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坚油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坚油杉[Keteleeria,davidiana,(Bertr.),Beissn.],群落,物种多度,Weibull分布模型
铁坚油杉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张孝林,汪洋,李新枝[1](2018)在《漳河源铁坚油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式倍程分组法,借助Weibull模型拟合湖北省南漳县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 Beissn.]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度分布。结果表明,3个样方乔木层以及3个样方乔木总和的Weibull多度分布模型拟合经2检验,样方1与样方3符合Weibull分布;而样方2与合并样方不完全符合Weibull分布;K-S检验表明,4个取样方式下,乔木层物种多度均符合Weibull分布,其模型应用于铁坚油杉群落乔木多度分布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何劲飞,胡大敏,刘兴虎,冷艳芝,汪洋[2](2018)在《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种群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和恢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采用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方法,运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Lloyd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David&Moore的丛生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对个铁坚油杉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m~2,25m~2和50m~2面积上,S1样地呈均匀分布,S2和S3样地呈Poisson分布;3个样地种群聚集强度随取样面积增大而上升。S1的分布格局可能与人为环境干扰有关;4m×4m尺度上Poisson分布最为明显。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应注重聚集强度最大的取样尺度。(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3期)
龙佳峰[3](2018)在《南盘江流域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C.E.Bertrand)Beissn.)天然次生林是铁坚油杉与多种针/阔叶树种混交在一起形成的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建群种独特、结构复杂、物种丰富。本研究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境内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布设100m×80m的固定监测样地,研究群落基本特征、分布格局、群落结构以及主要种群的联结关系,认识和掌握铁坚油杉天然次生群落的结构特征,以期为加强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铁坚油杉天然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地径≥1cm的物种共有55种,群落中物种组成丰富。其中大于10株/hm2树种共有12种,共2门9科11属12种。其中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狭叶珍珠花(Lindera glauca)和铁坚油杉的相对多度远高于其它树种。林木个体树高变化幅度较小,各树种胸径分布特征与样地整体的胸径分布特征相似。(2)活立木层(DBH≥5cm)中,总株数为1072株,平均密度为1340株/hm2。铁坚油杉和栓皮栎的重要值远高于其它树种,说明铁坚油杉和栓皮栎在群落活立木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小树(5cm≤DBH<14.8cm)等级共665株,占活立木总株数的62.03%,大树(DBH≥14.80cm)等级407株,占活立木总株数的37.97%。林木个体胸径多数稍小于样地均值。活立木层的全样地和各树种的胸径和树高相关函数拟合精度均不高(R2<0.80),且仅栓皮栎和狭叶珍珠花在自相似模型匹配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栓皮栎b的置信区间包含2/3符合弹性相似模型假设,狭叶珍珠花符合压力相似模型和弹性相似模型两种假设(置信区间包含1/2和2/3)。(3)在幼树层(DBH<5cm)中,总株数为1459株,平均密度为1824株/hm2,群落密度大于活立木层。幼树株数随着高度级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当树高大于2.5m时,每个高度级幼树分布株数差异不大,维持在85株/高度级左右。(4)全样地群落仅在格林指数GI=0.00,表现为随机分布外,其余指标均呈现出较高强度的聚集性。在各树种分布格局中,除了十大功劳在平均拥挤度m*<0.00和聚块性指数PAI<0.00,表现为均匀分布外,其余树种在分散性指标在1.11~9.07内,聚集指数在0.18~25.04内、平均拥挤度在0~59.22内,聚块性指数和格林指数均大于1.00,各树种均均表现出较高强度聚集性。各指标显示结果差异不大,表明聚集分布是该群落分布的基本特征。随着径阶等级的提高,群落密度逐渐降低,各树种的聚集强度逐渐下降。(5)从林木相对距离得出,活立木结构参数二元分布的频率多数分布为随机分布,表明不同优劣势的林木多数处于随机分布状态。林木各混交等级基本均衡,大小分化强度差异不大。在小树层,角尺度W为0.50等级时,大小比数上的频率值保持在0.0980~0.1235,均为同一大小比数等级频率分布的最大值,表明小树分布于随机分布和中度混交,说明不同优劣势的小树多数与其它树种伴生,且处于随机分布状态。在大树层角尺度W为0.50等级时,不同大小比数等级上的频率值位于0.1063~0.1438之间,均为同一大小比数等级频率值的最大值,表明大树层不同优劣势的大树多数处于随机分布状态。(6)群落整体VR>1.00,表现为正关联不显着,说明物种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未能形成稳定的配置关系,群落稳定性不高,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在不同层次整体关联测定中,幼树、小树和大树层的VR>1.00,表现为正关联不显着,群落特征与群落整体一致。群落整体x2检验中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优势树种的负联结、正联结和无联结种对数差异不大,占比保持在32.00%~36.00%之间。Pearson相关和Spearson秩相关分析正关联占比分别为55.13%和56.13%,高于负关联,符合总体关联性为正关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彭丛林,向开学,贾碧玉[4](2016)在《龙山县铁坚油杉小群落的发展现状与保护措施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龙山县魏家坡铁坚油杉小群落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为铁坚油杉群落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6年06期)
