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越与内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方哲学史,哲学发展脉络,心理学方法论,西方现代哲学
超越与内在论文文献综述
周卓钊,袁平[1](2019)在《西方现代哲学内在超越及最终归宿——兼论心理学方法论蕴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均是从不同方面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但是二者均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前者在历史上又分化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不同派系,在历史上均对心理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指导。本文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最终的归宿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对人的完整本性的揭示以及对实践观的强调,适合于心理学理论健康成长所需,亦可作为近来心理学研究范式如4E认知、生态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叙事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哲学指导思想。心理学未来发展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不断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宋晓杰[2](2019)在《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后结构主义的核心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结构主义的差异、欲望和主体理论中存在着两条不可通约的核心线索:内在性与超越性传统。德勒兹通过"直接的二元性",创建了关于纯粹差异的绝对内在性分析,德里达则根据"中介的统一",在差异游戏中设置了一个超越性机制。德勒兹基于本体论的充足,构想了一个积极主动的欲望主体模式,拉康则立足创构性的缺失,揭示主体欲望通向不可能性限度的绝望命运。福柯以认同的僭越为中心,将主体归结为主体化过程,拉康则以僭越的认同为目的,把主体与主体化过程严格对立开来。以二者为关键资源,当代后结构主义的政治理论同样分化出两大敌对的本体论阵营。(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祥俊[3](2019)在《儒学内在超越的信念基础与现实意义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在超越是现代新儒学面对中西、古今之变提出的关于儒学宗教性、超越性思想的重要概念,它认为天道既是超越的、绝对的存在,同时又内在于人性之中,从而不同于西方宗教、哲学的外在超越论。儒学的内在超越是以生生不息、道德创造的有机整体宇宙论为信念基础的,它把人的心性与天道直接同一,这是其本体宇宙论,而通过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工夫来复性、明心,这是其心性修养论。内在超越是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尤其是宋明新儒学思想的弘扬,它试图为现代人提供终极关怀、价值源头,但这一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却日益失去其存在境遇与认同群体,尊重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肯认异在他者的存在的实践儒学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蒋重跃[4](2019)在《时代与超越:女性学者研究妇女的内在驱力——评畅引婷《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作者的妇女研究以及对妇女解放的思考有什么意义?女性研究者是怎样思考妇女发展问题的?这是畅引婷教授新近出版的《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当代中国妇女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8年)一书要着力说明的大问题。对此,我也有点想法。说到妇女解放与发展,首先要明确所指。一般认为,一个社会,由于社会制度、法律、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某些人享有更多的权利,这就可能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男性成员享有比女性成员更多的权利(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史元辉[5](2019)在《塞林格:现代性伦理困境下的焦虑与禅宗式内在超越的双重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现代社会主体性意识的崛起与膨胀造成了巨大的现代性伦理学困境,这种困境为早期的塞林格造成了焦虑。现代性伦理学困境的极端形式——战争更是加强了塞林格身上业已存在的焦虑,战场上,塞林格通过写作来克服内心深刻的焦虑,表现出他性格中坚韧的一面。战后通过习练禅宗,塞林格开始用禅宗式内在超越来实现自我救赎,在书写中他用禅宗式内在超越来疗治焦虑。在西方现代性伦理困境下,塞林格身上体现出一种焦虑与禅宗式内在超越的双重存在。(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5期)
郑广月,周洁[6](2019)在《儒学“内在超越”品质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从地方政府到教育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关注与研究的热度都持续上升。同时,幼儿教师长期以来相对来说较为窘迫的生存状态,如工作福利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等一系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遭遇,使得幼儿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职业使命感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此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困惑和压力,社会价值感降低,以及社会理想与信念崩塌产生的无奈。进而会出现教师对幼儿的很多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虐童事件。而儒学以"性与天道"相统一、内求诸己、塑造个体德性人格的"内在超越"的思想传统和精神内核,在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意义重大。幼儿教师需要为自身的存在价值寻求相应的依托,同时也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儒学思想的精神内核对于培养幼儿教师的主体自觉意识和判断选择能力,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祝和军[7](2019)在《一种世俗的超验性如何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实践致力于世俗性的超验建构,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正是由于"人"、"实践"和"历史"之间的内在性关联,宗教信仰模式中的那种"本质"决定"实存"的外在空间关系才得以转变为历史运动中"实存"不断生成"本质"的内在时间关系。