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动员论文-王志峰,刘娟娟

抗战动员论文-王志峰,刘娟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战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文化动员,戏剧动员

抗战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峰,刘娟娟[1](2019)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动员及其启示——以戏剧动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动员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潮,尤其是戏剧动员,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鼓励群众生产交粮、动员群众拥军参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戏剧动员促发了群众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唤醒了群众的民族意识,促进了群众对抗战的支持。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自觉承担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员的要旨,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祖文[2](2019)在《论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动员的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马克思经典理论,农民是分散的,中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是通过在动员中不断提高基层政权,尤其是乡政权的效能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在陕甘宁边区,动员最初大多是指向经济内涵,主要包括农民的财物、人力与畜力,即对农民负担的动员。负担重不重,公平不公平,是边区政府与农民对动员的两个共同的关切。经济动员一旦出现问题,则通过政治上相应的举措进行补救,政治和经济相辅相成,成为动员的两翼。陕甘宁边区动员的展开逻辑,是从不正规动员到正规动员,再到累进税制。动员在初期主要是临时的不正规动员,劳师动众,浪费民力又效率不高,此后虽然作为正规动员的救国公粮等制度开始发挥作用,但不正规动员仍占有相当比重。为解决不正规动员的问题,边区政府开始着力解决边区"头重脚轻"的政权结构,充实加强乡政权,并努力把乡政权工作正规化、经常化。在充实乡政权取得一定成效后,边区走上了从动员转向累进税收的正道,从而真正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抗战的胜利和政权的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抗日战争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游海华,叶潘虹[3](2019)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南区域的妇女动员与救亡》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抗战时期,以闽粤赣皖浙毗连之国统区所组成的中国东南区域,是一块相对独立的抗战区域。这里既有国民党系统的妇女组织如妇女运动委员会、妇女会,也有政府系统的江西省妇女指导处,还有半官方的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东南各省分会,以及其他众多的民间妇女组织。东南区域各阶层的妇女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员起来,在征募、慰劳、宣教、生产、组训、参军参战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抗日动员与救亡工作,不仅协助了东南前线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也增进了东南区域的社会稳定和延续,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东南区域民众的组织和动员,确实存在诸多不足,但并非无所作为。(本文来源于《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徐文明[4](2019)在《通俗文化娱乐与时代救国动员:抗战期间中国古装电影制作及在南洋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影人曾制作了大量古装电影。从20年代起,中国古装电影创作深受南洋影响,并在南洋产生了广泛影响。抗战全面爆发后,"孤岛"制作的国语古装电影广泛发行到南洋地区。来自南洋的热烈反馈推动了当时中国古装电影创作。中国国语古装影片在南洋放映时,影片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和现实启示意义被着力凸显,古代故事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抗战的当下时局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动员华侨,宣示侨胞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4期)

尚季芳,李海群[5](2019)在《抗战时期新疆的民众动员和抗战宣传——以西北国际通道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抗战爆发后,为运送苏联援华物资和中国还贷物资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在新疆开辟了从霍尔果斯口岸到星星峡的国际通道。新疆省政府和社会组织深入各区县开展筑路动员,宣传筑路就是抗战救国;各区县民众自发动员,积极响应建修、维护国际通道,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心血;通道的开辟改变了过去新疆交通不便、孤悬塞外的局面,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许多共产党人、爱国知识分子来到新疆传播马列主义、播撒革命火种,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文化宣传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洪富忠[6](2019)在《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党形象: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形象嬗变——基于国民参政会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决定了国民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才能抵御日本入侵。扩大政治参与是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国民参政会正是其因应抗战局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的紧密合作使两党政治形象均得到积极提升;其后,由于国民党既无法满足各政治参与力量的愿景,又无法改变自身顽疾,使国民参政会在形塑国民党政治形象过程中的努力大打折扣,而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提出的一系列诉求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政治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国民参政会在国共两党形象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证明了在近代中国,执政者在面临权威与权力双重危机情况下进行变革的困局,也使中共革命胜利的意义更加彰显。(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9年04期)

