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体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简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信度,效度,创伤
分离体验论文文献综述
董乐芳,余萍,缪绍疆,江瑞芳,施琪嘉[1](2014)在《简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简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A-DES-T)在中国青少年中应用的信效度。方法:在5·12汶川地震3.5年后抽取灾区的青少年1466例,施测A-DES-T、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TI-KJ)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回收A-DES-T有效数据1 292份。结果:对A-DES-T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一个公因子,该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50.9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DES-T的单因子结构能良好地拟合数据(x2/df=4.01,CFI=0.96,NFI=0.94,NNFI=0.94,RMSEA=0.07,SRMR=0.04);A-DES-T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6;被试者在A-DES-T上的得分与SCL-90的十个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正相关(r=0.53~0.68);非PTSD组、疑似PTSD组、准PTSD组在A-DES-T上的得分依次增高,且有显着差异(F=132.34,P<0.001)。结论:A-DES-T在汶川地震灾区抽取的11~18岁的青少年中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在我国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4年04期)
董乐芳[2](2012)在《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olescent dissociative experience scale, A-DES)由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Judith Armstrong博士及其团队在大量精神科临床观察及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是国际青少年分离体验与症状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测评工具。本研究拟翻译并确定A-DES的中文版本,将其引入国内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领域,为我国青少年分离体验与症状水平的临床评定与科学研究提供可用的测评工具。本研究拟采取汶川5.12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部分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是否适合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使用,并初步了解与描述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表现出的分离体验与分离症状的水平。方法:通过对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的多次翻译与回译,确定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最终版本。随后,通过对1292名5.12汶川地震灾区范围内的在校初中生与高中生施测此量表来检验其信度与效度;同时,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ssen Trauma Inventory for Kids and Juveniles, ETI-KJ)与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也被用于此次施测以搜集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校标效度资料。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在SPSS16.0统计软件中完成数据录入,并通过SPSS16.0与AMOS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中文版共有30个条目,采用0~10的11级评分。量表包含4个维度、其中包括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量表总分为被试在30个条目上得分的平均值,总分范围在0~10之间:沿用国际上常用的分离评定的A-DES使用的标准,将病理性分离与正常分离水平的分界值划定为4。2、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的四因子结构与量表作者假设的理论因子结构基本相同,部分条目所属维度有所差异,结合原量表的条目归属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中的交叉负荷大于0.4的部分条目进行调整,新的四因子结构符合分离理论的框架,能够使用分离理论对新的四因子结构进行较好的命名与解释,四个因子被分别命名为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本研究同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并比较了单因子结构、理论结构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调整后得出的新的四因子结构。在叁个竞争模型中,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支持本研究中确立的新的四因子结构,对新确立的四因子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各项分析指标如下所述,χ2/df=3.293,位于2~5之间,是所有竞争模型中最小的。其他指标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新确立的四因素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RMSEA值为0.060,低于0.080;SRMR值为0.043,低于0.08;而相对拟合指数CFI与IFI的值均为0.900,达到了临界值0.9;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模型拟合要求的标准,综合考虑各项拟合指数并与其他竞争模型进行比较,可以认为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A-DES四因素模型是竞争模型中的最优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良好的拟合。3、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以及量表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9、0.882、0.766、0.808、0.945,均大于0.7,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统一施测四周后,随机抽取一个班的30名青少年被试重新施测A-DES,结果显示两次施测中,量表的四个维度——人格解体与现实解体、同一性改变、分离性遗忘、专注与过度卷入以及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65、0.924、0.726、0.856、0.876,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4、在检验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校标关联效度时,我们主要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本研究中以被试在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部分的得分作为区分标准,该部分得分在27分以上考虑确诊为PTSD;为PTSD高危人群,该部分得分在16-26分之间的当事人为疑似PTSD人群,该部分得分低于16分,当事人受创伤事件影响较小;亦可称为“拟PTSD"o根据以上标准将所有被试按分数由高到低分为准PTSD组、拟PTSD组与非PTSD组,分别对应PTSD高危人群、PTSD可疑人群与非PTSD人群,对叁组被试在A-DES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准PTSD组、拟PTSD组与非PTSD组叁组被试在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上有差异且差异极其显着,事后多重检验结果显示,准PTSD组被试在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大于拟PTSD组被试与非PTSD组被试,而拟PTSD组被试在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大于非PTSD组被试。本研究通过计算被试在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TI-KJ的PTSD部分得分、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的总分与各因子得分,并与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以及量表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相关系数来检验A-DES的效度。