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类型论文-董玉红

斜视类型论文-董玉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斜视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视,眼外科手术,视轴矫正法,深度知觉

斜视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红[1](2019)在《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视觉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视觉功能(visual performance,V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西安市中心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9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斜视类型将病人分为叁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SOP)组14例;共同性内斜视(CET)组19例;共同性外斜视(CXT)组63例。手术方法采用斜视矫正手术,CX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行外直肌后徙术(LRR)或单眼LRR联合内直肌缩短术(MRMS),CE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内直肌后徙术(MRR)或单眼MRR联合外直肌缩短术(ERS),SOP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下斜肌(IO)断键并摘除多余肌肉组织,随访8周,每2周1次。分析各组病人的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CXT组、CET组、SOP组术后痊愈率分别为23.81%、31.58%、14.29%。叁组在痊愈,基本痊愈,进步以及无效率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T组、CET组、SOP组术后正位率分别为77.78%、84.21%、64.29%。CXT组、CET组、SOP组术后立体VP率分别为60.32%、68.42%、57.14%。CXT组、CET组、SOP组术后融合功能率分别为68.25%、78.95%、71.43%。叁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人远立体视检测与近立体视检测结果中立体视结果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的治疗疗效相近,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给予手术矫正后多数都能恢复双眼VP。(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刘育榕,张繁友,张立军,张蕊[2](2019)在《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将外斜视患者59例根据斜视类型分叁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组1)为27例、恒定性外斜视组(组2)为21例及外斜V征组(组3)为11例。手术前后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叁级功能。随访6mo,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各组双眼视觉的比较:(1)术后Ⅰ级同时视功能:术后1mo,组1(22例,81%)同时视的恢复优于组2(11例,52%)及组3(5例,46%)(P<0. 05)。(2)术后II级融合功能:术后1、3、6mo,叁组融合功能均有差异(P<0. 05)。术后6mo组1间歇性外斜视(20例,74%)融合功能的恢复优于组2恒定性外斜视(9例,43%)及组3外斜V征(4例,36%)。术后6mo组1(17. 15°±9. 19°)融合范围显着大于组2(9. 00°±8. 64°)(P=0. 004)。(3)术后III级远立体视:组1(9例,33%)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较好,但叁组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无明显差异(P>0. 05),且恢复时间较长。(4)直肌边缘切开术后患者双眼视觉叁级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术前(P <0. 001)。且术后1mo恢复较为稳定。结论: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斜视安全有效,且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在术后1mo左右双眼视觉恢复基本稳定。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优于恒定性外斜视以及外斜V征,而恒定性外斜视及外斜V征对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影响一致,因此手术时机选择应考虑斜视类型,更有效地恢复和重建双眼视觉。(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范春雷,赵晨希,唐琰[3](2018)在《探讨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并根据其斜视类型分为叁组,其中外斜视患者40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内斜视患者2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麻痹性斜视15例,行患眼水平肌后徙联合缩短术治疗,观察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根据组间前后研究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斜视患者在术前其无视功能率为81.3%,术后则为25.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后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有视功能率为75.0%,明显高于术前有视功能率18.8%,这也表明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双眼视觉功能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治疗后无过矫情况,其正位74(92.5%)例;结论对不同类型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能促进其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做好早发现、早治疗工作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A3期)

