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痕破坏论文-孟峥峥,赵阿琴,朱明正,王浩鸣,宋鹏先

电痕破坏论文-孟峥峥,赵阿琴,朱明正,王浩鸣,宋鹏先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痕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联聚乙烯,硅橡胶,复合界面,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孟峥峥,赵阿琴,朱明正,王浩鸣,宋鹏先[1](2018)在《压力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碳化深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界面压力对电痕破坏的影响规律,以电缆专用交联聚乙烯-硅橡胶薄片迭压的复合界面为实验样品,建立了界面压力可调的电痕破坏实验平台,采集并分析了界面压力与复合界面电痕破坏碳化深度分布的数量关系,得到了界面压力对交联聚乙烯碳化分布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界面压力越小,复合界面上交联聚乙烯表面的碳分布面积越大,碳化深度越浅;界面压力越大,交联聚乙烯表面的破坏面积越小,碳化深度越深。这种结果可能是界面中存在微气隙,这些微气隙具有一定的绝缘自恢复性,且对压力敏感以及微气隙的绝缘强度比固体有机绝缘低的缘故。(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8年06期)

王少飞[2](2018)在《交流高压下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破坏机理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EPR)因优异的抗氧化、耐电腐蚀等性能,被广泛用于煤矿井下电力电缆外层绝缘。然而,矿用电缆运行环境恶劣,在外部挤压、摩擦或拉拽机械应力作用下,电缆绝缘外皮易被损伤。此外,电缆接头和终端是矿用电缆最薄弱的环节。这是因为煤矿井下湿度大,水分将沿电缆损伤部位或接头密封不严部位渗入。温度作用下这些水分将蒸发,使电缆绝缘与屏蔽之间或电缆接头部位形成空腔。这些部位在电场作用下将出现电场分布不均区域,在空气和乙丙橡胶绝缘交界面形成放电,其长期作用下会导致电缆绝缘故障。因此,研究乙丙橡胶绝缘材料的沿面放电特性,对于理解电缆绝缘劣化或故障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乙丙橡胶电缆绝缘层表面电痕放电的问题,本文以乙丙橡胶绝缘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温度及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特性、表面氟化改性对乙丙橡胶表面耐电痕影响、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特性、沿面放电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温度和电场分布是影响乙丙橡胶沿面放电和绝缘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搭建了变温沿面放电试验平台,模拟环境温度分别为30°C,60°C,90°C和120°C下的沿面放电至闪络的过程,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的沿面放电谱图并提取了相应的沿面放电特征量,研究了温度与乙丙橡胶绝缘表面沿面放电的关系。为研究电场分布对沿面放电的影响,选取柱-板电极、针-板电极和同轴圆柱电极模型分别模拟室温下的稍不均匀电场、极不均匀电场和均匀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至闪络过程,通过放电脉冲测量系统测量了沿面放电过程中的φ-q谱图,对不同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电场分布对沿面放电的影响机理。试验发现:不同温度和电场分布下乙丙橡胶表面沿面放电特征量不同;根据放电特征量的变化趋势,可将乙丙橡胶沿面放电至闪络的过程分为4个不同发展阶段。表面氟化被广泛用于提高材料表面的机械和电气性能。以表面氟化作为改性手段对乙丙橡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首先对改性后乙丙橡胶的介电性能和微观形态进行了测试,发现改性后乙丙橡胶介电常数及表面形貌发生明显改变。对不同氟化时间处理乙丙橡胶的耐电痕性能进行了测试,标准电痕试验结果表明:氟化后乙丙橡胶表面电痕面积和蚀损量减小,说明氟化对乙丙橡胶表面耐电痕性能有所提升;氟化时间为240min试样具有最小的电痕面积和蚀损量,说明存在最优氟化时间使得乙丙橡胶表面耐电痕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表面电荷积累是在成乙丙橡胶绝缘表面局部电场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搭建了乙丙橡胶表面电位动态分布测量平台,测量了不同极性、幅值和时间的电晕对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特性的影响,计算了乙丙橡胶表面陷阱能级密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乙丙橡胶表面电荷迁移及内部载流子输运机理,通过不同电晕充电时间对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影响的试验可知: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速率随电晕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电晕时间增加后,表面陷阱捕获载流子数量提高,载流子入陷后脱陷的概率减小,因此形成表面电荷积聚的现象。