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梅
(广东省茂名石化医院525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在康复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常规心肌梗死疾病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心肌梗死疾病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在康复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康复期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348-02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缺血性坏死,该类患者的病情是在冠状动脉病理学变化的基础之上,冠状动脉血供水平急剧减少或发生中断,使相应心肌处于严重而持久地缺血状态,进而导致发生心肌坏死[1]。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心电图改变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2]。本次研究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患者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0.6±1.5)岁;发病时间1-8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8±0.5)小时;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0.8±1.4)岁;发病时间1-9小时,平均发病时间(2.6±0.4)小时。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病例纳入标准
①患者心电图出现进行性改变;②病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③以往有明确的心脏病史;④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⑤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⑥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0小时以内;⑦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3病例排除标准
①患者心电图没有出现进行性改变;②病情没有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③以往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④患者年龄小于60岁;⑤合并患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⑥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超过10小时;⑦患者不愿加入本次研究。
1.4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心肌梗死疾病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措施包括:(1)询证问题:①最佳卧床休息时间;②那些护理措施有效;③如何实施康复护理;④心理护理的特殊性。(2)循证支持:通过网络、杂志、图书馆等渠道检索合理、可靠、可行的相关信息。(3)循证应用:①通过加强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特殊患者可以安排专人陪护;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卧床休息一个星期左右后,鼓励其下床活动,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计划;③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应该实施吸氧镇痛,氧气吸入速度控制在3L/min左右;④为患者安排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患者大便通畅;⑤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安排溶栓和介入治疗;⑥通过心理状态评估对所有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该护理项目应该贯穿患者住院治疗的始终;⑦根据患者的实际接收能力,深入浅出的对其实施健康教育,以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3]。
1.5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出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例数、对心肌梗死疾病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心肌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出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例数以及对心肌梗死疾病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n/(%)]
组别例数(n)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满意度
对照组469(19.6)37(80.4)
观察组461(2.2)45(97.8)
P值?<0.05<0.05
2.2心肌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传统护理干预后(9.84±2.37)d心肌功能恢复正常,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3.42±3.75)d;观察组患者经循证护理后(6.17±1.04)d心肌功能恢复正常,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0.08±2.39)d。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以护理工作中可能或已经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来使护理实践行动得到不断的完善,在护理实践工作中,通过收集相关证据,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补充相关知识、对思维和工作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对护理人员将科研结果与循证护理有机结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护理方案更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得以实施,避免由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存在的差异而使护理服务质量受到影响,将以往的被动依从护理转变为主动循证护理,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4-5]。
参考文献
[1]周娟,向爱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1(8):89.
[2]王瑞芬,苏文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活动的护理观察[J].护理研究,2010,17(7):824.
[3]余贵菊.急性心肌梗塞“三大并发症”临床监测分析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9,6(9):106.
[4]宋凤珍,张延青,王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便秘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1(14):415.
[5]李凤春,柳春,安晓.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5(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