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探针论文-李想道

耦合探针论文-李想道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新兴污染物

耦合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道[1](2018)在《荧光—分子印迹耦合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兴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具有难降解性和生物富集性,不仅危害生态环境,而且还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常以较低浓度存在,因此对其检测难度很大。目前检测新兴污染物的方法一般采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等,而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检测周期长、选择性差等不足之处。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Molecularly imprinted fluorescent nanoprobes,MIFPS)具有检测方法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成本低、特异性强等特点,可以弥补常规检测方法的不足。但目前制备MIFPS多采用溶胶-凝胶法,且应用的荧光淬灭机理多为能量共振转移,鲜有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MIFPS的报道。这极大地限制了在MIFPS的制备过程中功能单体的选择和MIFPS的开发和应用。本研究选择四种常见的新兴污染物(四环素、诺氟沙星、磺胺噻唑和磺胺吡啶)作为目标物,分别采用巯基丙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单体检测四环素、选择无修饰剂的ZnS:Mn~(2+)量子点来检测诺氟沙星、以4-甲基伞形酮作为底物制备得到的有机荧光单体来检测磺胺噻唑、Mn掺杂量为2.5 mol的ZnS:Mn~(2+)量子点作为荧光单体来检测磺胺吡啶最合适。根据所选用的荧光单体结合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各目标物的MIFPS,其中,诺氟沙星MIFPS的印迹因子为1.69,其线性检测范围为0-30μmol/L,R~2为0.9632;磺胺噻唑MIFPS的印迹因子为3.4,线性检测范围为0-0.67 mmol/L,检测限为0.0054mmol/L;磺胺吡啶MIFPS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200μmol/L,印迹因子为2.5,R~2为0.9739,检测限为0.5μmol/L。本实验最终将制备得到的MIFPS应用于新兴污染物的检测中,为新型MIFPS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冯俊涛[2](2018)在《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湿蒸汽探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蒸汽对汽轮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对于汽轮机湿蒸汽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学探针实验和湿蒸汽两相流模拟两方面。湿蒸汽探针在汽轮机末级湿蒸汽流场内与湿蒸汽相互影响,本文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对该复杂叁元流动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搭建了流固耦合模型,实现流场与固体场的双向耦合计算,针对流体网格围绕探针作了细致的分块工作,保证了近壁面网格的精细度和整体网格质量,采用基于湍流剪应力输运(SST)的k-ω模型和动网格技术以提高计算精度和加快收敛,稳态计算结果与边界层分离理论和漩涡脱落理论结果高度一致。利用稳态计算结果作为初始场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并分析探针振动和流场变化。结果表明:探针X、Y、Z叁个方向的振动周期略有波动,约为0.018s。叁个方向的最大振幅分别为0.28mm、4.75μm、5.50μm,X方向由于正对流体冲击,振幅远大于另外两个方向。其中X、Z方向振动基线偏移0点,Y方向由于探针两侧的周期性漩涡脱体,振动基线比较接近0点。由于光学探针特殊结构,探针前端测量区域的受到压差作用力很小,导致前端的形变量增长率有所降低,振动形态比较特殊。在探针振动周期内,探针的应力集中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即为探针背流方向的2/3分界点处,此处即为探针的危险应力点。探针振动频率偏离固有频率,最大应力低于许用应力。高雷诺数湍流下的固体振动近壁面流场造成激荡和变化,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流场在间距很小两截面发生突变。探针的振动和流场在探针附近的变化都会对测量的安全性、准确性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19)

孟天涯,王军,郭蓓蓓,张小英,郭睿[3](2017)在《用于间接获取耦合界面频响函数的变截面频响探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逆子结构理论在实测中耦合界面响应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在已有等截面频响探针技术的基础上,为调和等截面探针过细无法固定传感器、施加激励和过粗难以深入到系统耦合界面的矛盾,提出一种更为实用的变截面频响探针技术。基于杆件纵向振动的通用动力学方程,对变截面面积函数进行代换,从而得出变截面杆件纵向振动方程式的解。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变截面频响探针技术的公式。为了去除频响探针自身质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对变截面频响探针技术公式进行了优化。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变截面频响探针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变截面频响探针技术可以用来获取界面响应的不可测数据,且相比等截面探针更为实用。(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24期)