张鑫[4](2018)在《低龄儿童不同类型斜视手术远期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龄儿童不同类型斜视手术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不同类型斜视儿童1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斜视类型不同予以分组,随机分为内斜视组(70例)、外斜视组(60例)、其他斜视类型组(40例),对3组不同斜视类型的低龄儿童术后正位率以及不同手术年龄段患儿的术后正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内斜视组患儿的术后正位率是54.29%,外斜视组患儿的术后正位率是48.33%,其他斜视类型组患儿的术后正位率是35.00%;内斜视组患儿术后正位率最高,其次是外斜视组,最后是其他斜视类型组,但3组之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手术年龄为24个月以内患儿术后正位率是57.78%,同手术年龄在25个月及以上患儿正位率36.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低龄儿童不同的斜视类型,选取恰当的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可有效增强其远期疗效。(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刘育榕,张繁友[5](2018)在《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远近立体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四组:组1为非调节性内斜视,组2为间歇性外斜视,组3为恒定性外斜视,组4为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手术前后分别应用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第7d,1、3、6mo的各项检查数据。结果:斜视患者72例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及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术后不同时期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立体视(0例)比近立体视(19例,26%)的损害更严重,术后近立体视(51例,71%)的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17例,24%),术后1mo远、近立体视恢复效果明显。结论:不同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存在差异,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效果最佳。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影响一致。斜视患者远立体视损害较重,术后近立体视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道远[6](2018)在《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与斜视类型的关系,为手术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4月,医院眼科手术治疗的斜视患者142例,外斜视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内斜视采用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局麻患者术中根据眼位情况调整手术的量。结果共同性外斜视、共同性内斜视、麻痹性斜视随访无视功能率有视功能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随访有视功能率69.7%(99/142)高于术前37.9%(39/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未见过矫,其中正位率达到88.0%(125/142)。结论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存在显着的差异,麻痹性斜视恢复相对较高,部分特殊的的斜视恢复较差。(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艳,刘红,邹蕾蕾,刘帅[7](2016)在《诊断性遮盖试验对不同类型共同性外斜视斜视度及分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诊断性遮盖试验(DOT)对不同类型外斜视斜视度及分型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共612例,每位患者行遮盖前及遮盖30 min后注视33 cm视标、5 m视标的棱镜片(叁棱镜)+遮盖法斜视度测量。结果遮盖前集合不足型注视33 cm和5 m视标斜视度分别为(57.6±24.1)、(34.2±18.4)PD;遮盖后为(66.6±20.1)、(39.8±19.6)PD。遮盖前基本型注视33 cm和5 m视标斜视度分别为(50.6±28.9)、(48.1±28.7)PD;遮盖后分别为(63.2±27.0)、(53.6±27.8)PD。遮盖前分开过强型注视33 cm和5 m视标斜视度分别为(21.5±19.9)、(53.6±23.8)PD;遮盖后分别为(54.4±27.4)、(59.7±23.5)PD。遮盖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遮盖前集合不足型138例(22.2%)、基本型452例(72.8%)、分开过强型31例(5.0%);遮盖后集合不足型247例(39.8%)、基本型365例(58.8%)、分开过强型9例(1.4%)。遮盖后8.7%的集合不足型、26.5%的基本型、74.2%的分开过强型分型发生了变化。结论遮盖后各型外斜视注视33 cm视标、5 m视标斜视度都有所增加,注视33 cm视标斜视度增加更为显着。遮盖对分型的影响:分开过强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田巧霞,杨先,满滕滕,孔庆兰,张杰[8](2015)在《不同类型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后立体视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间歇性外斜视(A组)64例,有间歇期恒定性外斜视(B组)36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C组)24例,比较C组病人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 C组间眼位矫正的成功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C组获得双眼视和正常远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χ2=56.523、15.039,P<0.05),其中A组高于B组和C组(χ2=6.080~35.162,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A组、B组获得粗糙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均高于C组(χ2=27.792,P<0.05)。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病人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双眼视、远立体视的恢复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均较差。(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温佶俐,黄文丽,李肖春[9](2014)在《肌移植术联合肌联结术在矫正复杂性特殊类型斜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研究肌移植术联合肌联结术在矫正复杂性和特殊类型斜视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近5年在我院眼科用肌移植术联合肌联结术矫治复杂性和特殊类型斜视病人,先天性眼外肌发育不良2例,2眼,眼外肌缺如1例,1眼。严重外伤性内直肌麻痹1例1眼,外伤性外直肌麻痹2例3眼。在保守治疗半年后,一期行同眼麻痹肌对抗肌后徙松解术,2周后行麻痹肌相邻两条直肌部分肌移植联合肌联结术。(本文来源于《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2-04)

