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并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二甲基苯并蒽,动物模型
苯并蒽论文文献综述
范艺巾,唐华均,刘瑶,李成志[1](2018)在《二甲基苯并蒽诱导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SD大鼠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溶液制备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将70只雌性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机械刺激组(10只)、丙酮组(10只)、机械刺激+DMBA丙酮实验组(模型组,40只);每周3次对各组SD大鼠外阴皮肤进行相应处理,实验处理14周,观察至18周。分别于6、8、10、12、14、18周在肉眼及光镜下动态观察4组SD大鼠外阴皮肤变化情况;取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SD大鼠外阴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突变型p53(mt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qRT-PCR检测mtp53和VE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机械刺激组及丙酮组大鼠各个时期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无明显差异。模型组SD大鼠在第14周70%出现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改变,27.5%出现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改变,造模成功率达97.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tp53和VEGF蛋白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外阴皮肤中mtp53和VEGF mRNA的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DMBA丙酮溶液联合单纯机械刺激可以诱导雌性SD大鼠建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曙波,廖长秀[2](2015)在《7,12-二甲基苯并蒽对人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DMBA(1μmol·L-1)处理人肝星状细胞株LX-2 24h后,Western blot、ELISA和实时定量PCR观察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蛋白α-SMA、TGF-β1、CYP1A1和CYP1B1蛋白表达和分泌量以及mRNA表达。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DMBA处理后的LX-2中α-SM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TGF-β1分泌量(P<0.05)和mRNA表达(P<0.01)也显着升高。此外,DMBA处理的LX-2中CYP1A1和CYP1B1的mRNA表达也显着升高(P<0.05)。结果表明DMBA可活化人肝星状细胞,可能与诱导LX-2中CYP1A1和CYP1B1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5年11期)
李佳[3](2015)在《苯并蒽酮类Hg~(2+)和NO_(2-)荧光探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g~(2+)和NO~(2-)具有较大的生理毒性,它们会通过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内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伤害,其相关检测方法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荧光探针由于具有操作简便、灵敏高、选择性好等优点而成为Hg~(2+)和NO~(2-)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苯并蒽酮由于其联苯刚性平面结构在荧光染料方面已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是用于荧光探针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文设计出基于苯并蒽酮的Hg~(2+)和NO~(2-)荧光探针,并分别用于Hg~(2+)的细胞成像及NO~(2-)的荧光分析法检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荧光分析方法和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原理,综述了Hg~(2+)荧光探针和NO~(2-)荧光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领域和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苯并蒽酮类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以苯并蒽酮为母体,通过劳森试剂对苯并蒽酮上的羰基取代合成一种硫代苯并蒽酮化合物(探针T1),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Hg~(2+)与探针T1反应后体系荧光强度增加现象建立了测定Hg~(2+)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μmol/L,检出限为0.19nmol/L,并考察了探针T1用于细胞中Hg~(2+)的荧光成像。第叁部分合成了3-氨基苯并蒽酮(3-ABA),在酸性条件下3-ABA与NO~(2-)作用荧光强度增加。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13nm和566nm下测定,其荧光增加的程度与在0.01~0.6μmol/L浓度范围内的NO~(2-)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NO~(2-)的荧光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检出限为0.23nmol/L,并用于东湖水、雨水、自来水的水样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3.0~102.0%。(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5-05-01)