韦秋思[5](2015)在《雅长林场中山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特征及碳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西雅长林场中山区的铁坚油杉天然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法、标准样方收获法分析了铁坚油杉的生长规律、大小级、树高级、年龄级等种群特征及演变趋势,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铁坚油杉种群的生物量,估算了铁坚油杉种群的碳储量,为雅长林场中山区铁坚油杉种群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层的铁坚油杉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为14.24m、33.19cm和0.4761 m3。树高和胸径快速生长期分别为1-12a和6-11a,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相交于14-15a。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6a达到最大值0.0298 m3·a-1,之后逐渐降低。(2)铁坚油杉纯林内尽管有较多1级幼苗(多为1年生幼苗),但2级和3级的幼树较少,与乔木层透光度低有关。而铁坚油杉混交林以1级、3级、4级等为主,分别占18.85%、26.05%、43.95%,其幼苗和幼树能正常生长,与混交林林内透光度相对偏大有关。(3)铁坚油杉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天然纯林表现为中衰型,天然混交林则表现为增长型或者介于增长型和稳定型之间。(4)在铁坚油杉纯林和混交林中,乔木层中的铁坚油杉种群生物量分别为122.70 t/hm2、 54.76 t/hm2,纯林的种群生物量明显大于混交林的。铁坚油杉纯林和混交林的铁坚油杉种群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上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根兜>侧根,生物量比率依次为(纯林)43.61%、33.40%、8.92%、8.13%、3.85%、2.09%,混交林:43.92%、33.20%、8.98%、8.03%、3.92%、1.93%。(5)乔木层铁坚油杉不同器官碳含量平均值在464.91-512.62g/kg之间。纯林和混交林中,乔木层的铁坚油杉种群碳储量分别为61.77t/hm2和28.94 t/hm2,前者是后者的2.13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11-01)
白卫国[6](2015)在《南盘江流域(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 Beissn.)又名铁坚杉,为松科(Pinaceae)油杉属(Keteleeria)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特有种。因木材优质、株形优美,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和多功能城市森林树种。目前,关于铁坚油杉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方法,运用种群统计学和数量生态学对南盘江流域雅长林区的铁坚油杉开展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以期为铁坚油杉天然林的保护和经营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雅长林区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的科、属分布类型基本一致,除世界分布外,均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其中又以泛热带分布为主。随着海拔的上升,热带分布类型逐渐减少,温带分布类型逐渐增多。(2)铁坚油杉在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的重要值表现不一致,重要值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降低。(3)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标在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表现不一致:乔木层,中海拔样地>低海拔样地>高海拔样地。灌木层及草本层的表现一致:中海拔样地>高海拔样地>低海拔样地。(4)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在不同层次间的物种共有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海拔样地与中海拔样地物种在各层次的分布相似,而高海拔样地、中海拔样地与低海拔样地在各层次的物种共有度均偏低。(5)不同海拔高度群落的铁坚油杉种群大小级结构都不完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铁坚油杉纯林的年龄结构基部出现凹缺,中部较宽,属于衰退型;铁坚油杉混交林的大小级结构大致呈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铁坚油杉混交林种群内个体大小分布不均,结构介于稳定型和衰退型之间,属于成熟型;铁坚油杉散生林的大小级结构大致呈倒J型,整个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属于稳定型。(6)不同海拔高度群落的铁坚油杉种群高度级结构不一致:铁坚油杉纯林以幼苗1级和成年树7、8级为主。铁坚油杉散生林以1、2级的幼苗和幼树为主。与栓皮栎混交的2个样地基本以1级幼苗、2-3级幼树和4-5级成年树为主,且各树高级分布相对均匀。(7)不同海拔高度群落的铁坚油杉种群的年龄结构表明:铁坚油杉纯林和铁坚油杉散生林分别在幼龄级和老龄级出现断代现象。2个铁坚油杉混交林样地的铁坚油杉在各龄级均有分布。样地Ⅳ中的幼龄和中龄级株数较多,以1~3年龄级为主。静态生命表表明: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同一龄级的存活率差异不大,存活率和期望寿命随龄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种群在龄级中值2.5的个体最丰富,龄级中值2.5~32.5阶段种群个体的死亡率较低,龄级中值37.5及42.5以上的老龄个体死亡率高。存活曲线表明:4个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现较一致,存活曲线类型介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曲线之间。(8)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铁坚油杉纯林的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铁坚油杉混交林的种群则以均匀分布为主。在不同网格尺度下,相同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在2m×2m和4m×4m网格尺度上,铁坚油杉纯林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化,铁坚油杉混交林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化。(9)自然更新调查表明:铁坚油杉种群更新主要依靠种子繁殖,其次为萌蘖繁殖。(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11-01)
