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共振高分辨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共振成像,X射线摄影,显微线圈,类风湿关节炎
磁共振高分辨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静,戴世鹏,吕品,顾庆[1](2019)在《磁共振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0例RA患者,分别应用X射线和MRI对患者进行检测,比较分析患者血清指标与疾病软骨分级和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60例RA患者经X射线检查阳性11例,阳性率为18.33%;而MRI显微线圈图像显示均有一定程度的RA症状,阳性率为10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17,P<0.01);在60例RA患者中,MRI图像显示1级软骨损伤32例(占53.33%);2级软骨损伤21例(占35.00%);3级软骨损伤7例(占11.67%)。3级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和RF浓度明显高于1级和2级RA患者,且2级患者血清指标显着高于1级RA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120,F2=119.76;P<0.05);血清类风湿因子(RF)诊断时,阳性患者34例(占56.67%),且阳性患者疾病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3,P<0.05);血清ACPA阳性患者36例(占60.00%),且阳性患者疾病活动度评分显着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2,P<0.05)。结论:应用MRI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技术可有效改善RA诊断率,结合血清学指标,对推测和预判疾病分级和疾病活动度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王彩荣,何建平,罗荣芳,张世衡[2](2019)在《3.0T核磁共振高分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20例MCA粥样硬化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症状性MCA将其分为有症状组(56例)和无症状组(64例)。两组均行HR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与DSA的MCA M1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HR-MRI与DSA检查判断MCA大脑中动脉M1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539,P<0.05);HR-MRI诊断MCA的M1中重度狭窄(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79.17%、95.05%和100.00%;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MCA血管最狭窄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和管壁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症状组MCA患者斑块大小和斑块负荷分别为(6.24±1.12)mm~2和(0.43±0.10)mm~2,明显高于无症状组MCA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9,t=7.495;P<0.05)。结论:3.0THRMRI在MCA粥样硬化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可对狭窄管壁及斑块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7期)
赵沁萍,丁可,黄建宁,黄瑞岁,陈炯[3](2019)在《3.0磁共振高分辨成像技术在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PS)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CP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我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CPS早孕患者41例,术前均行盆腔3.0TMRI和超声检查,观察其MRI和超声影像学特点,比较MRI和超声诊断CPS的特异度、准确度。结果:41例CPS患者中,超声正确诊断39例,诊断错误2例,正确率为95.12%;诊断正确39例均显示疤痕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妊娠囊位于疤痕处;超声表现为单纯孕囊型33,呈较均匀无回声团,其中28例见胚芽,20例见原始心管搏动,10例见卵黄囊;6例表现为混合包块型,呈混合回声团,并有不规则液性暗区。MRI均诊断正确,正确率为100%;41例MRI均能清晰显示妊娠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疤痕处,并清楚显示疤痕处子宫肌层厚度及妊娠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6例表现为单纯孕囊型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1例囊内可见等T1稍长T2胚芽,其余5例囊内见小斑片状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呈较明显环状强化;囊内除1例胚芽强化外,其余囊内均无强化;5例表现为混合包块型呈等、短、长T1及T2混杂信号,孕囊附着处周围见流空血管环绕;增强扫描包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以孕囊附着处强化更明显。结论:MRI诊断CPS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超声,能够更清楚地显示子宫疤痕及妊娠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妊娠囊附着周围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早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郑海荣,吴垠,贺强,李烨,邹超[4](2018)在《基于高场磁共振的快速高分辨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成像理论自1973年由诺贝尔获奖者Paul C. Lauterbur教授奠定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在硬件系统和成像方法上均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无创获取生物体组织形态、功能、代谢等多层次信息的强大医学影像工具。近年来,脑科学研究以及心血管与肿瘤等重大疾病精准诊断的迫切需求,对磁共振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发快速、高分辨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仪器设备成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临床诊断的关键。本篇综述将以成像信息技术为核心,从硬件系统部件和快速成像方法两条主线入手,分别介绍磁体、梯度、谱仪、射频等关键部件的发展和挑战,以及前沿快速成像方法的技术突破和高级应用,同时分析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技术瓶颈。高场磁共振系统是医疗设备中涉及学科交叉最多、技术体系最复杂、门槛最高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制造2025"高端医疗装备制造的重要目标,因而实现快速高清晰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创新突破、形成高场磁共振整机制造能力,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仪器》期刊2018年Z1期)