本文运用稀疏分解作为沿面放电识别的主要方法,以高温(90°C)下稍不均匀电场分布、室温下(30°C)稍不均匀电场分布、室温下(30°C)极不均匀电场分布和室温下(30°C)均匀电场分布放电的放电次数、平均放电量和最大放电量的相位分布谱图为特征参量,建立了基于特征参量的特征向量,并由所有特征向量构建了沿面放电训练原子库。本文以乙丙橡胶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一系列放电性能测试和放电特征原子库的建立,为实现乙丙橡胶电缆绝缘层放电类型的判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有效地预防电缆故障及保证煤矿井下运行安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包健康[3](2017)在《高速气流环境湿污车顶绝缘子电场畸变及电痕破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输送能力大、污染轻等一系列技术优势,在我国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迅猛。车顶绝缘子是保障动车组安全供电关键的高压部件,不仅隔离车体与受电弓、母线等,还起到支撑作用,其绝缘故障会致使动车组临时停运。动车组车顶高压设备布局紧凑,绝缘子结构高度被限制在50cm内,尽管车顶绝缘子采用环氧树脂材料,具有优异的憎水性且硬度高,但在降雨环境中仍有放电发生,绝缘子遭受电痕破坏,威胁动车组安全运行。环氧树脂绝缘子遭受电痕破坏主要由降雨、湿雾使得污秽受潮,在反复干燥、受潮后,憎水性下降,电场畸变增强,电晕放电引起表面起弧,表面温度超过耐受温度,碳化形成电痕,情况严重时丧失绝缘性能,造成运行故障。因此,本文针对湿污状态下车顶绝缘子电场畸变及电痕破坏开展研究,为提高车顶绝缘子运行可靠性提供理论基础。动车组运行产生的高速气流致使绝缘子周围气流气压分布不均,雨滴受空气曳力影响,运动参数发生改变,为此根据水滴碰壁模型,构建了雨滴碰撞绝缘子并吸附在其表面的判据,基于Fluent建立了绝缘子风洞仿真模型,选择离散相进行降雨的数值模拟,利用UDF功能实现了对吸附判据的程序化,分析了绝缘子积雨分布特性,研究了降雨强度、入口风速、来流角度对绝缘子表面积雨量的影响。根据电准静态场理论,在Ansoft软件中分别建立了洁净状态、含水滴、湿污状态下绝缘子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外部电场方向、憎水性以及水滴融合程度对水滴电场畸变的影响机制,利用多项式回归探寻了水滴最大电场增幅与外部电场方向、接触角的变化关系,对比了洁净和染污绝缘子的电场分布特性,并研究了在绝缘子不同位置上染污造成电场畸变的差异。环氧树脂绝缘子虽其电气、机械性能良好,但在维护检修中仍会发现电痕破坏,因此为探明动车组高速运行中,车顶绝缘子遭受电痕破坏的薄弱点,基于ANSYS建立了车顶绝缘子沿面放电的叁维非线性瞬态电热耦合模型,分析了沿面放电时绝缘子表面温度分布特征,探明了电痕程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气流气压分布、入口风速对电痕程度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朕滔,张雷,谭宇航,周基勋,马占东[4](2016)在《脉冲电压下压力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缆接头处出现的电痕破坏事故,建立了不同压力下界面电痕破坏的实验平台。实验样品由1片聚乙烯和1片透明硅橡胶重迭压合而成。用二者的接触面来模拟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接头的界面。两个半圆形细铜丝电极位于此界面上,由此构造1个近似匀场电场。高压脉冲电源施加于两电极上直至界面电痕破坏。用数字相机录制了界面从放电至电痕破坏整个过程的放电光和炭化分布。随后,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并运用Matlab等软件的处理方法,对放电光和炭化通道分布进行分析,得出了放电光分布和炭化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的规律。(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杜伯学,徐航[5](2016)在《高海拔环境下聚合物绝缘电痕破坏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低气压条件下绝缘材料表面电痕破坏的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绝缘材料表面电痕破坏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在研究低气压条件对绝缘材料耐电痕性的影响时,除了要考虑外部条件,如气体密度、氧气含量等的影响外,绝缘材料自身的性质如示氧值和分子结构等对绝缘破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几种常用的典型聚合物介质为例,深入讨论聚合物绝缘破坏的本质,实验分析表明不同绝缘材料的耐电痕破坏能力随着气压的降低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选择高海拔下使用的绝缘材料时必须充分考虑使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材料本身的性质。(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6年01期)

