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催化剂床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剂油,加氢反应,飞温
催化剂床层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宇,李宏超[1](2019)在《溶剂油加氢反应器催化剂床层飞温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芳烃联合装置溶剂油单元以抽提抽余油为原料,通过加氢反应脱除不饱和烃,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反应器14R02催化剂床层飞温的风险。本文从反应温度控制及气相液相进料控制等因素对飞温产生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进行探讨,在一般处理飞温的基础上对循环氢完全中断的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保证装置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张永康[2](2019)在《基于CuZnOx和Cu-MOR催化剂构建的串联床层对合成气制乙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醇作为重要的低碳醇,既可用作化工合成的基本原料,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将煤基资源转化为乙醇有利于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目前,由合成气经串联催化间接制乙醇工艺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其中,主要的工艺路线为合成气制甲醇、甲醇羰基化制乙酸甲酯及乙酸甲酯加氢获得乙醇,采用的催化剂分别为铜基(CO活化组分)、氢型丝光沸石(H-MOR,羰基化组分)以及铜基催化剂(加氢组分),但由于该路线涉及工艺过程较多,相关的报道较少,尤其对羰基化组分作用机理的研究仍不明确。本论文中作者通过叁种催化剂构建的串联床层在一个反应器内实现了合成气到乙醇的转化,设计实验并结合不同的表征手段初步探究了羰基化组分中Cu物种的作用机理以及Br?nsted(B)酸再生现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CuZnOx与Cu-H-MOR叁明治型床层的构建及催化合成气制乙醇反应性能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及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得CuZnOx及Cu-H-MOR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XRD、STEM、XPS、XAES、CO-TPD、FT-IR、NH_3-TPD、UV-vis等表征手段,主要对Cu-H-MOR催化剂中铜物种以及B酸位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一个反应器内构建的CuZnOx|Cu-H-MOR|CuZnOx叁明治型床层将CO活化、羰基化以及加氢过程在4.6MPa和200°C有效地偶联。通过考察不同浓度(0.05-0.5mol/L)硝酸铜溶液改性的H-MOR在该床层模式下对合成气制乙醇的催化性能,发现铜物种引入之后可明显降低DME的选择性并提高乙醇的选择性,其中通过0.1mol/L的硝酸铜溶液与H-MOR离子交换之后(即0.1CM)获得的乙醇选择性较高为15.62%,CO的转化率为7.73%。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测试了CuZnOx|0.1CM|CuZnOx在不同还原温度下的催化性能,结合FT-IR、CO-TPD、XPS等表征结果作者认为羰基化组分中的Cu~+物种对乙醇合成过程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其通过吸附并活化CO促进了羰基化过程,另一方面其与乙酰阳离子(中间体)的静电作用可能促进后者转化为乙烯酮进而转化为乙烷。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过程中铜离子可能会优先交换八元环孔道以及侧袋孔口位置的B酸位点;在还原过程中还原温度不仅影响Cu物种的价态变化,同时也影响其在分子筛孔道中的分布;特别的,侧袋孔口位置不仅发生B酸位点的再生,而且可能发生Cu~+离子与再生B酸位点的二次离子交换,随着还原温度的进一步增加B酸位点会二次再生。2.CuZnOx与Cu-Na-MOR叁明治型床层催化合成气制乙醇反应性能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及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得CuZnOx及Cu-Na-MOR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XRD、NH_3-TPD等表征手段,主要对Cu-Na-MOR催化剂中酸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串联床层CuZnOx|Cu-Na-MOR|CuZnOx实现了合成气转化制乙醇的目的,通过测试不同浓度硝酸铜溶液处理的Na-MOR在串联模式下对合成气制乙醇的催化性能,最高乙醇选择性为12.11%,CO转化率为8.07%。结合表征结果初步确定了离子交换过程可再生钠型丝光沸石八元环孔道内的B酸位点。为研究第一、二床层活性组分的耦合方式对合成气转化制乙醇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测试了串联、颗粒混合以及球磨等不同的催化剂耦合方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耦合方式通过改变活性位点的接近距离对催化性能产生强烈的影响,活性位点之间的距离越近CO的转化率越高,乙醇的选择性越小,烷烃(尤其乙烷)的选择性急剧增加。