王红,刘桂香,潘晓晶,黄巍[10](2014)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使用注视6m示标叁棱镜检查、注视30m示标、注视户外示标、1h遮盖试验四种测量方法测量斜视角结果的差别。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3-06/2014-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被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12.5±6.2岁。分别对患者行注视6m示标斜视度测量、注视30m示标斜视度测量、注视户外示标斜视度测量、1h遮盖试验斜视度测量。根据测量远近斜视角差值大小,将患者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分开过强型。对各型中测量的视远斜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注视6m示标、注视30m示标、注视户外示标、1h遮盖试验四种检测方法测得的视远斜视度在叁型中分别为:基本型45.4±21.0,55.0±15.0,64.68±17.7,68.75±16.6PD;集合不足型33.3±14.0,44.9±12.9,43.6±11.8,54.6±11.2PD;分离过强型55.6±17.4,66.3±18.8,76.9±16.4,78.1±15.6PD,叁型中四种方法测得的视远斜视度进行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F基本型=9.649,P=0.00;F集合不足型=6.886,P=0.001;F分离过强型=7.989,P=0.00)。两两比较,注视户外示标(P基本型=0.044,P分离过强型=0.048)及1h遮盖试验(P基本型=0.04,P分离过强型=0.027)与注视30m示标检查比较时,在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两型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注视户外示标检查与1h遮盖试验(P基本型=0.353,P分离过强型=0.815)在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两型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集合不足型中,与其它叁种检查方法相比,1h遮盖试验检查结果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视户外示标与1h遮盖试验可以测出基本型与分离过强型更大的斜视角,在集合不足型1h遮盖试验可以测出更大斜视角。(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斜视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将外斜视患者59例根据斜视类型分叁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组1)为27例、恒定性外斜视组(组2)为21例及外斜V征组(组3)为11例。手术前后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叁级功能。随访6mo,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各组双眼视觉的比较:(1)术后Ⅰ级同时视功能:术后1mo,组1(22例,81%)同时视的恢复优于组2(11例,52%)及组3(5例,46%)(P<0. 05)。(2)术后II级融合功能:术后1、3、6mo,叁组融合功能均有差异(P<0. 05)。术后6mo组1间歇性外斜视(20例,74%)融合功能的恢复优于组2恒定性外斜视(9例,43%)及组3外斜V征(4例,36%)。术后6mo组1(17. 15°±9. 19°)融合范围显着大于组2(9. 00°±8. 64°)(P=0. 004)。(3)术后III级远立体视:组1(9例,33%)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较好,但叁组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无明显差异(P>0. 05),且恢复时间较长。(4)直肌边缘切开术后患者双眼视觉叁级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术前(P <0. 001)。且术后1mo恢复较为稳定。结论: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斜视安全有效,且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在术后1mo左右双眼视觉恢复基本稳定。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优于恒定性外斜视以及外斜V征,而恒定性外斜视及外斜V征对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影响一致,因此手术时机选择应考虑斜视类型,更有效地恢复和重建双眼视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视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董玉红.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视觉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9

[2].刘育榕,张繁友,张立军,张蕊.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9

[3].范春雷,赵晨希,唐琰.探讨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4].张鑫.低龄儿童不同类型斜视手术远期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

[5].刘育榕,张繁友.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远近立体视的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8

[6].张道远.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

[7].刘艳,刘红,邹蕾蕾,刘帅.诊断性遮盖试验对不同类型共同性外斜视斜视度及分型的影响[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6

[8].田巧霞,杨先,满滕滕,孔庆兰,张杰.不同类型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观察[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5

[9].温佶俐,黄文丽,李肖春.肌移植术联合肌联结术在矫正复杂性特殊类型斜视中的应用[C].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10].王红,刘桂香,潘晓晶,黄巍.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4

标签:;  ;  ;  ;  

斜视类型论文-董玉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