陈果[6](2015)在《XLPE-SIR接头界面电场分布及其电痕破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凭借优异的电气性能与机械性能,交联聚乙烯电缆在输电线路中广为使用。与此同时,输电线路故障也时常发生,主要集中在交联聚乙烯电缆与硅橡胶接头的衔接处。因此,作为输电线路绝缘最薄弱的地方,对交联聚乙烯与硅橡胶界面的电痕破坏特征的研究就十分重要。界面缺陷是引起界面电场强度畸变的重要因素。界面电场分布不均匀是引起界面放电现象的主要原因。在电缆接头安装过程中,会对交联聚乙烯主绝缘进行打磨,使得界面间产生不同粗糙程度的区域。并且在安装剥切过程中有可能对主绝缘造成划伤或者会参入导电屑。在本文中气隙类缺陷是界面状态的一种,包括界面粗糙程度和界面划痕;界面中含有的硅脂以及导电屑属于另外一种情况,统称为内容物。界面上发生放电击穿时会产生发光发热的现象。伴随着界面放电通道的发展,电痕破坏将产生相应炭化分布。不同界面的状态对应的电场分布及其电痕破坏特性不一样。本文针对XLPE-SIR两绝缘介质接触界面的电痕破坏现象,研究界面电场分布及其电痕破坏的特征,设计并且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对无损界面的放电通道发展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比较与总结。同时,进一步采集了界面在不同缺陷以及内容物影响下放电通道和炭化分布的发展过程。针对不同的界面状态,分别设计了对应的仿真模型,使用Ansoft软件建模求解得到以交联聚乙烯表面为主的电场强度分布。对比放电通道、炭化分布以及缺陷界面的场强分布,得出界面缺陷对场强分布的影响以及电痕破坏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5-03-25)

田霖[7](2012)在《直流电压下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电痕破坏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压设备中的绝缘材料出现沿面电痕破坏现象。环氧树脂作为常用的绝缘材料在电力设备绝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在环氧树脂表面发生电痕破坏现象,极有可能会导致短路、停电甚至着火、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后果严重。在环氧树脂中添加无机纳米颗粒后,其电痕破坏性能将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研究无机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耐电痕性能的影响对于实际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自行制备的环氧树脂/MgO与环氧树脂/Al_2O_3纳米复合电介质为试样,基于针-板电极,使用NH4Cl电解液模拟环氧树脂表面污秽环境,研究了直流电压下的沿面电痕破坏现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研究试样表面放电光分布以及电解液滴数的变化,发现MgO纳米颗粒能够延缓试样表面电痕破坏的进程。同时MgO纳米颗粒可以减小环氧树脂的电痕破坏面积和重量损失。运用递归定量分析和分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MgO纳米颗粒关于放电电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MgO纳米颗粒能够改善污秽环境下环氧树脂的耐电痕破坏特性,尤其是在质量分数为5wt%时效果最佳。(2)研究了Al_2O_3纳米颗粒对于环氧树脂电痕破坏的影响,发现Al_2O_3纳米颗粒可以延缓试样表面电痕破坏的进程。同时Al_2O_3纳米颗粒可以减小重量损失和电痕破坏面积,提高了耐电痕性能。运用递归定量分析和分形分析的方法,探讨了Al_2O_3纳米颗粒对于放电规律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Al_2O_3纳米颗粒能够改善污秽环境下环氧树脂的耐电痕破坏特性,质量分数为5wt%的情况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1-01)

张纪伟[8](2012)在《环氧树脂纳米复合介质表面电荷动态特性与电痕破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树脂在电力设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绝缘破坏,就极有可能会导致短路、停电甚至着火、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后果严重。环氧树脂经无机纳米颗粒改性后,其绝缘性能将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研究无机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改性后绝缘特性的影响对于工程电介质的实际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压设备中环氧树脂绝缘材料受到表面电荷积累的影响而造成沿面电痕破坏现象,所以研究高压条件下环氧树脂纳米复合介质表面电荷动态特性以及电痕破坏现象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自行制备的环氧树脂/TiO_2纳米复合介质为试样,采用静电电位计研究了直流以及脉冲电压下电晕放电现象所产生的表面电荷累积和消散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基于针-板电痕破坏实验法,研究了直流及脉冲电压下的沿面电痕破坏现象。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采用直流电压对试样进行针电极电晕的方法,研究了环氧树脂/TiO_2纳米复合介质的表面电荷动态特性。通过考察不同电晕电压、时间以及极性条件下表面电荷积累量和消散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了高压直流环境中环氧树脂/TiO_2纳米复合介质表面电荷动态特性的变化机理,得出了TiO_2纳米颗粒对表面电荷积累与消散特性的影响规律。(2)采用脉冲电压对试样进行针电极电晕的方法,研究了单次脉冲电晕对环氧树脂/TiO_2复合介质表面电荷动态特性的影响。通过考察不同脉冲上升沿时间以及电晕极性条件下表面电荷积累和消散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了高压脉冲环境中环氧树脂/TiO_2纳米复合介质表面电荷动态特性的变化机理,得出了TiO_2纳米颗粒对表面电荷积累与消散特性的影响规律。(3)研究了TiO_2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电痕破坏特性的影响。研究了经不同质量分数TiO_2纳米颗粒改性环氧树脂的电痕侵蚀深度和重量变化规律。运用递归定量分析和分形分析的方法,对TiO_2纳米颗粒改性环氧树脂的电痕破坏特性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TiO_2纳米颗粒改性能够改善污秽环境下环氧树脂的电痕破坏特性。(4)研究了高电压脉冲条件下的环氧树脂/TiO_2纳米复合介质电痕破坏现象,得出了TiO_2纳米颗粒对其电痕破坏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出现各种差异的原因和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06-01)

