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子器件论文-黄清雨

动态分子器件论文-黄清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分子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热激发延迟荧光,激基复合物,聚合物发光

动态分子器件论文文献综述

黄清雨[1](2017)在《单分子和双分子两种体系有机荧光器件的动态特性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的过程就是激子形成,传输和衰减的过程。激子是否能进行有效的辐射跃迁直接影响到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这也正是我们在发展OLED技术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都与材料和器件中激发态的形成和衰变、激子的动态行为等最基本的动态物理过程紧密相关。激子是有库仑力束缚的电子空穴对,CT激子和Frenkel激子存在于有机材料中。CT激子通常是电子和空穴分别位于不同分子上的激子,也就是论文第叁章讨论的双分子激子。Frenkel激子的激子半径最小,其电子和空穴共存于同一个分子上。双分子激子,单分子激子自身的衰减,以及激子和激子,激子和极化子在发光过程中之间的互相作用是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本论文分别以双分子参与发光的激基复合物和单分子参与发光的聚合物为对象,采用瞬态发光及其它常规测试手段,深入分析了这两种不同器件的发光机制,及发光层本征特性、功能层特性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器件性能。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基于双分子激基复合物OLEDs的发光机制及热激发延迟荧光(TADF)机制。以激基复合物为天然的桥梁,实现了高效TADF过程,在不使用重金属原子的情况下,获得了最大亮度为17100cd/m2,电流效率为41.07cd/A的高效荧光OLEDs。通过薄膜的稳态光致发光光谱以及瞬态光致发光衰减寿命等测试手段,证明了 m-MTDATA:3TPYMB(1:1)体系能实现稳定的激基复合物发光。并利用电致瞬态测试研究电场对双分子激子衰减过程的影响:反向电压对即时发光强度明显减小的作用说明了外加电场使激基复合物激子中的电子和空穴距离增加而导致单线态激子不可逆的解离;高电流驱动时,存在大量的叁线态激子、单线态激子以及极化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大大增加,叁线态激子大量被猝灭。其次基于单分子黄光聚合物发光材料(SY),针对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PLEDs)中普遍存在的载流子平衡问题以及相邻功能层之间混溶的工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备了以ZnO/PEIE双分子层作为电子注入层(EIL)和空穴阻挡层(HBL)反型PLEDs。并通过控制PMMA层的厚度,调整载流子分布,消除过剩的空穴电流。加入了 5.6 nmPMMA层的发型PLED器件,最高EQE达到4.3%。并采用电致瞬态测试手段分析研究了聚合物中单分子激子的衰减机制,通过改变发光层SY-PPV层的厚度和调整空穴电流的注入,明确了 PLED中高发光效率原因以及PLED中高电流密度下的roll-off现象的原因。最后在本论文的工作中,通过掺入适量的金属镍,在玻璃和柔性衬底(PET)上制备了超薄(~7nm)、平整(粗糙度<1nm)、高导电性并且有良好机械柔韧性和热稳定性的Ni-doped Ag薄膜。并将该银膜代替ITO作为电极,应用于柔性反型黄光PLEDs中。Ni-doped Ag薄膜作为电极时器件的性能比ITO的EQE提高了 34%,通过模拟计算反型PLEDs中的光波模式分布分析了银薄膜PLED效率增加的原因。最后研究了器件的角度光谱、机械性能,并在PET上基于Ni-doped Ag薄膜制备2 cm×2 cm大面积的柔性发光器件。获得了基于超薄银膜的柔性透明电极,并利用这一薄膜透明电极制备出了厘米尺寸的柔性OLEDs,相比于ITO电极的器件的电流效率增强了 34%。同时,基于超薄银膜的OLEDs在不同视角下的发射光谱几乎不变,其弯曲稳定性超过了 1000次。我们的工作展示出超薄银膜透明电极在柔性有机光电器件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图52幅,表5个,参考文献131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8)

