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最大捕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储能,能量捕获,吞吐量最大化,微观无线网络
能量最大捕获论文文献综述
姚信威,章梦娜,王万良,杨双华[1](2018)在《基于能量捕获和混合储能的微观网络能量最优分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个节点(设备)的微小尺寸和有限能量严重地限制了微观无线网络的应用。因此,在传统宏观网络节点储能结构单一和能量捕获技术不稳定的基础上,利用超级电容的快速充放电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级电容和电池的混合储能结构。在此混合储能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点对点的双工信道模型和能量传输损耗特性,建立了面向能量捕获的网络吞吐量模型和节点能量分配解析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能量最优分配算法,实现了节点吞吐量的最大化。该算法根据节点捕获能量的时域分布,优化分配超级电容与电池的能量值;同时,采用最优传输功率与传输时间进行数据传输。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混合储能结构和能量分配算法能有效地提高节点的吞吐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吴忠强,庄述燕,韩延光[2](2013)在《直驱永磁风电系统能量成形与最大风能捕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速多变及外界干扰情况下风电系统出现的风能利用率低、鲁棒性差及安全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成形的直驱永磁风电系统最大风能捕获算法。该算法采用能量成形及端口受控哈密顿(PCH)系统方法,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建立永磁发电机(PMSG)PCH系统的非线性模型,设计了PCH系统反馈控制器。通过基于PCH系统控制器和H∞控制器的迭加反馈,设计出能跟踪最佳转矩且具有扰动抑制的PCH系统H∞控制器。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风电系统的变速恒频运行、最大风能利用,验证了理论模型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艾青[3](2012)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最大能量捕获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发电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的利用风能,针对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分析了风力机特性及最大风能捕获原理.在额定风速以下通过调节发电机的转矩使转速跟随风速变化以获得最佳叶尖速比;在额定风速以上通过调整桨叶节距,保证额定功率输出而不越限.由于风速测量的准确性不高,以及风力发电系统的精确模型较难建立,采用传统的PID控制器难以在风速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控制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风能的利用效率,文中研究了基于功率变化信息的双模糊控制策略,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和变速变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提高风能捕获效率,较好地平滑风电机组输出功率.(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冯杰,鲜勇,雷刚,魏鹏涛[4](2011)在《绳系卫星实施安全捕获的能量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系绳质量、系统质心变化及状态、控制约束,基于Lagrange方程给出了圆轨道条件下空间绳系网捕系统叁维动力学模型。推导得到了零相对速度条件下的安全捕获末端条件,研究了面内安全捕获策略下的非线性能量最优控制问题。为保证方法的适用性,基于Legendre伪谱法将连续时间最优控制问题离散为标准的非线性动态规划问题。最后在考虑捕获控制前初始面外角偏差分别为5°和15°的情况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2011年04期)
赵玉清[5](2011)在《风力机最大能量捕获及功率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分析,提出了风力机组变速运行最大能量捕获及变桨距控制实现功率稳定的理论依据。详细研究了变速运行控制方法、变桨距机构设计及控制方案。数字仿真表明,在风速低于额定风速时变速运行捕获能量比恒速运行捕获能量大;节距调节控制可以很好地使输出功率稳定在额定功率左右。(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1年03期)
孔屹刚[6](2009)在《大型风力机功率控制与最大能量捕获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化石能源和核电,风能是一个开发成本较低,清洁环境,安全,可再生的能源形式,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贝兹理论,理论上风机从风中吸收的能量不超过空气动能的59.3%,实际当中该数值由于机械结构上的缺陷要更小一些。因此,如何才能够获取最大能量,实现风能规模化利用,一直为学者及业界所关注。近年来,大型风机都采用了变速变桨距控制技术。采用变速变桨距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响应速度,同时获得最大能量(低风速时捕获最大功率,高风速时捕获额定功率)。但是风能转换系统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表现出强非线性特征,同时,风机产生的能量随着风速和风向的连续波动是快速变化的。另一方面,在一个新能源系统中,电能质量和可靠性是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一般传统线性定常控制器都会引起超调和损失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大型变速变桨距风机的复杂性,例如控制算法、高阶、耦合、强非线性特征等,常规的控制方法就不太适合了。