李晓光[5](2018)在《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炎症指标NLR在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参考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技术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管壁负荷及斑块成分差异,并探讨炎症指标NLR水平是否受颈动脉易损斑块所影响,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①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均行3.0TMRI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将所获取共计114根颈动脉图像,依据是否伴有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组织急性梗死分为卒中侧组(65根)及非卒中侧组(49根)。应用VPD公司开发的颈动脉斑块定量分析软件MRI-PlaqueView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记录并比较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管壁负荷及斑块成分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不同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关系。管壁负荷包括管壁体积(VWV)、管壁厚度(WT)、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和管腔狭窄程度(Stenosis),其中WT和NWI分别取平均值(mean)和最大值(max)。斑块成分包含钙化(CA)、脂质坏死核心(LRNC)、斑块内出血(IPH)的有/无及体积,以及纤维帽是否破裂(FCR)。②上述57例患者中3例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肾脏肿瘤可能明显影响机体炎症状态而被进一步排除后,剩余54例。根据前述所得斑块定量分析结果,将54例患者双侧的颈动脉斑块按照改良AHA粥样斑块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Ⅳ~Ⅴ及Ⅵ型被认为是易损斑块),按照颈动脉斑块分型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即双侧易损斑块组(9例)、单侧易损斑块组(27例)以及无易损斑块组(18例)。记录并比较叁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目前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液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手动计算NLR值)和血液生化结果(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①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管壁负荷比较:VWV、mean WT、max WT、maxNWI和Stenosis在两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卒中侧颈动脉上述指标较非卒中侧颈动脉增高。meanNWI在两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斑块成分及体积比较:卒中侧颈动脉斑块与非卒中侧颈动脉斑块内CA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A的体积在两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卒中侧组颈动脉斑块内LRNC、IPH和FCR发生率及体积均明显高于非卒中侧组颈动脉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颈动脉斑块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内IPH(OR=6.402)、FCR(OR=3.998)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强烈危险因素。LRNC(OR=2.642)以及Stenosis(OR=1.078)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危险程度弱于IPH和FCR。CA与缺血性脑卒中并无明显危险关系。④双侧易损斑块组、单侧易损斑块组、无易损斑块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年龄、高血压以及体重指数(BMI)在叁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叁组患者性别、糖尿病及目前吸烟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双侧易损斑块组、单侧易损斑块组、无易损斑块组患者的血常规及血生化结果比较:淋巴细胞计数(LYM)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叁组患者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叁组患者其余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⑥颈动脉易损斑块临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NLR(OR=2.542,95%CI=1.306~4.943,P=0.006)、年龄(OR=1.115,95%CI=1.027~1.212,P=0.009)及高血压(OR=3.435,95%CI=1.071~11.023,P=0.038)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技术可清晰、全面地显示颈动脉管壁、斑块及临近组织结构,可以为临床上评价颈动脉提供更多影像学帮助。②VWV、WT、maxNWI以及Stenosis的值增大,即颈动脉管壁负荷加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存在密切关系,管壁负荷可以作为预测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影像学指标。③颈动脉斑块内IPH、FCR及LRN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④炎症指标NLR水平增高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存在密切关系,NLR可以作为辅助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室指标。⑤NLR、年龄、高血压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31)
高永伟,牛广明,韩晓东[6](2012)在《磁共振弥散及高分辨成像对直肠癌的诊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减少,直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直肠癌分期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各异,患者生存率也有显着差异。因此,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肿瘤并行术前分期显得尤为重要,磁共振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段。(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2年08期)
磁共振高分辨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20例MCA粥样硬化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症状性MCA将其分为有症状组(56例)和无症状组(64例)。两组均行HR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与DSA的MCA M1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HR-MRI与DSA检查判断MCA大脑中动脉M1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539,P<0.05);HR-MRI诊断MCA的M1中重度狭窄(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79.17%、95.05%和100.00%;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MCA血管最狭窄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和管壁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症状组MCA患者斑块大小和斑块负荷分别为(6.24±1.12)mm~2和(0.43±0.10)mm~2,明显高于无症状组MCA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9,t=7.495;P<0.05)。结论:3.0THRMRI在MCA粥样硬化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可对狭窄管壁及斑块进行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共振高分辨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孙文静,戴世鹏,吕品,顾庆.磁共振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王彩荣,何建平,罗荣芳,张世衡.3.0T核磁共振高分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
[3].赵沁萍,丁可,黄建宁,黄瑞岁,陈炯.3.0磁共振高分辨成像技术在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郑海荣,吴垠,贺强,李烨,邹超.基于高场磁共振的快速高分辨成像[J].生命科学仪器.2018
[5].李晓光.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炎症指标NLR在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参考价值[D].延边大学.2018
[6].高永伟,牛广明,韩晓东.磁共振弥散及高分辨成像对直肠癌的诊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