赵军,聂鲁,丁永萍,杨坤,刘兴旺[4](2015)在《新型铽、铕、钐和配体β-二酮、4,5,9,14-四氮-二苯并蒽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配体1-(p-苯乙炔基苯基)-1,3-丁二酮(HPB)、4,5,9,14-四氮-二苯并蒽(DPPZ)分别与Tb(III)、Eu(III)和Sm(III)反应,合成了叁个新的稀土配合物:Tb(PB)3DPPZ、Eu(PB)3DPPZ和Sm(PB)3DPPZ,通过红外光谱、化学分析、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研究了系列化合物在固态时的发光性质,发现Eu(PB)3DPPZ的荧光发射强度最强且发射谱线很窄,有望用于红色高亮度发光材料。(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5年02期)
马龙[5](2015)在《1-氮杂苯并蒽酮及其Pt配合物、芦丁和几种有机溶剂对线粒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是一个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细胞器。近年来,线粒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许多如癌症、早衰、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糖尿病以及肌肉疾病等疾病相关。天然产物以其化学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功效或多种病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其中一部分天然产物就有很好的治疗癌症的效果。以线粒体为靶点的药物,是癌症化疗药物的新发展方向。确定以线粒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对线粒体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对线粒体的作用机制,为改善药物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在第一章,简单介绍线粒体领域的研究进展,对靶向线粒体的抗癌药物进行分类介绍。在第二章,考察了天然产物生物碱类化合物1-氮杂苯并蒽酮及其Pt配合物两种抗癌药物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线粒体的膜肿胀、膜电势的坍塌、膜流动性的下降,均说明它们对线粒体膜渗透转换孔的开放有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它们的抗癌效果可能与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在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天然产物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线粒体肿胀实验说明芦丁能够抑制Ca2+造成的线粒体功能紊乱,膜电势、膜流动性和内膜H+/K+渗透性的变化说明芦丁对线粒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第四章,研究了有机溶剂DMSO、DMF、EtOH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高浓度有机溶剂能诱导线粒体发生瞬时机制肿胀、膜电势坍塌、发生渗透转换过程。这些结果可促使人们在亚细胞层面上对有机溶剂的生物效应有更全面的认识。有机溶剂对线粒体的毒性也提醒人们,在平时实验或临床使用之前必须重视它们的生物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唐煌,赵海涛,姚静婧,覃江克[6](2014)在《10-取代1-氮杂苯并蒽酮衍生物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10-取代1-氮杂苯并蒽酮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及其抗肿瘤和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运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对肺癌细胞(NCI-H460)、人肝癌细胞(HepG2)和肝癌细胞7404的毒性;运用滤纸片扩散法测试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结果化合物能与小牛胸腺DNA发生嵌入结合作用;大多数的化合物对上述3种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毒性,其IC50<10μmol·L-1;大部分化合物对上述4种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为13.5~25.0 mm。结论化合物具良好的肿瘤细胞毒性和抑菌活性,在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领域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汪晓龙,舒畅,李荣峰[7](2014)在《姜黄素对二甲基苯并蒽诱发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的预防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发的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DMBA诱发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模型,同时用1.0、0.3 g/kg姜黄素进行干预,进行口腔肿瘤发生率、癌变率、微核细胞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检测。结果:高剂量姜黄素组(1.0%)、低剂量姜黄素组(0.3%)平均抑制肿瘤的能力即简称肿瘤负荷抑制率分别为75.6%、61.2%;癌变率、微核细胞率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然而对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无干扰。结论:姜黄素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发的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有良好的干预效应,同时不影响新西兰大白兔本身的成长。(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钟书明,卫沈旗,刘允,唐煌[8](2014)在《6-(烷胺酰肼基)-1-氮杂苯并蒽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氯苯乙胺和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6位取代的1-氮杂苯并蒽酮衍生物.并对所合成衍生物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丁酰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诱导的Aβ聚集活性进行了评价.合成的衍生物表现出中等的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大部分化合物的抑制IC50值处于微摩尔浓度水平.动力学研究表明,衍生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类型属于非竞争性抑制.所有化合物表现出有意义的乙酰胆碱酯酶诱导的Aβ聚集抑制活性,其抑制率在35.2%~62.2%之间.而且,合成的18个新衍生物中有11个化合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4年01期)
