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PC基因,突变,甲基化,肿瘤
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论文文献综述
宋汶珂,孙晓红[1](2015)在《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抑癌与肿瘤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抑癌基因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关注焦点。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是一种多功能抑癌基因,不仅参与Wnt信号途径,调节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降解,同时也调节细胞骨架运动,调控细胞的周期,影响细胞的迁移与分裂等,APC表达的(下调或缺失)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APC结构和功能及其失活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5年04期)
余守江,王国兴,张豫峰[2](2014)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6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2012年7月对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术后定期复诊肠镜同时行内镜下直肠息肉电灼切除。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82±42)min,出血量(180±65)mL,肠功能恢复时间(72±21)h,住院时间12~17 d,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排便3~8次/d,无息肉癌变发生。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安全、可行。(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4年11期)
张健鑫,王可新,展翰翔,程志强,于文滨[3](2013)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及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2年为12例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FAP患者7例,UC患者5例)及18例传统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FAP患者7例,UC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使用量、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开腹组,住院总花费明显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用于FAP及UC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手术效果不亚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腹腔镜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张健鑫[4](2013)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及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腹腔镜技术问世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而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临床经验的增加,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也逐渐应用于治疗广泛结直肠疾病。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应用早期有所争议,而近年来的对其评价则趋于肯定,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也表现出一定优势。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2012年在我院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的患者12例(UC患者5例,FAP患者7例),以及行传统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的患者18例(UC患者11例,FAP患者7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资料,腹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对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分析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此进行评价。结果:在性别、年龄、BMI、病种、采用术式均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腹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相比,切口长度明显减小(腹腔镜手术组5.3±0.5cm、传统开腹手术组23.3±2.0cm),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组264.4±30.7min、传统开腹手术组254.7±26.9min),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腹腔镜手术组116.6±35.8ml、传统开腹手术组147±40.4ml),术后止痛药使用明显减少(腹腔镜手术组3/12、传统开腹手术组13/18),术后排气时间明显较早(腹腔镜手术组65.8±16.1h、传统开腹手术组85.6±12.3h),术后排除尿管时间明显较早(腹腔镜手术组4.5±1.9d、传统开腹手术组6.1±2.1d),术后切口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组1/12、传统开腹手术组3/18),术后明显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组1/12、传统开腹手术组2/18),术后住院时间较短(腹腔镜手术组11.6±3.4d、传统开腹手术组13.8±2.5d),总花费较高(腹腔镜手术组49355±4803元、传统开腹手术组38618±3589元),术后半年排便情况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组4.5±1.6次/天、传统开腹手术组4.9±1.4次/天)。结论:腹腔镜手术组的患者均较好地耐受了手术,无中转开腹。从术中及术后情况看,腹腔镜手术对患者损伤较小。从术后短期效果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恢复较快。从术后患者排便情况看,腹腔镜手术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腹腔镜手术具有安全性、可行性,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结直肠疾病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4-06)
胡瑜,华东,程之红,吴玉玉,谢其根[5](2011)在《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甲基化在肝细胞癌分子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定量PCR(methylation-sensitive restriction enzyme-quantitative PCR,MSRE-q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探讨血浆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甲基化检测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HhaⅠ消化DNA样品,qPCR技术评估酶切效率,建立优化的MSRE-qPCR方法。用MSRE-qPCR法检测45例肝组织(20例HCC及其相应匹配的非癌组织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APC甲基化水平;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 te sequencing PCR,BSP)对MSRE-qPCR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并与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 c PCR,MSP)检测方法比较。运用MSRE-qPCR技术检测72例HCC、37例肝良性病变和41例健康志愿者血浆标本的APC甲基化状态。结果:建立的MSRE-qPCR方法可定量检测低至1%的APC甲基化片段。MSRE-qPCR和MSP检测结果均显示,HCC组织中APC基因发生高频率甲基化。MSRE-qPCR检测结果经BSP验证准确无误,且与MSP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55,P<0.0001)。HCC患者血浆APC甲基化水平高于肝良性病变及健康志愿者(P<0.0001)。血浆APC甲基化分析与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效率。结论:MSRE-qPCR可定量检测APC甲基化水平。血浆APC甲基化分析对于HCC的非侵入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1年10期)
