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态几何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态H2S+,几何结构,势能函数,多体项展式理论
基态几何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焕君,李俊玉[1](2014)在《基态H_2S~+的几何结构与势能函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量子力学出发,使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B3P86方法和二次组态相关QCISD方法,在多种基组水平下,对H2,HS+和H2S+的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其平衡几何构型、谐振频率和二阶力常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H2,HS+基态分子离子的解析势能函数,并运用多体项展式理论推导出了基态H2S+离子的解析势能函数,势能面正确反映了其平衡构型特征.(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韦美菊,贾德强,陈飞武[2](2013)在《TiO_2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激发能和偶极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阶微扰理论MP2、密度泛函B3LYP方法和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方法分别优化了TiO2分子的基态1A1和六个激发态1B2、3B2、1B1、3B1、1A2和3A2的几何结构.1A1、1B2、3B2、1B1和3B1具有弯曲几何结构,1A2和3A2具有线性对称结构.我们发现激发态1B2、3B2、1B1和3B1键偶极矩的数值大小顺序和相应的键角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另外,采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CASSCF(6,6)、CASSCF(8,8)、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和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计算了TiO2分子各激发态的垂直激发能和绝热激发能.对1B2、3B2和1B1叁个态,MRCI/CASSCF(6,6)计算的垂直激发能和绝热激发能与已有的实验值最接近.对其他叁个激发态3B1、1A2和3A2,计算的激发能和文献报道的激发能计算值基本一致.最后,还计算了TiO2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偶极矩.对1A1和1B2态,偶极矩的计算值与已有的实验值相吻合.采用原子偶极矩校正的Hirshfeld布居方法计算了TiO2分子在1A1、1B2、3B2、1B1和3B1态时各原子的电荷,发现从基态到激发态偶极矩的变化与电荷从氧原子向钛原子的转移有关.整个计算中还考察了基函数cc-pVDZ、cc-pVTZ和cc-pVQZ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张梅玲,李公平,李叶洲,郭向云[3](2009)在《铜团簇Cu_n(n=60-70,147,500)的基态能量与几何结构的Monte Carlo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嵌入原子势和蒙特卡洛方法在文献[1]研究的基础上,对Cun(n=60-70)的能量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66,67,68之外,n=60-70都是在Cu55双层二十面体的基础上添加原子而形成的,Cu66是以正十面体为基础形成的稳定结构,而Cu67、Cu68为不规则的结构。147原子体系形成以叁层二十面体为基础,个别原子在第四层的较对称的结构;500个Cu原子都形成了团簇,没有孤立的铜原子存在,从1500K到700K退火,共形成十多个Cun团簇,最小的n为6,最大的接近80;而从2000K到300K退火,也形成十多个Cun团簇,最小的n为11,最大的超过120。(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李文娟,周继承,朱金波[4](2007)在《PSO-SA模拟金团簇的几何结构与基态能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的粒子群智能算法(PSO-SA)和紧束缚二阶动量矩势函数(TB-SMA)对金团簇Aun(n≤10)的基态能量、结构及其随团簇尺寸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为偶数的金团簇的结构比邻近为奇数的金团簇稳定,具有"奇-偶"振荡效应;由金团簇基态能量的二阶差分可以看出Au4、Au6、Au8结构比较稳定,具有"幻数"效应.(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王周斌[5](2007)在《过渡金属团簇(TiO_2)_n(n=1-3)基态几何结构和激发态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二氧化钛原子团簇(TiO_2)_n (n=1-3)的中性分子和阴离子基态几何结构以及激发态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对二氧化钛原子团簇TiO_2、(TiO_2)_2、(TiO_2)_3及其阴离子TiO_2~-、(TiO_2)_2~-、(TiO_2)_3~-进行了结构优化后,找出了它们的基态几何结构:TiO_2、(TiO_2)_2、(TiO_2)_3的基态几何结构分别是具有C_(2v)对称性的等腰叁角形结构、C_(2h)对称性的之字型结构和C_s对称性的单对称面结构。根据Mulliken电荷变化分析它们的键长及键角在中性粒子及阴离子之间的变化。在确定的基态几何结构基础上分别计算TiO_2、(TiO_2)_2、(TiO_2)_3的绝热电子亲和势(ADE)以及垂直电子亲和势(VDE),并与他人的光电子能谱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了二氧化钛原子团簇(TiO_2)_n(n=1-3)的激发能,并与实验的光电子能谱进行了基于B3LYP级别的理论指认,对于(TiO_2)_3我们还采用Gaussian 03中标准的B3LYP/Lanl2dz赝势基组与B3LYP/6-31G赝势基组进行择优计算,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7-06-01)