张超峰[9](2012)在《基于放电光信息的XPLE-SIR接头界面电痕破坏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联聚乙烯电缆因其优异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在输配电网络中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输配电线路故障常常发生在电缆接头处,而电缆本体与电缆接头两绝缘界面是绝缘最薄弱的地方,因此,研究界面破坏机理及放电规律十分必要。界面上发生放电时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且放电后界面上会形成导电性的炭颗粒,放电光信号包含了界面绝缘性能最直接最丰富的信息。本文针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两绝缘界面经常出现的放电光和电痕破坏现象,研究了界面绝缘破坏及炭颗粒形成的原因,设计了实验平台。通过采集放电过程中放电光和炭颗粒的图片,采用图像处理和分形维数等处理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放电光分布和炭颗粒分布的特征,得出放电光分布及亮度和炭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电场强度是界面放电的主要原因,而电场强度分布不均匀,界面上局部电场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强电场区域比较容易发生放电。放电光的分布与亮度与电场强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界面电场强度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大,局部场强增强,获得有效撞击动能的电子数量增多,因撞击作用,界面上电荷量增大,电荷复合反应发出的光子数越多,因此通过测量界面上放电光的分布及亮度可间接测量界面电场强度的分布。放电后在界面上形成炭颗粒,加深了界面上电场强度的分布的畸变,有炭颗粒的位置电场强度减弱,炭颗粒周围电场强度增强,且在炭颗粒周围容易积聚大量的电荷,因此,在炭颗粒附近放电产生的放电光亮度大。由于绝缘材料的分解反应,炭颗粒周围形成薄气隙,气隙的介电常数小于交联聚乙烯和硅橡胶,所以气隙的绝缘强度较小,放电容易在气隙中产生,炭颗粒附近绝缘性能下降较快。电缆接头工作过程中,界面上的压强和硅脂分布随时间而变化。针对这种现象,本文通过设计不同界面工作条件,研究界面压强和硅脂分布不同的情况下,界面放电光和炭颗粒的分布特征。界面压强增大,界面上气隙缺陷数量减小,气隙直径减小,界面绝缘性能增强,耐电痕击穿性能增强。涂有硅脂的界面,界面的绝缘性能增强,耐电痕击穿性能增强,放电一段时间后,放电通道比较固定。(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2-04-10)

夏岩松,骆立实,李永东,张金祥,魏晓伟[10](2011)在《划痕类微孔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安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刀具划痕类微孔和微导电屑等缺陷。在分析界面电痕破坏过程中的放电光和炭化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划痕类微孔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的影响。试验中使用1片聚乙烯和1片硅橡胶样品模拟交联电缆接头的界面并在界面两端设置电极。界面划痕分为分布在两电极之间、连接高压电极、贯穿两电极3种情况。高压实验电源施加于两电极上直至界面电痕破坏。使用摄像机录制了界面从放电至电痕破坏整个过程的放电光和炭化通道分布。随后,对放电光和炭化通道的宽度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划痕增强了电荷的输运,易导致界面放电和电痕破坏。界面存在微导电屑时的界面放电光和炭化分布特征证明了这个结论。(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1年12期)