刘兰华[6](2011)在《β-连环蛋白和腺瘤样的结肠息肉病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腺瘤样的结肠息肉病(APC)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β-catenin和APC蛋白在30例宫颈鳞癌、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2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β-catenin和APC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浸润鳞癌3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②β-catenin和APC蛋白阴性表达率在CINⅠ、CINⅡ、CINⅢ叁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β-catenin在CINⅠ组与CINⅡ-CINⅢ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β-catenin阴性表达与APC蛋白阴性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β-catenin与APC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王亚杰,于海波[7](2010)在《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外科手术治疗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方法:对2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术式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瘘2例;次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14例;全结肠、直肠黏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4例,本组病例息肉数量均在100个以上,癌变者12例(60%),未癌变者5例(25%),不典型增生3例(15%)。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无吻合口瘘、盆腔脓肿、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此预防性治疗效果最好,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首选方法,但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0年32期)
姜瑞中,朱恩新,刘婷娇[8](2009)在《β-连环蛋白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蛋白在小鼠牙胚发育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蛋白在胎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将昆明小鼠按雌雄比2∶1合笼,发现阴栓视为妊娠,定为E0.5d,制作E13.5d、E14.5d、E15.5d、E16.5d、E17.5d胎鼠下颌第一磨牙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P法检测β-catenin和APC蛋白的表达与分布。结果β-catenin在牙胚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上皮内均有表达,且随着发育的成熟,其表达逐渐增强,着色于细胞膜、质及核。APC蛋白在蕾状期牙蕾上皮呈强阳性表达,随着牙胚发育其表达逐渐减弱,着色在细胞膜、质。β-catenin与APC蛋白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1)。结论β-catenin表达于牙胚早期细胞核及细胞质内,提示其参与了牙胚早期的细胞增殖过程。β-catenin与APC蛋白的时空表达有重迭现象,并呈显着负相关,这符合WNT经典信号通路中两者的作用关系。(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朱敏,李建莎,田丹,马燕,李娜萍[9](2007)在《糖原合酶激酶3β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蛋白在气道上皮细胞机械损伤修复过程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蛋白在气道上皮细胞(airway epithelial cells,AECs)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机械划线损伤的方法建立体外气道上皮损伤修复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标共聚焦成像和免疫沉淀的方法观察损伤修复过程中APC蛋白和GSK3β在AECs中表达及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到划线损伤0.5 h后即有GSK3β磷酸化增强(P< 0.05),6 h达到高峰(P<0.05),持续到12 h(P<0.05),24 h开始下降,而GSK3β总量大致保持一致。(2)在免疫荧光双标共聚焦成像实验中,划线损伤0 h组APC蛋白主要表达于胞浆,而划线损伤6 h后APC蛋白主要聚集于损伤前沿区的迁移活跃细胞。(3)免疫共沉淀的实验结果显示,划线损伤0 h时GSK3B和APC蛋白能共同沉淀,但在划线损伤6 h之后,两者发生了分离。以上结果表明:划线损伤后AECs立即启动修复过程,此时GSK3B的活性被抑制,促使APC蛋白游离出来;游离出来的APC蛋白则与微管正极结合,增加了微管的稳定性,从而调节细胞骨架运动,促进气道上皮的损伤修复。(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杨竞,孙刚,杨云生[10](2007)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合并腺瘤性结肠息肉病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患者男性,46岁,因排便性状改变1年半、左上腹痛2个月入院。患者1年半前无诱因大便次数增多,3~4次/日,为成形软便,偶见少量鲜血,伴排便不尽感及间断左中下(本文来源于《中国消化内镜》期刊2007年03期)
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2012年7月对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术后定期复诊肠镜同时行内镜下直肠息肉电灼切除。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82±42)min,出血量(180±65)mL,肠功能恢复时间(72±21)h,住院时间12~17 d,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排便3~8次/d,无息肉癌变发生。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安全、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论文参考文献
[1].宋汶珂,孙晓红.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抑癌与肿瘤的关系[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
[2].余守江,王国兴,张豫峰.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6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4
[3].张健鑫,王可新,展翰翔,程志强,于文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及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
[4].张健鑫.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及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3
[5].胡瑜,华东,程之红,吴玉玉,谢其根.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甲基化在肝细胞癌分子诊断中的价值[J].肿瘤.2011
[6].刘兰华.β-连环蛋白和腺瘤样的结肠息肉病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
[7].王亚杰,于海波.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外科手术治疗20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0
[8].姜瑞中,朱恩新,刘婷娇.β-连环蛋白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蛋白在小鼠牙胚发育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
[9].朱敏,李建莎,田丹,马燕,李娜萍.糖原合酶激酶3β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蛋白在气道上皮细胞机械损伤修复过程的时空分布[J].生理学报.2007
[10].杨竞,孙刚,杨云生.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合并腺瘤性结肠息肉病一例报告[J].中国消化内镜.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