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贫困论文-李林

亲贫困论文-李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亲贫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亲贫困母亲,个案介入,抗逆力

亲贫困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1](2018)在《城市单亲贫困母亲抗逆力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城市家庭离婚率不断升高,城市单亲贫困母亲随之增多。她们面对巨大的生活变迁,承受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当面对逆境时,由于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外部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她们常常陷入挫折情境中难以自拔,往往以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呈现较低抗逆力状态,由此产生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她们的生活和发展。本研究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技能和方法,探寻提升单亲贫困母亲抗逆力的途径,帮助她们实现从内而外的转变。本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抗逆力研究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单亲贫困母亲抗逆力提升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主要界定了抗逆力等相关概念,阐释抗逆力理论。第叁部分介绍了 Y小区内单亲贫困母亲面临的逆境及由此产生的困难,并对影响抗逆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社会工作者帮扶实践介入Y小区单亲贫困母亲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过程。第五部分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丹[2](2016)在《庄河市基层妇联组织对单亲贫困母亲的救助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有了明显变化,离婚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因此导致特殊弱势群体——单亲贫困母亲的产生。这一弱势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加导致了单亲家庭生活水平偏低、子女就学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紧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救助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及学者们的关注。基层妇联组织作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社会组织应着力于改善单亲贫困母亲的生活质量,为单亲贫困母亲家庭提供生活保障。本论文从以下四部分对基层妇联组织对单亲贫困母亲救助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研究方案。第一部分,阐述单亲贫困母亲家庭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公共管理概念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关于单亲贫困母亲救助的研究进行梳理,阐述论文分析方法、框架及研究观点;第二部分,论文从社会保障的救助层面,结合庄河市实际情况,通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并掌握单亲贫困母亲在生活需求、身体健康、心理状况、就业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现状;第叁部分,通过对现状的研究,探究当前对单亲贫困母亲的救助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借鉴西方国家及当前我国各省市的救助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单亲贫困母亲在生活、心理方面问题的具体方案。对方案从相关立法保障、政策支撑以及实施结果叁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妇联组织实施救助提供参考和依据;第四部分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针对庄河市基层妇联组织对单亲贫困母亲救助中存在的缺少救助法律支撑、救助模式单一、缺少资金来源以及服务救助不够完善等问题,结合庄河市实际,提出完善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妇联主体责任、构建长效救助格局等建议,从而为庄河市基层妇联组织救助单亲贫困母亲工作提供政策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任静远[3](2016)在《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亲家庭数量与日俱增已是世界性趋势,单亲家庭贫困化也成为了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家庭和社会结构逐步呈现多元化,多种因素使得我国单亲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单亲贫困群体正成为增速最快的贫困群体之一,单亲贫困家庭问题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多数单亲贫困家庭要面对物质和其他多方面资源的匮乏。发达国家针对单亲贫困家庭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虽然在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的问题已引起了各方重视,但是长久以来并没有专门针对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政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救助系统,大多数家庭仍然十分困难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的现状,指出我国在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并提出合理建议,以便我国建立切实可行的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模式,解决单亲贫困家庭成员的实际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这对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期刊2016-05-01)

谷颖华[4](2016)在《可行能力视角下的弱势群体住房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显着的改善。但是随着经济效率的提升,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贫富差距呈现加剧趋势,特别是农村单亲贫困母亲的住房问题如何解决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大多是建议政府直接对农村单亲贫困母亲的住房问题给予经济上的直接救助,这虽然有一定的济贫作用,但是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她们的代际贫困恶性循环问题。本文以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理论思想为指导,以其可行能力理论为研究视角,对L省单亲贫困母亲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系统实证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弱势群体住房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概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界定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和单亲贫困母亲的概念,并阐述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内涵以及该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第叁部分,介绍L省农村单亲贫困母亲住房权益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政治参与权虚设、经济条件弱势、社会机会不足、获取项目信息能力弱化和缺乏住房保障机制。第四部分,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这一独特视角,深入分析了L省农村单亲贫困母亲住房保障问题的原因,并详细论述了五个原因。第五部分,提出L省农村单亲贫困母亲住房问题的解决对策。结合可行能力理论,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包括确保农村单亲贫困母亲政治参与自由和权利,改善农村单亲贫困母亲的经济条件,完善教育就业体系,提高住房援建过程中的信息公开透明度,提高农村单亲贫困母亲的防护性保障。本文以L省农村单亲贫困母亲住房权益保障问题为例,利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于维护弱势群体住房权益具有关键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4-01)