潘晓会,霍斯欣,曹烁辉,陈敏,翟艳云[4](2017)在《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在细胞识别探针中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Surface Plasmon Coupled Emission,SPCE)是利用金属近场作用范围内的受激分子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耦合作用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界面增强技术。SPCE荧光法已应用于细胞的实时染色监控[1],非耦合发射的拉曼法在细胞中的研究主要是以纳米颗粒作为可移动的基底[2],在其表面修饰拉曼信号分子和防猝灭的二氧化硅(SiO_2)层,以及掺杂有染料的SiO_2层,SiO_2层会降低拉曼信号强度,且SiO_2表面需进行多步修饰以连接特异性识别分子,其虽然可以靶向识别癌细胞,但是探针制备过程中颗粒易发生团聚且难以控制。鉴于纳米颗粒上的局域型表面等离子体与平滑金属膜上的传播型表面等离子体的耦合后,可以增强处于金属膜与纳米颗粒热点结构上的分子信号[3,4],拟在不添加间隔层的情况下,对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以金属膜与纳米颗粒共同作为SPCE基底。基于此,我们以一种简单的两步修饰法,即以叶酸为靶向、异硫氰酸罗丹明B为拉曼探针分子修饰在银纳米粒子表面,以其作为探针,与平滑金属膜上的癌细胞共培养。从明场成像上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膜上的探针数量增加,采集得到的细胞膜区探针上RBITC的拉曼光谱信号也逐渐增强。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探针,与细胞培养后可得到其在细胞内的指纹信息,对于探针识别细胞及其受体介导内吞作用过程研究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期刊2017-09-23)

张昀,王波,王荷军[5](2016)在《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朗缪双探针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朗缪探针法对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了圆柱形ICP放电装置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通过朗缪双探针研究了不同放电气压、不同射频功率、不同放电位置、不同气体组分对等离子体参数的影响。一定功率下,电子密度在30Pa-100Pa之间随气压的增加而增大,在100Pa-160Pa之间随气压的增加而减小,电子温度在30Pa-160Pa之间随气压的增加而减小;一定气压下,电子密度在50W-1900W之间随功率的增加逐渐增大,电子温度在50W-900W之间随功率的增加而减小,在900W-1900W之间随功率的增加而增大。等离子体辉光区域不同位置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各不相同,电子密度大的位置具有较低的电子温度。氩氮混合气体的电子密度随着气压的增加而减小,氮气在混合气体中的比例越高混合气体的电子密度越小;氩氮混合气体相比纯氩有着更高的电子温度,且氮气含量越高混合气体的电子温度也越高。(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16年03期)

王涛[6](2016)在《容性耦合电负性等离子体的探针辅助激光诱导光致剥离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负性容性耦合等离子体在半导体和光伏产业上的广泛应用,针对电负性等离子体的诊断正日益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在本论文中,我们着重运用Langmuir探针技术以及探针辅助的激光诱导光致剥离诊断技术对40.68MHz激发的容性耦合电负性等离子体进行了诊断分析。论文共分两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使用了传统的Langmuir静电探针诊断方法对40.68MHz激发的容性耦合O2、Cl2、SF6/Ar等离子体中的多种参数(EEPF、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离子密度和电负度等)随掺杂浓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负性气体的掺杂,低能与中能电子会被吸附与消耗,从而导致电子密度下降,EEPF逐渐呈现出双峰结构的特征;低能与中能电子的消耗也使得高能电子的占比上升,电子温度随之增大。同时,随着电负性气体的掺杂比例的增大,等离子体的电负度也显着增强。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采用了532nm的高能脉冲激光照射40.68MHz激发的容性耦合氧气等离子体,并给处于光束中央的探针施加一定的正偏压,由此诊断氧气等离子体的空间电位和电负度。实验结果表明:探针偏压从0V逐渐增加时,探针收集的电流波形从V型向倒U型转变,转变电压点正是电负性等离子体的空间电位。我们尝试着给出了运用LIPD技术诊断电负性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经验方法。另外,我们发现,探针上施加的正偏压高于等离子体空间电位时,等离子体的电负度基本保持不变。实验还表明,氧气等离子体的电负度随着射频功率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4-01)

陈伟,许斌,赵世平[7](2016)在《接触式扫描过程中探针-样品赫兹耦合的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器件测量系统中微测头尺寸不断减小和测量精度不断提高,微纳测量中测头—样品间的形变误差对系统不确定度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为了研究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形变问题,根据材料应力—应变属性和赫兹理论,建立了微测球与样品的接触模型,并以玻璃测头和光学器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测量力、测球半径、样品曲率半径以及不同材质样品等对形变、形变区域半宽长度及最大赫兹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测球半径与样品曲率半径的作用机理相似,而且相较于探针测球半径因素,测量力和被测样品不同曲率半径因素对探针—样品间形变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6年03期)