季欣[2](2009)在《可逆电双稳薄膜器件以及“动态”分子整流器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以第一部分为主体内容。第一部分可逆电双稳薄膜器件的研究为克服传统硅集成电路发展面临的极限尺寸效应并满足电子产品庞大的消费需求,开发结构简单的“电极/功能层/电极”夹层薄膜可逆电双稳存储器成为科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功能层材料划分,可将电双稳器件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种器件。无机器件具有存储性能稳定的优点,但其复杂的制备工艺和较高的制造成本限制了无机器件的推广和应用。而到目前为止,对无机器件的研究集中于对已开发材料器件的性能和机理研究,较少从简化薄膜的制备工艺出发进行新材料和器件的探索。研发能用简单工艺制备、具有稳定存储性能的新型无机可逆电双稳薄膜将对简化器件制备、降低成本、实现无机电双稳存储器的商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有机薄膜存储器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可折迭、质量轻等优点,并能实现多重态电存储功能,所以对新型有机薄膜电存储器的开发也是电子器件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中,我们开发出一种基于界面化学反应制备无机电存储薄膜的方法,实现了无机功能薄膜的简单制备,并获得了两种性能稳定的新型无机可逆电双稳薄膜器件。首先通过简单的真空热蒸镀法利用金属与无机前驱物的固-固界面反应制备无机薄膜,研究发现以该无机复合薄膜为介质层的夹层器件具有较稳定的可逆电双稳特性;在此基础上,使用更简单的水溶液浸泡方法,利用金属、无机物间的固-液界面反应制备无机薄膜,获得了性能更优、能反复擦写上千次而保持状态稳定、具有较好应用潜力的无机电存储器件。我们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所获得的无机薄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形成无机功能薄膜的反应机制;重点研究了薄膜器件的开关机理和电存储性能。此外,我们研究了基于MC分子的有机薄膜器件的开关及电存储特性,重点分析包括电极以及有机层厚度等工艺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本部分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通过真空热蒸镀法,利用Ag与KSCN的固-固界面反应在Ag薄膜上原位生长AgK_2(SCN)_3复合薄膜,实现了无机可逆电双稳薄膜的简单制备。利用可见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多晶衍射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薄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Ag/KSCN界面反应形成AgK_2(SCN)_3复合薄膜的机制,即:KSCN水解生成HSCN,HSCN进一步与界面的Ag_2O反应形成AgK_2(SCN)_3复合薄膜。2、研究发现,基于AgK_2(SCN)_3复合薄膜的夹层器件具有双极性可逆电双稳特性,能实现连续的“写-读-擦-读”操作,高低电阻比高达百万倍,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电流曲线拟合以及不同电极组合的器件的研究,确定器件开关是基于导电通道的形成-断裂模式,我们还认为导电通道的断裂是焦耳热和电离共同作用的结果。3、采用简单的水溶液浸泡方法,利用铜薄膜与硫氰酸盐溶液的固-液界面反应在铜薄膜上原位制备CuSCN薄膜。用拉曼谱,XRD等表征手段对CuSCN薄膜进行分析,并发现硫氰酸盐溶液种类及溶液浓度等因素对CuSCN薄膜生长有影响;同时利用SEM观察发现,CuSCN薄膜遵循岛状模式生长。4、研究发现基于水溶液浸泡法制备的CuSCN薄膜器件具有稳定的双极性可逆电双稳特性,而该器件的“电老化”预处理过程具有改善薄膜微组分和结构、形成局域铜离子扩散通道的作用,对稳定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器件在未经封装处理的条件下能实现连续3000多次“写-读-擦-读”操作,高、低电阻态电阻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状态比大于100;同时器件还显示了良好的非易失性和热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我们用局域导电通道形成-断裂机制解释了器件的电致开关特性及连续写-读-擦-读过程中较好的电阻分布一致性。5、利用真空热蒸镀法制备了基于MC分子的夹层结构器件,其中的MC是叁聚腈胺氰尿酸。研究发现以Ag为顶电极的Ag/MC/Al器件具备多重态电存储特性。通过开关曲线拟合、不同电极组合器件的比较、光谱分析、以及不同有机层厚度器件的比较,发现该器件的多重态电存储特性与蒸镀顶电极银有关,并研究了器件的开关机理。第二部分基于“动态”模式分子整流器的研究分子整流器是实现分子电子线路的基本元件,是分子电子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虽然近年来对有机分子整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现有的基于D-σ-A模型的分子整流器整流比小,限制了器件的应用。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系统研究了实现分子整流的方法,并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条件下进一步验证了一类新型的“动态”分子器件。实验证明这种动态分子器件具有明显的整流效应,并且具有较大的整流比,我们还阐述了分子整流的机理。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利用分子自组装作用将DT-1分子吸附在STM针尖上,测试发现DT-1分子能实现稳定的整流功能,整流比高达10~4,并阐述了“动态”分子器件的整流机理,即:带偶极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摆动,改变了分子末端与基底的距离,引起了隧道电流的变化,从而获得高比值的整流特性。2、比较研究了分子排布的紧密程度以及扫描电压速率等对DT-1分子整流的影响,证明排布较紧密的单分子膜以及速率较快的电压扫描会压制该分子基器件的整流特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动态”分子整流模式。此外,还采用其他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DT-2、DT-3、DT-4和DT-5来构建动态分子器件,并且都获得了稳定的整流效应。(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10-15)

