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布苏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高分辨层序,隐蔽圈闭预测
大布苏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赵家宏[1](2013)在《送南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高分辨层序与隐蔽圈闭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是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松辽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泉四段~姚家组开展了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预测研究。由于本区不整合面相对不发育,在研究过程中应用“转换面”概念。通过识别各种类型的转换面,建立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地层的发育特征。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河流~泛滥平原、(辫状)叁角洲、滑塌浊积扇、滨浅湖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同时利用较先进的沉积相分布预测技术,明确了中期旋回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的沉积相构成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明确了砂体的分布特征,为岩性圈闭的预测奠定了基础。建立了研究区以中期旋回为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发育模式和叁角洲——滑塌浊积扇的沉积模式:指出中期旋回下降半旋回多发育辫状叁角洲沉积,上升半旋回以发育退积辫状叁角洲和较深水湖相夹浊积扇为主;浊积扇砂体发育与否及规模与中期旋回内部湖泛作用的规模密切有关。对重点地区开展五级层序划分,明确了高频层序内沉积相的分布。以储集砂体为基础,参考其他成藏条件,分析了研究区发育的主要隐蔽油藏,并针对不同层序,预测了隐蔽圈闭的类型及其发育的有利区域,提出了不同的隐蔽圈闭勘探思路,有效指导了研究区隐蔽圈闭勘探。在有利区预测基础上,对斜坡下部青一段的浊积扇体和大布苏青一二叁角洲前缘砂体两个有利区域,开展了隐蔽圈闭勘探目标预测。对海坨子萨尔图油层和扶余开展油层评价研究,认为萨尔图油层主要为岩性油藏,坝砂控制着油气得分布;扶余油层断层、砂体分布及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且南北控制因素不同,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油气发育的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5-01)
赵宁,黄江琴,李栋明,吴向红,黄奇志[2](2013)在《远源缓坡型薄层细粒浊积岩沉积规律——以松南西斜坡大布苏地区青一段地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南西斜坡大布苏地区青一段薄层细粒浊积岩地层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五级层序的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并用最大熵频谱分析进行验证。利用岩芯、测井和地震手段,总结了研究区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与叁角洲前缘沉积相的区别,通过单井、连井以及RMS振幅确定了坡折带的位置及浊积岩沉积分布规律,得出该区浊积岩属于叁角洲前缘河口坝远源缓坡滑塌成因,为线物源、砂泥混合型。薄层细粒浊积岩沉积规律研究表明:①滑塌浊积体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下降期,靠近层序界面,厚度较大,垂向上表现为迭加或与浊积水道呈互层,且向上厚度增大;②上升期浊积水道往往靠近层序界面,厚度较大,表现为"箱状"水道主体,下降期浊积水道靠近湖泛面,厚度较小,表现为"尖指状"水道侧翼;浊积水道随基准面上升厚度减薄,随基准面下降厚度增加;③浊积席状砂主要分布在较深水、最大湖泛面附近,厚度较薄,或表现为垂向上迭加,或与湖相泥岩、浊积水道侧翼及滑塌浊积体呈互层关系。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薄层细粒浊积岩可以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武学,赵家宏,刘军,徐志伟[3](2010)在《叁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大布苏地区花29区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以大布苏地区花29区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储层数据的基础上,以沉积相、地层格架模型为控制条件,以数学地质和地质统计学为手段,以petrel建模软件为依托,优选正确的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花29区块叁维地质模型。并应用其成果,进一步加强对油田地下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红亮,夏志远,李世臻,王启明,龙凡[4](2009)在《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高频层序沉积微相分析与岩性圈闭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叁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叁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积水道、浊积席状砂和半深湖泥质沉积等微相类型。以高频层序划分的砂组为单元,分析了各砂组的沉积微相构成与分布特征,指出垂向上高频层序下降半旋回的砂组,河口坝较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砂组,分流河道较发育;青一段、青二段中,下部砂体厚度大,上部砂体厚度薄。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西南部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砂体发育;东北部以半深湖泥质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浊积扇;砂体向北西斜坡方向的侧向减薄、尖灭明显。研究认为,叁角洲前缘砂体与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背景相互匹配,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结合地震特征,进一步预测了3个岩性圈闭勘探目标。(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9年05期)
陈光俊,伊万顺,许建明,解晓平[5](2009)在《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在大布苏地区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叁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是从叁维地震资料中抽取数条二维测线进行单线解释,同时参考时间切片,利用测线与切片相互闭合这一关系,进行人工断层解释。断层自动拾取技术立足于叁维相干数据体,根据相干数据体中断层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采用线性处理和断层矢量加强处理方法消除噪声,突出断层特征。通过水平和垂直断层矢量的自动组合,在叁维可视化环境下实现断层自动拾取。应用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的叁维地震数据进行了断层解释,确定了断层的展布形态和断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09年05期)
张永旺,曾溅辉,邓宏文,高霞,陈冬[6](2009)在《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叁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微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青山口组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按识别出的5个中期旋回,详细分析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这5个中期旋回中上升半旋回低水位期浊积扇和下降半旋回高水位期叁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是研究区青山口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其中浊积扇沉积是该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迭置组合关系,指出海坨子地区东南部浊积扇发育区是青山口组有利油气聚集区带。