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敏传感器论文-林颢,王卓,陈全胜,林金金

色敏传感器论文-林颢,王卓,陈全胜,林金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色敏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米,储藏时间,色敏传感器,可见,近红外光谱

色敏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林颢,王卓,陈全胜,林金金[1](2019)在《基于色敏传感器结合光谱技术的大米储藏期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色敏传感器阵列(CSA)结合可见/近红外(Vis-NIR)光谱检测技术,对大米储藏时间进行鉴别。大米按不同储藏期(0、1、2、4、6个月)分为5组。色敏传感器由氟硼吡咯类色敏材料制成,与大米挥发性气体发生反应后,分别提取色敏材料的光谱数据。光谱数据经SNV算法预处理后,用Si-PLS算法提取3类光谱数据的最佳光谱区间并合成一个数据集。分别用遗传算法(GA)、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和蚁群算法(ACO)提取光谱变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进行模式识别。结果表明,用Si-PLS-UVE提取的光谱变量建立的LDA预测模型正确识别率最高。取主成分数为9时,训练集正确识别率为98%,校正集正确识别率为96%,为大米储藏时间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严松[2](2018)在《基于色敏传感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霉变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麦的储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受到水分、温度和微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小麦容易产生发芽和霉变等现象。在霉变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作用会将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本研究分别采集与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挥发性气体反应后的色敏传感器图像和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并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对霉变小麦挥发性气体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小麦霉变过程中挥发性气体成分变化的研究。利用GC-MS测定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新鲜小麦、储藏3d、7d、11d的霉变小麦)的挥发性气体成分,共检出53种气体成分,通过对这53种气体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后,从前叁个主成分的载荷因子中可以发现1-辛烯-3-醇的贡献度最高,而且1-辛烯-3-醇的含量随着小麦霉变程度的加剧显着升高。研究结果表明,1-辛烯-3-醇可作为鉴别小麦霉变程度的特征挥发性气体。(2)小麦自然霉变的色敏传感器检测研究。实验利用可视化系统从30种色敏材料中筛选出对小麦霉变特征挥发性气体1-辛烯-3-醇敏感以及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挥发性气体交互敏感的色敏材料,并将其制备成色敏传感器实现对霉变小麦的判别。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可视化系统筛选出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种氟硼吡咯类化合物构建的传感器阵列能够实现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的准确鉴别;对新鲜小麦、储藏3d、7d、11d的霉变小麦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结合KNN与LDA进行模式识别。通过对比得出最佳检测模型,当KNN模型在K为2,主成分数为9时,训练集和预测集识别率都达到95.83%。(3)小麦自然霉变的色敏传感-光谱分析技术检测研究。实验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与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挥发性气体反应后的色敏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对光谱进行处理后结合相应的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的区分。研究结果表明,将获取的与不同霉变程度小麦反应后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的可见/近红外光谱进行SNV预处理后,进行Si-PLS变量筛选,利用筛选出的变量建立的PCA模型能够大致地区分开新鲜小麦、储藏3d、7d和11d的霉变小麦。为了再次优化变量,采用GA算法对Si-PLS筛选出的变量进行了10次筛选,并将10次变量筛选后的变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将提取出的主成分因子作为输入分别建立相应的KNN与LDA模型。当KNN模型在K为2,主成分数为9时,模式的识别效果最好,训练集总体识别率达到100%,预测总体识别率也达到了96.25%。(4)基于色敏传感-光谱分析技术的霉变小麦菌落数定量分析研究。实验选定灰绿曲霉为研究对象,以灰绿曲霉在小麦霉变过程中霉菌菌落总数为指标,以色敏传感器为媒介,通过可见/近红外装置获取的传感器光谱图像来反应样本间的差异,建立菌落总数的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获取的与不同带菌量小麦样本反应后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的可见/近红外光谱进行SNV预处理后,分别采用PLS与Si-PLS建立相应的霉菌菌落总数检测模型。通过对比发现,由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的光谱数据分别建立的Si-PLS的模型都要优于全波段的PLS模型。为了进一步提高霉菌菌落总数的检测精度,将Si-PLS筛选出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光谱的特征区间联合后,再使用GA算法对该联合区间进一步筛选,将运算10次后获取的变量分别建立PLS模型,得到最佳的Si-GA-PLS模型,其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709,霉菌菌落总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Rp)为0.9387。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可见/近红外光谱与色敏传感器技术结合的方法,能够实现对挥发性气体的定量检测研究,实现霉变小麦的品质监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管彬彬[3](2016)在《色敏传感器技术对醋酸发酵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醋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也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发酵食品。