电痕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EPR)因优异的抗氧化、耐电腐蚀等性能,被广泛用于煤矿井下电力电缆外层绝缘。然而,矿用电缆运行环境恶劣,在外部挤压、摩擦或拉拽机械应力作用下,电缆绝缘外皮易被损伤。此外,电缆接头和终端是矿用电缆最薄弱的环节。这是因为煤矿井下湿度大,水分将沿电缆损伤部位或接头密封不严部位渗入。温度作用下这些水分将蒸发,使电缆绝缘与屏蔽之间或电缆接头部位形成空腔。这些部位在电场作用下将出现电场分布不均区域,在空气和乙丙橡胶绝缘交界面形成放电,其长期作用下会导致电缆绝缘故障。因此,研究乙丙橡胶绝缘材料的沿面放电特性,对于理解电缆绝缘劣化或故障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乙丙橡胶电缆绝缘层表面电痕放电的问题,本文以乙丙橡胶绝缘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温度及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特性、表面氟化改性对乙丙橡胶表面耐电痕影响、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特性、沿面放电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温度和电场分布是影响乙丙橡胶沿面放电和绝缘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搭建了变温沿面放电试验平台,模拟环境温度分别为30°C,60°C,90°C和120°C下的沿面放电至闪络的过程,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的沿面放电谱图并提取了相应的沿面放电特征量,研究了温度与乙丙橡胶绝缘表面沿面放电的关系。为研究电场分布对沿面放电的影响,选取柱-板电极、针-板电极和同轴圆柱电极模型分别模拟室温下的稍不均匀电场、极不均匀电场和均匀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至闪络过程,通过放电脉冲测量系统测量了沿面放电过程中的φ-q谱图,对不同电场分布下的沿面放电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电场分布对沿面放电的影响机理。试验发现:不同温度和电场分布下乙丙橡胶表面沿面放电特征量不同;根据放电特征量的变化趋势,可将乙丙橡胶沿面放电至闪络的过程分为4个不同发展阶段。表面氟化被广泛用于提高材料表面的机械和电气性能。以表面氟化作为改性手段对乙丙橡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首先对改性后乙丙橡胶的介电性能和微观形态进行了测试,发现改性后乙丙橡胶介电常数及表面形貌发生明显改变。对不同氟化时间处理乙丙橡胶的耐电痕性能进行了测试,标准电痕试验结果表明:氟化后乙丙橡胶表面电痕面积和蚀损量减小,说明氟化对乙丙橡胶表面耐电痕性能有所提升;氟化时间为240min试样具有最小的电痕面积和蚀损量,说明存在最优氟化时间使得乙丙橡胶表面耐电痕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表面电荷积累是在成乙丙橡胶绝缘表面局部电场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搭建了乙丙橡胶表面电位动态分布测量平台,测量了不同极性、幅值和时间的电晕对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特性的影响,计算了乙丙橡胶表面陷阱能级密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乙丙橡胶表面电荷迁移及内部载流子输运机理,通过不同电晕充电时间对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影响的试验可知:乙丙橡胶表面电位衰减速率随电晕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电晕时间增加后,表面陷阱捕获载流子数量提高,载流子入陷后脱陷的概率减小,因此形成表面电荷积聚的现象。本文运用稀疏分解作为沿面放电识别的主要方法,以高温(90°C)下稍不均匀电场分布、室温下(30°C)稍不均匀电场分布、室温下(30°C)极不均匀电场分布和室温下(30°C)均匀电场分布放电的放电次数、平均放电量和最大放电量的相位分布谱图为特征参量,建立了基于特征参量的特征向量,并由所有特征向量构建了沿面放电训练原子库。本文以乙丙橡胶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一系列放电性能测试和放电特征原子库的建立,为实现乙丙橡胶电缆绝缘层放电类型的判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有效地预防电缆故障及保证煤矿井下运行安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痕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孟峥峥,赵阿琴,朱明正,王浩鸣,宋鹏先.压力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碳化深度的影响[J].绝缘材料.2018

[2].王少飞.交流高压下乙丙橡胶绝缘表面电痕破坏机理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3].包健康.高速气流环境湿污车顶绝缘子电场畸变及电痕破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张朕滔,张雷,谭宇航,周基勋,马占东.脉冲电压下压力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

[5].杜伯学,徐航.高海拔环境下聚合物绝缘电痕破坏现象分析[J].绝缘材料.2016

[6].陈果.XLPE-SIR接头界面电场分布及其电痕破坏特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7].田霖.直流电压下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电痕破坏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12

[8].张纪伟.环氧树脂纳米复合介质表面电荷动态特性与电痕破坏研究[D].天津大学.2012

[9].张超峰.基于放电光信息的XPLE-SIR接头界面电痕破坏规律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2

[10].夏岩松,骆立实,李永东,张金祥,魏晓伟.划痕类微孔对交联聚乙烯—硅橡胶界面电痕破坏的影响[J].高压电器.2011

标签:;  ;  ;  ;  

电痕破坏论文-孟峥峥,赵阿琴,朱明正,王浩鸣,宋鹏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