(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孙昱东,王雪,魏成,赵小宁[3](2019)在《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废催化剂上焦炭结构和组成沿床层变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取自中石油某装置不同床层轴向位置的工业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废催化剂,采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等,研究了催化剂上沉积焦炭的结构组成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轴向位置废催化剂上的焦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相同的碳类型和官能团等,但其结构和组成各不相同。模拟建立了基于各种表征结果的焦炭结构组成模型,并利用可计算核磁共振波谱化学位移和预测核磁共振谱图的gNMR软件对所建立焦炭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表明模型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君臣,杨文庭[4](2019)在《大型反应器催化剂床层支撑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设备大型化,对反应器内部的支撑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支撑结构不仅要承担催化剂床层的自重,还要承担催化剂床层产生的压差,导致该结构与设备内壁连接处的应力值较大,很容易造成反应器壳体开裂。因此对支撑结构的形式进行了合理设计,并采用ANSYS软件中APDL语言建立了催化剂床层支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该结构在内压与外载荷作用下进行了强度分析,并基于JB4732—1995对其进行了安全评定,提出了满足强度要求的优化结构,为工程上此类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设备与管道》期刊2019年01期)
康汉宇[5](2019)在《上流式渣油加氢反应器催化剂床层温度波动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渣油加氢装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稳定原料性质、优化操作条件以及优化UFR催化剂设计,可有效降低UFR催化剂床层温度波动,降低径向温差,实现催化剂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姜仁政,矫义来,孙博,杨晓丹,杨振明[6](2018)在《铁酸锌泡沫结构催化剂床层高径比对1-丁烯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浆料涂覆法制得Zn Fe2O4-α-Fe2O3/Si C泡沫结构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床层高度、催化剂负载量和不同负载量结构催化剂组合对催化1-丁烯氧化脱氢性能和床层温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负载量为0.2 g/m L、床层高度为12~36 mm时,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1-丁烯转化率缓慢下降,丁二烯产量呈线性增长趋势;当床层高度为48 mm时,床层入口温升过高,使1-丁烯转化率降低且丁二烯产量显着偏离线性增长关系;降低催化剂负载量可以降低床层入口温升,提高1-丁烯转化率;采用负载量为0.082和0.164 g/m L的结构催化剂组合进行装填时,1-丁烯转化率提高到82%,丁二烯产量回归线性增长关系。在床层高度为48 mm的结构催化剂的最佳氧烯摩尔比为0.85、水烯摩尔比为8~18时,催化剂的氧化脱氢性能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凯莉[7](2018)在《柱状催化剂颗粒随机堆积固定床反应器甲烷化过程模拟及床层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柱状催化剂随机堆积的固定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对床层的颗粒堆积结构、流场流动及甲烷化反应过程做了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根据实际催化剂的尺寸,利用DEM软件,建立了实际形状下柱状催化剂叁维模型,保障了后期计算结果的可靠性。(2)采用CFD-DEM的方法,对柱状催化剂随机堆积的固定床进行冷态模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柱状催剂床层堆积过程及流场分布特性。(3)冷态下,通过CFD-DEM耦合方法对催化剂颗粒堆积结构的影响因素和床层内部流场特性进行模拟研究。(1)改变床层的直径与催化剂的直径的比值N,对直径比分别为3、5、10、20的催化剂床层进行流场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N=5时,床层内部的流体流动较平稳均匀,波动幅度较小,有利于流体传质传热。(2)改变催化剂床层的高与床层直径的比值,即高径比H/D,对高径比分别为0.5、1、2、3、4催化剂床层内部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径比H/D值越大,即床层的高度越高,床层的直径越小,床层的压降越大。(3)改变催化剂的直径与高的比值(d/h),对d/h为0.3、0.5、1、2、3、4的催化剂床层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d/h为1时,床层内部颗粒堆积最密实,空隙率最小,床层压降最大。(4)热态下,通过CFD-DEM耦合方法对柱状催化床内部的甲烷化反应模拟,获得了床层内部温度场、组分浓度等特征参数场分布,探究了物料进口速率和进料温度对甲烷化的影响,并对床层高度与床层直径的比值和床层段数对甲烷化反应的影响进行探究。获得的相关结论为实际生产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6)