动态分子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以第一部分为主体内容。第一部分可逆电双稳薄膜器件的研究为克服传统硅集成电路发展面临的极限尺寸效应并满足电子产品庞大的消费需求,开发结构简单的“电极/功能层/电极”夹层薄膜可逆电双稳存储器成为科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功能层材料划分,可将电双稳器件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种器件。无机器件具有存储性能稳定的优点,但其复杂的制备工艺和较高的制造成本限制了无机器件的推广和应用。而到目前为止,对无机器件的研究集中于对已开发材料器件的性能和机理研究,较少从简化薄膜的制备工艺出发进行新材料和器件的探索。研发能用简单工艺制备、具有稳定存储性能的新型无机可逆电双稳薄膜将对简化器件制备、降低成本、实现无机电双稳存储器的商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有机薄膜存储器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可折迭、质量轻等优点,并能实现多重态电存储功能,所以对新型有机薄膜电存储器的开发也是电子器件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中,我们开发出一种基于界面化学反应制备无机电存储薄膜的方法,实现了无机功能薄膜的简单制备,并获得了两种性能稳定的新型无机可逆电双稳薄膜器件。首先通过简单的真空热蒸镀法利用金属与无机前驱物的固-固界面反应制备无机薄膜,研究发现以该无机复合薄膜为介质层的夹层器件具有较稳定的可逆电双稳特性;在此基础上,使用更简单的水溶液浸泡方法,利用金属、无机物间的固-液界面反应制备无机薄膜,获得了性能更优、能反复擦写上千次而保持状态稳定、具有较好应用潜力的无机电存储器件。我们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所获得的无机薄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形成无机功能薄膜的反应机制;重点研究了薄膜器件的开关机理和电存储性能。此外,我们研究了基于MC分子的有机薄膜器件的开关及电存储特性,重点分析包括电极以及有机层厚度等工艺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本部分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通过真空热蒸镀法,利用Ag与KSCN的固-固界面反应在Ag薄膜上原位生长AgK_2(SCN)_3复合薄膜,实现了无机可逆电双稳薄膜的简单制备。利用可见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多晶衍射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薄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Ag/KSCN界面反应形成AgK_2(SCN)_3复合薄膜的机制,即:KSCN水解生成HSCN,HSCN进一步与界面的Ag_2O反应形成AgK_2(SCN)_3复合薄膜。2、研究发现,基于AgK_2(SCN)_3复合薄膜的夹层器件具有双极性可逆电双稳特性,能实现连续的“写-读-擦-读”操作,高低电阻比高达百万倍,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电流曲线拟合以及不同电极组合的器件的研究,确定器件开关是基于导电通道的形成-断裂模式,我们还认为导电通道的断裂是焦耳热和电离共同作用的结果。3、采用简单的水溶液浸泡方法,利用铜薄膜与硫氰酸盐溶液的固-液界面反应在铜薄膜上原位制备CuSCN薄膜。用拉曼谱,XRD等表征手段对CuSCN薄膜进行分析,并发现硫氰酸盐溶液种类及溶液浓度等因素对CuSCN薄膜生长有影响;同时利用SEM观察发现,CuSCN薄膜遵循岛状模式生长。4、研究发现基于水溶液浸泡法制备的CuSCN薄膜器件具有稳定的双极性可逆电双稳特性,而该器件的“电老化”预处理过程具有改善薄膜微组分和结构、形成局域铜离子扩散通道的作用,对稳定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器件在未经封装处理的条件下能实现连续3000多次“写-读-擦-读”操作,高、低电阻态电阻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状态比大于100;同时器件还显示了良好的非易失性和热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我们用局域导电通道形成-断裂机制解释了器件的电致开关特性及连续写-读-擦-读过程中较好的电阻分布一致性。5、利用真空热蒸镀法制备了基于MC分子的夹层结构器件,其中的MC是叁聚腈胺氰尿酸。研究发现以Ag为顶电极的Ag/MC/Al器件具备多重态电存储特性。通过开关曲线拟合、不同电极组合器件的比较、光谱分析、以及不同有机层厚度器件的比较,发现该器件的多重态电存储特性与蒸镀顶电极银有关,并研究了器件的开关机理。第二部分基于“动态”模式分子整流器的研究分子整流器是实现分子电子线路的基本元件,是分子电子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虽然近年来对有机分子整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现有的基于D-σ-A模型的分子整流器整流比小,限制了器件的应用。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系统研究了实现分子整流的方法,并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条件下进一步验证了一类新型的“动态”分子器件。实验证明这种动态分子器件具有明显的整流效应,并且具有较大的整流比,我们还阐述了分子整流的机理。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利用分子自组装作用将DT-1分子吸附在STM针尖上,测试发现DT-1分子能实现稳定的整流功能,整流比高达10~4,并阐述了“动态”分子器件的整流机理,即:带偶极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摆动,改变了分子末端与基底的距离,引起了隧道电流的变化,从而获得高比值的整流特性。2、比较研究了分子排布的紧密程度以及扫描电压速率等对DT-1分子整流的影响,证明排布较紧密的单分子膜以及速率较快的电压扫描会压制该分子基器件的整流特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动态”分子整流模式。此外,还采用其他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DT-2、DT-3、DT-4和DT-5来构建动态分子器件,并且都获得了稳定的整流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分子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1].黄清雨.单分子和双分子两种体系有机荧光器件的动态特性及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7

[2].季欣.可逆电双稳薄膜器件以及“动态”分子整流器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

标签:;  ;  ;  ;  

动态分子器件论文-黄清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