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逐圈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型标定,模型独立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线性拟合分析
逐圈测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文[1](2015)在《基于逐圈束流位置测量系统的储存环线性和非线性模型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存环模型标定就是通过对表征束流线性和非线性运行规律的各项基本物理参量进行精确的测量,并以理论设计为目标对实际储存环的磁聚焦结构进行充分的校正,从而使储存环的性能表现(如光源亮度、束流寿命)达到理论设计的预期。构建一整套系统而又便捷的模型标定方法将会为储存环调试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大大缩短调试周期,并且能够保证储存环束流最终的运行状态能够与理论设计目标保持高度一致。随着束流位置测量系统的发展,具有逐圈测量能力的束流位置检测器被广泛的应用于储存环中,为一些以逐圈束流位置数据为分析对象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标定方法提供了硬件条件。本论文在简要介绍了储存环线性和非线性物理参量基本测量的基础上,重点引进了以储存环逐圈位置数据为主要分析目标的模型标定方法,对每一种方法的物理原理以及分析过程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对各种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理论验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线性模型标定方法。其中闭轨响应矩阵拟合方法(LOCO)作为现阶段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线性模型标定方法,在论文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充分了解LOCO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合肥光源储存环实测的闭轨响应矩阵、色散函数以及BPM噪声等数据对储存环的线性光学参数进行了拟合迭代分析,取得了与理论设计值基本相符的结果。另外还分别引进了线性拟合分析方法、模型独立分析方法(MIA)和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CA)对储存环的线性光学参数进行标定。这叁种方法都是不依赖具体的储存环磁聚焦结构模型,而是以逐圈位置数据为分析对象的线性模型标定方法,可以统称为模型独立的分析方法,在充分掌握这些方法基本物理原理的基础上,对每一方法的模型标定分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对非线性模型标定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色品的校正作为储存环非线性磁场存在最主要的原因,以及幅度失谐作为非线性效应最主要的表现,在论文中都作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论文重点采用了频谱拟合分析方法对储存环的非线性模型进行标定,该方法是标准形式(Normal Form)理论在逐圈束流位置数据的应用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Normal Form基本原理,单粒子横向运动高阶频谱与非线性共振驱动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电子储存环中多粒子束团在综合考虑解相干(Decoherence)效应和辐射阻尼效应的情况下,其质心的横向运动高阶频谱与非线性共振驱动项之间的解析关系变得极其复杂,虽然不能直接利用高阶频谱来解析分析非线性共振驱动项,但是发展出了利用高阶频谱来模拟分析非线性模型的频谱分析方法。本论文首次将该方法应用到电子储存环中,在充分叙述该方法的物理理论基础以及非线性模型标定过程的基础上,还详细介绍了该方法分析过程中所涉及到高精度的频谱分析技术(NAFF)以及高性能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算法(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等关键处理技术。最后通过构建储存环理论模型对各种模型标定方法进行理论验证。储存环磁聚焦结构参数采用合肥光源的理论设计值,模拟程序采用AT,并且利用逐元件跟踪的方式获取一系列精确的束流逐圈位置数据。根据各个方法的具体分析过程,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应地分析,都取得了与理论值基本一致的结果,对各个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理论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5-01)
孟鸣,王筠华,杨永良,周泽然,陈园博[2](2011)在《逐圈测量系统在合肥光源数字反馈调试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逐圈测量系统作为观测手段,通过对逐圈测量系统采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了数字反馈系统调试过程中的反馈效果。在改变六极铁电流以逐步改变储存环的色品值的过程中,通过逐圈测量系统观察了束流不稳定性,计算得到振荡增长时间和阻尼时间分别为0.258 ms和1.172 ms。并测量和计算了工作点、相空间等束流特性参数,分析了束流靠近和穿越5/9共振线的完整过程。(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1年04期)