李秀春[8](2016)在《大尺寸SDB疏水催化剂载体的制备及其对交换柱床层阻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相催化交换(LPCE)是重水提氚、废水除氚的有效途径,而疏水催化剂是实现LPCE的关键材料。Pt/SDB疏水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但作为LPCE工程应用催化剂品种仍面临负载稳定性差,以及因粒径太小导致的床层阻力大及液泛等传质问题。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催化效能,需从形状、尺寸、制备条件等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负载催化稳定性及传质阻力等性能;目前所报道的催化剂的Pt负载量很低(0.1~1.0wt%),对疏水催化剂的传质阻力影响不大,因而拟采用载体SDB代替Pt/SDB进行传质阻力研究。在球状SDB载体合成研究方面,采用悬浮聚合法,以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通过控制转速制备了不同尺寸的SDB载体(1.3mm、2.4mm和3.3mm),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静态水接触角(CA)、扫描电镜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等分析测试了样品的结构与性能,并研究了不同尺寸的SDB与不锈钢θ填料的装填方式、装填比、装填高度、气液流速及温度对床层压力降及持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DVB):n(St)=1:1时,SDB载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420.78℃)和疏水性(145.43°),且表面光滑度随着粒径的增加而下降;不锈钢θ填料与SDB分层装的床层压力降明显大于混合装;随不锈钢θ填料与SDB体积比的增加,分层装和混合装的床层压力降均减小,在4:1之后趋于平稳;分层装的床层压力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四层装、叁层装、一层装、两层装;混合装床层压力降均随着气体流速、液体流速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床层持液量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液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分层装、混合装,均体现出载体粒径越小,持液量和床层压力降越大。在柱状SDB载体制备研究方面,拟采用机械法,分别以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为粘合剂,在一定的压力下将粉状SDB压制成柱状SDB。利用FT-IR、CA、电子万能试验仪、TG等分析测试了样品的结构与性能,并将样品与不锈钢θ填料装填进行传质阻力实验。结果表明:以PVA为粘合剂,添加量为0.401%时制备的柱状SDB载体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3000KPa)、疏水性(140°左右)、热稳定性和孔结构;为了降低PVA对疏水性的影响,掺入聚四氟乙烯(PTFE),其添加量为5%的柱状SDB的力学及疏水性能最佳;以该样品与填料1:4混合装,床层压力降均随着气体流速、液体流速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混合装床层压力降明显大于分层装。与尺寸较小的球状SDB相比,柱状SDB的床层压力降和持液量明显降低。在球状Pt/SDB催化性能研究方面,采用浸渍还原法,以球状SDB为载体制备Pt/SDB疏水催化剂。利用化学滴定法、电子万能试验仪、SEM、X射线衍射(XRD)、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LPCE等分析测试了样品的结构、残余双键与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残余双键的含量与交联剂DVB的用量正相关;SDB载体的抗压强度随DVB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DVB):n(St)为1:1时达到最大值31.087N/粒;Pt的负载量与残余双键含量正相关;在残余双键的含量最高(1.023mmol/g)时,Pt/SDB的柱效率最高(且均大于90%),质量损失程度最小,这与Pt的d轨道和残余双键及苯环上的π共轭配体形成的电子离域效应有关,且该效应随着载体残余双键的增加而增强,从而Pt/SDB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显着提高。本文成功地制备了不同大尺寸的球状SDB,以及柱状SDB,并将它们代替Pt/SDB进行传质阻力研究,且制备的Pt/SDB疏水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因而本研究工作有助于Pt/SDB疏水催化剂的工程化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29)
章小林,黄玉平,李璐,余科,李伦[9](2016)在《脱硝催化剂床层超温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例脱硝催化剂床层超温事故进行了分析,经热力学计算表明加氨量大大超标是造成超温事故的主要原因。据此采取了大幅减小加氨量的正确措施,床层温度恢复正常,事故得到圆满解决。(本文来源于《氮肥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虎雪姣,卜龙利,梁欣欣,孟海龙[10](2015)在《Cu-Mn-Ce/分子筛催化剂吸附甲苯后的微波原位再生及床层温度分布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考察了Cu-Mn-Ce/分子筛催化剂吸附甲苯后的微波原位再生效果,分析了固定床温度场分布及催化剂多次再生后的吸附穿透曲线,并对Cu-Mn-Ce/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比表面积和表面形貌的表征测试.研究表明,微波功率117 W、空气流速0.5 m3·h-1和催化剂用量800 g下,吸附催化剂的微波再生效果良好,脱附甲苯在催化剂表面被氧化降解并使催化剂恢复吸附能力.再生时床层温度水平截面上由内向外缓慢降低,垂直方向从下而上逐渐升高,并在床层中上部达到最高的250~350℃.6次吸附穿透曲线和催化剂表征证实,微波原位再生时催化剂表面存在烧结与团聚现象,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有所减少,从而缩短了催化剂的穿透时间;微波再生2次后,催化剂结构趋于稳定,吸附穿透时间维持在70 min左右.