吴俊[8](2014)在《一款共面电容耦合探针馈电印刷天线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款新型的宽带微带贴片天线。该天线结合探针馈电和共面电容耦合原理,将天线的带宽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本文在仿真优化该天线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款以FR4为介质的基于共面电容耦合的印刷天线,结果表明:该天线具有良好的宽频带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Z1期)

丁卫平,罗康,丁康,石树杰[9](2013)在《一种H型缝隙和L型探针耦合双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宽带、低交叉极化、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微带天线结构,采用L型探针耦合和H型缝隙耦合两种方式相结合,结构简单.天线设计频率为2.4GHz,两端口-10dB阻抗带宽达到26.7%和30%,隔离度在整个带宽内低于-32dB、交叉极化电平在60°方位角内低于-24dB、在主瓣内低于-32dB,理论仿真和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叶剑锋,国强,王玉峰[10](2013)在《L形探针耦合馈电E形层迭微带天线》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L形探针耦合馈电的宽频带E形层迭微带天线.通过在具有双峰谐振特性的E形贴片天线上方加载寄生元,构成叁峰谐振特性,进一步展宽天线带宽;采用L形探针对E形贴片进行耦合馈电,避免了普通探针馈电引入附加电感的缺陷,从而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对提出的天线进行仿真设计及优化,实现了37.8%的阻抗带宽(VSWR<2),带内增益>7.6dBi,平均增益达到8.7dBi,交叉极化隔离度<-52 dB.(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耦合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蒸汽对汽轮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对于汽轮机湿蒸汽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学探针实验和湿蒸汽两相流模拟两方面。湿蒸汽探针在汽轮机末级湿蒸汽流场内与湿蒸汽相互影响,本文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对该复杂叁元流动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搭建了流固耦合模型,实现流场与固体场的双向耦合计算,针对流体网格围绕探针作了细致的分块工作,保证了近壁面网格的精细度和整体网格质量,采用基于湍流剪应力输运(SST)的k-ω模型和动网格技术以提高计算精度和加快收敛,稳态计算结果与边界层分离理论和漩涡脱落理论结果高度一致。利用稳态计算结果作为初始场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并分析探针振动和流场变化。结果表明:探针X、Y、Z叁个方向的振动周期略有波动,约为0.018s。叁个方向的最大振幅分别为0.28mm、4.75μm、5.50μm,X方向由于正对流体冲击,振幅远大于另外两个方向。其中X、Z方向振动基线偏移0点,Y方向由于探针两侧的周期性漩涡脱体,振动基线比较接近0点。由于光学探针特殊结构,探针前端测量区域的受到压差作用力很小,导致前端的形变量增长率有所降低,振动形态比较特殊。在探针振动周期内,探针的应力集中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即为探针背流方向的2/3分界点处,此处即为探针的危险应力点。探针振动频率偏离固有频率,最大应力低于许用应力。高雷诺数湍流下的固体振动近壁面流场造成激荡和变化,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流场在间距很小两截面发生突变。探针的振动和流场在探针附近的变化都会对测量的安全性、准确性有一定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想道.荧光—分子印迹耦合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冯俊涛.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湿蒸汽探针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孟天涯,王军,郭蓓蓓,张小英,郭睿.用于间接获取耦合界面频响函数的变截面频响探针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

[4].潘晓会,霍斯欣,曹烁辉,陈敏,翟艳云.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在细胞识别探针中的初步研究[C].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2017

[5].张昀,王波,王荷军.射频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朗缪双探针诊断分析[J].真空.2016

[6].王涛.容性耦合电负性等离子体的探针辅助激光诱导光致剥离诊断研究[D].苏州大学.2016

[7].陈伟,许斌,赵世平.接触式扫描过程中探针-样品赫兹耦合的建模与分析[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6

[8].吴俊.一款共面电容耦合探针馈电印刷天线的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4

[9].丁卫平,罗康,丁康,石树杰.一种H型缝隙和L型探针耦合双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J].电波科学学报.2013

[10].叶剑锋,国强,王玉峰.L形探针耦合馈电E形层迭微带天线[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3

标签:;  ;  ;  ;  

耦合探针论文-李想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