根据风速的不同,风电系统由四个动态过程构成:启动、变速运行、变桨距运行、刹车。启动和刹车过程的主要控制目标是使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有较快响应速度;变速控制的主要控制目标是调节风能、减少或消除风能产生过程中的急剧波动,捕获最大能量、减弱暂态负荷的影响;变桨距控制的主要控制目标是通过调节桨距角来维持风机输出额定功率不变。本文对大型风力机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最优功率控制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1.5MW变速变桨距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研究其控制策略,以得到系统的最优功率输出和加强系统的工作性能。仿真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包括:(1)对大型双馈风电机组风轮、齿轮箱、传动轴、双馈电机、变桨机构等环节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学建模,最终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双馈风电机组数学模型。基于易于实现风电机组最大能量捕获控制的考虑,重点分析了双馈型感应异步发电机的运行理论,通过对双馈感应发电机在dq0同步旋转坐标变换下按定子q轴磁场定向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简化的精确的双馈感应发电机的数学模型。(2)以大型水平轴风力机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风力机在进行载荷计算时坐标系的确定原则和方法,通过matlab和VB.net混合编程对风力机基本数据、翼形数据、空气动力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计算得到风力机桨叶轴向诱导因子、周向诱导因子,相对风速、桨距角、入流角、攻角、扭角等参数对应不同风速的值,最终根据这些参数,综合分析得到了变桨载荷的计算算法。(3)在完成了风电机组建模和载荷计算的基础上,对电气独立变桨和液压统一变桨这两种变桨方式进行了系统设计,包括理论计算、原理图分析和元件选型等,对电气独立变桨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液压统一变桨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对液压变桨系统的液压泵、电液比例阀、液压缸、曲柄连杆机构等环节进行分析和建模,最终得到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液压变桨系统数学模型,即输入控制信号是电液比例阀的电流,输出信号是桨距角,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4)制定了低风速下以发电机转速作为控制输入量,采用变速恒频控制策略;高风速下以发电机功率作为控制输入量,采用变桨距控制策略来捕获最大风能的控制方法。同时针对风电机组高阶强耦合强非线性特性,考虑到模糊控制无需精确的数学模型,滑模控制能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设计了一种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对大型风电机组变速和变桨距过程进行控制,最终实现风电机组最大功率的输出控制。(5)探讨了整个风电机组启动、变速、变桨距、制动的全过程,基于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提高风机对应低风速、额定风速、高风速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性,且在保证风电机组安全性和可靠性前提下,实现最大功率捕获的考虑,提出了一种分层多模最优控制策略:bang-bang控制应用于启动和刹车过程,模糊控制应用于变速运行过程,自适应PID控制应用于变桨距运行过程。本文得到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2007B073)、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2007]1108号)、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5038435)、上海博士后基金项目(05R214133)、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200603)的资助。(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1-01)
能量最大捕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风速多变及外界干扰情况下风电系统出现的风能利用率低、鲁棒性差及安全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成形的直驱永磁风电系统最大风能捕获算法。该算法采用能量成形及端口受控哈密顿(PCH)系统方法,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建立永磁发电机(PMSG)PCH系统的非线性模型,设计了PCH系统反馈控制器。通过基于PCH系统控制器和H∞控制器的迭加反馈,设计出能跟踪最佳转矩且具有扰动抑制的PCH系统H∞控制器。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风电系统的变速恒频运行、最大风能利用,验证了理论模型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最大捕获论文参考文献
[1].姚信威,章梦娜,王万良,杨双华.基于能量捕获和混合储能的微观网络能量最优分配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8
[2].吴忠强,庄述燕,韩延光.直驱永磁风电系统能量成形与最大风能捕获[J].仪器仪表学报.2013
[3].艾青.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最大能量捕获策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冯杰,鲜勇,雷刚,魏鹏涛.绳系卫星实施安全捕获的能量最优控制[J].航天控制.2011
[5].赵玉清.风力机最大能量捕获及功率稳定性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
[6].孔屹刚.大型风力机功率控制与最大能量捕获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