韦秋思,吴敏,黄毅翠,秦武明,钟连香[7](2014)在《铁坚油杉天然林生长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树干解析方法对广西国有雅长林场30a铁坚油杉天然林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a铁坚油杉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分别为14.4m、32.80cm和0.479 9m3。树高和胸径快速生长期分别为1~12a和6~14a,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分别相交于12~13a和14~15a。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6a达到最大值0.030 0m3·a-1,之后逐渐降低,模型分析得出材积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相交于38~39a之间。借助系统聚类分析将材积生长期划分为生长缓慢期(1~8a)、生长加速期(9~19a)和生长快速期(20~30a)3个阶段。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回归方程分别以理查德、理查德和威布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陶伦艳,陈明德[8](2009)在《铁坚油杉野生大苗移植驯化栽培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坚油杉是我国的特有树种,作者于2003年12月修文县小箐乡移栽8株到扎佐林场进行栽培驯化,通过野生铁坚油杉大树进行移栽试验,经过4年生长,带土移栽成活6株,初步证明对其有限的资源进行引种驯化、异地保护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贵州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1期)
韩庆瑜,刘刚,周麒麟[9](2009)在《叁峡大老岭保护区铁坚油杉古树直径生长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坚油杉作为叁峡地区的顶级植物群落,其本身的耐寒、耐土壤瘠薄性以及具有的菌根能改善土壤等性质使其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建群树种。在近年来针对叁峡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的研究热潮中,该树种生长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对叁峡大老岭林场的铁坚油杉古树的直径生长模型及其分析,对该地区自然分布铁坚油杉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单分子式、一元线性方程、二次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高。(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1期)
吴际友,程勇,王旭军,廖德志,吴其军[10](2007)在《铁坚油杉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铁坚油杉无性系苗木快繁技术,采用嫩枝扦插繁殖法开展此项研究。研究表明,铁坚油杉无性系间其穗条扦插生根率有显着差异,参试无性系穗条扦插生根率变幅为93.3%~38.9%。筛选出了扦插生根率高的无性系3个即KD03、KD04、KD06;穗条带6~8片叶可显着提高穗条的生根率;GGR生根剂不同浓度处理对穗条生根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7年12期)
铁坚油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保护和恢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采用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方法,运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Lloyd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David&Moore的丛生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对个铁坚油杉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m~2,25m~2和50m~2面积上,S1样地呈均匀分布,S2和S3样地呈Poisson分布;3个样地种群聚集强度随取样面积增大而上升。S1的分布格局可能与人为环境干扰有关;4m×4m尺度上Poisson分布最为明显。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应注重聚集强度最大的取样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坚油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张孝林,汪洋,李新枝.漳河源铁坚油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型[J].湖北农业科学.2018
[2].何劲飞,胡大敏,刘兴虎,冷艳芝,汪洋.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种群分布格局研究[J].绿色科技.2018
[3].龙佳峰.南盘江流域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8
[4].彭丛林,向开学,贾碧玉.龙山县铁坚油杉小群落的发展现状与保护措施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
[5].韦秋思.雅长林场中山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特征及碳储量研究[D].广西大学.2015
[6].白卫国.南盘江流域(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7].韦秋思,吴敏,黄毅翠,秦武明,钟连香.铁坚油杉天然林生长规律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
[8].陶伦艳,陈明德.铁坚油杉野生大苗移植驯化栽培简报[J].贵州林业科技.2009
[9].韩庆瑜,刘刚,周麒麟.叁峡大老岭保护区铁坚油杉古树直径生长模型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9
[10].吴际友,程勇,王旭军,廖德志,吴其军.铁坚油杉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7
标签: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 Beissn.]; 群落; 物种多度; Weibull分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