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坳陷论文-杨占龙,刘震华,黄云峰,吴青鹏,韩小锋

吐鲁番坳陷论文-杨占龙,刘震华,黄云峰,吴青鹏,韩小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吐鲁番坳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成藏条件,侏罗系,吐鲁番坳陷

吐鲁番坳陷论文文献综述

杨占龙,刘震华,黄云峰,吴青鹏,韩小锋[1](2014)在《吐鲁番坳陷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领域成藏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吐哈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以轴面成图与构造趋势分析为基础的吐鲁番坳陷3维空间构造演化模拟为出发点,认为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发育3排弧形构造带组成的巨型弧形构造体系,提出吐鲁番富油气坳陷发育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新领域.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领域有利成藏条件主要表现在:发育构造、岩性2大类和背斜、断鼻、断块、顺物源岩性和反物源岩性5种类型圈闭,构造类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系末期,岩性类圈闭主要依附于古构造背景发育,剩余圈闭面积大且成群成带分布,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勘探潜力较大;紧邻3大主力生烃凹陷(胜北、丘东和小草湖),油源条件优越;发育中侏罗统区域和中下侏罗统局部2套盖层,逆掩断裂带下盘上倾方向断裂封堵条件好,后期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较低部位的油气聚集成藏;整体构造体系与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系末期到白垩系早期,与侏罗系末白垩系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期匹配良好,是吐哈盆地侏罗系进一步勘探的主要领域.(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杨占龙,黄云峰,吴青鹏,黄小鹏,韩小峰[2](2014)在《吐鲁番坳陷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与油气勘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吐鲁番—哈密盆地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展布特点分析为基础,以轴面成图为基础的构造趋势分析技术为手段,通过叁维空间构造模拟认为吐鲁番坳陷沉积盖层发育EW向展布的3排弧形构造带构成的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模拟研究认为,以盆地中部应力突破带为东西方向对称中心,依附于3大主力生烃洼陷(胜北洼陷、丘东洼陷、小草湖洼陷)发育的巨型弧形构造体系东西两侧的油气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对称性。盆地现今构造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明显,区域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是吐鲁番坳陷弧形构造体系形成且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构造特征的主要原因。由于燕山中晚期到喜马拉雅期博格达山由北向南的冲断推覆,在盆地内发育大规模由北向南的层间差异滑脱推覆构造,弧形构造带西段以NW向展布为主,东段以NE向展布为主,应力的左旋、右旋特征形成了平面构造格局的"弧形"展布并在盆地内部形成3排弧形构造带。近EW向发育的具有挤压性质的断层构成构造圈闭的良好封堵要素,SN向发育的具有走滑性质的平移断层因沟通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烃源岩而构成圈闭的良好输导条件。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吐鲁番—哈密盆地整体构造格局的认识,依据弧形构造体系东西两侧的可比性和对称性及弧形构造体系本身的构造特点,对进一步扩展吐鲁番坳陷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翟亚梅,蔡必金,张秋梅,邹海霞,曾文[3](2013)在《吐鲁番坳陷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南部斜坡带前期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胜南次凹的北部,相继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根据邻区勘探经验及目前该区的勘探资料,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解剖北部的胜南、神泉油田侏罗系油气藏和火8井区块叁迭系油气藏,系统分析了南部斜坡带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南部斜坡带勘探前景广阔,存在多个构造"鼻隆带",成藏条件优越,下一步勘探方向应区域扩展构造"鼻隆带"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同时,积极探索水西沟群、小泉沟群地层-岩性油气藏。(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3年01期)

向斌,陈永胜,唐新运,魏玉堂,李益寿[4](2011)在《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在吐鲁番坳陷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评价储集层流体性质是地化录井技术的主要用途之一。围绕这一中心,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求取原理及计算方法入手,建立了含油饱和度、含油产状与储集层性质的对应关系。针对吐鲁番坳陷不同地区的原油性质和储集层特征,分别建立了台北、台南凹陷的地化录井解释评价标准,通过该地区23口井实际应用,油气层的解释符合率达到83.8%。以PB103井、Y2井为例,详细介绍了地化录井解释评价方法的应用过程。(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11年04期)