在相关检验中,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得分及总分与ETI-KJ的PTSD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5~0.7之间,且相关极其显着;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得分及总分与SCL-90的10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4~0.7之间,且相关极其显着。以上结果表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具有良好的校标关联效度。5、本研究中,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的A-DES总分水平为2.16±1.71(M±SD)。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4分作为正常分离与病理性分离的分界点,在参加施测的1292名中学生中,达到分界点以上的被试共有195名,占参加本研究被试的15.1%。在对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以及量表总分的性别与年龄的2*2两因素方差分析中,两因素间无交互作用。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性别与年龄的主效应,结果显示在性别变量上,男生在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而11~12岁的青少年在意识状态改变维度上的得分要显着高于13~18岁的青少年。结论:1、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A-DES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在此次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的施测中,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A-DES总分超过病理性分离分界点的青少年有195名,占参加本研究被试总人数的15.1%。3、在A-DES总分及各维度上不存在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在A-DES的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维度的得分上男生显着高于女生:在其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维度、分离性遗忘维度的得分上而11~12岁的青少年在意识状态改变维度上的得分要显着高于13~18岁的青少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2-05-01)
张淑芳,牟艳丽,王继中,向东方,江涛[3](2011)在《抑郁症患者的分离体验与防御及症状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既可能是一种防御,也可能是作为一种症状见于多种精神疾病中,在抑郁症患者并不少见,但目前基本上没有抑郁症患者分离问题的研究。本研究试图了解抑郁症患者分离的严重程度与心理机制及其症状特点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11-23)
张璇,俞峻瀚,张叶文,Colin,A,Ross,Benjamin,Keyes[4](2011)在《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分离体验量表第二版(DES-II)中文版评定的信度和效度。方法:404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分离体验量表的评定。6周后在初筛病例中随机抽取样本数20%进行量表重测。将DES-II量表初筛评定结果按得分高低随机排序并分组抽样:0~10分第一组抽取样本数的10%;10~20分第二组抽取30%;20~40分第叁组抽取50%;40分以上第四组抽取100%。抽取99例样本进行DDIS量表评定,其中完成量表并符合分析要求量表80例,验证DES-II中文版和DDIS分量表的相关效度。结果:DES量表各项目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566~0.728之间;DES-II中文版评定量表的Cronbach's的α系数为0.957;量表奇偶分半系数分别是0.843、0.883。6周后重测量表相关系数为0.617;DES得分分组的一致性Kappa值为0.549。DES量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量表为单一因子的一维量表。对DDIS量表除外躯体性主诉和物质滥用之外所有的13个分量表和DES量表进行关联效度分析,DDIS分量表和DES得分相关系数在0.306~0.720之间,DDIS分量表得分相加的和DES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994。结论:分离体验量表DES-II中文版信度和效度较好,DES和DDIS各分量表的相关性较高。DES量表可以作为临床筛查的有效工具,具有临床和科研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孔安康,杨波,肖玉琴[5](2011)在《强戒人员分离体验与冲动性的性别差异及与药物渴求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分离体验与冲动性的性别差异特点以及与药物渴求的关系。方法:运用分离体验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与药物渴求度量表对83名女性、48名男性强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强戒人员冲动性水平显着高于女性(p<0.05);女性渴求度与冲动性及各个维度呈正相关(p<0.05);男性渴求度与注意力冲动性呈正相关(p<0.05);男女渴求度与分离体验呈正相关(p<0.05)。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存在性别差异,其分离体验与冲动性是药物渴求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苏珊珊,王振,贾秀珍,陈珏,肖泽萍[6](2011)在《创伤后分离体验和精神痛苦评估及其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经历创伤事件者的创伤后分离体验与精神痛苦,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名交通事故伤员、生产事故伤员或经历暴力事件者分别采用创伤后分离体验问卷(PDEQ)和创伤后精神痛苦调查(PDI)对其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分离体验和精神痛苦进行评估,比较不同PDEQ和PDI得分在男性与女性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创伤后分离体验和精神痛苦的相关性。结果经历创伤事件者的PDEQ和PDI均分中位数分别为1.00和0.92,创伤后分离和创伤后精神痛苦呈正相关(r=0.823,P<0.001)。无重度创伤后分离体验者创伤后精神痛苦处于低水平状态;分别有71.43%和28.57%的创伤后重度分离体验者伴有重度和中度创伤后精神痛苦。结论创伤事件后个体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在创伤事件发生1周内及时对经历创伤事件者进行PDEQ和PDI心理评定非常必要。创伤后分离更趋向于是由重度创伤后精神痛苦所导致的或其本身就是重度创伤后精神痛苦的一种附属现象。(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苏珊珊,王振,贾秀珍,王雪梅,肖泽萍[7](2010)在《创伤后分离体验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历创伤事件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并初步了解创伤后个体分离体验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9月~2010年6月间在上海市仁济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交通事故、生产事故伤员或经历暴力事件者,分别用PDEQ、SCL-90量表对其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分离体验和总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历创伤事件者PDEQ均分为0.79±1.02,且23.33%个体表现为中重度分离体验;SCL-90均分为1.56±0.53,且敌对、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着差异。PDEQ得分与SCL-90中除敌对因子外的所有因子均显着相关,且与强迫因子相关性最强(r=0.446,P<0.001)。结论经历创伤事件后出现分离体验和心理症状是一种常见现象,且分离体验与个体创伤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经历创伤事件者的分离体验予以关注,为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减轻心理症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罗静,王薇,张建新[8](2010)在《分离体验与父母养育风格: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分离体验与情绪调节方式及父母养育风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问卷施测。共3个量表:分离体验量表,父母养育风格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结果:相关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方式与个体的分离体验有显着负相关(r=-.29,P<.01),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风格中的专制型(β=-0.56,t=-2.18,p=03)、民主型(β=-0.92,t=-2.52,p=.01)和纵容型(β=-0.61,t=-2.30,p=.02)可以显着预测其分离体验,忽视型父母养育风格边缘显着(β=-0.4,,t=-1.80,p=.07)。但当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方式会完全中介这四种父母养育风格与个体分离体验的相关。结论:父母养育风格会影响个体的分离体验,但个体采用的情绪调节方式会大大减少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分离体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叁卷)》期刊2010-11-01)