苏宇嘉[9](2013)在《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苯并蒽酮》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蒽酮是一种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并且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苯并蒽酮最初在柴油机颗粒物、空气粒子的有机萃取中被发现,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苯并蒽酮主要是存在于空气中,并且在土壤沉淀物质中和汽车的排放物以及一些尘埃物等介质中都有所存在,目前为止对苯并葱酮的检测还缺乏非常有效的手段,每一种独立的方法都存在着一些他们特有的不足。本文建立了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LDI-TOF-MS)技术快速鉴别苯并蒽酮的方法。主要利用苯并蒽酮与氯化铁形成的复合物来进行检测,对该复合物进行PSD的分析,结果会生成被质子化的苯并蒽酮[M+H]+和[Fe(M)2Cl2]+[FeM(M-C0)Cl2]+特征离子峰。根据所获得的各种特征离子的精确分子量,可实现苯并蒽酮的快速鉴别。苯并蒽酮的最低检出限为86pmol (S/N=3)。在本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HPLC分离检测苯并蒽酮的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延吉市火车站前土壤中的苯并蒽酮,并对其含量进行了检测。之后应用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对苯并葸酮进行了定性分析。HPLC主要采用了常规的ODS色谱柱。我们所选用的流动相是甲醇:水=70:30(V/V),流动相的速度设为0.5mL/min,柱温设为30℃,检测波长设为384nm。在这样的一个色谱情况下,我们所要检测的苯并蒽酮在0.2μg/mL-40μg/mL的范围内,有一个较为理想的线性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利用超声萃取法对土壤中的苯并蒽酮进行了提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含量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5-24)
唐煌,戴支凯,赵丽珍,吴玉环,陈振锋[10](2012)在《1-氮杂苯并蒽酮-吖啶类似物杂合体与DNA的相互作用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合成的1-氮杂苯并蒽酮-吖啶类似物杂合体(Ia~Il)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及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杂合体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用MTT法评价杂合体对人肺腺癌(SPC-A)、人宫颈癌(Hela)、人肝癌(HepG2)、人胃癌(SGC-7901)、人肺癌(NCI-H460)、人结直肠癌(SW480)和人肾腺癌(786-O)等7种肿瘤细胞株的毒性。结果杂合体能与小牛胸腺DNA发生嵌入结合作用,细胞毒性测试表明杂合体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对SGC-7901、NCI-H460、SW480和786-O等细胞系的毒性最强,其中大部分杂合体的IC50<1μmol.L-1。结论杂合体的抗肿瘤活性很可能是因为杂合体能与DNA作用而产生的。(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苯并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DMBA(1μmol·L-1)处理人肝星状细胞株LX-2 24h后,Western blot、ELISA和实时定量PCR观察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蛋白α-SMA、TGF-β1、CYP1A1和CYP1B1蛋白表达和分泌量以及mRNA表达。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DMBA处理后的LX-2中α-SM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TGF-β1分泌量(P<0.05)和mRNA表达(P<0.01)也显着升高。此外,DMBA处理的LX-2中CYP1A1和CYP1B1的mRNA表达也显着升高(P<0.05)。结果表明DMBA可活化人肝星状细胞,可能与诱导LX-2中CYP1A1和CYP1B1表达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并蒽论文参考文献
[1].范艺巾,唐华均,刘瑶,李成志.二甲基苯并蒽诱导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8
[2].李曙波,廖长秀.7,12-二甲基苯并蒽对人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J].广州化工.2015
[3].李佳.苯并蒽酮类Hg~(2+)和NO_(2-)荧光探针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4].赵军,聂鲁,丁永萍,杨坤,刘兴旺.新型铽、铕、钐和配体β-二酮、4,5,9,14-四氮-二苯并蒽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性质研究[J].稀土.2015
[5].马龙.1-氮杂苯并蒽酮及其Pt配合物、芦丁和几种有机溶剂对线粒体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5
[6].唐煌,赵海涛,姚静婧,覃江克.10-取代1-氮杂苯并蒽酮衍生物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4
[7].汪晓龙,舒畅,李荣峰.姜黄素对二甲基苯并蒽诱发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的预防疗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8].钟书明,卫沈旗,刘允,唐煌.6-(烷胺酰肼基)-1-氮杂苯并蒽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4
[9].苏宇嘉.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苯并蒽酮[D].延边大学.2013
[10].唐煌,戴支凯,赵丽珍,吴玉环,陈振锋.1-氮杂苯并蒽酮-吖啶类似物杂合体与DNA的相互作用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