶段,呈渐进式耦合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秦远好,刘德秀,秦翰,黄晓楠,王志章[5](2016)在《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扶贫既能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指导下,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武隆县仙女山镇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趋势与耦合态势,结果表明2004-2013年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演化速度高于生态保护系统,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的交互耦合状态由低水平协调阶段(2004年)进入改善磨合阶段(2005-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交互胁迫约束作用日趋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周艳,黄贤金,徐国良,李建豹[6](2016)在《长叁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态势及其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叁角是中国城市土地快速变动和人口快速集聚的热点地区,厘清并协调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的关系,对统筹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调控人口流动及实现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以长叁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耦合模型和基于人均约束性构建的协调性系数,对1994-2012年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总体耦合态势及演变、空间耦合特征及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长叁角城市土地扩张速度整体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二者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和显着的空间差异特征。2长叁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人地耦合关系整体上呈现出增强—减弱—增强的态势,土地重心与人口重心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协调性逐步增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空间耦合类型中,人口过快增长型和人地基本协调型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的趋势;土地快速扩张型的数量有所增加,在空间上呈现扩散的趋势,各城市人地配置协调程度不高。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交通发展与区位条件变化、政策因素等是影响长叁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及其耦合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王宁[7](2015)在《2001-2012年杭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态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旅游业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旅游经济属于典型的环境依托型产业,如何协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是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达到协调"共生"的目标。基于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内涵及其耦合关系的认知,构建相应量化评价体系,结合熵值法、物理学的耦合容量模型和障碍度要素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杭州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态势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可以实现"共生"发展目标的;杭州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旅游经济的提升幅度更为明显,二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水平已实现由低水平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迈入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且叁者(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和耦合度)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基于障碍度因素分析,对杭州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定位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旅游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刘艳艳[8](2015)在《云模糊循环堆栈应急调度耦合态势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大地震灾害等突发事件救援力量和资源应急智能调度中,需要构建调度网络,应急调度网络的耦合态势的优化设计,对提高调度网络的活力和效率至关重要。提出一种基于云模糊循环堆栈的应急调度耦合态势优化模型,基于基本交汇点疏散特征与可控疏散网络的构建原则,构建网络模型,网络配置中涵盖了紧急疏散的规划和政策制定、路径选择、救灾物资发放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灾后重建等。设立工作区、装备区、指挥部等,进行正确的区域、场所的划分和设定。对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网络的能量节点进行模糊循环堆栈控制设计,得到救援力量最优配置,增强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对网模型的耦合态势优化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应急救援的吞吐性能,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资源调度的响应时间缩短,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莹,乔杰[9](2014)在《大城市近郊区农村劳动力与农地重心耦合态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环境条件,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区域重心理论研究中将土地利用重心与劳动力重心迁移轨迹通过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区域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推导分析土地和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发展方向,还能够从土地资源配置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角度对两者的重心迁移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土地利用与劳动力分布的内在规律。本问运用区域重心理论,以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为例,在分析了劳动力重心和农地重心空间分布及迁移轨迹的基础上,试图以点带面的研究大城市近郊区劳动力与农地的空间分布耦合情况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期刊2014-09-13)
王峰,刘安乐,张斌丰,明庆忠[10](2014)在《云南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态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从路网密度、交通设施影响度和交通可达性叁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年云南省各市州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在运用熵值法测算云南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耦合及协调度测度研究,对其耦合—协调类型区进行了划分。研究表明:云南省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以主要政治经济中心及邻接县市为核心向外围市州县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极化态势明显,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交通区位和地形条件制约;云南省区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协调性一般,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耦合态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态势,对改善大湾区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8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提取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划分城市热岛强度等级、识别城市热岛区域;在此基础上,使用总体耦合态势和空间耦合特征两种模型揭示大湾区在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趋势具有同步性;(2)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增加,在珠江口两岸逐步形成了连接中山-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范围分布的倒"U"形城市热岛条带;(3)大湾区建设用地与城市热岛的总体耦合态势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至2016年,两类指标的重心距离达到研究期内的最小距离,此时的总体耦合态势最强;(4)研究期内,大湾区未出现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严重失调情况,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耦合类型以耦合型、基本耦合型以及轻度不耦合型为主,空间耦合程度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态势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宁宁,赵晓永.城市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重心及耦合态势分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智威,陈颖彪,吴志峰,郑子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耦合态势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
[3].金一.环渤海地区港口及其腹地城市经济耦合态势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7
[4].秦远好,刘德秀,秦翰,黄晓楠,王志章.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秦远好,刘德秀,秦翰,黄晓楠,王志章.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周艳,黄贤金,徐国良,李建豹.长叁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态势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6
[7].王宁.2001-2012年杭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态势研究[J].旅游论坛.2015
[8].刘艳艳.云模糊循环堆栈应急调度耦合态势优化模型[J].科技通报.2015
[9].王莹,乔杰.大城市近郊区农村劳动力与农地重心耦合态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为例[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2014
[10].王峰,刘安乐,张斌丰,明庆忠.云南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态势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