食醋醋酸发酵是制醋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成品的最终风味。食醋醋酸发酵阶段所挥发的气体为多种呈香物质并存,在发酵初期以醇酯类物质为主,随着发酵的进行,在发酵中后期逐步过渡到酸类物质为主。在发酵过程中所挥发气体是反映其品质的主要指标,对挥发气体的快速检测,是实现食醋品质智能化检测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提出采用色敏传感器检测食醋发酵过程挥发气体的方法,通过研究色敏传感器和挥发气体结合机理,制作高效敏感的传感器检测挥发气体,并研制相应的检测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醋酸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气体的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MP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跟踪检测了不同发酵天数(醋酸发酵第1、3、5、7、9、11、13、15、17、19天)的醋醅样本中的挥发性气体(VOC)。共检测出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醅的50种挥发性气体成分,主要有醇类、酸类、酯类、醛类、酮类和杂环化合物等,研究表明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的含量在固态发酵过程中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如乙醇含量从发酵初期的10.79逐步下降到0.15,为筛选醇酸发酵过程特征性挥发气体提供数据支撑,为制备特异性、灵敏性的色敏传感器提供理论依据。(2)便携式色敏传感器系统的构建及图像信号处理。本研究研制了一套基于色敏传感器阵列的食品香气检测系统,并编制了信号采集分析软件,用于食醋发酵过程挥发气体检测分析。本研究对系统的硬件包括图像获取装置、光源分布及反应室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对系统所采集色敏传感器阵列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处理,包括滤波方法的选取和图像感兴趣特征区域范围的选择,使之能够有效提取图像的特征值,表征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醅的气味信息。最后,对所设计开发的便携式色敏传感器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色敏传感器系统是稳定可靠的,可用于醇酸发酵过程气味信息的有效表征。(3)色敏卟啉材料与挥发气体结合机理分析。为阐明色敏卟啉材料与挥发气体作用的机理,以反映醋醅品质监测的主要挥发气体乙醇为例,分析导致卟啉显色效应的主要因素。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获取色敏材料与乙醇反应前后的结合能、轨道能级差、电荷分布变化、偶极矩、中心金属离子偏离卟啉分子平面的距离变化,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反应结合通过动力参数计算获取的配位数和配位反应的平衡常数作为输入变量,将色敏材料与乙醇反应前后的图像差值数据作为输出变量,分别建立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卟啉与挥发气体结合后将对其中心金属进行拉伸,导致金属离子偏离其原先的平面轨道,从而改变中心金属离子偏离卟啉平面的位移,卟啉平面与金属之间的距离越大,反应差值越大,同时,该变化也会在卟啉分子平面的4个n原子和中心金属原子电荷变化中体现出来,这些变化在光谱上则表现为soret带的位移。其次,卟啉分子与挥发气体结合前后的偶极矩变化对反应差值也有很大的影响,偶极矩变化越大,极性越强,则相应的卟啉与乙醇的反应差值越大。此外,卟啉分子的homo-lumo及homo-1-lumo+1轨道能级对反应差值也有一定的影响,轨道能级差越小,电子相对更容易发生离域,产生跃迁。最后,综合反应机理分析和实验结果,筛选出mntpp和zntpp进行进一步研究。(4)色敏传感器的修饰。依据自组装的原理,分别将mntpp及zntpp的二甲基乙酰胺溶液通过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600结合沉淀法在中性条件下自组装一天,得到纳米颗粒n-mntpp和n-zntpp。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对其表征,结果表明n-mntpp和n-zntpp的soret带均发生了劈裂现象,且n-mntpp较mntpp发生了蓝移,而n-zntpp较zntpp发生了红移,推断出n-mntpp主要是由于卟吩环之间较强的π-π堆积作用而形成的h-型聚合体,而n-zntpp是由卟啉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以及氢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j-型聚合体;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n-mntpp和n-zntpp的形貌进行了表征:n-mntpp呈棒状结构,n-zntpp颗粒是有一定厚度的正方片;分别将纳米化后的n-mntpp、n-zntpp与原始mntpp及zntpp卟啉溶液制成的4个色敏传感器与不同体积浓度(5%-60%)的乙醇挥发性气体接触5min,利用3ccd相机获取反应前后色敏材料的颜色。结果表明相比于mntpp及zntpp,纳米化处理后的卟啉n-mntpp与n-zntpp对乙醇的灵敏度大大提升,尤其是n-zntpp的g分量,较zntpp的g分量,在纳米化前,体积浓度为40%以下的乙醇与zntpp没有明显的显色反应(反应差值小于3),而纳米化处理后的卟啉材料对5%的乙醇也有极明显的显色效应(反应差值为29);且纳米化处理后的卟啉材料可以有效抑制乙酸的干扰;最后通过遗传算法(GA)选取自组装的最优条件:pH=12,表面活性剂为PEG-600,自组装1天,所形成的N-ZnTPP纳米颗粒呈球形,且均匀性较好。(5)色敏传感器技术在醋酸发酵过程中的应用。利用自制的便携式色敏传感器系统跟踪镇江香醋的醋酸发酵过程。首先通过9种卟啉和3种pH指示剂(中性红、溴甲酚绿、尼罗红)制得的色敏传感器阵列对醋酸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气体(VOC)进行了整体表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呈现了醋酸发酵过程的变化趋势,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DA)建立19天醋酸发酵阶段中醋醅样本的识别模型,交互验证识别率为80.53%(153/190);将不同条件下纳米化之后的9种N-ZnTPP卟啉溶液和3种pH指示剂(中性红、溴甲酚绿、尼罗红)制成色敏传感器阵列,结合GC-MS,对不同发酵天数醋醅的特征气体(乙醇)进行了定量分析:将12种色敏材料的R、G、B颜色分量(共36个特征值)作为特征变量结合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来快速检测醋酸发酵过程中的乙醇含量,色敏传感器技术结合BP-ANN模型检测醋酸发酵过程中的酒精度的相关系数为0.957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2204。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色敏传感器阵列可以有效检测醋酸发酵过程中的乙醇含量。本研究为食醋发酵过程中的气体检测提供了一种客观、稳定、可量化的醋醅气味表征和分析方法,可用来定性及定量监控和检测食醋发酵过程中醋醅品质,对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有直接又现实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4-01)

