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红论文-刘国荣,郜亚昆,辛梦娜,李雯晖,赵世博

栀子红论文-刘国荣,郜亚昆,辛梦娜,李雯晖,赵世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栀子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栀子红色素衍生物,制备,稳定性

栀子红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荣,郜亚昆,辛梦娜,李雯晖,赵世博[1](2019)在《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化学改性法制备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采用乙酸酐酯化法制备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研究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紫外-可见光谱图结果显示: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1 nm;制备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为水溶性栀子红色素∶乙酸酐=1∶20(m∶V),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为室温;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可溶于无水乙醇和水中,扩大了溶解范围;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在室内散射光、高温、酸性、氧化剂、无Sn2+和Fe2+离子存在条件下稳定性较好。结论:通过化学改性法获得栀子红色素衍生物,其溶解范围扩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孟鑫,周敬波,徐旭,陈茂彬,方尚玲[2](2016)在《栀子红色素转化菌的筛选及其固态转化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土壤筛选到的一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作为固体发酵产酶菌株;对两步法转栀子红色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向浓缩后的栀子苷废液(稀释400倍,A238=0.603)中添加12.5%的氢氧化钠,50℃磁力搅拌加热3h,添加31.25%柠檬酸,搅拌至柠檬酸完全溶解,4℃冷藏备用;固态发酵产物用去离子水按料液比1∶10,在45℃下浸提2h后用4层纱布过滤,滤液经3层滤纸抽滤,收集上清液,上清液即为粗酶液。50mL粗酶液中添加20mL预处理好的栀子苷后添加2g谷氨酸钠,45℃真空保温28h,然后将转化液沸水浴灭酶3h,此条件下转化生成的栀子红色素溶液稀释60倍在527nm波长下的吸光度为0.588;色价为212,是优化前的1.97倍。(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6年04期)

鲁青玲,杨颖[3](2016)在《栀子红在真丝上的染色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栀子红对真丝织物进行染色,分别改变温度、p H、盐浓度和时间等工艺条件,通过测试染色后真丝的K/S值以及各项色牢度,研究出栀子红染真丝的最佳工艺条件为T=95℃,p H=3.5,Na Cl=25g/L,时间为80min,染料浓度为5%(o.w.f)。(本文来源于《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陈峰,陈剑锋[4](2013)在《栀子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栀子红色素稳定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栀子红色素总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它具有良好的耐光性、耐酸碱性;H2O2、山梨酸钾、蔗糖、柠檬酸对其没有不良影响;温度对其有一定的影响;金属离子(Cu2+、Fe3+)、Na2SO3对其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景艳艳,蒋威,刘洁,陈茂彬,方尚玲[5](2013)在《栀子黄色素的制备及栀子红色素转化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栀子黄色素的制备进行了研究,栀子黄色素以60%vol乙醇作提取剂时的提取效果较好,吸光度值A440nm是水提的3倍左右,具体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h;经AB-8型大孔树脂精制后的栀子黄色素与粗品相比,色价提高了7倍左右;以预处理后的栀子黄色素废液为原料,筛选得到栀子红色素转化菌黑曲-5,其转化液最大吸收波长为535nm。(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3年08期)

张庆华,朱向东,张宝,吴晓玉,李世杰[6](2009)在《大孔树脂法精制栀子红色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孔树脂法对栀子红发酵液进行了精制。结果表明,大孔树脂GDX-201对栀子红色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其精制过程为,栀子红发酵液经离心后,上清液上柱至吸附饱和,先用15%乙醇冲洗去杂,再用含0.5%Na2CO3的55%乙醇洗脱,回收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后,得到栀子红粉末,得率为88.55%,色价可达到95.67(E1%1cm,532nm),比精制前提高了近10倍。(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9年06期)