于漫[5](2011)在《吐鲁番坳陷侏罗系粘土矿物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从吐鲁番坳陷侏罗系粘土矿物研究着手,详细分析研究了侏罗系岩石学特征,利用传统粘土研究方法,结合能谱仪和新型环境扫描电境仪器对吐鲁番坳陷侏罗系粘土矿物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吐鲁番坳陷侏罗纪地层岩石化学成分组分主要是Si02,其次是Al203和S,西山窑组Si02含量为最低,其原因是上部层位的西山窑组中部分Si02被溶蚀,而下部层位的叁工河组和八道湾组保存较完好;Al203含量在上部层位最高,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含量递减,反映出吐鲁番坳陷岩石粘土化程度与岩石的氧化程度基本一致。(2)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各组粘土矿物形成于成岩期的,表现为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蒙脱石和绿泥石,反应出岩石形成期为中酸性环境、埋深较浅的特点。上部层位西山窑组粘土矿物含量最高,很明显的变化趋势是由西山窑组到叁工河组和八道湾组粘土矿物含量递减。蒙脱石和高岭石之间的含量变化主要与后生粘土矿物蚀变过程中两者的之间相互转化有关,这主要取决于温度及孔隙水的水化学性质。(3)蒙脱石多是集合体形态,而且形态多样,有类似海绵状、球状的集合体,常围绕颗粒存在,还有片状蒙脱石、蜂巢状蒙皂脱石;高岭石多以较细小的集合体存在,且形态主要有蠕虫状,还见有风琴状集合体,常在粒间或颗粒表面以孔隙充填的形式存在;伊利石主要有羽毛状集合体形态,此外还观察到伊/蒙混层,为不规则片状,部分伊利石形态显示向蒙脱石转化的特征。高度成熟的早期高岭石是在酸性条件下因风化使K、Na、Ca、Mg及硅铝氧化物胶体析出而形成的,蒙脱石的形成与古地理、古气候、埋藏条件和地下水条件有关,在干燥富镁的碱性条件下,由长石、云母及其他粘土矿物转化而成。(4)侏罗系粘土矿物富含金属元素,主要有Ca、Mg、Al、U、Ti、V、Ti、V、Fe、Re等,以吸附状态存在于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中,但蒙脱石吸附有机质、金属离子的能力大于高岭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沈武显,樊太亮,郭刚,高志前,宫雪[6](2009)在《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有利储集砂体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确定3类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划分出5个叁级层序,10个四级层序,建立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吐鲁番坳陷侏罗纪时期南部物源发育,中下侏罗统地层具有南薄北厚的特点;其层序形成具缓坡背景浅水湖盆和具沉积坡折背景浅水湖盆2种发育模式;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共发育5套主要的有利储集砂体,其中叁间房组下部沉积的辫状河—曲流河叁角洲中厚层-厚层砂岩层是研究区最有利储集砂体。(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代瑜,林明强,徐涛,朱峰,杨双涛[7](2009)在《吐鲁番坳陷走滑断层特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吐哈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作用相互迭加,中浅层断裂特征、构造样式复杂多变。盆地西部吐鲁番坳陷由于持续受到南北向构造应力作用,平面上"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剖面上"盖层滑脱"。由于侏罗系广泛发育煤层,加之挤压地质作用横向差异性强,吐鲁番坳陷中浅层发育大量走滑断层,断层特征纵、横向变化较大,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明显。综合利用卫星照片、地面地质露头及地震资料,对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走滑断层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重点探讨了走滑断层的类型、平面分布、剖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合已知油气藏分布特征探讨了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09年05期)