李文娟,周继承,朱金波[6](2007)在《PSO-SA模拟铝团簇的几何结构与基态能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的粒子群算法(PSO-SA),应用Gupta多体势函数和Sutton-Chen势函数对铝团簇Aln(n≤13)的基态能量进行了计算,并给出其相应的稳定结构.同时研究了铝团簇的半径分布图、平均结合能和能量二阶差分与团簇尺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铝团簇的结构稳定性随团簇原子数n的增加而增大,并在原子数n为7,9和11处出现极值,表明其具有“幻数”效应和相对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由半径的分布图得出Al6,Al7,Al13具有高度的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张梅玲,李公平,郭向云[7](2005)在《铜团簇Cu_n(n=2-60)的基态能量与几何结构的Monte Carlo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蒙特卡洛(MC)方法和嵌入原子势(EAM)函数,研究了铜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结合能。表明铜原子团簇在n值较小时,趋向于立体结构,而非平面结构;n>13的铜团簇都是在正二十面体的基础上添加原子形成的,通过分析团簇的结构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如果添加原子后形成的Cun具有较高的对称性,那么这种铜团簇的结构就稳定。(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吕国雄,覃团发[8](1992)在《μ分子基态能量及几何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球坐标中,用类氢波函数基展开来计算μ分子离子dtμ、ddμ、ttμ和ppμ等库仑三体系统的基态能量,用基态波函数计算体系的形状密度,从而确定基态的几何结构,并对波函数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2年01期)
基态几何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二阶微扰理论MP2、密度泛函B3LYP方法和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方法分别优化了TiO2分子的基态1A1和六个激发态1B2、3B2、1B1、3B1、1A2和3A2的几何结构.1A1、1B2、3B2、1B1和3B1具有弯曲几何结构,1A2和3A2具有线性对称结构.我们发现激发态1B2、3B2、1B1和3B1键偶极矩的数值大小顺序和相应的键角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另外,采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CASSCF(6,6)、CASSCF(8,8)、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和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计算了TiO2分子各激发态的垂直激发能和绝热激发能.对1B2、3B2和1B1叁个态,MRCI/CASSCF(6,6)计算的垂直激发能和绝热激发能与已有的实验值最接近.对其他叁个激发态3B1、1A2和3A2,计算的激发能和文献报道的激发能计算值基本一致.最后,还计算了TiO2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偶极矩.对1A1和1B2态,偶极矩的计算值与已有的实验值相吻合.采用原子偶极矩校正的Hirshfeld布居方法计算了TiO2分子在1A1、1B2、3B2、1B1和3B1态时各原子的电荷,发现从基态到激发态偶极矩的变化与电荷从氧原子向钛原子的转移有关.整个计算中还考察了基函数cc-pVDZ、cc-pVTZ和cc-pVQZ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态几何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焕君,李俊玉.基态H_2S~+的几何结构与势能函数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韦美菊,贾德强,陈飞武.TiO_2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激发能和偶极矩[J].物理化学学报.2013
[3].张梅玲,李公平,李叶洲,郭向云.铜团簇Cu_n(n=60-70,147,500)的基态能量与几何结构的MonteCarlo模拟[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李文娟,周继承,朱金波.PSO-SA模拟金团簇的几何结构与基态能量[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
[5].王周斌.过渡金属团簇(TiO_2)_n(n=1-3)基态几何结构和激发态性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6].李文娟,周继承,朱金波.PSO-SA模拟铝团簇的几何结构与基态能量[J].分子科学学报.2007
[7].张梅玲,李公平,郭向云.铜团簇Cu_n(n=2-60)的基态能量与几何结构的MonteCarlo模拟[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
[8].吕国雄,覃团发.μ分子基态能量及几何结构[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