世俗和超验、现实和理想之间张力结构和辩证运动,不仅是历史得以展开自身的必然方式,也是"此岸的真理"得以确立的要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郭晓青[8](2019)在《“他者”的内在性与“自我”的超越性——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通过深入观察英国社会各阶层女性的生活状况,撰写了小说《傲慢与偏见》,该作品用蒙太奇方式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命运多舛的根源——"他者"地位。作为"他者",她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受尽人生百态的凄凉,其命运完全取决于"自我"的男性。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婚姻不是比翼双飞爱情的延续,而是改变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想走出"他者"的窘境,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他者"意识,并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恋爱期间,女性要学会自尊、自立、自强、自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正是这样的女性形象,她开辟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先河,成为走出"他者"内在性的女性之楷模。(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果[9](2019)在《“内在超越”视角下的《中庸》之“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在对叁代文明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结出了丰硕的思想果实,而“诚”的内涵也在诸子思想中更显丰富和深刻。孔子在谈论为学、修礼、养德等人伦事务中多次提及“诚”的思想,孟子心性思想的展开与“诚”也有着内在联系,荀子更是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而从内在超越的视角来看,“诚”还具有形而上学意义。“内在超越”是儒家哲学在对心性思想、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产生的独特哲学视角。内在超越视角下的诚不仅是天人关系的核心,是天与人合一的中介和修养方法,同时也是儒家达到内在超越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内在超越”、“诚”、“天人合一”之间的关系在《中庸》中一以贯之。基于此,中外一些儒学家把“诚”看作是《中庸》的主题或核心,这也是本文选择以“诚”为主题探究《中庸》文本及“天人合一”思想的立论基础。本文通过对“诚”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庸》中的意义分析,并结合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天人合一”、“内在超越”进行综合探讨,发掘其理论意义,同时藉以关注和观照现代社会及现实人生的相关问题。首先,本文梳理“诚”的内涵和思想起源,概述先秦儒家诸子关于“诚”的思想,并对先秦儒家“诚”思想做逻辑总结。其次,对“内在超越”思想进行哲学分析,探讨中国哲学中的内在超越思想和《中庸》之“诚”的内在超越意蕴。再次,本文从内在超越视角对《中庸》中的“诚”与“天人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并对叁者关系做综合梳理。最后,结合现代社会特征与时代精神面貌对本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反思,分析其中可能实现的突破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展望将来进一步探索的趋势与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韩振华,黄越[10](2019)在《“内在超越”:宗教性的,还是批判性的?——访罗哲海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哲海(Heiner Roetz),着名德国汉学家,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中国宗教史、中国儒学史等。出版的专着有:《古代中国的人与自然》(Mensch und Natur im Alten China,1984)、《轴心时期的中国伦理学》(Die Chinesische Ethik der Achsenzeit,1992;中译本《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2009)、《孔子》(Konfuzius,1995)、《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与施莱希特合着,Klassische Chinesische Philosophie. Eine(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超越与内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后结构主义的差异、欲望和主体理论中存在着两条不可通约的核心线索:内在性与超越性传统。德勒兹通过"直接的二元性",创建了关于纯粹差异的绝对内在性分析,德里达则根据"中介的统一",在差异游戏中设置了一个超越性机制。德勒兹基于本体论的充足,构想了一个积极主动的欲望主体模式,拉康则立足创构性的缺失,揭示主体欲望通向不可能性限度的绝望命运。福柯以认同的僭越为中心,将主体归结为主体化过程,拉康则以僭越的认同为目的,把主体与主体化过程严格对立开来。以二者为关键资源,当代后结构主义的政治理论同样分化出两大敌对的本体论阵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越与内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卓钊,袁平.西方现代哲学内在超越及最终归宿——兼论心理学方法论蕴涵[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宋晓杰.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后结构主义的核心线索[J].江西社会科学.2019
[3].李祥俊.儒学内在超越的信念基础与现实意义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
[4].蒋重跃.时代与超越:女性学者研究妇女的内在驱力——评畅引婷《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一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5].史元辉.塞林格:现代性伦理困境下的焦虑与禅宗式内在超越的双重存在[J].外语教学.2019
[6].郑广月,周洁.儒学“内在超越”品质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7].祝和军.一种世俗的超验性如何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J].广东社会科学.2019
[8].郭晓青.“他者”的内在性与“自我”的超越性——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安顺学院学报.2019
[9].李果.“内在超越”视角下的《中庸》之“诚”研究[D].西北大学.2019
[10].韩振华,黄越.“内在超越”:宗教性的,还是批判性的?——访罗哲海教授[J].哲学动态.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