李大琳,梁家鹏,张嘉俊,邓嘉杰,谢翠峰[4](2015)在《基于色敏传感器的自动滴定仪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滴定实验是在化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目前主要采用手动操作。其难点主要在确定试剂比例的最后半滴操作精度难以控制。本论文来源于广东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代码4041426112。方案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色敏传感器作为信息反馈,以准确确认试剂比例,通过以步进电机为基础的动力传动部件作为试剂滴定执行机构,准确控制试剂滴入量。该设备目前可以完成几种典型基础实验,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5年08期)

王琦,雷跃明,王晓光[5](2010)在《基于色敏传感器的人民币光变油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币光变油墨(OVI)识别技术是针对我国人民币中防伪变色油墨的真伪识别而开发的防伪识别技术。阐述了基于色敏传感器的人民币纸币变色油墨字样真伪鉴别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给出了传感器结构、放大器电路和测试试验结果数据。采用色敏传感器对人民币光变油墨字样真伪的识别正确率达到99%。(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0年08期)

孙涛,耿立华,李子扬,李哲英[6](2009)在《基于FPGA与色敏传感器的颜色识别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颜色识别系统主要实现对几种典型颜色的自动识别。本设计基于SOPC技术,使用NiosⅡ软核处理器实现,包括模拟和数字两个主要部分。模拟部分主要负责颜色信号的采集、放大,采集信号使用CLS9032单晶硅双结型色敏传感器;数字部分主要负责颜色信号的处理和识别,硬件使用Altera公司的NiosⅡ处理器系统组建,软件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了性能和成本的最大平衡。(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09年08期)