范明林,董云芳[5](2016)在《从“脱嵌”到“再嵌”的张力及困境——个体化视角下的单亲贫困母亲生命故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成千上万的女性从农村流入城市,被迫挤入大城市的生活规则并进行困难调适。其中不少女性慢慢沦为城市贫困人口,有的还成为城市单亲贫困母亲。从个体化的视角看城市单亲贫困母亲的生命故事,可以发现她们的个体化是从"脱嵌"于农村到"再嵌"入城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她们并未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和自由,而是遭遇了新的控制、强迫、风险和不平等。与西欧女性的个体化相比,中国城市单亲贫困母亲的个体化没有个体主义的思想前提,而是在压缩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展开、由国家掌控和管理,其缘起和过程都受制于贫困。个体化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城市单亲贫困母亲更为深入的了解与理解;单亲贫困母亲个体化的展现,也增强了个体化作为全球性概念的解释力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王一卓[6](2016)在《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空乏无力的。随着贫困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单亲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凸显,因此,要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把握单亲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特殊规律,在实践中优化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贾莹莹[7](2015)在《7818户农村单亲贫困母亲实现安居梦》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的辽宁已经进入了隆冬时节,雪后初霁,本溪市桓仁镇凤鸣村常玉梅家里却暖意融融。一进屋,常玉梅就拉着中国妇女报坐在了家里的热炕头上,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常玉梅丈夫去世17年,带着两个智力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母子叁人靠着微薄的低保勉强维持生计,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5-12-21)

王琰妍[8](2015)在《2015年“母亲安居工程”告竣》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回终于有个属于自己的家了。”入冬前,阜蒙县卧凤沟乡七家子村7组的孙翠苹家的新房竣工了,看着眼前宽敞明亮的新房,孙翠苹想说的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单亲贫困母亲,是弱势群体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基本是一个女人带着1个或2个孩子生活,有的(本文来源于《阜新日报》期刊2015-12-15)

桑胜高[9](2015)在《援建“单亲贫困母亲安居房”传递城市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29日上午,肇庆市妇联在“爱·公益坊”启动援建单亲贫困母亲安居房项目,动员社会各界凝聚爱心力量,帮助肇庆单亲贫困母亲和孩子搭建新房。(10月30日《肇庆都市报》) 单亲母亲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命运的不公让她们中的不少人承担了太多(本文来源于《西江日报》期刊2015-11-03)

代刚[10](2015)在《娘家人助单亲贫困母亲圆致富梦》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辽宁喀左县羊角沟镇小黄杖子村南梁暖棚区,沿着曲折的山路,两间粉刷一新的看护房映入的眼帘,整洁干净,有花有菜,暖棚里绿油油的辣椒倔强地生长着,这个家虽然不大,但明亮有序,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充满着生活的希望。 当地妇联干部们也从(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5-10-09)

亲贫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有了明显变化,离婚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因此导致特殊弱势群体——单亲贫困母亲的产生。这一弱势群体成员数量的增加导致了单亲家庭生活水平偏低、子女就学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紧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救助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及学者们的关注。基层妇联组织作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社会组织应着力于改善单亲贫困母亲的生活质量,为单亲贫困母亲家庭提供生活保障。本论文从以下四部分对基层妇联组织对单亲贫困母亲救助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研究方案。第一部分,阐述单亲贫困母亲家庭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公共管理概念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关于单亲贫困母亲救助的研究进行梳理,阐述论文分析方法、框架及研究观点;第二部分,论文从社会保障的救助层面,结合庄河市实际情况,通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并掌握单亲贫困母亲在生活需求、身体健康、心理状况、就业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现状;第叁部分,通过对现状的研究,探究当前对单亲贫困母亲的救助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借鉴西方国家及当前我国各省市的救助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单亲贫困母亲在生活、心理方面问题的具体方案。对方案从相关立法保障、政策支撑以及实施结果叁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妇联组织实施救助提供参考和依据;第四部分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针对庄河市基层妇联组织对单亲贫困母亲救助中存在的缺少救助法律支撑、救助模式单一、缺少资金来源以及服务救助不够完善等问题,结合庄河市实际,提出完善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妇联主体责任、构建长效救助格局等建议,从而为庄河市基层妇联组织救助单亲贫困母亲工作提供政策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城市单亲贫困母亲抗逆力提升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2].李丹.庄河市基层妇联组织对单亲贫困母亲的救助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任静远.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4].谷颖华.可行能力视角下的弱势群体住房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6

[5].范明林,董云芳.从“脱嵌”到“再嵌”的张力及困境——个体化视角下的单亲贫困母亲生命故事分析[J].江海学刊.2016

[6].王一卓.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7].贾莹莹.7818户农村单亲贫困母亲实现安居梦[N].中国妇女报.2015

[8].王琰妍.2015年“母亲安居工程”告竣[N].阜新日报.2015

[9].桑胜高.援建“单亲贫困母亲安居房”传递城市温度[N].西江日报.2015

[10].代刚.娘家人助单亲贫困母亲圆致富梦[N].中国妇女报.2015

标签:;  ;  ;  

亲贫困论文-李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