李志军,朱有信,李新宁[8](2009)在《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有利勘探方向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上含油气系统剩余资源量大,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看好。台北凹陷喀拉扎组(J3k)斜坡带上超型叁角洲前缘砂体隐蔽型圈闭;中侏罗统(J2s、J2x)岩性和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下侏罗统的低幅度构造以及侏罗系底界的潜山型圈闭是盆地近期隐蔽型油气藏的主要勘探方向。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下含油气系统在盆地广泛沉积,发育巨厚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烃源岩,火山岩储层成带展布,大型的背斜和断背斜构造圈闭发育,是近期现实的勘探突破新领域。(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沈武显,樊太亮,于炳松,宫雪,郭刚[9](2009)在《压性浅水湖盆沉积体系——以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压性浅水湖盆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运用沉积学理论,通过野外露头考察、钻井岩心观察、岩心薄片鉴定以及大量测井、地震等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发育了辫状河、辫状河叁角洲、曲流河、曲流河叁角洲、扇叁角洲和湖泊等6种沉积体系,并发现曲流河-曲流河叁角洲体系在中下侏罗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依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细分为5个叁级层序,10个四级旋回.对各旋回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压性浅水湖盆有缓坡型和具沉积坡折型2种沉积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出3个有利储层发育区,即台北凹陷中部、台北凹陷南部和盆地南部边缘带.(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苏传国[10](2009)在《吐鲁番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吐鲁番坳陷一直被认为是我国西北典型的“煤成油”富集坳陷,发育数千米厚的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由于油气性质及储层分布复杂多样,目前关于油气成因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而煤成油作为我国上世纪末期石油系统最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勘探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对吐哈盆地的油气勘探起到了良好地指导作用,也备受人们关注。因此,本文在对吐鲁番坳陷不同层系源岩的分布范围及生烃特征、热演化历史、生标组合特征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坳陷油气勘探与石油地质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原油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并对煤成油的勘探实践效果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发现:台北凹陷存在四种类型的原油:①第一类原油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具有C29甾烷含量高、Pr/Ph值大、C24四环萜烷富集、原油碳同位素重等特点,生标特征与煤系源岩相近;②第二类原油分布于胜北次凹浅层,具有Pr/Ph值低、C27甾烷含量相对较高、成熟度较低等特征,油源来自于七克台组湖湘源岩;③第叁类原油分布于火焰山-七克台断裂带及西部弧形构造带,具有煤系与七克台组湖湘源岩混源油的特征;④第四类原油仅见于台北凹陷叁迭系油藏及红台2、神401井和胜南202井等少量井中,原油成熟度高,生标特征与二迭系源岩相似。台南凹陷主要为稠油,油源主要来自于台北凹陷桃东沟群;稠油降解程度受古构造背景、断层发育及油藏内部连通性等因素的控制,具有东强西弱、上油组降解程度强而下油组降解较弱的特点;原油成熟度低、运移成藏过程中轻质组分的散失以及成藏后期生物降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托克逊凹陷原油油源主要来自于叁迭系湖湘源岩。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原油为煤成油的认识与油气勘探实践结果存在明显分歧,具体表现在:①与邻区相比,台北凹陷煤岩富氢组分并不富集;②煤系泥岩的生、排烃性能明显要优于煤岩;③煤岩并不具有“早生早排”的特征;④煤成烃预测资源量与油气探明储量之间明显不匹配;⑤煤成油认识难以解释台北凹陷已发现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⑥台北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混源成因气。结合其它的一些地质及地球化学证据,认为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岩和碳质泥岩虽然能够生成一定数量的液态烃类,但难以大规模地排除并聚集形成大规模的商业性油气田;目前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地层中发现的原油,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煤成油”,而是深层二迭系湖相泥岩与煤系的“混源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吐鲁番坳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吐鲁番—哈密盆地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展布特点分析为基础,以轴面成图为基础的构造趋势分析技术为手段,通过叁维空间构造模拟认为吐鲁番坳陷沉积盖层发育EW向展布的3排弧形构造带构成的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模拟研究认为,以盆地中部应力突破带为东西方向对称中心,依附于3大主力生烃洼陷(胜北洼陷、丘东洼陷、小草湖洼陷)发育的巨型弧形构造体系东西两侧的油气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对称性。盆地现今构造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明显,区域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是吐鲁番坳陷弧形构造体系形成且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构造特征的主要原因。由于燕山中晚期到喜马拉雅期博格达山由北向南的冲断推覆,在盆地内发育大规模由北向南的层间差异滑脱推覆构造,弧形构造带西段以NW向展布为主,东段以NE向展布为主,应力的左旋、右旋特征形成了平面构造格局的"弧形"展布并在盆地内部形成3排弧形构造带。近EW向发育的具有挤压性质的断层构成构造圈闭的良好封堵要素,SN向发育的具有走滑性质的平移断层因沟通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烃源岩而构成圈闭的良好输导条件。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吐鲁番—哈密盆地整体构造格局的认识,依据弧形构造体系东西两侧的可比性和对称性及弧形构造体系本身的构造特点,对进一步扩展吐鲁番坳陷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吐鲁番坳陷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占龙,刘震华,黄云峰,吴青鹏,韩小锋.吐鲁番坳陷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领域成藏条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杨占龙,黄云峰,吴青鹏,黄小鹏,韩小峰.吐鲁番坳陷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与油气勘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

[3].翟亚梅,蔡必金,张秋梅,邹海霞,曾文.吐鲁番坳陷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3

[4].向斌,陈永胜,唐新运,魏玉堂,李益寿.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在吐鲁番坳陷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1

[5].于漫.吐鲁番坳陷侏罗系粘土矿物特征及成因分析[D].兰州大学.2011

[6].沈武显,樊太亮,郭刚,高志前,宫雪.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有利储集砂体分布规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代瑜,林明强,徐涛,朱峰,杨双涛.吐鲁番坳陷走滑断层特征探讨[J].特种油气藏.2009

[8].李志军,朱有信,李新宁.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有利勘探方向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

[9].沈武显,樊太亮,于炳松,宫雪,郭刚.压性浅水湖盆沉积体系——以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苏传国.吐鲁番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标签:;  ;  ;  ;  

吐鲁番坳陷论文-杨占龙,刘震华,黄云峰,吴青鹏,韩小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