邢亚第[7](2009)在《卟啉类色敏传感器敏感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Langmuir-Blodgett(LB)膜技术制备了CuTPP与ZnTPP两种金属卟啉功能薄膜。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布鲁斯特角显微镜(BA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薄膜形貌及其气敏特性的影响;对薄膜的显色机理进行相关分析,探索其在色度传感阵列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等温表面压-面积曲线(π-A曲线)及BAM显微镜手段,研究了辅助成膜剂硬脂酸(SA)对金属卟啉单分子膜(Langmuir膜)铺展性以及相应LB膜成膜特性的影响。2.采用AFM、UV-vis方法,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金属卟啉LB薄膜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CuTPP LB薄膜,其成膜层数与表面压对薄膜Soret带吸收峰的位置没有影响,而ZnTPP LB薄膜的Soret带吸收峰位置则与成膜层数与表面压有较大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表面压对CuTPP LB薄膜Q带的影响远大于对ZnTPP LB薄膜Q带的影响。随着表面压的变化,CuTPP LB薄膜的Q带相对于Soret带的相对吸收强度有较大变化,而ZnTPP LB薄膜则没有发生此现象。3.研究了CuTPP与ZnTPP两种LB薄膜对四氢呋喃,乙酸乙酯和吡啶等挥发性有机物质的气敏响应。发现ZnTPP LB薄膜其吸收光谱响应不但与所处气氛种类有关,还与LB薄膜的表面压、成膜层数等参数有较大关系,其气敏光谱响应表现得比较活跃。另外,配位分子对不同表面压下的ZnTPP体系电子状态的影响有两个不同的趋势,表明体系的电子状态的改变不但同配位分子的种类有关,同时还与配位方式密切相关。4.利用制备的金属卟啉LB薄膜的气敏特性,对叁种挥发性有机物质进行区分,为色度传感阵列的制备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石增良[8](2008)在《硅双结型色敏传感器及其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双结型色敏传感器是利用硅的吸收系数与入射光波长密切相关的性质而获取颜色信息的一种半导体光敏器件。可用于单色光波长的确定,复色光峰值波长的确定以及光功率测量等方面,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线检测而具有广泛用途。本论文分析了硅双结型色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在考虑基区自建电场作用的情况下,对色敏器件基区光生电流分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色敏器件基区光生载流子分别向深、浅两结的输运情况进行了理论计算;运用MATLAB软件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数值分析,修正了色敏器件中光生电流分配的传统理论,获得更符合电流实际分配情况的结果,并用实验对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硅双结型色敏器件中掺杂浓度和两个结的结深是影响光谱响应范围的主要因素;通过选择不同的器件结构和工艺条件,研制了对全色波段光响应良好的硅双结型色敏器件。实验发现在硅双结型色敏器件工作时,入射光的波长与两个结的短路电流比(I_(SC2)/I_(SC1))的对数存在近似线性关系,这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因此,通过测量两个结的短路电流比ln(I_(SC2)/I_(SC1)),可得到入射光的颜色信息。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测量分析了硅双结型色敏器件的复色光色差辨别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首次利用硅双结型色敏器件的复色光色差辨别能力,通过合理设计测控电路、控制软件及单片机辅助处理,设计了能应用于口腔内牙齿色差辨别的比色系统。对样品的测量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客观、准确、快速地测量不同部位牙齿的颜色;实验还发现,该系统具有设计合理,在不同环境下的测量准确性和重复性高,不受外界环境干扰,使用方便等优点,克服了其他比色仪器由于直接测量频谱而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的缺点,为牙齿的修复领域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5-01)

王宇[9](2008)在《基于硅色敏传感器的电脑比色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脑比色仪是一种能够精密测量物体颜色并且能够根据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自动配色的电子设备。本文的工作就是围绕一种新型电脑比色仪的设计和它的工作原理展开的研究。首先,论文介绍了电脑比色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研究意义,并阐述了设计一种新型电脑比色仪的总体思想及其结构组成。然后,介绍了电脑比色仪的核心组件——由两个结深不同的PN结构成的色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在深、浅PN结所产生的两个光电流的比值与波长的对应关系来辨别颜色。接下来设计了电脑比色仪的总体结构,说明了它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分析了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I/V转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逻辑电平接口电路、开关去抖电路以及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和它的工作原理,通过比较各电路所用芯片的性能选出最适合电脑比色仪的组件。然后对其主要芯片的开发环境给予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部分源程序。最后,综合各种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和研制了一个产品模型,并给出了实物图和运行效果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25)

李春玲[10](2003)在《色敏传感器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色敏传感器是用于检测物体色彩的新型种类传感器。物体对光的选择吸收是具有色彩的主要原因,当光源一定时,物体的色彩取决于其反射光的光谱,色敏传感器就是通过测定物体反射光的波长,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从(本文来源于《电子报》期刊2003-05-04)