许加彪[7](2019)在《延安抗战社会动员的红色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图谱上,“延安道路”作为特定的称谓,已经演变为一种符号与象征,吸引着中外学者探秘与解码。抗战时期,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心与命令枢纽,巍巍宝塔与汤汤延水升腾为全国人民抗战精神的象征,为革命圣地延安增添了永放光芒的红色基因。今天,解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08)

何孔蛟[8](2019)在《从行政主导到融入党治: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宣传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建立了以皖西立煌为核心,以安徽国统区为主体的大别山敌后根据地。为动员民众抗战和巩固自身统治,新桂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战宣传工作。随着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中心内容先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宣传工作的统制日益加强。新桂系在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宣传工作,经历了由行政主导到融入党治的过程,折射出新桂系与国民党中央和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新桂系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党治的不断加强。(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董广[9](2019)在《影像、性别与政治的叁重奏——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电影与民众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像、性别与政治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叁重奏。战时体制下的大后方电影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扬弃,被赋予了"新工具理性"的蕴涵,并通过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互动,完成了民众动员的性别转向。外聚焦型叙事视点和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点的使用,场面调度与画面语言造成的影像重新编码,影像建构的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时间复原与场域迁徙等使女性叙事的表现力、效果与主题得到大大拓展,女性身体的价值显现更是成为了家国同构的乌托邦想象,成为战时电影与民众动员的缩影。(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汪琪[10](2019)在《“民族魂”:鲁迅葬礼的抗战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的逝世在上海各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其葬礼在救国会等党派要人组织下走向抗战动员。沪上群众对此纷纷做出积极响应与互动。组织者通过对葬礼游行路线、挽歌口号、遮棺旗等空间、话语的意象构建,在不断丰富"鲁迅"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又为参与者抗战意识之唤醒提供了精神刺激与表达场域。参与者的"被动嵌入"渐变为能动表达,组织者的主动领导行为亦渗透了从众参与的元素,双方共同推动了这一动员的进程。(本文来源于《抗战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抗战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按照马克思经典理论,农民是分散的,中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是通过在动员中不断提高基层政权,尤其是乡政权的效能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在陕甘宁边区,动员最初大多是指向经济内涵,主要包括农民的财物、人力与畜力,即对农民负担的动员。负担重不重,公平不公平,是边区政府与农民对动员的两个共同的关切。经济动员一旦出现问题,则通过政治上相应的举措进行补救,政治和经济相辅相成,成为动员的两翼。陕甘宁边区动员的展开逻辑,是从不正规动员到正规动员,再到累进税制。动员在初期主要是临时的不正规动员,劳师动众,浪费民力又效率不高,此后虽然作为正规动员的救国公粮等制度开始发挥作用,但不正规动员仍占有相当比重。为解决不正规动员的问题,边区政府开始着力解决边区"头重脚轻"的政权结构,充实加强乡政权,并努力把乡政权工作正规化、经常化。在充实乡政权取得一定成效后,边区走上了从动员转向累进税收的正道,从而真正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抗战的胜利和政权的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战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峰,刘娟娟.抗战时期的文化动员及其启示——以戏剧动员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

[2].周祖文.论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动员的逻辑[J].抗日战争研究.2019

[3].游海华,叶潘虹.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南区域的妇女动员与救亡[J].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9

[4].徐文明.通俗文化娱乐与时代救国动员:抗战期间中国古装电影制作及在南洋的传播[J].电影新作.2019

[5].尚季芳,李海群.抗战时期新疆的民众动员和抗战宣传——以西北国际通道为中心[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6].洪富忠.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党形象: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形象嬗变——基于国民参政会的观察[J].历史教学问题.2019

[7].许加彪.延安抗战社会动员的红色基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何孔蛟.从行政主导到融入党治: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宣传动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董广.影像、性别与政治的叁重奏——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电影与民众动员[J].当代文坛.2019

[10].汪琪.“民族魂”:鲁迅葬礼的抗战动员[J].抗战文化研究.2019

标签:;  ;  ;  ;  

抗战动员论文-王志峰,刘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