姜文娟,陈静,汤炯,张红,文有生[9](2010)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创伤与分离体验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儿童期创伤与其成人期分离体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随机抽取的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与普通人群分别施测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分离体验量表(DES)。结果: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创伤总分和各个分量表的分数与普通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均高于普通人群(P<0.05);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年期分离体验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普通人群高,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创伤经历总分和各个分量表均与成人期分离体验存在相关性(r为0.309~0.504)。结论:儿童期创伤可以使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分离症状加重,形成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很多核心症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姜文娟[10](2008)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儿童期创伤与分离体验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临床上十分常见,而且治疗难度十分大的一类疾病.疾病本身带给患者和家属,以及社会的痛苦和损失是极其巨大的。在结合临床实践并回顾相关文献之后,我们将在临床上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与普通人群进行配对研究,重点在于比较两组人群的儿童期创伤和成人期分离状态发生率,并根据统计结果讨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儿童期创伤与其成人期分离体验之间的联系,从而推论出该病症患者的儿童期创伤经历与其成人期分离体验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探索以及治疗手段提供有益的知识积累。方法:对武汉市心理医院半年间的住院和门诊的病人,经过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问卷测量后进行初步筛选。再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得分分值6分以上(含6分)的患者,由至少两名医师(一名研究组主治医师和另一名非研究组主治医生)分别根据美国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将一致确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收入研究组。在某大学寻找性别年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普通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均在18-65岁之间,排除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有记忆智能障碍者,物质依赖及严重精神症状者。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分离体验量表(DES)对30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和30名配对的普通人群进行心理测量。研究结果用计算机输入SPSS运算,得出结果。结果:①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创伤总分和各个分量表的分数和与普通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躯体忽视P<0.05,虐待总分、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躯体虐待均P<0.01)。②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年期分离体验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普通人群高,研究组均分为33.70±9.61,对照组均分为8.57±12.9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③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创伤经历总分和各个分量表均与成人期分离体验存在相关性(r为0.309~0.504)。其中情感虐待的相关性为0.504,情感忽视的相关性为0.492,性虐待的相关性为0.309,躯体忽视的相关性为0.313,躯体虐待的相关性为0.348,虐待总分的相关性为0.360。结论:①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比普通人群有着更多的分离体验和较高的儿童期情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忽视和性虐待,这种情况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引起高度留意。②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儿童期创伤(特别是情感虐待和忽视,躯体虐待)和成人期分离症状是存在相关性的。而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以及躯体虐待对于孩子伤害性十分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分离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olescent dissociative experience scale, A-DES)由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Judith Armstrong博士及其团队在大量精神科临床观察及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是国际青少年分离体验与症状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测评工具。本研究拟翻译并确定A-DES的中文版本,将其引入国内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领域,为我国青少年分离体验与症状水平的临床评定与科学研究提供可用的测评工具。本研究拟采取汶川5.12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部分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是否适合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使用,并初步了解与描述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表现出的分离体验与分离症状的水平。方法:通过对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的多次翻译与回译,确定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最终版本。随后,通过对1292名5.12汶川地震灾区范围内的在校初中生与高中生施测此量表来检验其信度与效度;同时,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ssen Trauma Inventory for Kids and Juveniles, ETI-KJ)与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也被用于此次施测以搜集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校标效度资料。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在SPSS16.0统计软件中完成数据录入,并通过SPSS16.0与AMOS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中文版共有30个条目,采用0~10的11级评分。量表包含4个维度、其中包括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量表总分为被试在30个条目上得分的平均值,总分范围在0~10之间:沿用国际上常用的分离评定的A-DES使用的标准,将病理性分离与正常分离水平的分界值划定为4。