(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张永旺,曾溅辉,邓宏文,王红亮,高霞[7](2008)在《松南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泉四段—姚家组层序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叁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四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规律,揭示出浊积砂体和叁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叁角洲前缘相的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沉积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指出浊积砂体和叁角洲前缘相的远砂坝、席状砂沉积是研究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蒋旭华[8](2008)在《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横跨西部斜坡与中央坳陷两大构造单元,中部组合时期处于盆地陡坡带和西部白城、西南部通榆两大水系交汇前缘带,具备形成隐蔽圈闭的基本地质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格架层和沉积体系、沉积相的研究,建立该区沉积层序以及相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布苏地区储层的成因类型以及分布规律,为大布苏地区勘探后期,开发前期的目的优选和井位设计提供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本次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研究转换面的岩心、钻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来识别和划分层序,将泉四段—姚家组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叁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通过井震的相互标定,初步建立了以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的松南西斜坡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在区域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层段在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模式,青山口叁级层序内基准面上升期(低位+湖侵期),发育辫状河流-(小型辫状叁角洲)-浊积扇-深水湖相沉积体系:青山口叁级层序内基准面下降期(高位体系域),发育低弯度河流-叁角洲体系(河口坝发育)-滑塌浊积-较深水湖体系;泉四段叁级层序为上游曲流河-下游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在区域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二段的五级层序格架。在层序格架内,以岩心资料为依据,结合测井及粒度分析资料,建立微相识别标志,明确沉积微相类型。绘制了沉积微相对比剖面图及沉积微相平面图,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内确定并描述了砂体的分布特征以及时空演化规律。最后,在高精度层序和沉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及成藏认识,对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段和青二段九个砂组进行圈闭预测,认为基准面上升期的浊积砂体是形成岩性圈闭的有利储集体。水侵期超覆体在坡折带广泛发育,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的重要沉积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05-01)
吴希[9](2008)在《大布苏地区土地资源景观生态演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而景观生态演化分析则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布苏狼牙坝自然保护区以其特有的狼牙坝泥林景观、晚更新古生物化石产地、大布苏湿地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而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保护价值。然而气候干燥,土地盐碱化,再加上人类对该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壤盐碱化、沙化、贫瘠化加重,土地资源质量下降,产出功能降低,脆弱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论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数据及地理辅助数据的处理分析,进行综合分类,提取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布苏地区叁个时相(1975年、1996年、2001年)的区域景观类型,从数量变化、空间变化来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演化情况。再以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图为模拟初期图,选取了11种内在和外在驱动因子和叁种情景下的土地需求量,利用CLUE-S模型模拟大布苏地区从2001年到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再根据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为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景观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25)
吴希,邢立新,王明常[10](2007)在《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布苏地区1996年和2001年两个时相的TM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借助FRAGSTATS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是水域、荒草地减少,居民用地、耕地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降低;从景观尺度上看,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减小,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增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大布苏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松南西斜坡大布苏地区青一段薄层细粒浊积岩地层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五级层序的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并用最大熵频谱分析进行验证。利用岩芯、测井和地震手段,总结了研究区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与叁角洲前缘沉积相的区别,通过单井、连井以及RMS振幅确定了坡折带的位置及浊积岩沉积分布规律,得出该区浊积岩属于叁角洲前缘河口坝远源缓坡滑塌成因,为线物源、砂泥混合型。薄层细粒浊积岩沉积规律研究表明:①滑塌浊积体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下降期,靠近层序界面,厚度较大,垂向上表现为迭加或与浊积水道呈互层,且向上厚度增大;②上升期浊积水道往往靠近层序界面,厚度较大,表现为"箱状"水道主体,下降期浊积水道靠近湖泛面,厚度较小,表现为"尖指状"水道侧翼;浊积水道随基准面上升厚度减薄,随基准面下降厚度增加;③浊积席状砂主要分布在较深水、最大湖泛面附近,厚度较薄,或表现为垂向上迭加,或与湖相泥岩、浊积水道侧翼及滑塌浊积体呈互层关系。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薄层细粒浊积岩可以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布苏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家宏.送南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高分辨层序与隐蔽圈闭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赵宁,黄江琴,李栋明,吴向红,黄奇志.远源缓坡型薄层细粒浊积岩沉积规律——以松南西斜坡大布苏地区青一段地层为例[J].沉积学报.2013
[3].王武学,赵家宏,刘军,徐志伟.叁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大布苏地区花29区块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
[4].王红亮,夏志远,李世臻,王启明,龙凡.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高频层序沉积微相分析与岩性圈闭预测[J].现代地质.2009
[5].陈光俊,伊万顺,许建明,解晓平.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在大布苏地区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9
[6].张永旺,曾溅辉,邓宏文,高霞,陈冬.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9
[7].张永旺,曾溅辉,邓宏文,王红亮,高霞.松南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泉四段—姚家组层序地层研究[J].沉积学报.2008
[8].蒋旭华.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9].吴希.大布苏地区土地资源景观生态演化模拟[D].吉林大学.2008
[10].吴希,邢立新,王明常.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