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清碑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碑派书家,《兰亭序》,晚清碑学,审美标准
晚清碑学论文文献综述
周斌缘[1](2019)在《晚清碑学视阈下的“《兰亭》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嘉庆、道光年间,阮元等书家首先对真本《兰亭》的真伪提出质疑;至咸丰、同治年间,何绍基、包世臣等书家在阮元的基础上对真本《兰亭》提出了几种臆测;并欲将真本《兰亭》纳入碑派范畴,最后至光绪年间,李文田、康有为等书家依据碑学的评价标准,继而对唐摹本《兰亭》提出批评。如此跌宕起伏的过程,无疑折射出晚清碑学书家审美观念的嬗变。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晚清碑学书家对真本《兰亭序》的质疑、对各版本《兰亭》的品评以及对《兰亭》的临仿,尽可能地探索晚清碑学书家对待各版本《兰亭》的态度,厘清晚清碑学书家审美观念的嬗变,这对于我们认识晚清碑派及《兰亭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9-05-06)
肖菊香[2](2019)在《晚清碑学背景下的词势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势"的基本义为"力"与"灵"。汉唐文论中已确立其基本内涵,并为词势的繁荣埋下种子。千年之后,"势"随着晚清碑学的兴起而流行,进而渗入词中重获新生。碑学对词论的影响路径呈叁个阶段:受其审美熏陶,词笔势论上强调"矫"基础上的健与奇;受其技法影响,词语势论上重视蕴藉前提下的取势;受其思维熏染,词评呈"线性"与"布白性"特点。碑词之"势"的兴起潜在地回应着晚清复古求存的精神。(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向净卿[3](2018)在《晚清碑学中的自由性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碑学书论说魏碑"迷离变化,不可思议",犹如"向壁虚造"。魏碑美学具有变化性、无穷性特点,这背后蕴含着自由性的基因。唯有当自由地发挥,避开固定程式的书写,才能出现"应接不暇,任其无穷"的特点。包世臣认为北碑"多变态""有定法",从古典哲学与美学角度看,这正是"无需固定概念的普遍可传达性""无规则而又合规则性",符合人们对于纯粹美追求的普遍原理。(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6期)
宋立[4](2018)在《晚清碑学视阈下的隋碑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碑学影响下,书法家常用"洞达"形容隋碑。所谓"洞达"主要指笔力雄强、笔意往来关系强烈及结字空间通透。晚清"碑学"影响下的隋碑审美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其一,笔画中段饱满厚实;其二,用笔寓曲于直;其叁,笔势清爽灵动。晚清碑学观念下的隋碑审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观照:一方面,"碑派"书家分别从不同的审美层面品评隋碑;另一方面,晚清"碑帖兼融"影响下的书家认为隋碑是南北书风熔铸的产物,并对其颇为赞赏。(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6期)
龙红,董秋雨[5](2018)在《晚清以来画者的“碑学”实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清代碑学的兴盛,魏碑的艺术价值受到了书画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在对魏碑的研习中,画家们则从绘画创作实际需求出发,主要从点画用笔、结构体势、审美趣味叁个方面进行揣摩和取法,渗透直至有机地融合在其书法与绘画实践中,由此对其自身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0期)
李祥[6](2018)在《长物之好:晚清碑学大兴波及下的书画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碑学至十九世纪后期达到鼎盛。在碑学大兴的同时,也将书画市场中非主流收藏的拓片迅速推向高潮。传统的书画收藏所针对的多是古今名人字画,其中参与者多集中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大夫。而在金石拓片收藏走向高潮之后,则改变了传统书画市场的参与模式,推动和催生了众多的附加角色。金石拓片这一收藏链,其社会参与度之高是传统书画收藏难以比拟的,这也正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10期)
黄克[7](2017)在《从“印宗秦汉”到“印外求印”——碑学视野中的晚清流派印取法观念之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清代碑学取法对象扩大和书法经典泛化的角度,对晚清以来的印学观念变化进行考察,发现印学在晚清亦遭遇与碑学革命类似的转折。进一步从碑学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效应来审视晚清流派印的取法观念变化及其时代意义。(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7年24期)
杜庆英[8](2016)在《况周颐“重、拙、大”与晚清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况周颐论词以"重、拙、大"为核心,学界对这一批评概念的研究基本限于词学领域。若将视阈扩展至整个文艺史便会发现其与书法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晚清碑学的兴盛与"重、拙、大"概念在文艺批评领域的经典化密切相关,"重、拙、大"不仅为词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碑版书法的最高审美理想。从书学到词学批评,"重、拙、大"的内涵基本上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笔法概念,一为风格特点,并以笔法内涵为核心,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后世词学家对"重、拙、大"的接受上,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审美感受的深沉及审美心理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孙学峰[9](2016)在《“碑学”、“帖学”:晚清以来书法史叙述的新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晚清书法创作的现状,康有为以"碑学"、"帖学"重新阐释书法史的发展历程,使原本一元的书法史承传梳理嬗变为两条并行不悖的脉络。这一叙述理路以"盖书,形学"与"变者,天也"为立论支撑,认为取法"古学"形成了"衰时馆阁书"的"帖学"形态,需要通过"今学"兴起"碑学"的流派。由于将北碑等新的取法纳入到书法史的叙述之中,晚清之后的书法史研究与写作在越加重视这一理路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给予了修正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周利锋[10](2015)在《吴荣光书法“北碑入行草”论献疑——兼论晚清碑学传播的复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学界普遍认同广东书家吴荣光书法"以北碑入行草"一说。但是,通过考证、分析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论之由来,吴荣光的书法创作及书法审美后发现,并无足够证据证明吴荣光取法过北碑,吴氏行草书也未见北碑影响,其书法审美更是偏爱帖学之虚和朗润。受康有为"晚清碑学笼罩"等观念的影响,学界在阐述清代书法时往往将碑学大兴的时间提前,地域扩大,影响夸大,忽视了晚清碑学传播的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等因素,违背了历史真实。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论同样掉入了"碑眼看帖"的思维陷阱。(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晚清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势"的基本义为"力"与"灵"。汉唐文论中已确立其基本内涵,并为词势的繁荣埋下种子。千年之后,"势"随着晚清碑学的兴起而流行,进而渗入词中重获新生。碑学对词论的影响路径呈叁个阶段:受其审美熏陶,词笔势论上强调"矫"基础上的健与奇;受其技法影响,词语势论上重视蕴藉前提下的取势;受其思维熏染,词评呈"线性"与"布白性"特点。碑词之"势"的兴起潜在地回应着晚清复古求存的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清碑学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斌缘.晚清碑学视阈下的“《兰亭》观”[D].南京艺术学院.2019
[2].肖菊香.晚清碑学背景下的词势论[J].学术探索.2019
[3].向净卿.晚清碑学中的自由性向度[J].中国书法.2018
[4].宋立.晚清碑学视阈下的隋碑审美[J].中国书法.2018
[5].龙红,董秋雨.晚清以来画者的“碑学”实践探析[J].中国书法.2018
[6].李祥.长物之好:晚清碑学大兴波及下的书画市场[J].中国书法.2018
[7].黄克.从“印宗秦汉”到“印外求印”——碑学视野中的晚清流派印取法观念之变[J].汉字文化.2017
[8].杜庆英.况周颐“重、拙、大”与晚清碑学[J].文艺研究.2016
[9].孙学峰.“碑学”、“帖学”:晚清以来书法史叙述的新理路[J].文艺研究.2016
[10].周利锋.吴荣光书法“北碑入行草”论献疑——兼论晚清碑学传播的复杂性[J].美术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