2、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的四因子结构与量表作者假设的理论因子结构基本相同,部分条目所属维度有所差异,结合原量表的条目归属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中的交叉负荷大于0.4的部分条目进行调整,新的四因子结构符合分离理论的框架,能够使用分离理论对新的四因子结构进行较好的命名与解释,四个因子被分别命名为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本研究同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并比较了单因子结构、理论结构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调整后得出的新的四因子结构。在叁个竞争模型中,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支持本研究中确立的新的四因子结构,对新确立的四因子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各项分析指标如下所述,χ2/df=3.293,位于2~5之间,是所有竞争模型中最小的。其他指标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新确立的四因素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RMSEA值为0.060,低于0.080;SRMR值为0.043,低于0.08;而相对拟合指数CFI与IFI的值均为0.900,达到了临界值0.9;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模型拟合要求的标准,综合考虑各项拟合指数并与其他竞争模型进行比较,可以认为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A-DES四因素模型是竞争模型中的最优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良好的拟合。3、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以及量表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9、0.882、0.766、0.808、0.945,均大于0.7,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统一施测四周后,随机抽取一个班的30名青少年被试重新施测A-DES,结果显示两次施测中,量表的四个维度——人格解体与现实解体、同一性改变、分离性遗忘、专注与过度卷入以及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65、0.924、0.726、0.856、0.876,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4、在检验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校标关联效度时,我们主要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本研究中以被试在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部分的得分作为区分标准,该部分得分在27分以上考虑确诊为PTSD;为PTSD高危人群,该部分得分在16-26分之间的当事人为疑似PTSD人群,该部分得分低于16分,当事人受创伤事件影响较小;亦可称为“拟PTSD"o根据以上标准将所有被试按分数由高到低分为准PTSD组、拟PTSD组与非PTSD组,分别对应PTSD高危人群、PTSD可疑人群与非PTSD人群,对叁组被试在A-DES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准PTSD组、拟PTSD组与非PTSD组叁组被试在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上有差异且差异极其显着,事后多重检验结果显示,准PTSD组被试在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大于拟PTSD组被试与非PTSD组被试,而拟PTSD组被试在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大于非PTSD组被试。本研究通过计算被试在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ETI-KJ的PTSD部分得分、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的总分与各因子得分,并与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以及量表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相关系数来检验A-DES的效度。在相关检验中,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得分及总分与ETI-KJ的PTSD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5~0.7之间,且相关极其显着;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得分及总分与SCL-90的10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4~0.7之间,且相关极其显着。以上结果表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A-DES具有良好的校标关联效度。5、本研究中,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的A-DES总分水平为2.16±1.71(M±SD)。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4分作为正常分离与病理性分离的分界点,在参加施测的1292名中学生中,达到分界点以上的被试共有195名,占参加本研究被试的15.1%。在对A-DES的四个维度——非自主感、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意识状态改变、分离性遗忘以及量表总分的性别与年龄的2*2两因素方差分析中,两因素间无交互作用。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性别与年龄的主效应,结果显示在性别变量上,男生在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而11~12岁的青少年在意识状态改变维度上的得分要显着高于13~18岁的青少年。结论:1、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A-DES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在此次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范围内的1292名青少年的施测中,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A-DES总分超过病理性分离分界点的青少年有195名,占参加本研究被试总人数的15.1%。3、在A-DES总分及各维度上不存在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在A-DES的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维度的得分上男生显着高于女生:在其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维度、分离性遗忘维度的得分上而11~12岁的青少年在意识状态改变维度上的得分要显着高于13~18岁的青少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体验论文参考文献
[1].董乐芳,余萍,缪绍疆,江瑞芳,施琪嘉.简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
[2].董乐芳.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及初步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2
[3].张淑芳,牟艳丽,王继中,向东方,江涛.抑郁症患者的分离体验与防御及症状的相关研究[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4].张璇,俞峻瀚,张叶文,Colin,A,Ross,Benjamin,Keyes.分离体验量表中文版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
[5].孔安康,杨波,肖玉琴.强戒人员分离体验与冲动性的性别差异及与药物渴求的关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
[6].苏珊珊,王振,贾秀珍,陈珏,肖泽萍.创伤后分离体验和精神痛苦评估及其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7].苏珊珊,王振,贾秀珍,王雪梅,肖泽萍.创伤后分离体验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0
[8].罗静,王薇,张建新.分离体验与父母养育风格: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叁卷).2010
[9].姜文娟,陈静,汤炯,张红,文有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创伤与分离体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10].姜文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儿童期创伤与分离体验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标签:简明青少年分离体验量表; 信度; 效度;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