杨永良,王筠华,孙葆根,陈园博,周泽然[3](2010)在《数字锁相检测在合肥光源逐圈测量系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其原理出发,分析了数字锁相检测在逐圈束流位置测量系统中用于束流振荡阻尼率(增长率)计算的可行性,并在Matlab中对其进行了仿真计算。将该方法应用到合肥光源逐圈测量系统中,进行了Beta振荡的增长和阻尼时间的计算,结果显示振荡增长时间约为0.26ms,阻尼时间为1.2ms(反馈系统调试时)。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数字锁相检测可以有效用于逐圈测量系统中阻尼率的计算。(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0年09期)
杨翠容,范志浩,黄河,范影乐[4](2007)在《多分辨率快速圆检测在抑菌圈测量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多分辨率快速圆检测的算法。基于多分辨率的框架,在低分辨率下快速检测圆心和半径的信息,然后映射到高分辨率中,确定圆的边缘和圆心所在的局部区域,减少处理单元的数量,并提出局部单圆验证算法获得精确的圆心和半径信息。本文提出的算法克服了圆检测精度与时空复杂度的矛盾,在高分辨率、多圆、多噪声的情况下,算法的效率下降较少。最后将圆检测算法应用于基于机器视觉的抗生素残留量检测系统中进行抑菌圈检测,结果表明处理时间短、检测精度高。(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王筠华,刘建宏,孙葆根,李为民,刘祖平[5](2004)在《合肥光源逐圈测量系统定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合肥光源 (HLS)逐圈测量系统和工作在 4 0 8MHz的对数比率电子学处理系统的原理和性能 .利用逐圈测量系统可以测量HLS储存环的Damping率、注入效率、Beta振荡、v值瞬时变化等 ,以此研究束流不稳定性 ,为机器稳定高性能运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测试手段 .在系统的设计中 ,选择了新近受到广泛重视的对数比电路完成位置信号处理 .它不仅具有宽的动态范围和带宽以及好的线性度 ,而且造价低廉易实现 .本文重点介绍了HLS逐圈测量系统的在线定标、灵敏度和它在升级后新注入调试中的重要应用 .实践证明 ,该系统对新注入系统的调整是相当有用的 .它是开展储存环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观察动力学孔径不可缺少的设备 .(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4年05期)
王筠华,刘建宏,孙葆根,李为民,刘祖平[6](2004)在《逐圈测量系统定标和新近实验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合肥光源储存环上,正在应用和改进中的逐圈测量系统的定标和灵敏度;比较和分析了利用该系统获得的储存环200MeV和800MeVdamping时间测量结果;在环注入调试中发现了束流积累限制的原因。它不仅可测到储存环的damping时间、beta振荡幅度和工作点瞬时变化,而且是研究抑制环的束流不稳定性和提高注入积累效率的重要测量手段。系统使用对数比电路完成位置信号处理,具有宽的动态范围和带宽以及好的线性度和稳定的运行性能,而且造价低廉,易实现。(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4年05期)
王筠华,李为民,刘祖平,孙葆根,刘建宏[7](2004)在《合肥光源逐圈测量系统试验结果及其在注入调试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合肥光源(HLS)逐圈束流位置测量系统在升级后的注入系统联调中的作用。该逐圈测量系统信号处理器采用对数比电路,数据获取采用NI5102ADC。为了保证长达2s数据获取,采样数据通过突发的DMA方式实时写入工控机的系统内存。注入Kicker用作为激励束流,以便监测衰减率和研究β振荡。(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4年01期)
逐圈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逐圈测量系统作为观测手段,通过对逐圈测量系统采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了数字反馈系统调试过程中的反馈效果。在改变六极铁电流以逐步改变储存环的色品值的过程中,通过逐圈测量系统观察了束流不稳定性,计算得到振荡增长时间和阻尼时间分别为0.258 ms和1.172 ms。并测量和计算了工作点、相空间等束流特性参数,分析了束流靠近和穿越5/9共振线的完整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逐圈测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刚文.基于逐圈束流位置测量系统的储存环线性和非线性模型标定[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2].孟鸣,王筠华,杨永良,周泽然,陈园博.逐圈测量系统在合肥光源数字反馈调试中的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
[3].杨永良,王筠华,孙葆根,陈园博,周泽然.数字锁相检测在合肥光源逐圈测量系统的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
[4].杨翠容,范志浩,黄河,范影乐.多分辨率快速圆检测在抑菌圈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7
[5].王筠华,刘建宏,孙葆根,李为民,刘祖平.合肥光源逐圈测量系统定标及其应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
[6].王筠华,刘建宏,孙葆根,李为民,刘祖平.逐圈测量系统定标和新近实验结果[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
[7].王筠华,李为民,刘祖平,孙葆根,刘建宏.合肥光源逐圈测量系统试验结果及其在注入调试中的应用(英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