色敏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小麦的储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受到水分、温度和微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小麦容易产生发芽和霉变等现象。在霉变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作用会将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本研究分别采集与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挥发性气体反应后的色敏传感器图像和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并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对霉变小麦挥发性气体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小麦霉变过程中挥发性气体成分变化的研究。利用GC-MS测定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新鲜小麦、储藏3d、7d、11d的霉变小麦)的挥发性气体成分,共检出53种气体成分,通过对这53种气体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后,从前叁个主成分的载荷因子中可以发现1-辛烯-3-醇的贡献度最高,而且1-辛烯-3-醇的含量随着小麦霉变程度的加剧显着升高。研究结果表明,1-辛烯-3-醇可作为鉴别小麦霉变程度的特征挥发性气体。(2)小麦自然霉变的色敏传感器检测研究。实验利用可视化系统从30种色敏材料中筛选出对小麦霉变特征挥发性气体1-辛烯-3-醇敏感以及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挥发性气体交互敏感的色敏材料,并将其制备成色敏传感器实现对霉变小麦的判别。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可视化系统筛选出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种氟硼吡咯类化合物构建的传感器阵列能够实现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的准确鉴别;对新鲜小麦、储藏3d、7d、11d的霉变小麦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结合KNN与LDA进行模式识别。通过对比得出最佳检测模型,当KNN模型在K为2,主成分数为9时,训练集和预测集识别率都达到95.83%。(3)小麦自然霉变的色敏传感-光谱分析技术检测研究。实验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与不同霉变程度小麦挥发性气体反应后的色敏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对光谱进行处理后结合相应的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对不同霉变程度小麦的区分。研究结果表明,将获取的与不同霉变程度小麦反应后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的可见/近红外光谱进行SNV预处理后,进行Si-PLS变量筛选,利用筛选出的变量建立的PCA模型能够大致地区分开新鲜小麦、储藏3d、7d和11d的霉变小麦。为了再次优化变量,采用GA算法对Si-PLS筛选出的变量进行了10次筛选,并将10次变量筛选后的变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将提取出的主成分因子作为输入分别建立相应的KNN与LDA模型。当KNN模型在K为2,主成分数为9时,模式的识别效果最好,训练集总体识别率达到100%,预测总体识别率也达到了96.25%。(4)基于色敏传感-光谱分析技术的霉变小麦菌落数定量分析研究。实验选定灰绿曲霉为研究对象,以灰绿曲霉在小麦霉变过程中霉菌菌落总数为指标,以色敏传感器为媒介,通过可见/近红外装置获取的传感器光谱图像来反应样本间的差异,建立菌落总数的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获取的与不同带菌量小麦样本反应后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的可见/近红外光谱进行SNV预处理后,分别采用PLS与Si-PLS建立相应的霉菌菌落总数检测模型。通过对比发现,由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的光谱数据分别建立的Si-PLS的模型都要优于全波段的PLS模型。为了进一步提高霉菌菌落总数的检测精度,将Si-PLS筛选出的NO_2BDP、BrBDP和HBDP叁个传感器光谱的特征区间联合后,再使用GA算法对该联合区间进一步筛选,将运算10次后获取的变量分别建立PLS模型,得到最佳的Si-GA-PLS模型,其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709,霉菌菌落总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Rp)为0.9387。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可见/近红外光谱与色敏传感器技术结合的方法,能够实现对挥发性气体的定量检测研究,实现霉变小麦的品质监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敏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林颢,王卓,陈全胜,林金金.基于色敏传感器结合光谱技术的大米储藏期鉴别[J].农业机械学报.2019

[2].严松.基于色敏传感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霉变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8

[3].管彬彬.色敏传感器技术对醋酸发酵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及其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

[4].李大琳,梁家鹏,张嘉俊,邓嘉杰,谢翠峰.基于色敏传感器的自动滴定仪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5

[5].王琦,雷跃明,王晓光.基于色敏传感器的人民币光变油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传感器世界.2010

[6].孙涛,耿立华,李子扬,李哲英.基于FPGA与色敏传感器的颜色识别系统[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9

[7].邢亚第.卟啉类色敏传感器敏感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8].石增良.硅双结型色敏传感器及其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王宇.基于硅色敏传感器的电脑比色仪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0].李春玲.色敏传感器简介[N].电子报.2003

标签:;  ;  ;  ;  ;  

色敏传感器论文-林颢,王卓,陈全胜,林金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