研究发现,催化剂表面形貌和孔径的变化与床层温度场的分布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催化剂床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乙醇作为重要的低碳醇,既可用作化工合成的基本原料,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将煤基资源转化为乙醇有利于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目前,由合成气经串联催化间接制乙醇工艺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其中,主要的工艺路线为合成气制甲醇、甲醇羰基化制乙酸甲酯及乙酸甲酯加氢获得乙醇,采用的催化剂分别为铜基(CO活化组分)、氢型丝光沸石(H-MOR,羰基化组分)以及铜基催化剂(加氢组分),但由于该路线涉及工艺过程较多,相关的报道较少,尤其对羰基化组分作用机理的研究仍不明确。本论文中作者通过叁种催化剂构建的串联床层在一个反应器内实现了合成气到乙醇的转化,设计实验并结合不同的表征手段初步探究了羰基化组分中Cu物种的作用机理以及Br?nsted(B)酸再生现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CuZnOx与Cu-H-MOR叁明治型床层的构建及催化合成气制乙醇反应性能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及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得CuZnOx及Cu-H-MOR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XRD、STEM、XPS、XAES、CO-TPD、FT-IR、NH_3-TPD、UV-vis等表征手段,主要对Cu-H-MOR催化剂中铜物种以及B酸位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一个反应器内构建的CuZnOx|Cu-H-MOR|CuZnOx叁明治型床层将CO活化、羰基化以及加氢过程在4.6MPa和200°C有效地偶联。通过考察不同浓度(0.05-0.5mol/L)硝酸铜溶液改性的H-MOR在该床层模式下对合成气制乙醇的催化性能,发现铜物种引入之后可明显降低DME的选择性并提高乙醇的选择性,其中通过0.1mol/L的硝酸铜溶液与H-MOR离子交换之后(即0.1CM)获得的乙醇选择性较高为15.62%,CO的转化率为7.73%。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测试了CuZnOx|0.1CM|CuZnOx在不同还原温度下的催化性能,结合FT-IR、CO-TPD、XPS等表征结果作者认为羰基化组分中的Cu~+物种对乙醇合成过程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其通过吸附并活化CO促进了羰基化过程,另一方面其与乙酰阳离子(中间体)的静电作用可能促进后者转化为乙烯酮进而转化为乙烷。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过程中铜离子可能会优先交换八元环孔道以及侧袋孔口位置的B酸位点;在还原过程中还原温度不仅影响Cu物种的价态变化,同时也影响其在分子筛孔道中的分布;特别的,侧袋孔口位置不仅发生B酸位点的再生,而且可能发生Cu~+离子与再生B酸位点的二次离子交换,随着还原温度的进一步增加B酸位点会二次再生。2.CuZnOx与Cu-Na-MOR叁明治型床层催化合成气制乙醇反应性能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及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得CuZnOx及Cu-Na-MOR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XRD、NH_3-TPD等表征手段,主要对Cu-Na-MOR催化剂中酸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串联床层CuZnOx|Cu-Na-MOR|CuZnOx实现了合成气转化制乙醇的目的,通过测试不同浓度硝酸铜溶液处理的Na-MOR在串联模式下对合成气制乙醇的催化性能,最高乙醇选择性为12.11%,CO转化率为8.07%。结合表征结果初步确定了离子交换过程可再生钠型丝光沸石八元环孔道内的B酸位点。为研究第一、二床层活性组分的耦合方式对合成气转化制乙醇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测试了串联、颗粒混合以及球磨等不同的催化剂耦合方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耦合方式通过改变活性位点的接近距离对催化性能产生强烈的影响,活性位点之间的距离越近CO的转化率越高,乙醇的选择性越小,烷烃(尤其乙烷)的选择性急剧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催化剂床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卓宇,李宏超.溶剂油加氢反应器催化剂床层飞温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南化工.2019
[2].张永康.基于CuZnOx和Cu-MOR催化剂构建的串联床层对合成气制乙醇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孙昱东,王雪,魏成,赵小宁.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废催化剂上焦炭结构和组成沿床层变化研究(英文)[J].燃料化学学报.2019
[4].徐君臣,杨文庭.大型反应器催化剂床层支撑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9
[5].康汉宇.上流式渣油加氢反应器催化剂床层温度波动原因分析及对策[J].石化技术.2019
[6].姜仁政,矫义来,孙博,杨晓丹,杨振明.铁酸锌泡沫结构催化剂床层高径比对1-丁烯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王凯莉.柱状催化剂颗粒随机堆积固定床反应器甲烷化过程模拟及床层结构优化[D].新疆大学.2018
[8].李秀春.大尺寸SDB疏水催化剂载体的制备及其对交换柱床层阻力的影响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
[9].章小林,黄玉平,李璐,余科,李伦.脱硝催化剂床层超温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氮肥技术.2016
[10].虎雪姣,卜龙利,梁欣欣,孟海龙.Cu-Mn-Ce/分子筛催化剂吸附甲苯后的微波原位再生及床层温度分布探究[J].环境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