林英,李世杰[7](2009)在《栀子红的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栀子黄生产副产物京尼平苷洗脱液生物转化栀子红的反应过程,研究表明反应过程伴随着葡萄糖的水解游离,当葡萄糖不再增加,反应即告结束。在10L的发酵罐中进行栀子红的酶转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灭酶温度100℃;反应时间18h;搅拌转速80r/min;溶氧控制在低的水平;反应过程伴随栀子红的生成pH由初始的4.50上升到4.68。10L发酵罐中生成的栀子红用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得到色价为62.8(E1cm1%,532nm)的栀子红粉末。(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董智[8](2007)在《栀子红的制备与精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栀子红的制备条件与精制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京尼平苷与水的比例应控制在1∶3左右,水量过大则可能因反应物浓度过低而使反应无法进行。栀子红可被非极性大孔树脂良好吸附,水和醇洗脱杂质后,稀氨水液洗脱栀子红,洗脱液很易干燥。精制后的样品色价提高10倍,无吸湿性,溶解性能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07年02期)

李炳根,赵博谦[9](2006)在《磷酸盐、柠檬酸钠、碳酸氢钠、加热对栀子红色素色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栀子红色素是由栀子提取的栀子甙经酶解并与氨基酸作用后精制而成的天然红色素,本文初步研究了磷酸盐,柠檬酸钠、碳酸氢钠、加热、光线对栀子红色素色价的影响,从数据显示:它们对栀子红色素的色价无不良影响,与空白相比色价有一定的增加。(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06年04期)

张美,李世杰[10](2004)在《栀子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栀子红色素做了较为全面的稳定性研究。通过对其稳定性的研究发现 ,栀子红色素对自然光、热、pH都比较稳定。考察了部分常见食品添加剂及常见金属离子对栀子红色素的影响 ,Fe3 + 、Sn2 + 、Cu2 + 、Al3 + 对色素有破坏作用 ,Na2 SO3 、葡萄糖、蔗糖、苯甲酸钠对栀子红色素影响不大 ,H2 O2 和日光直射对其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04年01期)

栀子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以土壤筛选到的一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作为固体发酵产酶菌株;对两步法转栀子红色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向浓缩后的栀子苷废液(稀释400倍,A238=0.603)中添加12.5%的氢氧化钠,50℃磁力搅拌加热3h,添加31.25%柠檬酸,搅拌至柠檬酸完全溶解,4℃冷藏备用;固态发酵产物用去离子水按料液比1∶10,在45℃下浸提2h后用4层纱布过滤,滤液经3层滤纸抽滤,收集上清液,上清液即为粗酶液。50mL粗酶液中添加20mL预处理好的栀子苷后添加2g谷氨酸钠,45℃真空保温28h,然后将转化液沸水浴灭酶3h,此条件下转化生成的栀子红色素溶液稀释60倍在527nm波长下的吸光度为0.588;色价为212,是优化前的1.97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栀子红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国荣,郜亚昆,辛梦娜,李雯晖,赵世博.醇溶性栀子红色素衍生物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9

[2].孟鑫,周敬波,徐旭,陈茂彬,方尚玲.栀子红色素转化菌的筛选及其固态转化条件的优化[J].中国调味品.2016

[3].鲁青玲,杨颖.栀子红在真丝上的染色工艺研究[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6

[4].陈峰,陈剑锋.栀子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

[5].景艳艳,蒋威,刘洁,陈茂彬,方尚玲.栀子黄色素的制备及栀子红色素转化菌株的筛选[J].中国酿造.2013

[6].张庆华,朱向东,张宝,吴晓玉,李世杰.大孔树脂法精制栀子红色素[J].食品工业科技.2009

[7].林英,李世杰.栀子红的生物转化[J].现代农业科学.2009

[8].董智.栀子红的制备与精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

[9].李炳根,赵博谦.磷酸盐、柠檬酸钠、碳酸氢钠、加热对栀子红色素色价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06

[10].张美,李世杰.栀子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4

标签:;  ;  ;  

栀子红论文-刘国荣,郜亚昆,辛梦娜,李雯晖,赵世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